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诗慧
1.19世纪40年代,鸦片战争爆发,西方列强用炮火冲击国门,为中国近代史打开了沉重的一页。中英鸦片战争之后,旧中国彻底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百姓处于水深火热的危险环境下,无数人被战争波及,受尽苦难。在这段历史中,数不清的爱国人士怀着忠义情怀前仆后继,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守护家国的每一处角落。但是,由于这些人仅仅着眼于资本主义道路,而资本主义道路并不适合中国社会现状,因此,救国救民的理想和目标终究没有实现。
2.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为迫在眉睫的中国带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时期便体现了“扬弃”的辩证法精神,中国革命参考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不能脱离实际地直接拿来用,而应该立足于社会实践和基本国情,寻找适合中国发展的道路。马克思主义的扬弃观运用到中国实际,就是把“扬弃”理论具体化,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用来指导社会实践,进而解决中国在实际中遇到的问题。工农群众看到了新的希望,他们放下手中的工具,投身到为民族解放而奋斗的团队中去,在知识分子的帮助和指引下,他们建立起牢不可破的联盟关系,举起手中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武器,竭尽全力寻找社会主义道路[1]。这时群众们才明白过来,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需要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研究,这样中国革命才可以开辟一条崭新的道路。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同志写出《论人民民主专政》这一伟大著作,丰富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具有深刻的指导思想,为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此之前,很多人也为中国道路建设问题殚精竭虑,难以找到符合实际的、适合新中国发展的规划和道路。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也让国民彻底反对资本主义,资本主义道路实验被完全否决。就在人们忧心忡忡的时候,毛泽东同志以古为镜,以鉴得失,深刻总结经验与教训,写出了《论人民民主专政》,清晰指出走资本主义道路是不可行的,唯有社会主义道路是真正有希望、有前途的道路[2]。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无产阶级专政”已经变成了“人民民主专政”,这说明人民一直坚定走的这条道路是可行的、正确的。同时,这一思想为国家未来的进程也指明了方向,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也同样具有深刻意蕴[3]。
1.第一阶段,从新中国成立到1953年,中国肩负起责任和使命,依靠社会主义理论,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在经济、政治和外交等方面都做出了规划和建设,1950年的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工人阶级的地位的巩固,以及与多个国家建立和平外交关系、土地革命等,这些事件强有力地震慑了企图违反国家制度的资本家,促进了工人阶级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
2.第二阶段,即从1953年到1956年,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建设,基本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这一时期即新民主主义的过渡时期,准备过渡到社会主义,总任务和总路线是要求在一定时间内,发展社会主义工业化,同时进行三大改造,两者相辅相成。1956年,社会主义工业化和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然而这个时期中国的生产力水平还未达到高度发展的水平,因此,这一阶段中国的社会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4]。
3.过渡时期总路线借鉴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联系中国实际问题和具体情况,对中国社会主义改造提供了目标和方向。中国共产党领导群众解决革命中存留的问题,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迅速解决国民经济问题,经过三年努力,国家的整体社会面貌以及经济、政治和外交等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此说明,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完全正确的。这一伟大事业,也进一步加强和巩固了民主制度,为接下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强有力的支撑。
1.用“扬弃”的辩证法精神看待社会主义建设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前进性和曲折性,而社会主义作为新事物,其成长道路和环境必然不会一帆风顺。不过,曲折是短暂的,新事物发展的前进性是长期、必然的趋势。马克思主义的扬弃观在这其中也有体现,即扬弃虽然促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但是扬弃中社会主义事业却无法避免地遇到坎坷和挫折,扬弃的事物中没有曲折性这一特点是不可能的。因此,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的情况和难题都是必然发生的,这需要科学、辩证地去理解和看待。
2.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同志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寻找对策,著成了《论十大关系》,这一著作主张利用所有积极力量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这是按照中国的具体形势进行的。与苏联的根本区别在于,苏联认为建立社会主义难以解决敌我矛盾,而中国分析国情和现状,建立在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提出走社会主义道路面临的是人民内部矛盾,需要解决的也是人民内部矛盾,这是主流问题。《论十大关系》在这一时期乃至整个发展历程中都具有不朽的意义[5]。
20世纪60年代,中国共产党为解决内忧外患,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要求人民群众组织联合起来,在最快最短的时间内完成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尽管这与人民群众想要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想法相吻合,但是却没有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以至于阻滞了社会发展的脚步。1960年,政府及时对国民经济进行整顿,出台政策,经过一番努力,使得国民经济走向正轨。
1.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迎来国家发展新局面。这一时期,人们把关注点放在提高经济发展水平上来,中国的生产力水平得到了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也有了一定的改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人们的思想观念随着经济发展而改变,脚踏实地,砥砺前行,一步一步谋发展,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努力前进,最终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2.邓小平同志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6]。改革开放40年以来,中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而中国共产党在看到突飞猛进的成绩之后,仍然不骄不傲,谦虚谨慎,坚持发扬中国的艰苦奋斗精神。“扬弃”的辩证法精神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始终,时刻保持这样的态度和精神,面对挫折不慌张无措,面对挫折不骄傲自满,这样才可以运用马克思主义扬弃观取得良好的建设效果。
3.坚持“扬弃”的辩证法精神,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从历史的发展演变,在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建设上,都要坚持辩证法,通过分析其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来解决之前无法解决的问题。在这项工作上,我党一直主张用“扬弃”的方式和理论来对待。但是,必须建立在辩证、批判的基础上来学习,以中国人民群众的实际情况为着重点,不能走上“拿来主义”的错误道路;对于西方文化,一味地摒弃、闭门造车也是不可取的,应该尽可能引入积极进步的思想文化,作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参考和借鉴。
4.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人民和历史的必然选择[3]。从腐朽没落的封建社会到如今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国一路走来经历了无数挫折,付出了艰苦努力。所有这些都与中国人民的勤劳勇敢密不可分,我们因此而自豪和骄傲。改革开放使中国走向新的时代,踏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14亿中国人民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团结奋斗,砥砺前行,继往开来,坚定不移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绩。
综上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是个关键性的前提问题,只有选对了道路才能有进一步的规划和目标。而选择的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扬弃”,即辩证的否定,可以选择借鉴他人的经验和做法,但不能照搬照抄,必须在适合国情和社会现状的基础上,进行吸纳和摒弃,选择适合自己国情的部分。我们能够拥有现在幸福美好生活,是因为我们党做出了正确的决定,带领我们走上了新的时代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