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劳动精神培育的价值意蕴及其实现路径

2022-03-24 21:10贺文静
经济师 2022年7期
关键词:中学生培育劳动

●贺文静

2020年3月,《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意见》强调: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劳动不分贵贱,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这既体现了新时代中学生弘扬和践行劳动精神至关重要,又为新时代做好中学生劳动精神培育工作提供了行动指南。

一、新时代中学生劳动精神培育的价值意蕴

在新的历史方位和时代背景下,培育中学生劳动精神有着重要的价值意蕴,是促进中学生全面发展、营造崇尚劳动的社会氛围、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的重要举措。

(一)促进中学生全面发展

中学生作为国家未来发展的建设者,必须确保其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实现中学生全面发展,既是中学生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又是其自觉承担历史使命的现实需要。当代中学生身处市场经济和社会进程快速发展的时期,容易受到部分落后甚至错误思想的影响,加之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劳动精神教育的忽视,“体力劳动过时论”的观点以及破坏劳动成果、不会劳动等现象在部分中学生身上体现,影响了中学生当前以及未来发展,不利于中学生健康成长。通过劳动精神教育,引导中学生树立劳动光荣的价值观念,养成勤劳坚毅、奋发图强、勇于创新、甘于奉献的劳动品质,锤炼劳动技能,进而为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二)营造崇尚劳动的社会氛围

中学生既是社会成员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所能感受到的社会劳动氛围,将直接影响他们劳动观的形成;又是成长中的公民,他们对于劳动精神的认知又将逐渐影响社会氛围的形成。新时代中学生劳动精神培育的目的就在于使劳动精神内化于中学生的精神世界,帮助个人养成不懈奋斗、拼搏实干的精神状态;又能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外化于行为,进而在全社会树立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良好心态,营造热爱劳动的社会环境。这一过程不仅实现了对中学生思想意识的引导,也引导着中学生将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具体的劳动过程中,实现思想与行为的有机统一。同时,作为成长中的中学生也将推动崇尚劳动社会氛围的建立。只有全社会形成崇尚劳动的社会氛围,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才会不断提高。

(三)助力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靠全体人民努力奋斗、辛勤劳动。新时代中学生将接过历史的接力棒,积极投入到祖国的发展建设中。学生的劳动素质和本领将直接影响到中国梦的实现进度。所以,在中学生中传播劳动精神,帮助学生们逐渐了解到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劳动的重要性、弘扬劳动精神的意义和价值,明确自身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担当的角色和使命是至关重要的。而中学生只有在思想层面懂得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才会在实践层面做到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成为推动中国梦进程的创新型高素质劳动者,为实现中国梦提供智力支撑、人才支撑、创新支撑。

二、新时代中学生劳动精神培育的内容

劳动精神是中学生在劳动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精神,展示了中学生的精神状态,影响了中学生的行为表现。通过教育引导、实践锻炼,使中学生逐渐具备“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积极投身劳动,实现人生价值,是中学生劳动精神培育的重要内容。

(一)勤俭节约

勤俭节约,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中国共产党永葆青春活力的传家宝,更是构建节约型社会,改善社会风气的时代要求。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人们的物质条件得到显著改善,精神需要也获得极大满足。在优越条件下成长起来的中学生,勤俭意识淡薄、舌尖上的浪费、消费无节制等现象在中学校园随处可见,攀比之风、盲目之风、享乐之风也在学生之间悄然升起,侵蚀了中学生的心灵。新时代中学生劳动精神培育必须以勤俭节约为支点,引导中学生爱护、珍惜劳动成果,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首先,培养中学生的勤劳品质。中学生作为国家的希望与未来,是社会发展的潜在力量,必须引导中学生养成勤学好问、将勤补拙的优良学风,使其丰富知识储备,提升学习能力;同时又能在学习过程中战胜困难,努力填补自己的不足,为未来打下坚实基础。其次,培养中学生的节俭品质。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三观”尚未定型,容易受到社会奢靡之风的影响,必须引导中学生养成勤俭朴素的生活方式。要坚持不懈地对其进行倡俭戒奢教育,带领其在思想上深刻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现实情况,深刻认识增强节俭意识的必要性与重要性,能够在现实生活中做到杜绝浪费,从“光盘行动”做起,做珍惜劳动成果、节约资源的新时代中学生。

(二)艰苦奋斗

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越过艰难,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物质生活条件不断改善,艰苦奋斗的内涵也有所改变。与以往的物资匮乏、缺衣少食不同,当前艰苦奋斗更多强调的是人们在干事创业的过程中能够耐得住寂寞,吃得下苦,锐意进取。新时代中学生劳动精神培育必须引导中学生在劳动过程中能够发扬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精神,运用自己的智力和体力克服各种困难,奋勇向前。首先,培养中学生甘于吃苦、勇于受累的品质。温室环境成长起来的中学生缺乏劳动体验,大多不懂生活的甘苦,稍有不顺,就容易叫苦连天。因此,要鼓励新时代中学生积极从事劳动,在出力流汗中体验劳动的艰辛,明白劳动成果来之不易,深化对劳动的认识。其次,培养中学生锐意进取的品质。艰苦奋斗,意味着再苦再难也要坚持向前,也就是无论劳动环境多么恶劣,无论从事什么劳动,我们都要不惧艰难、勇往直前。因此,要加强对中学生的党史教育,使中学生能够从中国共产党人的艰苦奋斗史中汲取力量、磨炼意志、坚定信念,未来能够从容面对劳动实践过程中的苦难。

(三)勇于创新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突飞猛进,催生了大量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仅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能,还对劳动者的劳动技能和劳动创造性提出了高标准、严要求。部分中学生完成中学阶段的学习后,会直接选择工作,其创新创业能力将直接影响个人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因此,对中学生进行创新创业观念教育,注重培养中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使其适应社会需要,是新时代中学生劳动精神培育的应有之义。首先,培养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帮助中学生在个人发展过程中树立创新发展理念,改变中学生认为创新可望不可及的观点,降低中学生对于创新的畏难情绪。通过日常劳动活动,引导中学生敢于打破常规,敢于在劳动过程中提出新理念,践行新做法。其次,培养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抓住中学生喜欢与众不同与注重个性发展的特点,尊重他们每一个符合创新规律以及符合客观发展规律的新想法,帮助他们逐渐打破思维定式,使他们改变囿于书本、教师和权威的认知,激发中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再次,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使他们在日后的劳动过程中能够适应变化了的客观条件,做到在劳动过程中不畏难。

(四)甘于奉献

甘于奉献是指中学生在劳动过程中,能够以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为重,将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结合起来,将个人的理想与国家的理想统一起来,能够自觉维护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然而,部分中学生在劳动过程中总是先考虑个人,对他人和集体的共同劳动缺乏关心、缺少热情。长此以往,便会成为一个以自我为中心,对他人和社会缺乏责任感的人。因此,注重培养中学生的奉献品质不仅有利于劳动成果的创造与丰富,更有利于提升中学生在劳动过程中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帮助中学生收获劳动幸福感。因此,首先要培养中学生的担当意识。中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是进行劳动创造。要让中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肩负的重任,并能够在劳动过程中主动承担,有所作为。其次,培养中学生成为具有社会主义事业奉献情怀的人。中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人,享受了时代为其提供的各种便利条件,也要懂得回馈社会。这就要求中学生在劳动过程中能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拥护者,能够把实现党和国家确立的发展目标自觉确立为自己的行动,并为之努力奋斗。

三、新时代中学生劳动精神的培育路径

中学生劳动精神培育不仅有深刻的价值意蕴和丰富的思想内涵,而且还有科学的方法论要求。新时代中学生劳动精神培育要通过理论教育树立正确的劳动认知;通过实践锻炼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以及通过家庭、社会、学校三方联动养成长效机制。

(一)加强理论教育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认知是行动的前提。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纠正中学生对劳动精神的认知偏差,促进中学生对劳动精神的全面理解。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关键课程,也是传授劳动精神的主要课堂。因此,要抓好中学生的思想政治课程,讲好劳动精神。广大中学生思想政治教师可以通过课程内容,讲述劳动精神的内涵及其价值意蕴。也可以通过鲜活案例的分享,及时向中学生传授科学的、进步的劳动价值观,引导中学生适应时代发展变化,认同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观点,从而在实际行动中做到言行一致。此外,在理论教育的过程中,还要创新方式方法,增强理论教育的亲和力,提高理论教育的实效性。当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新兴媒体层出不穷,诸如微博、短视频等已经成为宣传信息的有效渠道。同时,新媒体形象化、视觉化、符号化等特点也备受中学生青睐。因此,学校可以利用新媒体讲好劳动故事、宣传劳动模范,引导中学生交流心得感受,重视中学生的思想变化,增强中学生学习和践行劳动精神的意愿,帮助中学生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思想观念。

(二)开展实践锻炼

中学生劳动精神的培养不仅要在课堂上,还要体现在实际行动中。劳动实践活动是中学生树立劳动认知、涵育劳动情感、坚定劳动意志以及锻炼劳动技能的有效途径。需要注意的是,开展中学生劳动实践教育,既要依托校内活动,更要借助校外实践教育资源,让中学生在社会劳动活动中养成良好的劳动品格。一方面,学校可以划分劳动责任区,使学生通过校园清扫等活动切身体会到劳动成果来之不易,进而转变自己错误的思想观念和懒散的行为习惯。学校也可以组织一些有关弘扬劳动精神的活动,诸如开展以劳动精神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劳动工艺品创作比赛、校园劳动优秀个人评选等活动,动员学生踊跃参加,并对有劳动精神的同学大力宣扬,并提倡同学们向其看齐。另一方面,可以积极组织中学生参加社会志愿活动,诸如社区卫生清洁、孤儿院义务表演、养老院护工体验等,丰富中学生的劳动体验,使中学生在劳动过程中收获到自身劳动给他人带来的幸福感,从而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主动从事劳动,明白劳动是幸福的源泉的道理。

(三)建立协同机制

中学生劳动精神的培育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需要整合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建立长效机制。家庭作为中学生成长的初始环境,是其劳动意识和劳动习惯养成的起点,要发挥家庭教育在中学生劳动精神培育过程中的基础作用。家长要改变重智轻劳的错误理念,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积极为孩子提供劳动机会,使孩子在劳动体验中增强体魄,掌握劳动技能。学校是中学生劳动精神培育的主渠道。学校在对中学生劳动精神培育的过程中,既要加强课程教育,使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中国共产党人的劳动观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劳动思想,明白劳动的重要性;又要加强实践教育,通过创设贴近中学生身心发展的劳动活动,调动中学生参与劳动的积极性,使中学生在劳动过程中涵养劳动情感。同时,学校要定期与学生家长交流,以便及时纠正学生在劳动方面存在的问题,共同推进学生健康成长。社会在中学生劳动精神培育中发挥支持作用。社会倘若形成热爱劳动、崇尚劳动的良好氛围,将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中学生劳动精神的塑造。为此,全社会要营造良好的劳动氛围,发挥主流媒体的积极引导作用,加强对体力劳动者的宣传力度,使学生正确认识劳动分工;还要宣传劳动模范,引导学生学习劳动模范的优秀品质。

四、结语

综上所述,新时代中学生劳动精神的培育,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指向,更是推动中学生自我进步和目标达成的关键所在。因此,为了更好地塑造中学生劳动精神,应该牢牢把握劳动精神的科学内涵,并积极从加强理论教育、开展实践锻炼、建立协同机制等方面作出努力,以此来更好地推动中学生劳动精神培育取得实效,使之为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中学生培育劳动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热爱劳动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我与《中学生》的初相遇
我来“晒晒”《中学生》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开展『三扶』 培育新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