径向钻孔技术在鄂尔多斯盆地延安组剩余油挖潜中的应用

2022-03-26 06:30孙明刘玲
新型工业化 2022年1期
关键词:高含水油层渗流

孙明,刘玲

(1.延长油田股份有限公司 志丹采油厂,陕西 志丹 717500;2.延长油田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开发技术研究中心,陕西 延安 716000)

0 引言

鄂尔多斯盆地是我国第二大盆地,侏罗系延安组是盆地主要的含油层系,其沉积于晚三叠系印支运动之后的盆地稳定沉降期,形成厚度稳定、特征鲜明的河流-三角洲沉积体系。延安组储层岩性主要为中粒长石岩屑质石英砂岩,粒度自下往上逐渐变细。延安组油气成藏的因素主要有:长7深湖-半深湖相泥岩为延安组油气成藏提供了油源保证;前侏罗纪深切河谷是油气运移成藏的主要通道;沉积相奠定了油气成藏的有利区带;上覆泥质盖层及泥质岩的侧向遮挡是控制油气成藏的必要条件;鼻隆和差异压实构造是油气富集的场所[1-5]。

1 油藏开发现状及问题

延安组油藏一般都是边底水活跃的中低孔-中高渗普通黑油油藏,也有层状边底水油藏(延9层),由于边底水活跃,常采用边底水能量开发,能够获得较高的采收率,也是目前的主要开发方式,延安组油藏储层埋藏浅、渗透率比三叠系高,目前是盆地最好的储层之一,历来都是勘探开发的重要目的层。但是由于边底水活跃也使延安组油藏在开发过程中出现诸多矛盾与问题,如近井污染带及压降漏斗的形成、直井开发难以控制底水锥进速度,有效动用程度低,在层内低渗段、平面低渗部位、井间低压区、构造边缘及高部位的剩余油难以动用,利用常规措施治理潜力较小,治理难度大。加之延安组油藏低幅构造规模小,油藏含油面积小,连片性差,具有“小而肥”的特点[6-7],尤其在高含水后期剩余油分布高度离散,因而利用水平井开采受制约条件多,尤其钻水平井技术难度大,投资高。因此,为有效解除近井污染,提高单井产能,预防水淹水窜过早发生,并最大限度地动用剩余油,是提高鄂尔多斯盆地延安组油藏开发水平亟待解决的问题。

而径向钻孔技术是一种新型的有效完井方式,能有效穿越近井污染带连通远井地带剩余油,通过增加或调整渗流通道方向,增大泄流半径与面积,最终提高单井产能。

2 径向钻孔技术挖潜原理及优势

径向钻孔技术是针对剩余油难动用的部位,在剩余油比较富集的方位进行钻孔,加大渗流通道,使剩余油能有效动用,解决加密井位投资费用比较大的难题。

选井(层)实施径向钻孔,其明确的针对性判断是在径向井技术适应性分析基础之上做出的。油藏开发生产动态上呈现出的各种矛盾与问题主要是由油藏、通道、能量三方面因素所引起、控制的。诸如近井污染带及压降漏斗的形成、注采半径过大注采调控效果差、层间差异大难以调剖实施油层均衡开发、底水油藏直井开发难以控制底水锥进速度、水井注水压力高长期欠注、注水受效差的相对低渗层、层内低渗段、平面低渗部位、井间低压区、构造边缘及高部位的剩余油难动用等影响油藏开发效果的这些矛盾与问题,正是径向井可充分发挥其技术特点及优势所要针对解决的[8]。径向钻孔不仅具有可缩短井下实际注采井距、增大泄油半径、增加或调整渗流通道方向、穿越近井污染带连通远井地带剩余油、作为引导延伸孔增强压裂酸化注聚注汽效果的灵活方便、兼容协同技术优势,而且还具有成本低廉、施工周期短、施工液用量小、储层无污染等经济高效、安全环保的特点。

3 径向钻孔技术挖潜剩余油应用实例

3.1 延安组低液低效井

3177井区油藏主要开采层位为延安组延9油层,研究区延安组油藏属于构造油气藏,从图1中可以看出3177-7井地理位置比较高,从图2 中可以看出3177-7附近的正北、西北、东北、正西方向没有井位控制,中间的剩余油处于未动用状态。该井井油层电性物性与周围井相近,原始含油饱和度最高,但累产液量和累产油量明显低于周围井(见图2)。因此可以应用径向钻孔技术进行剩余油挖潜。

该井于2006年5月27日投产延安组,初期日产液7.7m3/d、日产油4.9m3/d、含水36.4%,作业前(2013年8月13日)日产液0.8m3/d、日产油0.59m3/d、含水26.5%。该井由于长期弹性开采,地层能量亏空、近井地带渗流通道堵塞,拟采用径向钻井工艺,建立新的渗流通道,沟通近井地带剩余油,提高单井产能、延缓底水水淹速度。根据3177井区的剩余油面积和方位设计了6个径向孔的参数(见图2和表1)。

表1 3177-7井径向钻孔施工参数表

由3177-7井的生产曲线(图3)可以看出作业后产液量和产油量相较作业前都有大幅度提高,证明作业实施效果明显。

3.2 延安组高含水、水淹井

4224井区延10油层为典型的底水油藏(见图4),工区目的油层呈北西-南东向条带透镜体分布,4224-7井附近油层厚11~13m左右(见图5)。

4224-7井于2011年11月25日投产延安组1332.8-1350.8m,初期日产液2.0m3/d、日产油1.4m3/d、含水33.3%,作业前(2015年9月20日)高含水停井。该井由于采油速度过快,造成底水快速锥进,形成水淹,拟对目前生产井段进行化学封堵后,利用径向井工艺在油层顶部补孔,建立新的渗流通道,沟通近井地带剩余油,恢复生产,到达水淹井治理目的。针对目的油藏特征,对4224-7井采取2个深度、每深度次4孔方式实施径向钻孔作业,总计施工共8孔(见图5和表2)。

由4224-7井的生产曲线(图6)可以看出作业后前期含水率较大,后期含水率趋于稳定,相较于作业前的高含水本口井作业实施效果明显。

表2 4224-7井径向钻孔施工参数表

4 结语

(1)对于延安组低液低效井,径向钻孔技术能穿越近井污染带进而连通远井地带剩余油,通过增加或调整渗流通道方向,增大泄流半径与面积,最终提高单井产能。(2)对于边底水延安组高含水或水淹井,径向钻孔技术可以有效井底井筒周围的压力降落,抑制并减缓底水锥进。(3)径向钻孔技术作为一种新的完井技术方法,不仅能从垂直井眼通过径向水平钻孔以提高油气产量,还起到解堵和保护油层等作用,采油该项技术对老油田进行补孔作业,能解决剩余油开发困难的问题,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4)径向钻孔技术是边底水油藏后期剩余油挖潜的有效方式,对于鄂尔多斯盆地延安组油藏径向钻孔技术的长度和方位受油藏剩余油方位和构造的影响。

猜你喜欢
高含水油层渗流
大庆油田井网加密调整效果及其发展趋势
基于ANSYS的混凝土重力坝坝基稳态渗流研究
深基坑桩锚支护渗流数值分析与监测研究
HD高含水油田水平井适应性评价研究
渭北长3裂缝性致密储层渗流特征及产能研究
高含水油田聚合物驱注入工艺全要素评价分析
聚合物驱剩余油油层挖潜措施研究
“低阻油层”存在的特征、形成机理及判别
“低阻油层”存在的特征、形成机理及判别
泡沫铝的低压渗流铸造工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