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松伟 张莉丽
(上海财经大学 商学院,上海 200433)
2017年,教育部、中央编办、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五个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的若干意见》,针对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中的学科专业设置、人才培养、人事管理、科研管理、经费和资产使用管理等方面提出相关意见和要求,并提出高校办学自主权需要得到切实保障。全面深化高等教育管理改革,是完善和发展现代化大学制度的客观要求,是推进大学内部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与时俱进的必然选择,是增强高等教育价值与功能的现实转化效应的必由之路,也是“双一流”建设提出的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方向的需求举措。校院两级管理改革是当前高校内部治理体制改革的突破口和着力点,是建立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强化依法治校、优化与完善大学的治理体系的必然趋势,已经是众多高校的必然选择。由于二级单位商学院的运行模式和特点,要求强化学校的整体规划和统筹能力,激活商学院办学的活力与动力,实现校院两级深度协同配合,使学校有限资源得到优化配置,构建一套既符合中国国情又符合高校管理实际的高效运行的商学院两级管理体制机制,是我国高校增强核心竞争力和实现商学院内涵式发展的重要举措。
1.1.1校院两级管理已成为国内高校管理改革的新模式
在高等教育高速发展新形势下,实行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是高校内部治理的大势所趋。在院校两级管理中,学校实行“权力下沉”,通过调整校院两级管理的权力、责任与义务,结合事权下放财权、人事权、物权,落实学院办学自主权,使学院成为真正的办学实体。校院以共同目标为基本点,同协商,共发展,充分激活学院办学活力,增强学院工作积极性。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已有近一半的“双一流”建设高校在推进院校两级管理体制改革,但改革路径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主要有以权力下放为侧重,如复旦大学的“放管服”相结合,相应权利下放的前提是院系具备承接校院两级管理能力;以目标协议为侧重,如上海交通大学的院系综合预算和校院协议授权改革模式;以财务导向为侧重,如武汉大学进行的两级财务体制改革向校院管理综合改革过渡;以学部学科为侧重,如浙江大学以学部制改革为核心,调整优化基层学术组织,以转变职能为重点完善行政管理组织架构。从“双一流”建设高校的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进程看,校院两级管理改革已取得初步成效,尤其是研究型综合性大学成效显著。
1.1.2校院两级管理改革的核心属性是明晰校院权责利关系
高等学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供给体,现代大学的主要职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等。校院两级管理核心是学校的管理中心下移,但是在现代大学五大职能的具体权限下放到什么程度,如何保证学校能获得高质量的长远发展,同时保证学院能够充分使用办学权利提升办学效益,这是各院校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高校只有在明晰校院两者之间的权责利关系下,校院两级管理改革才能真正的取得成功。
1.1.3校院目标管理协议授权是校院两级管理改革的必经之路
我国双一流大学二级学院设置普遍在20个左右,每个二级学院都有其自身的发展进程和特点。通过目标管理,学校与学院共同明确中长期发展目标和建设任务,通过协议授权,明晰校院的权责关系,形成共识后管理中心下移,真正实现学院自主办学,是校院两级管理改革的必经之路。
1.1.4健全的制度体系是校院两级管理改革的重要保障
制度体系建设是明晰校院权责利规范化运行的有效约束和重要保障,制度性约束深刻影响着学校和二级学院未来的发展。在校院两级管理改革中,已有很多“双一流”建设高校相继出台具体的校院两级管理改革办法及实施细则,这为促进校院协同工作,贯通职能部门和二级学院协作提供规章依据。
1.2.1权责利清单缺乏充分论证,清单有失对等性
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中,校级层面占主导作用,在明确校院权责利清单时,学校的主导倾向会更明显,这样会造成权责利不对等的局面。主要是没有对二级学院进行充分的调研论证,没有和二级学院共同充分商讨未来发展规划目标等,权责不对等的清单会严重影响和制约二级学院办学的积极性和高效运行。
1.2.2管理模式相对落后,资源配置不够科学
实行校院两级管理,部分高校的改革只体现在改革文件中,管理模式依然是以学校为主导的办学模式,学院只是完成学校下达的目标任务,没有真正形成校院两级协同运行模式。学校管理中心下移,只是放宽了部分事项的决策权,而相应的财务权、人事权等并没有完全下放。资源配置也没有被科学合理的有效配置,存在非教学部门的长期占用资源的现象。
1.2.3制度虚化,没有真正落实简政与放权
在校院两级权力划分中,权利让渡较慢甚至停滞。在改革过程中,学校下达的文件中体现了权力下放,管理中心下移的相关内容,但是在实际实施中仍然是校级管控下的自主办学,显然这种“伪权力”的下放并不能激活学院的办学活力。较明显存在的问题就是学院拥有对处理基本事务、基本经费的决策权,但是在重大事项、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国际交流合作等决策权集中在校级层面,二级学院的决策建议并不能得到有效实施。
1.2.4学院管理不完善,管理机制体制不健全
高校自建设以来一直是办学的主体,学院是承担学校办学的二级院系设置,学院依附于学校的机制,在学校的机关职能部门决策下运行。校院两级管理中大部分二级学院缺乏有效的运行机制,也没有健全的管理机制体制,导致二级学院的自主办学呈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现象,没有真正达到提升办学成效的目标。
商学院运行有其自身的发展定位和特点,教师来源多样化,学生群体特殊。MBA教育作为一种应用型管理学专业学位教育,其目标是通过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式“造就管理者”,也是商学院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传统的学术型研究生的教育模式有着本质差异,MBA教育所培养的“管理者”不是以掌握某一学科的专业知识为目标,而是以具备从事企业经营管理的所需的职业技能和职业品质为宗旨。商学院有自有师资和外聘师资,为了满足学生对于理论学习与工作实践指导的双重需要,商学院一般会配备校内综合评价较高的教师和行业精英或优秀企业家,开展双师同堂、实践课程、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形式。商学院学生结构中非全日制学生比例达一半以上,对于商学院管理模式、软硬件设施要求都较高,作为商学院最重要的外部利益相关者,需要考虑此部分学生的群体的需求。
商学院作为人才的直接培养平台,更全面了解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国际交流合作等需求,这就要求有足够的办学自主权,结合自身发展定位和特点,不断提升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学校作为统筹和指导学院办学的主体,需要统筹全校发展规划,加强对学院发展的监督和保障。
商学院的教育项目市场化程度高,市场开拓需求突出。商学院生源中多为有工作经验的在职人员,社会阅历丰富,对于各商学院的品牌美誉度、学生及校友活动、教学质量、就业指导等要求较高。各大商学院为争取到质量更优的生源,彰显商学院品牌价值,在广告投放、招生宣讲、活动组织等方面,积极开拓,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同时与市场接轨,业务支出占较高比例,就需要更多的行政人员支持和更高的财务自由度。这就要求学校推进商学院人事财务机制的改革,以适应市场化发展进程,提升管理效率。
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中,对不同学院的资源配置尤为重要。一流商学院建设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聚焦学校特色,围绕学生发展,融贯人才培养、商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系统化、全方位、全流程的多课堂融合的商学人才培养模式。学校要在统筹长期规划发展、资源分配的同时,应考虑不同学院发展的差异性,深度调研各个学院实际发展所需,与他们确定发展目标和建设任务,进行更切合发展所需的科学合理的资源配置,提升资源的有效使用率和回报率。
3.1.1解放思想,打破思维定势
改革攻坚,思想先行,遵循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首先,学校层面要统一思想,坚定改革决心,统筹校级资源配置和权责利划分,打破固有管理模式的思维定式。其次,从二级学院领导班子到教师和行政管理人员,都要意识到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的迫切需求,掌握校院两级管理的新模式,理清二级学院的责任和义务,克服困难,把改革进程不断向前推进。
3.1.2借鉴改革经验,提出实施方案
“双一流”建设高校中已有一半以上的高校进行了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的推进。要积极开展调研学习,有效汲取改革取得显著成效的高校实践经验,分析探讨商学院在改革推进过程中重点和难点,同时结合学校和商学院的长期发展规划,广泛征求学校相关职能部门意见,充分和专业委员会、师生及其他利益相关方研讨相关措施,拟定具体实施方案。
3.1.3科学规划,掌握时机与力度
要求学校下放管理权力的同时,思考自身是否有两级管理的能力,在能力与两级管理模式匹配时,抓住机遇,顺势而为。商学院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在达到一定办学能力水平时,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会极大促进办学优势的提升,降低由改革而带的各种风险,有效推进高校改革的进程,不断提升一流商学院的建设速度和高校事业的快速发展。
3.2.1加强顶层设计,以清晰的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为基础优化商学院设置
完善的组织架构是实施“院办学”的有力保障,只有健全的组织架构才能使学院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各项活动持续进行。学院按照职能岗位设置决策、行政管理、民主管理等内部常设体系机构,并结合商学院自身发展特点,设置辅助部门,最终形成政治权力、行政权力、学术权力和民主权力相互协调、协同共进的运行机制。
决策体系架构中设置党委会、党政联席会、教授委员会、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教学分委员会、岗聘与考核委员会等,明确党委会、党政联席会和各委员会的权责,将权力和责任落到实处,充分调动学院办学的系统性和规范性。
行政体系架构中设置业务部门、科研部门、支撑部门,结合学校的行政职能部门完善学院的行政体系架构。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定岗定责制度,推行绩效考核工资,实现按劳分配,最大程度激励教职工形成积极主动的良好局面。
民主管理体系中设置教职工大会、工会、妇女小组、各学生组织,通过民主协商与民主监督管理,共同促进提升学院办学水平和办学能力的提升。
3.2.2建立并运行内控体系,以民主责任制建设为核心完善商学院治理结构
健全的内控体系是保障学院科学化、制度化、标准化、民主化运行的有力保障,要结合商学院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工作的具体工作,制定系统、规范、合理的人事、财务、预算、保障等工作制度和工作流程。在学校管理重心下移,学院得到足够的自主办学权利时,更应加强监督机制,内部治理得到有效控制,学院的行政权力、学术权力和民主权利使用才能最大化发挥其作用。学院的办学水平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科研和学生的培养效果,师生是学院发展的最大利益相关者,因此师生的民主监督尤为重要,只有受到监督的学院权利配置才能高效长期运行。
3.3.1校部机关机构优化,实现职能转变
加快校部机关结构的优化,转变职能部门角色。在校院两级管理改革中,二级学院是办学主体,机关部门是组织协调、监督和综合服务各二级学院,在战略发展层面指导二级学院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和目标,帮助二级学院提升内部治理和办学能力,组织协调跨部门跨单位的协同合作,并监督二级学院的运行机制。校部机关要转变以往的直线管理模式,在既定目标下给二级单位足够的权利,但要做好目标设置、风险管控、考核评估等监督和管理工作。
3.3.2清晰界定校院两级权责利关系,推进管理重心下移
推进管理重心下移,健全两级决策执行机制,促进权利和责任匹配,增强学院办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快梳理校院两级权利和责任划分,在学科建设、教育教学、科研管理、人事管理、财务管理、行政服务等方面,建立科学、合理、明晰的权责关系,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同时保持协同运作,共同提升办学效益,促进事业稳步发展。
3.3.3建立两级财务管理模式,进行多维度的商学院综合预算管控系统设计
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中,财务管理也是难点和重点,在“双一流”建设高校中,各院校的两级财务管理改革模式大相径庭。其中以事权为导向的综合预算管控系统更适合商学院,树立校院协同治理的改革理念,建立以目标为驱动的管理新模式。从战略规划引导、预算模式创新、资金渠道突破、运行保障等多维度设计综合预算管控平台,做到财权和事权高度匹配协同,同时要结合商学院发展过程中的市场运作模式,有效促进院办学的高效运行模式。
3.4.1优化目标考核,注重动态调控,明确监管主体责任
以学校发展规划为基础,结合学院自身学科建设、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现状,确定学院发展目标,校院签订目标协议,形成有效的规则制约。在学校和学院共同商讨细化目标任务后,学校机关职能部门以目标任务与监督考核的管理新模式,形成考核监督机制,对学院的发展进行把控,实现权责匹配。同时,应根据学院运行的实际情况,在制度规范下,动态调控目标体系,最大限度的激发二级学院办学的积极性。
3.4.2保障多元参与,发挥学术权力与基层民主的协同作用
学校层面指导并加强学院各项权力的建设,并监督权力使用的科学性、规范性、高效性。学院的基本功能是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要以教师代表的学术权力提供学院科学研究发展方向的专业咨询建议。人才培养直接映射学院的办学效果,社会服务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学术权力、民主权利和社会评价尤为重要。在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中,学院拥有更多的自主决策权,为避免一“权”独大的局面,保证决策的科学有效性,应充分发挥学术权力和民主权利的咨询建议权和监督决策权,在各级权力的协同作用下,学院才能健康、长远的发展。
3.4.3硬化制度约束,允许商学院多样化的自我管理模式
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是一项系统性的综合改革,在改革的同时健全的制度机制一定要尽快配套,让改革有理有序持续进行。同时,学校层面的顶层设计、总体规划是主方向,结合各二级学院发展的差异化,支持商学院管理创新,制度建设不能一成不变,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保证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朝着健康有序和谐的方向发展。
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是高等院校高速发展的管理趋势,也是高校实现现代化管理的有效途径。从“校办院”向“院办校”的模式转变,实现高校和学院协同运行共同发展,需要学校的战略规划指导、长效机制建立和监督考核体系设计,需要学院转变思想观念、提高办学能力、健全运行机制体制。商学院模式要做到“三个坚持”,坚持面向现代化出发,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社会发展需求,回应时代要求,适应数字化、生态化、新型全球化等趋势对企业变革的影响,不断助力职业素养提升和实践能力提升;坚持面向世界,通过从全世界获取师资力量、并产出世界领域优秀的科研成果,从而实现人才培养的国际化与培养标准的国际化;坚持面向未来,以市场需求为基础,持续改进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建设,以更加开放的教学方式、手段和平台,实现产教融合,构建培养生态圈。校院两级管理体制的实施,需要学校整体设计,结合商学院运行模式实际,制定目标明确、风险可控、科学高效的协同运行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