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鑫
(丹东广播电视台,辽宁丹东,118000)
红色档案资源承载着红色记忆,是党史学习教育最为生动的教科书。为留存抗美援朝时期的珍贵红色记忆,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之际,由中共丹东市委宣传部牵头,组织丹东广播电视台、抗美援朝纪念馆和社会力量,以“口述+ 影像”的方式,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收集抗美援朝时期老战士、支前模范口述史,抢救性拍摄了大型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这是一次用先进的技术留存档案,用百姓喜爱的方式讲述党史故事的成功实践。
1. 填补抗美援朝历史空白,多层次还原历史。受战时条件所限,一些历史事件未能留下文字、音像记载,或有记载却语焉不详。声像手段能够最大程度地将抗美援朝亲历者、见证人的口述内容记录下来,以这种方式建立的抗美援朝口述历史档案,可以弥补现存文物史料的不足,进一步展现这段历史的背景、细节,更真实、全面地还原历史。[1]《铭记》里的众多受访者中,有些人文化水平不高,表达能力有限,档案专业人员和采访人员共同引导其完成口述采集,为受文化水平所限的革命老前辈们畅通了表达渠道,同时实现以小见大、多层次还原历史的目的。
2. 抢救性建立抗美援朝影像口述历史档案。记录受访者口述内容的过程便是档案征集的过程,以口述历史的创作手法剪辑制作纪录片的同时,就形成了珍贵的影像口述历史档案。[2]目前,健在的抗美援朝老战士们都已是高龄老人,随着时间的推移,采访难度将越来越大。三年来,工作组派出多路人马奔赴全国各地,寻访志愿军老战士、支前模范,面对面采访了300余人,制作并播出百余集影像,为国家抢救性留存了一批宝贵的影像口述历史档案。
3. 使受众产生共情,唤起集体记忆。纪录片采用口述形式,以第一人称视角讲述历史,更容易使观众产生共情,激发大众的爱国情怀。亲历者的讲述可以把历史事件、历史遗迹和历史资料与人物之间的关系串联起来,赋予其全新的生命力,让“死档案”成为“活资源”。《铭记》成功入选国家广电总局2021年“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共筑中国梦”87部原创网络视听节目优秀作品名录,被誉为最好、最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成为党史学习教育中的创新之举,并被广泛应用于学校课堂教学与主题班会等。
1. 改善和丰富馆藏资源。拍摄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能够更好地满足公众多方面利用该时期档案资料的需求,更好地发挥抗美援朝纪念馆作为爱国主义场馆的服务功能,还能够广泛征集文物、史料。很多受访者愿意公开并捐赠私人藏品,例如,老英雄孙景坤就一次性向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捐赠各类奖章16枚;节目录制和播出过程中,陆续有民间人士捐赠各类抗美援朝时期珍贵资料。
2. 打造地方特色红色旅游品牌。抗美援朝期间,丹东(时称安东)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抗美援朝的前沿阵地,被誉为“抗美援朝出征地”。红色档案资源有着社会资源的属性,丹东的抗美援朝红色档案资源优势得天独厚,通过《铭记》节目的热播,可以吸引更多游客来到丹东,缅怀先烈,感受抗美援朝精神,体验丹东独有的中朝红色文化,为地方带来经济和社会上的双重效益。
3. 发挥党史资政育人宣教作用。《铭记》记录了亲历者在战争岁月里印象最深、最震撼的经历,例如,王秀文老英雄讲述的雪地里吃冻土豆,开房门粘掉手皮,孙永清老英雄分享的“帽子戏法”“罐头阵”巧打硬仗夺胜利等,为进一步的文艺创作贡献了鲜活素材。全面开发利用好这些红色档案,可以帮助年轻一代回溯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发挥档案弥合时空距离的作用,让红色基因得以薪火相传。
4. 产生深远的国际影响。抗美援朝战争重新塑造了亚洲乃至全世界的战略格局,形成了全新的国际关系。新媒体时代,用《铭记》这种网络纪录片的形式再现抗美援朝战争历程,发扬其蕴含的国际主义精神,一方面能够增强世界各国人民加强国际合作、共同维护人类正义与和平的信心,另一方面能够反映出中国坚持独立自主,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强决心。[3]
1. 时间紧迫、信息隐蔽。很多散落于民间的红色人物和事迹的记忆随着时间推移正在消散,很多抗美援朝老英雄一辈子坚守初心,为人低调,即便是他们的亲友都不了解他们的功绩。当前急需相关部门做好协调,抓紧时间加大档案征集和抢救力度,对英雄事迹进行抢救性发掘、记录和编研。
2. 数量庞大、人员分散。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全国各省市都掀起了参军、参战、支前的热潮,大批有志青年主动报名加入志愿军;铁路工人、医务人员纷纷奔赴前线支援;国内开展大生产、大募捐活动,力求在各个方面全力支援前线作战。这场运动至今虽历经70余载,但是由于规模庞大,如今抗美援朝的亲历者和见证人数量依旧可观,并且分散各地,信息采集难度大。
3. 人才匮乏,经费短缺。从事抗美援朝口述史采集的人员,一要具备吃苦耐劳的品质和善于沟通的能力,二要具备一定程度的抗美援朝历史知识储备,三要掌握一定的纪录片制作常识。显然,这类复合型人才十分缺乏。丹东地方财政支持有限,如今传统媒体受到新媒体冲击,电视台利润骤减,《铭记》已经持续拍摄3年,周期长、人力成本高,制作经费紧张。
1. 政府和相关单位要加大政策和财政支持力度。从抗美援朝口述历史档案收集存在的问题可以看出,红色口述历史档案的采集和开发利用工作任务重、难度大、持续时间长,是一个系统工程。一要根据选题抽调或招聘专业人才,成立专项工作组,保证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某一红色事件口述档案开展征集;二要对相关人员开展岗前培训,提升其职业素养和敬业精神,提高其交流能力,引导受访者更好地完成口述;三要尊重受访者意愿,同步进行文物史料征集征购等,需要政府和相关单位及时给予有力的政策和资金支持。
2. 加强地域间相关部门联系,开展跨地区合作。依靠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积极整合同一主题的红色口述历史档案资源,提高其共享度,可以避免重复开发、过度开发。红色口述历史档案资料不宜过多重复采集,以抗美援朝口述历史档案为例,一方面这些老战士、亲历者们年事已高,不适宜过多地进行长时间情绪激动的采访,另一方面重复性采集口述历史档案,本身就是一种人力、物力以及时间上的浪费。
3. 加强与社会各界沟通,开展跨界合作。档案部门应与教育、文化、旅游等部门或民间组织开展跨界合作,坚持真实性原则的同时,创新红色档案开发和利用方式,提高档案影响力,将红色口述历史档案的内容故事化与可视化。《铭记》作为一部网络纪录片,每集时长约为5分钟,采用一名抗美援朝亲历者和见证人亲口讲述,选配相应史料画面的形式,非常适合受众在微博、微信、抖音等移动新媒体平台上收看、互动和分享,使红色档案资料由传统的档案人员传播转变为公众主动参与传播,大大降低社会教育成本,最大限度地发挥红色档案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另外,通过引入不同媒体,能够产生全方位宣传作用,增加受众对抗美援朝红色档案的关注度,提高档案阅读率和使用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