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维香
(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路线,将党的领导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得以落实的保障及关键[1]。“党建+”是指通过党建引领及强化,进一步推动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的深度融合,以党建活动引领并助推业务工作的开展,业务工作同时促进党建工作落实,形成相互促进的新形态[2]。我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群)继被认定为省特色专业、省优势专业及国家级骨干专业后,于2020年被确定为省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在“双高”建设背景下,围绕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如何主动适应全省和区域产业布局对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和应用技术服务的需要,如何打造高质量人才培养“重要窗口”,如何在每一环节融入对学生的思想和价值引领,探索构建党建工作、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的育人新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实践价值[3]。
课程思政与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教师“教书育人”的核心使命以及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需求是相通的,强调的均是在课程教学中强化育人工作,以实现对学生的精神启蒙和价值塑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4]。现阶段专业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党建工作、思政教育、专业建设间未形成良好合力,协同融合度不够;价值引领、知识传授、技能培养有机统一度欠缺,三全立体育人模式不健全;教师不知道如何结合课程制定思政目标、如何结合课程内容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以及通过什么方法与载体引导和教育学生,导致育人实现途径不通畅等。针对以上问题该如何破解、实现高质量育人,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从2016年始,我校土建类专业课程积极开展“课堂思政三分钟”活动,对课程思政建设进行诸多有益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的课程思政建设经验及案例。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如未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出发进行统筹规划设计、各专业教师各自为政、课程思政开展系统性不足,同一个思政案例在不同课程中重复使用,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强融入,出现为思政而思政的现象等。所以,加强专业思政顶层设计、强化示范引领也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以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浙江省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等文件精神为指引,以党建工作为引领,推行“党建+”工作模式,创建“四位一体”的土建类特色专业思政体系,强化课程育人功能。在建设机制上,践行融合理念,探索党的建设与专业建设“双建合壁”、思政教育与课程教学“融合贯通”、党建工作与思政教育“相得益彰”。在建设路径上践行一体化理念,从课程思政目标制定、课程思政内容挖掘、课堂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思政效课评价等方面进行系统设计、实施、评价,提升专业课程育人成效(具体思路详见图1)。
图1 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思路
依托支部“三维全站仪”党建品牌,探索实施“党建+专业”模式,推进党建品牌与专业品牌一体化建设,形成党建引领专业、专业支撑党建的局面,解决党建工作与专业建设融合问题。
将支部建在专业上,争当专业建设的排头兵。支部书记兼任专业带头人,实现党建工作与专业建设工作“一肩挑”,为融合建设在组织上起到了保障。支部紧贴产业发展前沿,组织党员教师率先掌握BIM、装配式建造、互联网+教学等新技术,积极探索专业建设新思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被认定为省特色专业、省优势专业、省高水平专业群及国家级骨干专业,切实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及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
结合行业职业岗位要求、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地方及学校特色等,构建多维度专业思政育人目标——思政目标、素质目标、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将思政目标又分解为基本思政、职业思政、地校特色思政等,解决教师如何制定思政目标的问题。通过专业建设目标的实现,支撑支部“三维全站仪”党建品牌建设,实现党建与专业深度融合,高质量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我校建筑工程技术党支部被评为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
依据专业思政目标,将党建工作与课程建设相融合,探索实施“党建+课程”模式,党建工作为课程建设注入新动力,课程建设为党建工作提供抓手与载体,解决党建工作与课程思政教育的融合问题。
充分发挥支部党员教师先锋模范作用,先是要求支部书记带头做,建设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优秀微课案例等,为支部党员教师作引领示范。接着是由支部每位党员教师担任专业骨干课程负责人,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再是以课程为单位,由每位党员带动一支课程团队,最后辐射至全体教师,从点到线再到面,全员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与改革创新。
从行业专业发展史、课程内容、行企人才素质要求着手挖掘蕴含的思政资源及元素,并分解到相应专业,明确每门课程思政的重点,完善课程思政内容[5]。如在《建筑识图与构造》课程中,将师生亲自制作的中共会址建筑模型融入课程教学,讲解建筑特点及构造,让党的历史“看得见”“摸得着”,为如何结合课程内容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提供了很好的示范,有效解决了党史教育、专业教育及思政专育之间两张皮现象,课程也被立项为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通过“党建+课程”活动,促进党员教师综合能力的提升,支部多名党员教师被评为“优秀党员”“优秀教师”,提高了党组织整体战斗力。
依据课程思政目标,将党支部活动与课堂思政活动、教研活动有机结合,推行“党建+课堂”模式,解决课程思政的“为什么、是什么、做什么、怎么做、谁来做”五大问题,提高课堂思政活动的广度、深度、温度,同时丰富党日主题活动,打造融党建及专业特色的“课程思政”第二课堂,有效解决党建、专业、思政之间两张皮现象[6]。
根据学生思想特点,立足学校办学定位,基于专业人才培养特色,结合党团活动、教学活动、职业活动,充分利用职业活动中的实际情境、工具、资料、素材,将国家意识、浙江精神、建筑工匠、职业素养等思政元素融入教学过程的设计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中,开展“做、学、教、考”一体的教学实施活动,创设“育心明德、润物无声”的课堂思政案例,其中,本支部与教研室联合推送的“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构件生产”案例荣获省课程思政优秀微课案例,为课堂思政案例的建设及推广提供了很好的借鉴[7]。
结合课程思政的时效性和达成度,推行“党建+评价”模式,强化党建主体责任,与课程思政协同共进,将专业建设成效如何作为党支部星级评定的重要指标、课程建设成效如何作为优秀党员评定的重要方面、课堂效果如何作为优秀教师评选的重要考量等等,以结果成效来衡量,发挥评先评优等评价考核指挥棒作用。
以学生职业能力、职业素养、职业品质的形成为基本标准,从“过程与终结、个人与团队、知识与技能、线上与线下、课内与课外”五个维度,进行结果导向式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评价,一体化评价学生课程思政教学的产出效果,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效果评价体系[8]。
课程与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课堂教学的设计与组织直接关系着课程思政的深度及育人成效。基于此,在课堂思政案例设计过程中,要依据职业特点、专业定位、课程特色等挖掘思政元素,将思政元素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实现思政教育显性与隐性相统一。另一方面,要针对课程性质及学生特点,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方法及手段,将思政教育进行无声的渗透,贯穿到教学过程中。现以《装配式混凝土构件生产》课程中的“叠合楼板识图”任务点为例,进行课堂思政设计分析(具体见表1)。
围绕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以党的建设为引领,探索党建工作、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的育人新机制。推行“党建+”工作模式,创新“党建+专业”“党建+课程”“党建+课堂”“党建+评价”一体化育人新模式。明确专业思政目标,挖掘课程思政内容,建设课堂思政案例,完善思政效果评价标准,构建“四位一体”的专业课程思政体系,提升专业思政育人成效,为高质量人才培养提供切实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