摘 要:卢卡奇从物化思想的雏形到阶级意识理论的形成有着极强的理论渊源,其思想的发展遵循着严谨的推理过程,从资本主义不可避免物化现象导致人的客体化,到为了实现主客体的统一而提出的总体性原则,再到找到其真正的承担者—无产阶级,并且提出了无产阶级特有的阶级意识,本文从这个脉络进行详细论述。
关键词:物化、客体化、阶级意识
卢卡奇早年家庭环境优越,在哲学、法学、国民经济学、文化艺术等多个领域接受了专业的教育,为其之后物化理论与阶级意识等学术观念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1918年末卢卡奇加入了匈牙利共产党,投身革命工作,但是不久就遭遇失败,开始了在维也纳的政治流亡生涯,1923年卢卡奇发表了题为《历史与阶级意识》的论文集,其中收录了卢卡奇在1919年至1922年党的工作岗位上为了对革命运动的理论问题和组织问题进行思考而写下的共8篇文章,这被公认为卢卡奇思想历程的里程碑,下面我就其思想演变过程进行阐述。
一、卢卡奇“物化”与马克思“异化”的关联
1.物化与异化的定义
卢卡奇将物化定义为:人自己的活动,自己的劳动成为某种客观的、独立于人的东西,成为凭借某种与人相异化的自发活动而支配人的东西。
马克思将异化定义为: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一种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想对立。劳动的产品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的、物化的劳动,这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劳动的现实化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在国民经济学假定的状况中,劳动的这种现实化表展位工人的非现实化,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占有表现为异化、外化。
2.物化与异化的联系
当卢卡奇撰写《历史与阶级意识》的时候,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还没有被公诸于世,他是通过对韦伯、席美尔等人的理论和对《资本论》中商品拜物教理论的研究独立形成的关于物化和物化意识的理论。可以说,卢卡奇并没有从马克斯的著作中获取关于异化理论的直接表述,但是在对《资本论》中资本的生产、流通和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的研究,他仍然在思维和逻辑方面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和启发,尤其是通过对商品交换过程、货币以及货币转化为资本并形成价值增值过程的研究,产生了物化理论的初步认识。
无论物化理论的形成是受何影响,其与马克思异化理论具有惊人的相似性,一是在批判的对象方面,他们的理论都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对劳动和劳动对象的内在的变化的阐述。尽管二人对物化、异化的表现的描述不同,但其含义是基本相同的:马克思将异化的四种形式归结为物的异化和人的自我异化,马克思的物的异化和卢卡奇所说的物化的客观方面相一致,也就是说一个充满客体与商品的世界作为异己的力量同人相对立;马克思认为,人的劳动活动本身的异化是深层次的异化,是人类本质的异化,这是人的自我异化,这和卢卡奇物化的主观方面的描述是基本相同的,一个人的活动成了与他自己相疏远的东西,变成了附属于社会自然规律的人类之外的客观商品。
在具体的论证方向上,二者有着明显的差异,马克思从异化的深层次内涵,朝着人的本质方向,向深度挖掘异化的内涵,而卢卡奇是从物化的具体表现形式、拓展方向,从广度阐释物化的具体表现形式。但是二者都是从社会生产的角度的大方向进行深入的探索和分析,直接关切社会中现实的人的生活,极力从实践的角度改变现实,使人回归其类本质。
二、总体性与主客体统一
物化最终导致人成为了缺乏主观能动性的机械的人,不光失去了生产实践过程中的人的主体地位,还使人与人的关系被物的关系所控制甚至取代,最终导致人的彻底的客体化。
从哲学史的角度看,主客二元分裂问题是一直以来不能忽视的重要问题,卢卡奇同样重视这个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主客体统一的哲学,马克思的辩证法是主客体统一的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坚定的追随者,卢卡奇明确要恢复总体性原则的地位。
卢卡奇的总体性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社会历史的总体性,要在社会发展的总体进程中实践地看待问题,充分考虑各种要素间的彼此关联,反之,孤立地看待事物和问题没有任何意义;二是人的总体性,要将人作为主客体的统一体,如果片面地、孤立地、抽象地讨论人的概念,其结果只能是人的物化。
卢卡奇在强调总体性原则时,着重强建立在人的对象性活动基础之上、以人的主体性为核心的总体性,即人作为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体的总体性。也就是说,总体性原则主要是主客体统一的原则。
三、阶级意识
按照卢卡奇的物化理论,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必然导致物化现象的产生,所以要实现真正的革命,只能寻求资产阶级以外的阶级力量;从主客体统一的总体性原则出发,资产阶级必然导致人的客体化,而只有“统一的主体与客体”也就是无产阶级才能真正认识到人类社会发展的本质规律。所以说无产阶级才是社会发展变革的主导力量。物化的扬弃和总体性的生成也依赖于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
之所以说只有无产阶级才能形成阶级意识是因为:阶级意识的形成有赖于社会的形成,在资本主义形成规模前,缺乏充分的经济基础来支撑整体社会关系,无法形成有明显等级、阶层的社会结构;而当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时期,资产阶级由于其阶级利益使其无法超越物化的约束,使其无法把握社会总体性,从而形成阶级意识;而无产阶级是物化的直接受害者,能够更准确把握物化现象的本质,从而达到社会结构、阶级、生产发展的理论层面意义的把握,同时其無产的属性又决定了其作为扬弃物化的主体性身份。
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其超越性,阶级意识的核心是使无产阶级在理论和实践上对物化实现彻底超越,从而实现主客体的真正统一;二是其主体性,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突出其主体性,使人在生产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其主体性从而实现主体性与客体性的统一;三是其实践性,阶级意识的归宿是通过不断实践对社会进行改造从体现其现实意义。
卢卡奇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运行规律中总结得出了物化理论,就物化结构和物化意识对人丧失总体性的消极影响进行了深入分析,得出了恢复总体性原则的结论,并为恢复总体性原则找到了其现代社会中现实的承载着—无产阶级,而且对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形成进行了阐述,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卢卡奇一直是作为马克思主义思想追随者来发展其理论的,他始终坚持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并且将实践、人与社会的思想继承并发扬,其中许多的思想仍值得我们认真学习。
参考文献:
[1][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杜章智,任立,燕宏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
作者简介:徐洋(1990.06——),男,黑龙江省兰西县人,哈尔滨市南岗区黑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2019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当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