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盛玲
(贵州民族大学 美术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和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系列新思想和新观点,为新时代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遗产提供了根本遵循。以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为触点,将传统节日文化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融入版画教学之中,是活态传承传统节庆文化的有效手段,也是丰富版画教学的重要方式。2021年,中宣部印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十四五”重点项目规划》,提出了23个重点项目,其中包括“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中国传统节日根植于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的悠久历史,在长期发展中凝聚了民族血脉中的精神,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文化内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节日文化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键载体,“蕴含着优秀的民族精神,凝结着丰富的人文情感,见证了鲜活的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体现了民众的生活智慧与家国情怀。”[1]开启传统节日创意文化之旅,探索传统节日文化表达的更多可能性,致敬中华民族的古老智慧,是文化自信和文化传承的重要形式。将传统节日文化融入版画教学之中,可以拓展新的课程形式,对于传承节日文化、提升文化自信有广泛的应用价值[2]。笔者所主持的“版画中的节日”课程,就是其中的重要形式。本课程以新时代我国社会各方面的巨大进步为背景,探讨把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融入人们对美好生活需要的美学形式,即木刻版画、物象版画。对传统文化元素融入高校版画教学改革策略展开研究,有助于推动高校版画美术教育的创新发展,促进高校特色专业建设,提升高校版画学术水平和影响力。
节日是时间给人们的礼物。中国传统节日主要有春节、元宵节、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腊八节、冬至等。绘画艺术结合中国传统节日、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作活动,有助于弘扬传统文化,唤醒国民记忆,如清明的希望,端午的勇气,七夕的缘分,中秋的美满,花朝的生机,重阳的良久。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的24节气,自秦汉至今已经沿用了两千多年,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3]中国传统节日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民俗生活,是中华民族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也是历代画家、文人墨客艺术创作的源泉。绘画艺术与传统节日的完美结合体现在壁画、国画、油画、年画等方面。
1978年,袁运生为创作《幸福的泼水节》连环画,赴云南采风数月,这次采风的素材同时被用于首都机场壁画《泼水节——生命的赞歌》的创作。该作品结合中国传统重彩形式和西方油画语言,运用多视角的构图、精练夸张的造型和民间叙事史诗般的节奏,描绘西双版纳傣族民众在传统节日泼水节上狂欢与祝福的场景[4]。画面采用大波浪形构图,作为衬托的植物群为全画组成许多拱形门一样的线条。作者巧妙地将三扇大门组织到画面中,并将门上方的电子钟创作成为欢庆队伍的道具。人物、树木、花鸟等造型具有鲜明的云南地方特色,表现潇洒、乐天、爽朗、刚强的美。袁运生积极探索线条的情感表达,使线条富有节奏感,色彩与线条相适应;并在画中大胆绘入三个沐浴的裸体傣家女,在改革开放初期引发了巨大争议,成为中国改革开放讯号的艺术象征之一。
2019年,贵州美术界推出“大山的节日”美术作品展创作活动,贵州本土的艺术家们在贵州这片拥有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红色文化、“三线”文化的热土上,体验生活、收集素材、实地采风、深刻挖掘,以中国画、油画和版画等艺术形式,以“大山的节日”为主题,描绘了他们心中眼中的多彩而神秘的贵州形象[5]。其中,陈争的国画《大山的节日》(420 cm×250 cm)表现的是苗族的民族节日“闹冲节”——苗族同胞在春天农忙前到山上踏青,举行唱山歌、吹唢呐、斗牛等活动,祈求风调雨顺、粮食丰收等。陈争抓住“形”与“神”之间最美妙的契合点,使作品的“意象”达到最佳的“出镜”。这副《大山的节日》将人物演出的画面展现得栩栩如生,陈争有效地驾驭“形”与“神”的复杂纠葛,让人深刻地感受到外形与内在的凝练,因“神”生“形”的中国式审美表达令人佩服。耿翊的油画《花儿朵朵》(140 cm×80 cm),以黔东南地区代表性苗族盛装人物形象为题材,表现的是苗族姑娘穿上她们自己制作的盛装出席重大的节庆活动。画面由24幅小画拼接组成,每一幅小画都代表一个人物形象,故取名《花儿朵朵》。在画面语言上,耿翊借鉴了中国传统绘画运用线条造型的特点以及西方绘画的色彩体系,以灵动的造型、清雅的色彩充分展现了“多彩贵州”这一主题。
年画是中国民间美术中较大的一个艺术门类,其历史悠久,“传递着乡土文化中的民俗记忆和情感”[6],不仅是中华民族祈福迎新的“年文化”代表,也是一种独特的民间工艺品,寄托着百姓对美好未来的憧憬。我国传统年画类型多样,分布广泛,其中比较著名的有杨柳青年画、河北武强年画、苏州年画、朱仙镇年画、四川绵竹年画、漳州年画和广东佛山年画等。我国传统年画多为木刻水印,线条单纯、色彩鲜明,形式多样、画面热烈,常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来描绘和表现欢乐喜庆、祥和的主题,形成了自身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文化蕴涵,既与自然崇拜、神祗信仰密切关联,又有祈福消灾、驱邪纳祥的寓意,还有美化环境、渲染气氛和文化传承等功能。每当春节来临,新的一年即将到来的时候,每家每户房前屋后都清扫得干干净净,并在房门、窗户、卧室、神龛等处贴上崭新的年画,既用于营造欢庆的新年氛围,又借此祈福消灾。据统计,中国年画的各种题材画样多达两千多种,有历史故事类、神话传说类、世俗生活类、风景名胜类、实事新闻类、讽喻劝诫类、仕女娃娃类、花鸟虫鱼类、吉祥喜庆类等。千百年来,年画不仅仅是纯粹的绘画艺术样式,而且是聚合着区域民俗、生产生活、民间信仰、道德教化和审美追求等融于一体的文化价值体系,不仅发挥着装点节日氛围、渲染情绪气氛的功能,而且还具有文化传承、化育人心的重要价值。
当然,如何在绘画艺术中讲好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故事,在快速的社会变迁中面临着诸多挑战,还需要探索更多的艺术形式。
木刻版画是中国古代发明印刷术的产物,由图像印刷和文字印刷两部分组成。其中,图像印刷是木刻版画的原始样态。由于木刻版画是在木板上刻出反向图像,再印在纸上欣赏的一种版画艺术,初期木版画大多用的版材有白桃木、苹果木、梨木、樱桃木等常见木材,现代使用的材料更多,不再局限于木材。木刻刀法分为阴刻和阳刻两种,即凹线显形和凸线显形。木刻形式分为黑白木刻、套色木刻和水印木刻。木刻版画的制版技术有源远流长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如新石器时代的甲骨、陶、玉、青铜以及秦汉时期的画像石、砖等器物上的纹样、文字等均为利器篆刻而成,这是木刻版画制版技术的萌芽,也是印刷术的胚胎。我们知道,印刷术成熟于唐代。据学术界考证,我国现存有确切纪年的最早的木板印刷品是唐懿宗咸通九年(公元868)印制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而同年刊刻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则是我国现存的有确切纪年的最早的雕刻印刷作品,今藏于英国国家图书馆,其卷首的扉页画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版画作品之一。我国雕板印刷是西汉末年佛教传入后逐渐兴盛起来的印刷技术,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广泛出现在社会生活中。至宋代,我国的印刷技术已较为成熟。彼时书籍的插图以及民间流传广泛的纸币、纸牌等,都运用了雕刻技术。特别是纸币,因其有防伪的特殊要求,其刻工复杂,精细度要求更高。受历史悠久的刻版技术的影响,明清时期我国木刻年画纷纷涌现,其中以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山东潍坊、河南朱仙镇和四川绵竹木刻年画最具代表,合称“中国民间五大木刻年画”。它们不仅是各自流传区域传统文化的载体,而且也是与外界进行文化交流的媒介。在当前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背景下,它们逐渐从民间走向展台,从中国走向世界,在国际上取得了一定影响。
如何传承与创新木刻版画,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课题。例如,1931年,鲁迅在上海创办了“木刻讲习会”,发起了新兴“木刻运动”。他主张通过木刻版画的形式来宣传新文化、新思想,借此唤醒民众,并倡导将画稿、刻板和拓印三道工序分工的传统版画操作程序合并为一人来完成,以提升版画的艺术风格和表现力。现今这门艺术非常兴盛,年轻一代艺术家用各种风格和技巧延续着这一古老艺术。
笔者主持的“版画中的节日”课程从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特征、美术学学科教育的角度入手,从教学方法和相关教学层面探索传承与创新木刻版画融入课程教学的方式、方法[7]。在该课程中,授课教师利用版画教学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以读材料、讲故事等形式,通过对传统文化元素的内涵理解、图像识读、审美判断、美术表现等,将其融入版画教学,既让高校版画教学课堂焕发生机活力,又实现对传统文化的吸收和汲取,使学生正确认识和传承传统节日文化。为此,本人在课程目标、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1.课程目标
“版画中的节日”强调将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融入版画教学,让学生在版画学习中体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即将中国传统节日、24节气、12生肖等艺术形象引入版画课程学习,让传统文化与版画创作相结合,融入版画创作课程开展教学专题研究,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拓展学生创作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增强民族文化情结,主动参与中华传统文化传承,让古老文化焕发新的活力。
2.教学过程
第一,课前预习。以“版画中的节日”为例,将传统节日、24节气、12生肖等艺术形象融入版画课堂教学。布置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引导学生通过多样化途径调查收集与“版画中的节日”课程相关的资料,如传统节日、24节气、12生肖的起源传说故事、节日里的风俗习惯、节日相关物品等,并感知传统节日文化气息。课程中选取合适的传统节日文化元素开展版画教学活动,让传统节日与版画教学充分结合,在传承、交流中促进美术学科创新教学质量提升。
第二,课程导入。“木版年画欣赏”导入课程教学环节完整且设计严谨、流畅,教学内容丰富。教师在课程中对相关问题的设置具有梯度的特点,且能够根据作品画面提问,加强学生对作品的视觉分析,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同时,教师教具准备充分,能够用巧妙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到套色水印木刻版画的制成过程,让学生更直接去感受木版年画的特质。在课程的最后,教师从提炼年画的色彩这一角度出发,提及木版年画在现代生活中其他方面的应用与拓展。整个教学思路清晰,过程流畅,为学生在版画绘节日的创作教学环节提供了思路。
第三,课中学习。学习传统文化知识,进行问题情境教学设计。以“木版年画欣赏”导入课程教学,激发了学生主动去了解、欣赏民间美术的兴趣。年画的种类繁多,不同地区因风俗、习惯的不同,加之气候条件等因素,所生产的年画也各有特色。桃花坞年画是民间五大木版年画之一,其制作极其考究。一套《一团和气》是26套版,从第一张到最后一张,颜色都同样艳丽。从桃花坞的木版年画中,我们可以找寻到江南文人的春节味道;将朱仙镇木版年画中一幅作品的颜色提取出来制作成色卡,可以引导学生将此中色彩搭配运用到创作中。这一环节对于培养学生对朱仙镇年画特有色彩的感知和创意实践能力有重要价值。有个对抽象感兴趣的学生就将木版年画的色彩搭配运用到了自己的创作中,趣味十足。此外,通过对“木版年画欣赏”教学,教师引导学生开始思考如何将民间美术元素真正融入版画创作中,真正实现民间美术的传承与创新。在课程中,也分享了一些将民间传统美术元素融入现代绘画中的案例,但某些作品所谓的“融合”可能仅仅是将传统元素的某部分直接作为元素放置其画中,这种融合可能有些浮于表面,并没有将民间美术的内涵或灵魂渗透到绘画中。
第四,课堂教学。教师要针对学生课前预习的各方面情况,调整优化“版画中的节日”主题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特征,向学生呈现有关传统节日图文并茂、动静结合的微课与PPT课件,引导学生欣赏表现传统节日的文字、图片、艺术绘画。之后着重介绍了八大传统节日的起源、节日的习俗、节日的美食及文化内涵,并将“版画中的节日”主题内容巧妙贯穿其中,结合教学内容,科学合理设置一些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有效思考、分析、解决“版画中的节日”课程问题。接着进行有效互动,让学生说说自己了解的其他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及相关故事,比如春节,扫尘、吃年夜饭、守岁、拜年、写贴春联、门神、剪福字等活动的象征意义。如年前扫尘寓意扫除一年不快之事、迎接新年的到来;吃饺子寓意新的一年交上好运,饺子形如元宝,有取春节“招财进宝”之意;写贴春联、剪窗花等寓意吉祥如意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促使学生更加深入了解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深刻理解春节这一传统节日蕴含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在互动、交流中引领学生进行有序的版画实践创作,在学习过程中科学掌握版画创作技能技巧,表现自己喜欢的节日画面。最后将微课与课件一起上传发到班级QQ群里与学生共享,并要求学生主观创作完成一幅与节日、节气有关的木刻版画画稿,在自己的画面主观表现套色或黑白关系,尽量做到把握套色或黑白的艺术效果——一幅图的多种艺术表现方式,会呈现不同的效果,给人以不同的感触。
第五,木刻版画技法教学。教师示范是木刻版画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绘画专业具有技术性、技巧性的专业特点,需要具备动手动脑能力和艺术表达能力。动手能力部分即技术、技法等方面的练习。通过示范教学能直观明白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全面、详细、完整地了解,掌握本课程的要求和目的。例如,黑白木刻版画制作过程分为八个步骤:(1)黑白画稿绘制定稿;(2)木刻板处理;(3)上稿;(4)硬化处理;(5)刻凿;(6)拓印;(7)打样修改;(8)题签装框。黑白木刻艺术特点集中体现在黑白艺术魅力和刀刻凿在版上,能够拓印出来特殊艺术效果。黒白艺术处理依据:有物象的固有色、光,画面根据艺术创作、审美需要处理。黑白艺术处理手法:黑白协调,黑白对比,计黑当白,计白当黑。黑白艺术处理规律:主要部位的黑白处理,次要部位的黑白处理,呼应与节奏,统一的变化。刀法艺术的处理:刀型特点,刻制方法,刀法练习,刀法组织。
3.教学评价
学生完成作品后,进行学生互评和教师点评,之后将其中的佳作在校园文化墙进行专题展览并在网上推送、交流。“版画中的节日”主题教学拓展中,学生制作出内容丰富多彩的贺卡、台历、笔记本、书签、书袋等不同媒材版画衍生品,参加了学校活动和各种展览,在国家、省、市等级的比赛中屡获佳绩,教师也作为辅导教师获得全国、省、市优秀指导教师奖等荣誉。
总体来看,在“版画中的节日”课程教学中,渗透了生活化、适用性、灵活性原则[8],与因材施教、分层教学等原则有机融合,优化了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融入版画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效果,遵循了美学规律,并结合地方传统文化特色主题,推动了版画教学与传统节日文化的共同发展,在增强学生民族文化情结、提升学生民族文化自信的同时,让学生主动参与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使传统节日文化在高校美术教学课堂中呈现出独特魅力,让传统节日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