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宇,王加宽,王玉欢,管文燕,吴新萍,盛春勇,李 俊,陈智博,吴 星,袁晓玲,赵 鹏
(扬州市妇幼保健院扬州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a.小儿外科;b.小儿骨科;c.新生儿科,江苏 扬州 225002)
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指出生时髋关节结构存在异常并在发育过程中不断恶化的疾病,包括从髋关节不成熟到髋关节脱位的一系列病变,会引起成年后髋关节疼痛、跛行等症状,部分需要复杂的矫形手术治疗,给生活造成很大影响[1,2]。早期发现不成熟髋关节并干预或随访可有效降低发生DDH的风险[3]。国内外针对DDH早期筛查与干预进行了一系列研究,但关于早产儿DDH的早期随访与干预研究少见报道。WHO规定:出生时胎龄<37周,或女性末次月经开始至胎儿出生时时间<259 d的新生儿为早产儿[4]。2019年研究报告显示,全球早产儿发生率10.6%(9.0%~12.0%),中国早产儿发生率6.9%(5.8%~7.9%)[4,5]。引起早产的因素尚未完全认识,其中部分因素如羊水过少、胎膜早破、妊娠期合并疾病等也可能是DDH的诱发因素。早产是否为危险因素目前仍存在争议,有学者认为早产可能是危险因素[6],也有持反对意见者[7],Duramaz等[8]通过 394 例的早产儿研究发现,早产儿随着胎龄增长,DDH的发病率下降。Lange等[9]研究了376例早产儿,胎龄<36周的早产儿未发现1例DDH病例。因此,早产儿髋关节发育的早期演变进程与足月儿是否一致,早产儿的DDH发病情况是否与足月儿相同尚不完全清楚。2019年1月—2021年6月,通过对在扬州市妇幼保健院出生的早产儿进行髋关节超声筛查,动态观察髋关节发育早期演变进程,并与同期出生的足月儿进行对比,探讨二者髋关节早期发育情况差异、转归及早产儿早期筛查的合理时点,报告如下。
纳入标准:(1)2019年1月—2021年6月本院出生的早产儿或足月儿;(2)能配合按期进行髋关节超声检查;(3)监护人同意参加该临床研究。
排除标准:(1)伴有其他畸形,如斜颈、马蹄内翻足、脊柱畸形、脑脊膜膨出等;(2)伴有对髋关节发育有影响的其他疾病,如多关节挛缩、缺血缺氧性脑病等;(3)各种重症新生儿以及生命体征不稳定,初次行髋关节检查可能有风险者;(4)外院转入本院新生儿病房救治的早产儿。
2019年1月—2021年6月,共4 102例新生儿符合上述标准,纳入研究。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通过[2020伦理批准第(15)号],通过项目安全性可行性认证,研究对象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设计流行病学调查统计软件(登记号2021SR1696772),通过查阅母亲产科病史及新生儿病史,记录每一位新生儿个人信息,包括姓名、性别、胎龄、出生日期、单双胎、胎次、出生体重、家族史、母亲羊水情况、出生时胎位、分娩方式、母亲分娩时年龄、母亲妊娠时有无合并其他疾病等。
采用Graf超声检查方法,使用SIUI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型号Apogee 3100)7.5-10 MHZ线型探头及自主研发的婴儿髋关节超声检查床(专利号ZL 2019 2 1914016.8),将婴儿安静侧卧位于固定台内,受检侧下肢采取自然体位,髋关节屈曲35°、内旋10°,将探头置于受检下肢的大转子处,分别获取双侧标准图像,测量、记录双侧α角、β角度数,并对测量结果进行分型。检查过程由2名指定的专业髋关节超声检查医生独立检测,综合后确定结果。检查时点选择在出生后1、7、42、90 d左右,研究进程中发现髋关节分型为Ⅱb、Ⅱc、D、III、IV型者转小儿骨科行Pavlik吊带治疗。
参照中华医学会《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临床诊疗指南(0~2岁)》[10],DDH患儿于生后6周左右行Pavlik吊带治疗,6周后复查髋关节超声,如正常则终止治疗;若仍有髋臼发育欠佳或治疗失败则考虑使用其他支具治疗[11]。
髋关节分级根据Graf髋关节超声诊断标准[12],I型为成熟髋关节,其α角≥60°。Ⅱa+型、Ⅱa-型、Ⅱb型为不成熟髋关节,α角为50°~59°,其中新生儿期为Ⅱa型,检查时年龄>12周诊断为Ⅱb型。Ⅱc型为髋关节发育不良,α 角为 43°~49°,β 角<77°。D型、III型、IV型为髋关节脱位,其中D型α角为43°~49°,β 角≥77°,III型、IV 型 α 角<43°。
依据早产儿诊断标准[4],早产儿393例,占总数9.58%;足月儿3 709例,占90.42%。两组均无DDH家族史,无襁褓不当等对DDH有影响的生活方式因素。两组新生婴儿的资料见表1。早产儿体重低于足月儿(P<0.05),两组DDH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如性别、胎位、分娩方式、胎次、羊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产儿组中多胎、妊娠合并高血压、前置胎盘的比率显著高于足月儿组(P<0.05),而两组母亲妊娠合并糖尿病、产妇年龄、胎膜早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出生后1、7 d检查时,早产儿组Ⅰ型髋关节比例显著高于足月儿组(P<0.05),42、90 d检查时两组Ⅰ型髋关节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产儿组出生时74例Ⅱa型髋关节于90 d检查时均转为Ⅰ型;足月儿组1 148例Ⅱa型髋关节有20例转为Ⅱb型,其余均转为Ⅰ型。髋关节发育不良及髋关节脱位患儿均在42 d时接受Pavlik吊带治疗,90 d检查时早产儿组1例Ⅱc型转为Ⅱb型;足月儿组3例Ⅱc型转为I型,3例Ⅱc型转为Ⅱb型,1例D型转为I型,2例D型转为Ⅱb型,1例Ⅲ型转为I型,5例Ⅲ型转为Ⅱb型,1例Ⅲ型转为Ⅱc型。
随出生后日龄增加,两组新生婴儿的α角显著增加(P<0.05),而β角显著减小(P<0.05)。出生后相应时间点,早产儿组的α角度数显著高于足月儿组(P<0.05),而早产儿组β角度数显著低于足月儿组(P<0.05)。Graf超声检查见图1。
早产儿 393例中,早期早产(28~31周)32例,中期早产(32~33周)64例,晚期早产(34~36周)297例。三组间资料比较见表2,晚期早产组生后1、7 d检查时,GrafⅠ型髋关节比例显著小于早期早产组及中期早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42 d后检查,三组间Graf评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不同程度早产的髋发育比较
随出生后日龄增加,晚期早产组的α角显著增加(P<0.05),而β角显著减小(P<0.05);而早期早产组和中期早产组的α角、β角无显著变化(P>0.05)。相应时间点,晚期早产组α角显著小于早期早产组和中期早产组(P<0.05),而β角显著大于早期早产组和中期早产组(P<0.05)。
文献报道早产的危险因素通常有多胎、羊水过少、妊娠期合并症、产妇年龄、胎膜早破、前置胎盘等[13,14]。本研究针对这些因素比较两组常见早产的危险因素,研究结果显示,羊水过少、妊娠合并糖尿病、产妇年龄、胎膜早破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认为这些因素与早产保护作用无明显关联。在出生时体重方面,早产儿体重低于足月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考虑低体重在早产保护因素中发挥重要作用。Koob等[15]认为胎儿在妊娠后期生长速度加快,而母亲子宫增大的速度无法与之匹配,导致胎儿在子宫内活动受到限制,从而影响到胎儿髋关节的发育。Timmler等[16]研究发现DDH发生率可能与晚期早产儿体重较高有关。在激素相关因素方面,Sezer等[17]认为母亲怀孕期间体内激素水平较高,会引起胎儿体内激素升高,而雌激素会诱发胎儿肌肉、韧带松弛,早产使得胎儿提前离开母亲的子宫,脱离狭窄的空间,阻断了雌激素对胎儿的持续作用,反而促进髋关节更好的发育。本研究早期早产组及中期早产组Ⅰ型髋关节比例高于晚期早产组,说明越接近足月,髋关节成熟度反而可能越低,考虑也与上述体重及激素水平阻断相关。在早产儿出生后的髋关节成熟度方面,本研究对新生儿出生后行髋关节超声检查,发现早产儿组生后1、7 d时GrafⅠ型髋关节比例及α角度数高于足月儿组,β角度数低于足月儿组,说明早产儿出生早期髋关节成熟度高于足月儿,与Orak等[18]研究结论基本一致。全国早产儿发生率为6.9%(5.8%~7.9%)[5],本研究中早产儿出生占比为9.58%,可能原因系本院是本市唯一的三级甲等妇幼保健院,是本地区的高危孕产妇救治中心与新生儿救治中心,与高危产妇占比较高有关。
Graf[12]将出生时髋关节超声检查α角为50°~59°者定义为Ⅱa型,认为该型为髋关节发育不成熟型,在后期生长发育过程中,是否发展成为成熟髋关节需要随访观察。欧洲一些研究报道显示出生时髋关节超声检查发育不成熟者,出生3个月后有83%~98%会自行成熟[19~21]。吕学敏等[22]通过对 161 例GrafⅡa型髋关节进行连续性随访至出生后14周时,发现约有85%髋关节自行成熟,但该两项研究均未明确表述早产儿中未成熟髋关节具体转归情况。本研究中早产儿组出生时共检出Ⅱa型74例,进行随访至90 d时,均转为I型髋关节,无髋关节恶化,其转化率优于足月儿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髋关节均有随着年龄增长成为成熟髋关节的趋势。因此,对于Ⅱa型髋关节,无论是早产儿或足月儿均应充分随访观察,不宜早期过度治疗,Roovers等[23]研究也支持这一论点。
早产儿髋关节首次筛查时间点也是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国内外研究认为婴儿DDH筛查时间在6~8周较为合适,而早产儿何时筛查更佳并无明确表述[24,25]。本研究选择4个时间点对两组对象进行Graf超声检查,发现生后1、7 d检查时各类型髋关节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42、90 d检查时两组之间各类型髋关节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在42 d以后进行髋关节筛查可避免早产因素对DDH筛查造成影响,而90 d筛查又可能错过最佳干预治疗时机,因此在出生后42 d对早产儿进行首次髋关节筛查是较为合适的时间点。Tuncay等[7]研究也发现早产儿选择该时间节点进行首筛利于DDH筛查工作的开展及其随访与治疗。
综上所述,早产儿出生时GrafⅠ型髋关节比例较足月儿高,晚期早产儿Ⅰ型髋关节比例低于其他早产阶段的新生儿,早产儿Ⅱa型髋关节在后期生长发育过程中大部分能转归为Ⅰ型髋关节,早产儿首次筛查时间点可以定在出生后42 d。本研究中的不足之处在于为单中心研究,早产儿组中早期、中期早产儿样本量偏少,统计分析可能有一定偏倚,最终的髋关节发育情况需要长期随访,期待今后多中心、大样本的前瞻性研究进一步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