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春妮,邓彩霞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广东 佛山 528000)
采用问卷星在佛山市4所公立中学抽取学生参与问卷填写,最终收回有效问卷共703份,其中男生338人,女生365人;初中生335人(初一128人,初二106人,初三101人),高中生共368人(高一136人,高二232人)。
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MHI-60)[1],量表由60题组成,一共包含抑郁、焦虑、强迫、偏执、敌对、人际关系敏感、学习压力、适应性不良、情绪波动及心理不平衡10个因子。量表采用5点计分,量表的总均分与个体心理健康的程度成反比,总均分越高,心理危机程度越深,个体的心理越不健康。各因子的分数越高,表明该因子所反映的心理问题越严重。
青少年人格五因素问卷[2],周晖、钮丽丽编制。该问卷采用5点计分,共50题,包括情绪性、宜人性、外倾性、谨慎性、开放性5个因子。每个题目均采用1(一点也不像)~5(非常像)的5级评分,某项因子分数越高说明该种人格倾向的水平越高。
心理韧性问卷[3],徐明津编制。该量表共计26道题,一共包含问题解决、目标控制、乐观、自我效能感、社会交往5个维度,采取5点计分,总分越高,表示个体心理韧性越强。
社会支持评定量表[4],肖水源编制。该表由10个条目组成,包括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3个维度。在各个维度和总分上得分越高,代表得到的社会支持越多。
2020年4月20~30日,由班级心理教师通过问卷星进行施测,所需时间为20 min。采用SPSS 20.0进行描述性统计和相关分析。
本研究将全部数据收集后,采用Harman单因素检验法,首先在探索性因素分析中放入4个量表包括的全部选项结果,结果显示,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数共11个,且第一个公因子的解释率为25.55%,低于40%的临界值,可以推断共同方法偏差在本研究中未造成严重影响。
研究显示,中学生心理健康总分(1.81±0.73)和10个量表的平均值均低于2,出现轻度以上心理问题的中学生共236人,占总人数的33.1%。在10个分量表中,平均值接近2的依次为学习压力(1.99±091)、情绪不平衡(1.98±0.82)、强迫(1.96±0.73)、焦虑(1.93±0.99),说明中学生在这四个方面已经接近轻度心理问题,需要重点关注。
以性别、学段为自变量,以心理健康的总分和各因子分为因变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发现,女生在强迫(2.08±0.73)、焦虑(2.11±1.04)、学习压力(2.12±0.92)、情绪不平衡(2.10±0.81)这几个分量表中达到轻度心理问题的水平;男生的心理健康总分和全部分量表均处于正常水平;男生与女生在心理健康总分(t=-4.40,P<0.001)以及强迫(t=-4.84,P<0.001)、偏执(t=-2.89,P<0.001)、敌对(t=-3.13,P<0.001)、抑郁(t=-4.95,P<0.001)、焦虑(t=-5.19,P<0.001)、学习压力(t=-4.48,P<0.001)、情绪不平衡(t=-3.88,P<0.001)、人际关系敏感(t=-3.96,P<0.001)等方面的差异极其显著,在心理不平衡(t=-2.15,P<0.01)方面的差异显著。高中生在强迫(2.00±0.72)、焦虑(2.00±0.94)、学习压力(2.06±0.90)、情绪不平衡(2.04±0.78)这几个分量表中达到轻度心理问题的水平;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总分和全部分量表均处于正常状态;高中生与初中生在适应不良(t=5.58,P<0.001)、心理不平衡(t=3.23,P<0.001)等方面的差异极其显著;在心理健康的总分(t=2.39,P<0.01)、偏执(t=2.44,P<0.01)、学习压力(t=2.49,P<0.01)等方面的差异显著,在人际关系紧张(t=2.29,P<0.001)、情绪不平衡(t=1.93,P<0.05)等方面存在差异。
如表1所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总分与社会支持、心理韧性、大五人格中的外向性、宜人性、谨慎性、开放性负相关,与大五人格中的情绪性呈显著正相关;社会支持与心理韧性显著正相关,社会支持与大五人格中的外向性、开放性、宜人性、谨慎性呈显著正相关,与情绪性呈显著负相关;心理韧性与大五人格中的外向性、谨慎性、开放性、宜人性呈显著正相关,与情绪性呈显著负相关。
表1 各变量的平均数、标准差和相关系数 (n=713)
以心理健康量表的总均分作为因变量,人口学变量、社会支持、心理韧性、大五人格维度分数作为自变量,进行阶层回归分析。在第一层中,加入人口学变量(包括性别、家庭结构和学段)作为控制变量,社会支持(包括客观社会支持、主观社会支持和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作为自变量;在第二层中,加入心理韧性(包括目标控制、问题解决、自我效能感、社会交往与乐观)作为自变量;在第三层中,加入大五人格(外向性、宜人性、谨慎性、开放性与情绪性)作为自变量。回归结果见表2,从表2可以看出,回归模型1、2、3都是显著的,F1=31.47,P1<0.001,F2=80.74,P2<0.001,F3=58.73,P2<0.001。
表2 社会支持、心理韧性、大五人格对心理健康水平的回归分析Tab.2 Regression analysis of social support, mental tenacity and five kinds of personality on mental health level
模型1中的人口学变量和社会支持变量可以解释心理健康量表总变异的21%,其中,主观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的回归系数(β=-0.27,P<0.001)负向显著;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β=-0.21,P<0.001)、心理健康的回归系数负向显著;客观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的回归系数(β=-0.03,P>0.05)不显著。
模型2加入自变量心理韧性后,所有变量可以共同解释心理健康量表总变异的56%,与模型1相比,心理韧性可以解释心理健康总变异的35%,其中,情绪控制(β=-0.61,P<0.001)对心理健康总分的回归系数负向显著;家庭支持对心理健康的回归系数(β=-0.02,P<0.001)负向显著;人际协助(β=-0.03,P>0.05)和积极认知(β= -0.02,P>0.05)对心理健康的回归系数不显著。
模型3加入自变量大五人格后,所有变量可以共同解释心理健康量表总变异的58%,与模型2相比,大五人格可以解释心理健康总变异的2%,解释量的变化是显著的。其中,严谨性对心理健康总分的回归系数(β=-0.10,P<0.05)显著;开放性对心理健康总分的回归系数(β=0.21,P<0.001)正向显著;外向性(β=-0.08,P>0.05)、宜人性(β=-0.05,P>0.05)对心理健康的回归系数不显著。
从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描述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心理健康总分出现轻度以上心理问题的中学生共236人,占总人数的33.1%。心理健康总分和10个量表的平均值均低于2,说明整体情况较好。10个分量表中,平均值接近2的依次为学习压力、情绪不平衡、强迫、焦虑,说明中学生在这4个方面已经接近轻度心理问题,需要重点关注。与疫情早期相比,中学生复学前心理健康总分(1.81±0.73),明显高于疫情初期(1.67±0.61),心理问题的检出率为33.1%,远远高于疫情初期的23.8%[5],说明复学前心理危机程度高于疫情初期。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引发中学生心理问题的最大因素是现实性危机,即学习压力,需要开展家校协作,制订班级学习进度和个人学习帮扶计划,帮助学生增强对学习的信心,减少压力。
男生与女生的心理健康总分以及各因子分差异显著,男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优于女生。初中生的整体心理健康状态显著优于高中生。
中学生的社会支持、心理韧性、大五人格[6-8]与心理健康水平密切相关。研究发现,对支持的利用度和主观社会支持都能预测个体的心理健康程度,个体主观感受到的社会支持力量越大,越会利用周围的资源解决问题,心理就越健康。心理韧性中的家庭支持、情绪控制均能显著负向预测心理健康程度,表明个体情绪控制能力越强,家庭支持的力度越大,心理越健康。大五人格中的外向性、严谨性显著负向预测心理健康分数,表明个体越是外向、思维缜密做事有条理,心理越健康,开放性和情绪性正向预测心理健康,表明越是富有想象力、情绪化越强,心理越容易不健康。
复学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因子分与疫情早期相比有所变化:心理问题的程度高于疫情初期,引起心理问题中最大的因素是学习压力,女生比男生、高中生比初中生有更多的心理问题。社会支持、心理韧性与大五人格都是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因素,要引导中学生发现和利用身边资源、加强情绪控制的能力、加强与外界的沟通交流、提升思维的严谨性,充分利用家庭的力量,中学生家长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营造温暖和谐的家庭气氛,加强亲子关系,学校要多关注女生和高年级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策略,缓解学习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