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宇恬 王玉玲 曹爱兵 季国军 韩玉玲
(1.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江苏农业科技创新决策咨询研究基地,南京 210014;2.南京农业大学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南京 210014; 3.江苏省绿色食品办公室,南京 210014)
乡村振兴是党中央、 国务院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 的奋斗目标,是新时代“三农” 工作的重要抓手。 受独特的自然环境与地域文化因素影响,具有优秀品质、 特殊价值、 良好声誉的地理标志农产品是绿色农业中“小而特” 的高端产品线,是经国家有关部门审核批准以地理名称进行命名的产品,其本质上是区域内农民共同所有的区域公用品牌[1]。 2007年,原农业部发布了《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办法》,明确原农业部负责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的登记工作。 要求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将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和利用纳入本地区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并在政策、 资金等方面予以支持[2]。 紧随其后,2009年,江苏省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工作正式启动,金山翠芽、 兴化大闸蟹、 吴江香青菜、 裕华大蒜等特色农产品均在首批登记认证的范围内。 这标志着我国地理标志农产品已从无序竞争、 开拓探索阶段逐步进入规范管理、 认证监督阶段[3],同时反映出我国农业生产日趋产业化、 市场化、 标准化、 品牌化。
截至2021年7月,全国地理标志农产品共3454 个,总产值已超过了1 万亿元[4],这彰显了地理标志农产品的巨大活力,也为各地区大力发展区域特色经济指明了方向。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具有绿色生态、 附加值高、 产业联动性强等特征的地理标志农产品通过实现产品高端化、 生产绿色化与加工标准化带动地区农业产业链延伸,促使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 早日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5]。 地理标志农产品的发展为增加我国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推动农业绿色发展,促进农业增效、 农民增收作出了积极贡献。
本文通过“安路云地标溯源云服务中心” 查询系统对江苏省137 个地理标志农产品进行大数据分析,对全省13 个设区市地理标志农产品管理部门的相关领导进行深度访谈,重点选取承担了江苏省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项目的20 家生产经营主体进行实地调研及访谈,旨在明确江苏地理标志农产品发展实际情况及存在的问题,为地方政府保护地理标志农产品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 保护力度逐年增强,后发优势显著 截至2021年7月,江苏省共有地理标志农产品137个,数量位居全国第10 位。 其中,2019年以后申请的地理标志农产品数量共计76 个,占总数的55.47%,后发优势显著。
2019年后地理标志农产品登记数量的爆发式增长,主要源于2019年起我国实施的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 2019-2020年,农业农村部共落实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资金13.8 亿元,支持452 个产品发展,推动地理标志产业发展和品牌建设。 江苏省政府高度响应国家政策号召,2020年印发 《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走在前列的意见》,要求做强重要区域公用品牌,正式启动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项目。 江苏省农业农村厅及财政厅安排省及以上财政资金6050 万元,支持阳澄湖大闸蟹等20 个地理标志农产品发展,重点围绕增强综合生产能力、 提升产品质量和特色品质、 加强品牌建设、 推动身份标识化和全程数字化4 个方面开展建设。
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项目的启动,充分调动了地方登记地理标志农产品的积极性,江苏省地理标志农产品总数由2018年底时的61 个显著提升至2021年7月时的137 个,增长率为124.6%,数量已翻番。 经分析江苏省地理标志农产品登记总数趋 前 的 宿 迁、 盐 城、 苏 州、 南 通、 泰 州5 市2009-2021年登记情况发现,5 市近3年的申报积极性最高 (见图1),数量增长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5 市截至2021年7月的登记总数为2018年底的2.5 倍。
图1 江苏省5 市地理标志农产品登记情况
2021年,江苏省进一步加大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的推进力度,安排省及以上财政资金7300万元,支持22 个地理标志农产品发展,促使各项目实施主体专款专用于提升生产能力、 保持特色品质及品牌建设。
(二) 覆盖地域广泛,产品种类多样全省地理标志农产品分布范围覆盖了江苏省大部分地域,13 个设区市都有登记备案的产品。 产品种类多样,种植业中除传统的蔬果、 粮食作物、 经济作物等品种之外,还涵盖了茶叶、 中药材、 花卉苗木等特色种植品种; 养殖业中除传统的水产、 畜禽等品种之外,也涵盖了桑蚕、 可食用昆虫等特色养殖品种。政府统筹部署与自然条件相结合,特色农产品形成“一县一品” 或者“一镇一品” 的发展格局。
江苏省通过培育壮大地理标志农产品产业,满足消费者对特色品质、 文化内涵、 健康营养等多方位的需求,打造了一批乡土特色产业集群。 部分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效益显著,如南京盐水鸭、 阳澄湖大闸蟹、 阳山水蜜桃等享誉全国,为特色产区内的生产经营主体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在总体数量方面,各设区市间总数差异较为显著 (见图2)。 如图2 所示,江苏省东部地区城市拥有地理标志农产品的数量高于西部城市,宿迁、盐城、 南通、 苏州、 泰州5 市所拥有的地理标志农产品数量均超过10 个,位居全省前列,5 市拥有的地理标志农产品总数占全省总数的62.04%。 其中,宿迁市共拥有25 个地理标志农产品,是全省唯一一个拥有超过20 个地理标志农产品的设区市,占全省总数的18.25%。
图2 江苏省各设区市地理标志农产品数量统计
(三) 种植业占比高,产品地域差异性显著全省地理标志农产品所属产业中,总体呈现种植业比例高于养殖业比例,大宗农产品比例高于“小而特”农产品比例的趋势。 种植业中,果蔬类产品占比最高,共计76 个品种,在种植业品种中占比73%(见图3); 养殖业中,水产类产品占比最高,共计19 个品种,在养殖业品种中占比58%(见图4)。
图3 江苏省种植类地理标志农产品按产业细分情况
图4 江苏省养殖类地理标志农产品按产业细分情况
在地域分布上,全省各地产品种类受自然环境及资源条件等外部因素的刚性约束,表现出很强的地域差异性。 按各片区地形地貌、 水力资源等外部条件来划分,北部的苏北平原、 江淮平原片区(宿迁、 盐城、 连云港、 徐州) 地势平坦、 耕地资源充足,产品以粮食作物、 果蔬为主; 中部的里下河片区(淮安、 扬州、 泰州、 南通) 水道纵横、 沟渠交错,产品以蔬菜、 水产、 畜禽为主; 南部的环太湖片区 (南京、 镇江、 常州、 无锡、 苏州) 水源充沛、 丘陵起伏,产品以茶叶、 水果及水产类为主。
(一) 缺少专门的保护与管理部门,存在多头申报及监管现象在我国,目前存有两类地理标志产品认证及保护管理体系:国家知识产权局认证及管理保护的中国地理标志 (GI)、 农业农村部认证及管理保护的农产品地理标志 (AGI),以上两部门均涉及地理标志农产品的保护与管理工作。 但两部门在保护对象资质认定、 标准制定、 项目支持、执法权限等方面存在职能的交叉或真空。 在对部分地理标志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深度访谈中发现,多头管理、 标准不一的现象既会造成同一农产品重复申报不同部门管理的财政扶持项目,有限的财政支持资源无序消耗,又会使生产经营主体在遇到维权纠纷时难以寻求合适的管理机构解决问题。
(二) 市场认知度有待提升,品种、 品牌保护意识有待加强目前,地理标志农产品在促进区域农业结构优化和三产融合等方面的优势并没有完全被人们所熟知。 例如,从生产者角度来说,有些农业生产者对农产品的地理标志权利并不清楚,部分地理标志农产品种植/ 养殖规模小、 区域散、 缺乏生产标准及专业技术支持,这也限制了地理标志农产品标准化及品牌化进程; 从消费者角度来说,有些消费者并不了解地理标志农产品的内涵及品牌价值,容易将地理标志农产品与一般的土特产混为一谈,使其难以像绿色食品一样获得较高市场认可[6]。
在实地调研中发现,由于监管职责不明确、 品牌建设投入不足等原因,一些知名度及产品价值“双高” 的地理标志农产品市场中,往往充斥着大量假冒伪劣产品,产品品牌、 销售渠道多而杂,品质、 价格差异巨大,造成消费者难以明辨真伪,对地理标志农产品的信任度及购买欲进一步降低。 有的地理标志农产品的生产标准及成本虽高于同类型的普通农产品,但其利润率却低于同类产品,而有的地理标志农产品以普通农产品的身份反向“贴牌销售” 反倒能取得更好的市场认可度及销售利润。
(三) 地方特色品种尚待挖掘,存在产品同质化现象江苏的地理标志农产品中,“小而特” 品种及大宗农产品两者共存。 其中,大宗农产品种植/养殖规模较大,与一般农产品相比价格优势不显著,销售范围一般覆盖产地周边区域至全省,能较好满足内部及外部市场需求。 如部分粮食作物类地理标志农产品与本地区其他同类地理标志农产品的种植品种并无二致,其收购价也与普通大宗农产品基本一致,并不能完全体现地理标志农产品的品种独特性及价格优势。“小而特” 农产品虽与一般农产品相比,价格优势较为显著,但受地理环境、 市场接受度等因素影响,其种植/ 养殖规模较小,销售半径与产品知名度成正比。
同时,因缺乏相对标准化的评价机制,部分具有特殊风味并承载着传统耕作、 加工文化的地方特色农产品并没有申报地理标志农产品,其市场潜力也有待进一步挖掘; 而已申报成功的地理标志农产品若不再具备相应的特征及条件,目前也缺乏合理的退出机制,难以对其形成管理约束。
(四) 加工链、 产业链有待延伸,优质优价有待体现目前,江苏全省137 个地理标志农产品中仅有12 个是加工农产品,占比仅为8.76%,其中8 个还是茶叶类产品,产业链过短使得地理标志农产品高产品附加值的优势未完全体现。
在地理标志农产品销售市场方面,江苏南部片区的特色水产、 精品果蔬、 茶叶等农产品的知名度相对较高,产品多在本地分拣、 包装、 加工,利润能更多地留在本地,其产品附加值也高于普通大宗农产品。 如通过市场价格比较,苏州的“阳澄湖大闸蟹” 品牌知名度高,销售范围遍及全国各省市自治区,销售价格也比一般河蟹价格高50%以上。江苏中部、 北部片区也存在部分“小而特” 优质品种,但产业总体规模有限,且受限于储运水平及加工程度,难以打开外部市场,产品以本地销售为主,高产品附加值也较难实现[7]。 如连云港的 “灌云豆丹” 基本只在本地销售,其市场接受度较高的范围也基本局限在本地及邻近地区。
(一) 顶层设计,完善地理标志农产品监管及保护体系地方政府应通过顶层设计,促进相关机构职能调整。 明确各级政府,农业农村、 财政、 市场监督等相关部门,属地和主体等工作职能、 保护举措及运行机制,推进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体系系统化。 分级落实管理责任,统一保护标准及监管内容。一是顶层设计,将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工程作为江苏乡村产业振兴为主的五大振兴重要抓手,从省级政府层面研究设计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目标及推进办法、 保障举措,从规章制度源头确保工作常态化开展。 二是出台制度,建议相关部门研究出台江苏省推进农产品地理标志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意见,细分不同地理标志农产品的产业品类及发展阶段,制定差异化的发展标准及配套政策,并给予跟踪指导及长效支持,完善侵权后的行政保护制度,建立更加严格的准入标准及质量监管体系。 三是资源普查,由各级农业农村部门组织,全面开展地理标志特色资源普查,通过抢救性发掘和档案化管理摸清家底,构建地理标志农产品数据库,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指标构建及数据分析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及退出机制,做到地理标志农产品的动态管理[8]。 四是编制规划,各级地方政府积极开展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发展规划编制工作,不仅要因地制宜发展地理标志农产品,也要协调辖区内各类资源为地理标志农产品的规模化生产、 标准化加工、 市场化营销提供必要的产业发展条件,同时设立专项资金确保规划实施。
(二) 接二连三,强化地理标志农产品产业融合体系充分借鉴日本、 韩国等国家 “六次产业”高度融合发展的模式与经验[9],以农技推广中心、行业协会、 村集体等地理标志农产品登记主体及生产经营主体为主导,促进地理标志农产品进一步延伸产业链、 完善利益链,做到产品优质优价、 产业提质增效、 农民致富增收。 一是整合乡村集体资源和力量,与规模型农业生产企业共建或以村为单位自建地理标志农产品的生产经营主体,完善产、加、 销各环节的利益联结机制,以公平、 合理、 稳定的利益分配机制推动产业持续发展。 雇佣本地劳动力,依托高素质农民培训机构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使其在提升农业生产技能之外还具备参与加工、 销售等各产业链环节的能力,使乡村留得住人,也使农民获得更多的增值利润。 二是充分挖掘地理标志农产品的独特风味、 生态价值与文化资源。 针对市场需求,进行包括精深加工农产品、 旅游产品、 研学产品、 康养产品等在内的各类产品研发、 设计及创新。 促使农业撬动当地教育、 旅游、医疗、 康养等产业进一步发展,极大体现农业产业的生态价值、 文化价值、 社会价值,培育有影响力的区域公共品牌[10]。 三是创新地理标志农产品营销模式,线上、 线下协同发展。 在品牌销售上促使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与物流企业及电商平台对接合作,完善农产品储运体系,引入现代化物流技术和管理服务模式。 在品牌宣传上,除传统的媒体宣传渠道外,积极对接各类农产品展销会、 电商平台、 短视频平台、 网络直播等新销售渠道、 新媒体,助推地理标志农产品“响起来,走出去”。
(三) 精准支持,构建地理标志农产品质量安全及品质保障体系进一步增强对地理标志农产品安全生产的管控能力,保证地理标志农产品质量安全、 品质稳定,科学开展保护与开发工作。 一是加强对地理标志农产品生产的服务、 指导和监管,明确各类地理标志农产品的产业生产标准、 生产技术和操作规范,保护传统生产、 加工技艺。 二是对地理标志农产品的种植、 养殖区域做到严格的环境监控,保证生产条件达标,利用大数据构建溯源体系,确保产品生产、 加工流程全程可追溯。 三是建立地理标志农产品种质资源库及核心示范区,示范区内的地理标志农产品在生产、 加工方面起到引领示范作用。 四是强调地理标志农产品的产品特异性,重点支持生产主体开展产品独特品质及其成因的科研攻关,明确差异化特征指标及其与品种特性、 生长环境、 生产方式、 加工流程等因素的关联性,通过强调地理标志农产品的独特性,避免同类产品的同质化竞争。
(四) 多元融合,创建地理标志农产品智力支撑体系由产、 研、 官、 媒多层级主体联动,共同搭建开放型综合支撑平台,成立省级农产品地理标志产业研究院。 从不同纬度开展对地理标志农产品的开发、 研究与推广工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坚强的智力支持,促进人力、 财力、 物力资源进一步向乡村集聚。 一是平台注重开放性。 充分发挥省级农业科研单位既有农业经济、 品牌创设与信息服务等专业优势,更有涉及稻麦、 蔬菜、 经作、 园艺、 畜牧、 装备、 加工、 质量、 检测等各条线、 各环节的团队优势,建议由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发起成立产业研究院,开放吸收管理部门、 科研单位、 经营主体、 社会组织加入,共同推进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工作。 二是研究注重系统性。 立足地理标志农产品全产业链条,针对地理标志农产品具体品类,组织各方面专家,逐个产品,系统开展资源挖掘与保护、 品质提升与产业开发、 产品营销与品牌创设、 品牌价值评估、 社会贡献度测算及利益联结机制创新等全生命周期研究,系统解决目前存在的卡脖子问题,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系统性技术支持供给奠定扎实基础。 三是服务注重持续性。 在政府部门指导下,产业研究院持续做好规划与计划编制、 保护与开发工作跟踪服务、 定期对全省情况进行专题调研并形成建议,服务好全省农产品地理标志系统性保护与开发工作。 省财政厅、 各级财政部门安排财政专项,支持上述工作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