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文化素质的影响

2022-03-24 21:10高文梅赵培举
经济师 2022年7期
关键词:校园文化政治环境

●高文梅 赵培举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概念和特征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概念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一个附有多种特殊形式和特殊意义的环境。基于这种了解,我们可以定义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为: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和优劣程度的各种要素的集合。

在对高校思想政治建设的理解中应该注意:第一,高校思政环境建设的核心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因此,只有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因素才可以涵盖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第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与外界社会中的各因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相互碰撞;第三,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特征

1.开放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开放性主要是:首先,影响因素在内部空间上没有固定的界限;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作用于大学生的思想,思想本身没有边界且对学生影响广泛,定义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固定环境很难,更无法达到完全封闭状态,尤其是当今社会以互联网和其他信息工具为基础的现代信息交流方式迅速发展,影响大学生思想品格的环境在空间上失去了固定的界限;其次,影响因素在时间上没有严格的限制,高校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与社会的发展并不是完全同步的,既有显示前端性的可能,也有显示滞后现象的可能,这就超越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封闭状态。

2.动态性。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环境的一种,其动态性和环境多变性一样,是由世界运动变化的特征决定的。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外部各要素始终在变化中,无论是自然环境因素还是社会环境因素,无论是物质环境因素还是精神环境因素,都在大幅度地波动着;其次,人类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也推动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变化。

3.渗透性。从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要素对大学生的作用方式来看,环境对大学生的影响有着很强的渗透性,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价值观的影响并不是强制性的,主要是潜在的隐式、点滴的熏陶、缓慢的浸透;在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中,建设思政环境要素与以教育为主体的大学生相结合,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通过与良性思想政治环境的交流而倍受教育,随着时间的流逝,感情、政治思想、道德水准也会相继得到升华。

二、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对大学生文化素质的影响因素

(一)社会因素

国际上社会环境的变幻莫测,经济全球化进程推动各国生产力的发展,也使生产要素资源配置更加合理,促进了各国经济多极化发展,与此同时,它为我国的科学技术、教育和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范围更广阔的新天地,提升了各国各平台信息交流与沟通的速度和广度,使国与国、地域与地域间交流更为广泛。但是事物的两面性又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造成了一些避之不及的困扰和难题,新媒体媒介传入的各种信息种类和数量更为复杂多变:首先,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快、全面发展的范围不断扩大,一些非现代化社会主义的甚至敌对的思想随着新形势下的思想潮流一并引入,易造成大学生产生全盘西化的错觉,动摇了大学生从小灌输在心里要成为“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执行力,悄无声息地改变了大学生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撼动了他们对马列主义的信仰。

(二)学校要素

1.学校人文环境氛围度不浓厚。学校人文环境是展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社会主义先进校园文化的极为重要的层面。但是,部分学校在重视日常成绩教育活动的同时忽视了培育校园先进文化的意识。首先,校园人文环境建设的目标水平不明确。有的学校在指导思想、教育作风和学习风气等方面难以形成一个可以围绕的核心价值体系,缺乏浓厚的人文氛围,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无法与人文教育相互融合,肩负营造全新人文环境氛围的责任就无法完成。其次,对校园文化和环境的认识处于一种单一且狭隘的程度。有些大学将校园文化的建设与学生的思政课和业余活动结合起来,将校园文化的建设受制于大学生的日常课程、考试成绩和提交的思想汇报中,无视人文环境精神的培养,大学生单纯追求个人技能的提高反过来导致轻视了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在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树立的过程中,对其提出了准确性的质疑,也是大学思想政治工作者即将面临的严峻挑战。

2.教师教育和育人环节的脱节。首先,有些教师在实际教育过程中没有充分发挥教育人的功用,不能以人为本,贴近生活,站在学生的视角进行教育;在教学授课方面,一些教师不认真备课,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摆在认知的首位,重视单纯的考试成绩和课程教学,缺少实际性的案例简介和对具体事情解决的方案,全方位育人的意识不够强烈;另外,在多元化经济条件的影响下,一些人开始焦躁不安,唯利是图的思想开始散播,一部分老师将科学研究成果、评职称、发论文等放在了工作的主流,与“育人”理念出现较大偏差,有些教师的价值观被歪曲,功利色彩浓重,个人利益超过了学生,占据了思想的上风,忽略了“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的本职工作。

3.部分大学对心理健康的教育认识不足。受中国传统考试教育体制的影响,人们往往只关注学生的专业课成绩和考试能力,而漠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部分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仅作为一门课程,采用最基础、最传统的授课模式,学生阶段性地学习,课程结束后有范围、有目的地参加考试,最后获得一份还算优异的卷面成绩,其实对学生的心理并无任何实际性的影响;在课程内容上,传统的预备课程大多是根据教材进行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讲解告诉学生心理学的概念、原理等心理学知识太多,注重实际应用性知识和方法的介绍很少,或者只是简单的介绍,忽略实用性。

4.部分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落后,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不明确。现在很多大学都设立了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咨询机构,但所属关系不确切、工作缺乏科学性和规范性,有些大学生在心里咨询过程中与预估的结果相差甚远且并不能达到心理健康咨询所应有的疗效和作用。因此,如果单纯认为只要加强思政教育就能拥有健康心理,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混淆的想法是完全错误的,与此同时,德育教育的内容与大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脱离,欠缺与学生现实生活的双方互动,那此时的心理健康教育就并未得到真正意义上的解决和保证。

(三)家庭因素

1.家长缺乏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一直以来,在各种大考小考的重压下,一些家长一味地追求高高在上的成绩,追求“第一名”,忽视了培养孩子思想品德的教育;特别是随着当代社会的发展,一些家长由于家庭道德教育知识少,教育方法落后,很难适应社会快速发展的家庭教育要求;有些家长教育孩子的态度强硬、语言粗鲁、感情交流不足,多为家长管控型教育,方式过于直接,使孩子有苦难言,有想法难倾诉;在压力的日益积累下,导致孩子的逆反情绪日益增长,对以后的思想政治教育都有着难以治愈和不可磨灭的影响。

2.长辈对晚辈的期望值偏高。我们长年提倡素质教育,但应试教育仍在广大人民的思想中根深蒂固,尤其是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人口基数大,依然是“学历社会”;学历不同等于能力,但在某些方面,学历是大学生进入社会就业的敲门砖。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学习成绩成为了家长们关注的首选,在他们看来,卷面上的分数拥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趋势,实用主义进一步影响了家长们的教育理念,由于小时候的教育缺乏,有些家长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孩子的成功上,过早地为孩子设计了一个“光明的未来”,让孩子参加各种各样的兴趣班,希望孩子能尽快拥有才能;这种误差性的的人才观教育必然会给大学生的思想带来许多负面影响,阻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四)网络因素

1.网络上的西方文化意识形态的侵蚀。网络是世界性的开放系统,它不属于任何国家或任何组织,网络上的开放性使互联网的蝴蝶效应日趋明显,一条不明来由的新消息就会引起公愤、争论和骚动;形式上,人们的交际范围迅速扩大,交际水平不断提高。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不同文化形式和思想不断互动、冲突、融合,几乎无法阻止各种各样的信息进入每个网络用户的视野;在网络的世界里,每天有数以亿计的网络用户在网上冲浪,他们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等,这必然是导致网络内容混杂的多方面原因。网络上各种各样的信息如洪水般涌来,潜藏在大学生的头脑中,渗透其肌理,撼动着大学生既存的生活方式、行为规范、价值观,成为了大学生“三观”建设的威胁。

2.网络监督管理机制落后。网络的虚拟性和任意性不仅削弱了大学生的道德责任感,也增加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一方面,学校在网络管理、规范网络道德的同时,只能从网络的硬件条件入手管理,缺乏对大学生网络正面的教育和引导。当代大学生都是网络上最为熟练的冲浪手,学校无法对他们的言论和浏览地址设限,就导致高校的互联网使用缺乏门槛;另外,大学生移动上网的便捷性也增加了网络监控的难度,尤其是通过移动5g业务的开通,移动互联网更方便了,大学生不需要出门,可以随意得到必要的信息;同时,由于中国网络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学生在虚拟网络中无法择出真实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对网络冲浪者不能进行彻底的监控和过滤,这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阻碍。

三、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措施

(一)大学生认知环境的构建

1.家庭环境的优质化构建。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当代大学生所面临的困境愈发增多,这就需要家长和老师们共同努力,为学生们营造更为优质的校园、家庭环境。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要注重孩子自身的素质教育,理解孩子的真实需求,而不应该只流于表面,要注重亲子间情感关系的互动,注重一屋之下家庭氛围的良性塑造。采用开放积极的管理方式,理解不溺爱,民主不放任,沟通不压迫,当孩子犯了错误的时候,父母必须耐心地坚持改正;在纠正的同时,从多元的角度看孩子,给孩子更多的鼓励、引导和反省,用鼓舞人的情感激发孩子的战斗精神和信心,不断促进孩子思想的健康发展。

2.校园文化环境多元化构。校园文化不仅要体现学校的整体校训精神,还要结合当下的核心价值观,校园文化环境作为一种特定模式对学生产生潜在性、永久性的影响,通过特定的人文环境的熏陶和升华,将其长期培养和积累的学术氛围转换成为共同的理念追求,通过大学生环境中的价值标杆和行为规则从而直接影响校园文化环境中的学生主体,实现校园文化对人的教化作用。校园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和校风、学风共同作用于高校学生,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和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关注度、重视度,促进了学生全方位、各方面协调统筹发展。

(二)提升教师队伍建设水平

教师肩负着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双重责任。教师教育的发展一方面对学生来说起到标杆作用,另一方面引导学生的思想走向,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教育要注重文化知识与德育相互交融。

加强教师理论素养,真正发挥教育育人功能,教师应与时俱进,掌握教育理论方式新动向,运用到实际课堂上,准确理清当下学生多变的思想动态,要牢牢树立“以人为本,以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全方位了解学生,全面教育学生;同时,教师在教育学生方面,还要以学生为核心、为纽带,按照学生个性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三)树立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意识

家庭是一个学生成长发展过程中,最脱离不开的环境,家长对孩子的表率作用对学生各方面的发展起到了很大影响,积极乐观、和睦的家庭氛围塑造的孩子角色一般也都是乐观且充满安全感的,遇事冷静、头脑清晰;反之,态度强硬,语言粗鲁的家庭环境也会导致孩子后期的情绪缺陷和遇事的消极悲观。因此,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起着积极乐观的推动作用,要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塑造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激发出学生的积极性和斗志,勇于向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发起挑战。

猜你喜欢
校园文化政治环境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环境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