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成因与对策研究

2022-03-24 21:10
经济师 2022年7期
关键词:就业指导毕业生院校

●石 英

高职院校属于高等教育的中流砥柱,需要兼顾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的重任,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我国高职教育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教育规模逐步扩大,毕业生数量也与日俱增。与普通本科院校学生相比,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养较弱、知识结构较差,加之家庭、社会等因素的影响,让学生在求职环节中很容易出现焦虑、迷茫、自卑的心理,不仅影响高职毕业生的顺利就业,对其职业发展、身心发展也产生了不利影响。作为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要掌握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并制定与之相关的解决对策。

一、健康就业心理的特征分析

身心健康是个体发展的基础。有健康、稳定的心态,能够让学生的专业能力得到正常、超常发挥,反之,如果心理状态不健康,就会影响个体的发展。大学生正处于三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其择业心理也时常波动,在这个特殊的年龄和时期下,健康的就业心理至关重要,而一个健康的就业心理,需要具备几个特点:(1)符合社会发展需求。个体是社会的重要组成,在改变社会的同时,要受到社会的制约。工作是个体生存、发展的手段,也是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尽管当前实施的是双向选择、自主就业模式,但是,并不意味着毕业生可以我行我素,在选择岗位时,需要基于社会需求来选择职业与岗位。(2)具备正确的就业观。就业观是大学生对于就业的一种看法和态度,正确的就业观,要求大学生可以立足社会就业取向,以社会利益作为前提条件,将职业理想建立在对自我和社会有正确认识的基础上,主动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利益结合,主动服务社会。(3)可以发挥个人专长。在选择职业、岗位时,需要选择能够发挥出自身优势、特长的工作岗位,并适当考虑到自身的性格特点,性格决定个体的处世态度和行为方式,在择业时,需要根据性格、能力、专业知识等各方面来综合选择。(4)能够放眼长远。高职毕业生在选择职业时,要立足于长远,不能只看到暂时的实惠,选择职业,要看得远、站的高,找到最佳位置,把握好择业和就业主动权。

二、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一)专业对口率不高

毕业生岗位与专业对口与否,是评估学校教育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如果能够做到学以致用,可以让毕业生的工作更加稳定,能够反映出学校资源配置的科学性。早在2013年,国家就将“就业岗位与专业对口率”作为评估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就近年来的情况来看,毕业生入职专业对口率并不理想,普遍偏低。

(二)薪酬水平偏低

入学门槛降低、就业容易、离职率高是当代大学生就业的一个现状,由于各类因素影响,高职大学生入职后的薪资水平较低。在制度的影响下,就业市场被划分为不同模块,各个模块的市场化、工业化程度不同,企业对于学历的要求也日益提升,高职学生多是高考失利后选择报考高职院校,少数学生在学校疏于职业技能水平的提升,在就业时,薪资水平自然会较低。

(三)个人发展受限

除了专业对口率和薪资水平偏低外,个人发展受限也是导致高职学生离职率高的一个因素,一方面,一些学生在入职前没有慎重考虑工作匹配度;另一方面,企业的用人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例如,没有针对学生开展职业规划、岗前培训,在就业后,缺乏必备的人文主义关怀,对学生的个人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阻碍。

三、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心理问题与成因

(一)就业心理问题

目前,多数高职院校毕业生具备健康的就业心理,应届毕业生受到自身工作经验、学历层次等因素的限制,普遍具备“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心理,通过先就业,在积累工作经验后,再将理论、实践之间结合,进行二次就业。同时,毕业生也能够意识到自身能力和岗位要求相符的必要性,在校学习期间,主动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和水平,这种积极的就业心理进一步提升了毕业生就业的主观能动性。另外,在政府出台各类创业优惠政策后,越来越多的高职大学生改变传统的就业思想,主动进行创业,他们认识到了自身前途与企业发展之间的必然联系,更加重视工作前景和事业发展。但是,受制于各类因素的影响,还有少数毕业生对于当前的就业形势无法适应,在就业上,不是过于焦虑,就是消极回避,产生了自卑、依赖、攀比、焦虑等负面心理。一些高职大学生对自身的评价过低,缺乏自信心,在就业和择业时优柔寡断、畏首畏尾,不敢主动展示自己的优点,严重影响求职成功率,而自负心理也广泛存在,少数学生在就业时,自命不凡、夸夸其谈,给企业留下了不踏实的印象。还有一些学生,有害怕吃苦的心理,当前的95后大学生,在长辈的宠爱下长大,缺乏艰苦的经历,而国家对高职毕业生的培训目标是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在进入岗位后,需要从底层做起,这种吃苦心理的存在,会加剧就业竞争,严重影响毕业生的顺利就业。另外,还有少数大学生在就业时,自尊心较强,存在“不能比别人差”“不能不如人”的观点,尤其是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这种心理尤为严重,因此,在就业中,总是与他人攀比,同学找到了效益好、知名度高的企业,或者去了大城市,就下决定一定要比同学的工作更好,也因此失去了不少的就业机会。

(二)就业心理成因

影响大学生就业心理产生的原因多种多样,从总体来看,包括环境与社会、大学生自身人格因素、学校教育几个方面的影响。在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剧下,就业形势更加严峻,我国的就业主要应用“双向选择、供需见面”的形式,给毕业生增加了心理压力。在就业结构上,总体也不太平衡。从大学生自身来看,每个大学生,都有独特之处,能力、专业、性格不同,都会对其就业观念、价值取向造成影响。面对市场化就业模式,不少大学生在就业环节出现了矛盾心理,近年来,就业市场愈加严峻,常常无法为毕业生提供理想中的工作,大学生在求知过程中,感受到了这个社会的残酷,部分学生屡次碰壁,产生了厌倦心理。不少大学生虽然很重视求职、就业,但是面对工作的自我准备不足,特别是心理上的准备十分缺乏,将求职理想化,缺乏求职技巧、决策能力,没有必备的挫折承受能力和进取精神。在学校方面,尽管高职教育得到迅速发展,但在专业设置和就业指导上,缺乏创新理念,尽管多数高职院校都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但却忽视了毕业生的心理指导,无法及时发现其心理问题。另外,我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让大学生存在“光宗耀祖”的思想,在择业、就业时,首先想到的是对自己、家庭有没有利,收益多不多等等,而父母由于各类条件限制,无法予以他们全面的就业指导,这也对大学生的顺利就业产生了负面影响。

四、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对策分析

(一)做好就业心理指导工作

对于高职院校而言,要扭转毕业生错误的择业心理,需要发挥出学校育人功能,从简单的帮助学生找工作上升至“可以就业”“合理就业”,从意识的转变转化为能力提升维度。一方面,要改变传统的专业结构与课程设置,以市场作为导向,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来调整专业,提升学校专业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契合度,并及时对专业课程予以更新和补充。在实践上,为学生安排见习、实习等环节,鼓励学生在寒暑假、周末参与社会兼职。另一方面,学校要做好软件和硬件的建设,在软件上,从人员配备、组织机构、经费投入来改革,构建一支综合素质过硬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要求教师既要具备奉献精神,也要对学生做到体贴入微。教师队伍包括专业课教师、心理辅导队伍组成,开展与心理健康相关的选修课程,引导学生能够正确评价、认识自己,发挥优势,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在就业前,引导学生做足思想准备,从源头上解决学生在就业上的种种负面心理问题。在软件上,引入与就业指导相关的实验设备以及心理咨询相关的测试软件等,构建专门的心理咨询室,为学生提供相关的书籍、报刊、杂志,帮助学生掌握自我转化法、自我静思法、自我宣泄法等心理疏导方式,以积极、正确的心态迎接就业。

同时,要充分发挥出“云课堂”在就业指导上的作用,尽管课堂教学为就业指导提供了有效渠道,但是在课堂上,教师、学生之间属于一对多关系,很难照顾到每一位学生,也会花费大量时间。云课堂的出现充分解决了上述问题,教师可将与就业相关的音频、视频、文字内容上传到云课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诉求来选择观看,随时随地学习,在云课堂中,既可以看到本校教师的课程内容,也可以观看到其他优秀教师提供的课程,打破了人群、时空上的限制。

(二)完善学校就业相关教育

1.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高职院校中,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是重点课程,通过这门课程的开展,让学生可以对自我有正确认知,能够科学树立目标,对就业做出理性定位。在毕业生就业后,经常会收到他们的负面反馈,有的学生抱怨工作与理想不符,有的学生抱怨薪资太低、专业不对口等等,出现上述问题的主要诱因,是由于学生未掌握科学的职业生涯选择方式。在这一方面,学校要发挥指导作用,科学整合近期目标、远期目标,帮助大学生明确职业定位,了解自身的职业性格与职业兴趣,在择业时,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知识储备来选择。

2.提高创新创业教育质量。创新创业教育是各个高职院校的重点教育内容,对于高职毕业生的创新创业,国家也予以了一系列政策支持,创业不仅对于个体还是社会发展,都有重要意义,学生可选择自己擅长、喜欢的行业,还能实现自身价值,回馈社会。然而,当前大学生的创业热情并不高,因此,在就业心理指导上,要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基于毕业生的创业愿望来提供针对性培训项目,提供创业信息与咨询服务,在公众号中开辟创业信息服务栏,广泛搜集社会中的创新创业信息,包括具体项目、创业咨询、国家政策优惠等,对于创业意愿较高的学生,予以“一对一”指导。同时,利用各类媒体平台宣传创业政策,在校内形成良好的创业氛围,举办创业征文、创业讲座、创业论坛、创业竞赛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3.强化就业指导教育。针对低年级,重点开展成长教育,让学生对自我、专业知识、就业前景有细化认识,并配合素质教育,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和职业能力,端正其就业态度,提高综合素质。针对高年级学生,重点开展择业观指导,让学生能够全面认识自我,对未来就业有正确定位,并做好就业技巧、就业政策的传授,让学生知晓合同签订、劳动关系处理、劳动纠纷的应对方法,并为学生提供到企业中参观、访问、实习的机会,减少盲目猜测,顺利完成就业前过度。另外,面对社会中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以及极端个人主义等思潮,要引导学生坚持正确的价值观,用理性、沉着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来对待求职、就业,学会客观分析当前就业形势,对这一问题有正确认识,而高职院校还要加强与社会组织、当地政府之间的联系,协助企业进一步完善用人制度,为学生提供公平的就业机会,不仅能够帮助大学生顺利就业,也能够帮助企业选择到适合的人才。通过该种方式,让学生知晓,就业形势的严峻并不意味着找不到工作,作为风华正茂的年轻一代,不能自暴自弃,要充分认识到当前时代予以自身的难得历史机遇,主动迎难而上。对于大学生,要理性分析就业形势,要认识到,为了促进大学生的顺利就业,国家推出了一系列的方针、政策,为就业提供了良好的政策、制度、工作保障,只能能够积极面对,科学选择,就能够大幅提升就业质量。

4.构建网络就业指导平台。在“互联网+”时代下,就业指导的模式也变得日趋多元,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时代的发展契机,借助网络来构建就业指导平台,继续完善平台信息,定期在平台中发布相关的讲座、招聘、就业信息,为学生提供广阔空间,使之能够了解本专业的就业趋势和就业机会,能够针对性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以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在平台中,要增加更新频次,扩大平台使用范围和使用率,让更多的大学生可以捕捉到招聘信息变化,并在平台中设置答疑栏目,通过直播等方式,为学生提供比较权威、详细的解答,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在网络就业指导平台中,要增加关于大学生心理方面的教育内容,通过各类文章推送、短视频等,为学生潜移默化渗透相关内容,引导他们正确看到就业、择业中的困难与失败,这是提升其健康就业心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具体来看,要让大学生对就业中的困难、挫折有预见性,正确认识到就业环节的严峻性,根据就业环境变化调整择业心态、择业目标,提高适应性。并培养自身坚强、独立的个性,对于就业中的失败,要认真总结经验和教训,不断提升自我。

(三)发挥家庭教育的协同作用

父母的职业态度、家庭教育方式,对于大学生择业心理也有重要影响,为此,要充分发挥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之间的协同作用。具体来看,要引导家长转变传统的就业、择业思想,多数家长对子女的就业期望较高,还有的家长对就业存在误区,一味求“稳”,学校要强化与家庭之间的联系,引导家长改变错误就业理念,与子女实际结合,实现学生意愿、社会需求、学生实际之间的统一。同时,家长要主动关心学生在择业期间心理态度的变化,对于一个家庭而言,子女就业是大事,家长要予以孩子必备的心理指导和精神支持,鼓励孩子从基层历练,为其就业提供中肯建议。通过家校之间的合作,引导大学生对自己进行正确定位,对于大学生而言,求职是他们人生中的一件大事,是将自己愿望、爱好、特长、能力与企业要求、就业政策结合的一种选择,要顺利的择业、就业,那么必须要正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正确把握自己,建立良好的心态。在整个过程中,家长要予以学生帮助,实事求是的帮助孩子扬长避短,引导其建立自信、乐观的心态,积极面对现实、充满信心,摒弃虚荣、自傲、攀比的不良心理,树立就业信心,增强拼搏动力。

五、结语

就业是一项关乎民生的大事,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是一项复杂、艰巨的任务,毕业生出现的就业心理问题多种多样,这与个人、社会、家庭、学校都具有密切关系。要帮助高职大学生顺利就业,需要充分发挥出学校的教育和心理指导作用,并协同社会力量,关注其心理问题,帮助大学生做好职业定位,顺利实现人生目标。

猜你喜欢
就业指导毕业生院校
9岁的高中毕业生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最“叛逆”的毕业生
以人为本,深化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