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璐
内容摘要:文言文的学习是初、高中阶段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文言文不仅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更能促进现代汉语的学习。本文根据文言文学习现状、原因及自身教学经验,总结出一些文言文的教学方法。
一、初中文言文学习现状
经过多年的文言文教学,我发现,学生在文言文课堂上热情不高,参与度不够。文言文对于现代中学生而言简直是“天书”,单看每个字都认识,合在一起就读不懂了,许多学生望而生畏。
文言文教学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即使课程标准对初中生掌握文言文的要求较低,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即可,但对于初中生来说,达到这一标准却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课内知识掌握的不够好,就更不用说举一反三的去读懂课外文言文了。
二、原因分析
通过对学生的观察和了解,我发现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主要是以下几点:
1.学习缺乏主动性,有畏难情绪
现代学生普遍娇生惯养,依赖性强,在学习上也想这样,缺乏主动性,吃不了“苦”,不愿意主动去探索,只是敷衍的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
2.学习方法呆板,不够灵活
学习文言文只是停留在记忆的层面上,并不愿意深入理解重点词句,重点句型,更不用说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了。
3.不善归类总结,学习盲目
学生的笔记往往是零碎的,没有系统归类,知识网络没有建构出来,缺乏用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4.一味寻求便捷,忽视基本能力的培养
网络的发达,使得人们习惯于从网络上快速的找到答案,而忽视了由思考到生成的过程会给自己带来的能力提升。
三、教学方法初探
下面,以《答谢中书书》为例,介绍自己的一些经验和做法。
1.抓住文眼,整体感知
文言文的教学要注重整体感。可以抓住“文眼”,善加利用和建构,将整堂课串联起来。这样就会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关系网,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感知。
《答谢中书书》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美”就是这篇文章的文眼。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把重点放在欣赏“美”上。一是,抓住课前提示中的“美”字引入课文,明确学习目标。二是,将教学分为“美译”“美读”“美说”“美写”“美背”五个重要环节,整节课都浸润在“美”的享受中。
2.重视朗读,入情入境
“美读”作为欣赏美的最重要的方法,更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每讲授一篇文言文,教师自己首先要把文章吃透,将文章读出感情,再读给学生听,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课前,我在网上下载与课文相适应的山水图片素材,再配乐,朗读录音,制作成了自己范读的微视频,课上播放给学生观看,看完后他们都情不自禁地为我鼓掌。那一刻,我知道自己的功夫没有白费,也知道学生们会在我的带动下燃起朗读的热情。
3.译说写背,顺理成章
(1)“美译”
翻译课文时,学生能做到“信”和“达”,就已经很不错了。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对句子内容的理解和合理的想象,将文章翻译的更“雅”。学生将“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译为“青色的树林,翠绿的竹子,一年四季都有”。我引导学生想象树林葱茏茂盛,一棵棵竹子青翠欲滴,这样的美景一年四季不曾间断。于是将译句润色为“青葱的密林,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帮助学生树立“雅”的意识,找到“雅”的方法。
(2)“美说”
理解了文章内容后,要带着学生学会赏析。赏析是由浅入深的,可以先就文章内容来说,提问并用上这样的句式“山川之美,美在____”,再引导学生思考感悟“鸣”的愉悦感和“跃”的生命感,以及将“人间”比作“欲界”所反映出的作者恬淡的心境,进而说出更深层次的答案。接着提问,“这篇文章的美,美在____”。并提醒学生,按照从用词到表现手法再到情感的逐渐深入的顺序去思考。有了上一个问题的基础,学生只需“跳一跳就能够到”答案了。
(3)“美写”
文言文的改写,既为学生提供想象之根,又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培养了学生字斟句酌的耐心。有了前面环节的铺垫,“山川之美”早已在学生脑中浮现,因此这一环节并不会过多地耗费课堂时间,几分钟后,学生呈现出如下优美语句:
“当清晨的薄雾即将散去,静寂山林中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婉转动听。傍晚,太阳快要落山了,平静的水面被夕阳染成了金色。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也争先恐后的跳出水面,似乎也想要穿上金色的外衣。”
(4)“美背”
对学生来说,“背诵全文”简直是“噩梦”。如果将背诵留作课下作业,很多学生会有畏难情绪,甚至“置之不理”。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带领学生尝试背诵课文对应语句,最后环节再整体背诵,既是对整堂课的总结和再次的整体感知,更能使学生知道,背诵并不难。
4.自主总结,巩固成果
在完成一篇文言文的学习后,放手让学生结合之前学过的内容自己整理归纳知识点,主要是字词句式这些基础知识方面,如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等,找到这些文言现象所在的句子,做好摘录和注释。这样既可以检验学生课上的听讲效果,还能在总结的过程中复习,加深理解和記忆。更重要的是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有成就感,兴趣也会渐浓。
参考文献:
[1]李艳平.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策略[J].祖国.建国版,2013年第7期
[2]陈霞.初中文言文教学策略[J].基础教育,2019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