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治沙人

2022-03-27 10:32刘天硕刘千禧覃兰玉程一本
大学生 2022年3期
关键词:沙林防沙荒漠化

刘天硕 刘千禧 覃兰玉 程一本

红驼踏雪,烈马嘶风,

边关朔漠,旌旗画角溢天红。

使命铭心,忠诚照海,

国土家园,绿水青山遍地春。

40余年,三代沙林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以忠诚担当和艰苦卓绝的努力,在茫茫乌兰布和沙漠营建了一片片生命绿洲,铸就了一道道绿色长城。

这次调研中,7位、三代沙林中心的治沙人,讲述了他们的治沙历程。

“三天不刮风,不叫三盛公”

“刮风不带土,不叫内蒙古”

海昱升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扎根西部边疆,从事防沙治沙事业。60余个年头,岁月和风沙在海老的脸上留下痕迹,一提起当年治沙的情景,海老就滔滔不绝了。

海老从中国最早的治沙材料和气象观测资料——由中国科学院治沙队编写的《沙漠地区的综合调查研究报告》一书讲起,把当年治沙的艰难经历娓娓道来。

从海老口中我们了解到,沙林中心的历史可追溯到1959年组建的中国科学院内蒙古磴口治沙综合试验站和1969年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一师一团六连、七连。1979年,根据1978-1985年全国科技发展纲要精神,经原国家农委、国家科委批准成立了11处农林牧业现代化综合科学实验基地,沙林中心(原名中国林業科学研究院内蒙古磴口实验局)为其中之一。成立时,原磴口治沙综合试验站、原巴彦淖尔盟乌兰布和农场四分场(包括一师一团六连、七连)、原磴口县乌兰布和农场一分场等划归沙林中心。

沙林中心始终贯彻落实国家在荒漠化防治与生态建设领域的方针政策,在国家林草局和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的领导下,在昔日“春风不度”的不毛之地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开拓,探索出适宜乌兰布和沙漠自然环境的土地利用和发展模式,创建了集科研、示范、推广为一体,树种丰富、结构多样、功能较为完备的人工绿洲科学试验基地14.4万亩,这一规模是建设初期的14倍,为荒漠化防治科学研究提供了实验场所,树立了荒漠化综合治理的“中国样板”。

以海老为代表的第一代沙林人不畏艰难险阻,于恶劣的环境中与黄沙战斗,誓要把黄沙阻住的革命奋斗精神,是以谓之坚韧。

第二代沙林人是沙林中心的中坚力量,他们是承前启后的一代人,目前,他们已经是沙林中心的领导者了。

我们采访到了3位二代沙林人。首先邀请到的是沙林中心主任——卢琦研究员,卢主任自称为职业“沙手”,可说起话来却是十足的“医生”范儿。卢主任十多年来连续打卡大漠、戈壁、无人区等,进行科考调研,脑子里琢磨的都是如何治沙、养沙和护沙。治沙人斗沙还来不及呢,卢主任怎么还说养沙和护沙?“大家混淆了荒漠和荒漠化。”卢主任解释:“荒漠不是病,荒漠化才是病,荒漠化被称为地球癌症,得治。”在卢主任看来,天然的荒漠是一种具有很多功能和价值的生态系统,而荒漠化指的是原来不该是荒漠的地方,因为过度的人为活动,加上气候等因素导致土壤沙化。防沙治沙的目的,就是把那些本不该是荒漠的地方恢复原貌,而并非消灭地球上所有的荒漠。

第二位受访者是沙林中心常务副主任——郝玉光研究员,郝主任长期奋斗在治沙一线,他深情地说:“沙林中心致力于整合优势科研资源和技术成果,加强防沙治沙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促进防沙治沙技术集成与推广,实现防沙治沙科技成果工程化与产业化,提高防沙治沙工程建设质量与效益。非常希望未来能够与北京林业大学进一步深度合作,做好荒漠化防治工作,共同发挥出各自的优势,打造防沙治沙创新高地,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统筹治理模式,集成荒漠化治理技术,为荒漠化防治、沙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第三位接受采访的是沙林中心副主任——张景波高级工程师,张主任为我们介绍了沙林中心近年来所取得的一系列成就。

采访结尾,我问张主任:“磴口毗邻乌兰布和沙漠,这里的自然条件如此恶劣,有没有想过到环境更好一点的地方去生活和发展呢?”

“有过离开的机会,想过去环境更好的地方发展,但是总要有人坚持。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有风景秀丽的江南水乡,也有如磴口这般的漫天黄沙,遮天蔽日。总要有一部分人站出来,为祖国的防沙治沙事业做贡献。经过长期的工作,我对沙林中心,对磴口也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于是便扎根于此。”张主任说。

在张景波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中国荒漠化防治专业学者为保护黄河,为祖国防沙治沙事业毅然决然选择留下扎根磴口大地的精神,是以谓之坚毅。

第三代沙林人是沙林中心的后生力量,他们是新生的一代。

我们采访到了第三代沙林人中的3位代表——荒漠生态监测研究室辛智鸣主任、科技处高君亮博士、生态草原研究室李新乐主任。

我们刚刚到达沙林中心,辛智鸣主任就说:“咱们直接去实验样地,看看我们最新的设备吧。”一路上,辛智鸣主任兴致勃勃地介绍道:“咱们的国家有钱了,我们治沙人的设备也先进咯,别看我们位处乌兰布和沙漠,是祖国最偏僻的地方,我们的设备可是世界上最先进的!”辛智鸣主任全面系统地讲解了国家林草局地面监测站沙尘监测系统的先进性,和沙林人结合自己多年来的工作实践经验自主摸索出来的一套操作规范。

我们刚刚到达沙林中心实验站,就遇到了正在处理沉积物样品的高君亮博士。高博士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沉积物,他在博士期间开展了戈壁沉积物特征方面的研究。戈壁是干旱区平坦地表由砾石覆盖的一类荒漠景观,我国的戈壁根据成因可分为剥蚀戈壁和堆积戈壁两种类型,其中,洪积扇(指暂时性或季节性河流出山口后变为多河床辫流形成的一种扇状堆积地形)上发育的堆积戈壁分布范围广、面积大,约占戈壁总面积的70%。高博士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对东天山南北麓、阿尔金山北麓和狼山东麓的戈壁表层沉积物特征进行了研究,建立了一套基于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戈壁表面砾石特征提取方法,该方法简便易行,不破坏地表,能够满足研究需要,利用这套方法可初步查明不同区域戈壁沉积物的分化特征。

最后一位,我们采访到了沙林中心生态草原研究室的李新乐主任,李新乐主任硕士毕业(博士在读)后留在了沙林中心工作,至今已经8年多时间了。他为我们介绍了沙林中心目前阶段研究和工作的主要方向。

李老师是一位90后,但采访中我不由自主地注意到了风沙在他脸上留下的许多痕迹,他眼角的红色血丝也是沙眼病的表现。谈及工作以来的感受,李老师羞赧一笑,说道:“我从小就在内蒙古西部长大,亲眼见证了这片土地饱受沙尘的侵扰,多年以后,想到可以发挥自己的专业所学,为家乡的这片土地作出一些贡献,我觉得很有价值,很值得!”

以李新乐博士为代表的第三代沙林人身上所透露出的这般“治沙造林,我心永恒”的奋斗精神,是以谓之坚守。

如今的磴口县已焕然一新,三盛公黄河水利枢纽就坐落在这里,这是河套水利建设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内蒙古河套灌区是中国3个特大型灌区之一,1959年,国家投资5000多万元在河套灌区上游的巴彦淖尔盟(今巴彦淖尔市)磴口县境内兴建了三盛公水利枢纽工程,这是根治黄河水害和综合开发黄河水利第一期工程的主要项目之一。这项工程以保证灌溉为主,还兼有保证下游工业用水、防洪、防凌、沟通包头至银川公路交通等作用,包括一条长2.1公里的拦河大坝、3处进水闸和一个2000千瓦的渠首电站等设施,还有完整的灌溉渠系和排水系统。三盛公水利枢纽是闸坝工程,建成后抬高闸前水位5米左右,能够保证河套灌区和伊克昭盟(今鄂尔多斯市)30万亩引黄灌区适时适量地自流引水灌溉,一条总长180公里的总干渠使河套灌区灌溉面积由过去的290万亩增加到770万亩,控制灌溉面积达1700万亩。

數十年来,北京林业大学的多位科研工作者曾扎根沙林中心,深耕我国的防沙治沙事业。

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肖辉杰教授带领团队在乌海、磴口等内蒙古西部地区开展了大量的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工作,其中主要科研项目包括国家林草局重点课题“林木保水剂扩大使用范围区试”“黄土高原抗旱造林技术标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半干旱区防护林主要造林树种需水量和植物系数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倾斜项目“干旱、半干旱地区植被恢复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研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国际创新合作“荒漠绿洲防护林体系构建合作研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河套灌区典型农田防护林网对土壤水盐变化的影响”,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沙尘固-阻-输防控技术体系”,北京林业大学热点追踪项目“风沙区防护林结构配置及其防风效果研究”,北京林业大学国家战略发展研究项目“绿洲防护林体系发展研究”等。

我们实践团队的指导老师程一本博士也在沙林中心开展了8年科研工作,期间,他一直与黄沙、黄河为伴。不到西北,不知道中国之大,不到干旱区,不知道自然环境之恶劣,荒漠化防治专业的学生一代接一代地为祖国治理荒漠,造福人民。

责任编辑:马春梅

猜你喜欢
沙林防沙荒漠化
荒漠化地区复合生态系统管理——以阿拉善盟荒漠化治理为例
写在美丽的沙林
防治土地荒漠化 推动绿色发展——写在第二十五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
我国召开第25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纪念大会
防沙治沙 筑起富民惠民的绿色长城
防沙治沙模式的思考
提高认识 总结经验 强化责任 全面推动我省防沙治沙工作进程
不知保释金降至2美元白坐5月牢
我国荒漠化和沙化面积连续10年实现“双缩减”
浅谈松原市防沙治沙示范区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