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婷
(1. 韩国全州大学,全州 55069;2. 山西大学,太原 030006)
鲁迅先生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他是中国杰出的文学家,短篇小说集有《呐喊》、《彷徨》,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包括《序言》、《补天》、《奔月》、《理水》、《采薇》、《铸剑》、《出关》、《非攻》、《起死》和《怀旧》,散文集《朝花夕拾》又名《旧事重提》,1927年出版了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共16部,译作有《死魂灵》和《毁灭》等。在文学创作与出版中,鲁迅先生将书籍装帧设计与文化艺术相结合,促进了中国书籍装帧设计的发展。本文将简单介绍鲁迅先生西学东鉴的设计理念,举例论述鲁迅先生对现代木刻版式的设计与应用,浅析鲁迅先生在书籍装帧设计中所融合的传统文化符号,并探讨鲁迅先生对插图艺术的设计与应用。
新文化运动之后,中国书籍装帧设计发生了变化,呈现出中西合璧的效果,这是因为中国人民在模仿西方装帧设计的同时在思考如何充分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1]。鲁迅先生曾经说:“采用外国的良规,加之以发挥,使我们的作品更加丰满是一条路;择取中国的遗产,融合新机,使将来的作品别开生面也是一条路”,他在书籍装帧设计中坚持西学东鉴理念,使中国书籍装帧设计兼具民族文化性和“拿来主义”思想,呈现兼收并蓄的新局面。鲁迅先生在设计《引玉集》(苏联版画集)时,用变形的大写字母凸显了作者的名字,对于图书的底色和画册标题,他用传统的“中国红”和手写书法赋予了《引玉集》的民族文化风味,这样既融合了西方书籍装帧设计张扬的风采,又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精髓,促进了中西方文化艺术的融会贯通,提升了中国书籍装帧设计的审美效果。
木刻又称作木版画,是将顺纹裁成的厚木板雕成画板的技法,这是一种最古老的凸版印画法。中国自5世纪就用它来装饰纺织品。欧洲从14世纪初已采用木刻印饰纺织品,但是直到14世纪末,在法、德两国才有较大的发展。15世纪初,宗教画像和扑克牌是用木板印的。到了16世纪,黑线条的木版画受到丢勒及其弟子的影响而臻于完善。19世纪初和20世纪末,艺术家蒙克和高庚及德国表现主义画家重新发现了木版画的表现潜力。
中国木刻版画大多是由套色漏印与铜版刻制而成的,在世界版画史上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与艺术地位。目前,木刻版画已经成为中国书籍装帧设计艺术手法之一,这也是由鲁迅先生最早所提出和应用的方案。上世纪30年代,鲁迅先生开始学习和介绍西方木刻作品,并搜集了英、德、苏等不同西方国家的木刻艺术品,指出英国木刻具备细腻的特色,德国木刻有粗犷之美,苏联木刻作品大多深沉、凝重。此外,鲁迅先生在搜集和整理西方木刻作品的同时也在认真整理、编撰和印刷木刻画集,代表作品有《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引玉集》和《近代木刻选集》等,鲁迅先生在这些作品集中将欧洲木刻比作成中国新木刻版画的范本,他说:“镂像于木,印制于纸,以行远而及众,盖实始于中国”[2],他在研究中西方美术史的基础上针对当时的国情得出一个结论,认为正值中国革命之际,版画的作用非常大,虽然书籍装帧印刷极为匆忙,而木刻版画却很快能印好,这属于现代中国的艺术精华之一,他说:“木刻画之用,单幅而外,是作者籍的插图……,幅幅都刻得好,很可爱的,用版画装饰书籍,将来也一定成为必要,我希望仍旧不要放弃”。鲁迅先生为了传承和创新中国木刻,他多次举办木刻展览会,将自己收藏多年的中国木刻作品寄给“全国木刻联合展览会”,有效扩展了青年学生的艺术视野,使中国木刻能立足于不败之地。
鲁迅先生在书籍装帧设计中所提倡的现代木刻版式较为简单而真实,内容大多通俗易懂,有明显的倾向和审美意象,富有文化趣味,能够满足新文化运动时期对新书籍的需要。在《朝花旬刊》这一书籍封面中,鲁迅先生用欧洲版画设计中间位置,花卉图案是黑白相间的色彩,显得粗犷而舒朗,花卉图案上方的刊名《朝花旬刊》是郑谷川先生所写的魏体字,使书籍方面效果简洁、和谐而统一。鲁迅先生在为《铁流》设计封面时选用了苏联木版画家毕斯凯夫为该书绘制的一幅插图,这一幅木版画插图具备独特的自然风格和唯美的效果,鲁迅先生依然将木版画图案置于中间部分,上方是用中国繁体字所写的书名《鐡流》和苏联作家亚历山大·绥拉菲靡维奇的名字,图案下边是出版者的名字和译者名,使封面整体效果良好。鲁迅先生在为法捷耶夫的作品《毁灭》设计封面时采用了同样的手法,并将《毁灭》和《铁流》这两部描写苏联革命的长篇小说发行于他主办的“三闲书屋”,有效推广了西方革命文学的传播,对中国木刻版式设计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符号丰富多彩,与普通群众的生活关系密切,地方文化色彩明显,中国的书法、绘画、剪纸、刺绣等传统文化艺术博大精深,具有鲜明的民族性。鲁迅先生从小就非常喜欢中国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他说:“地方色彩也能增加画的美和力,自己生长之地,看惯了,或者不觉得有什么,但在别地方人,看起来觉得是非常的开拓眼界,增加知识的”。
鲁迅先生在书籍装帧设计也会经常使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符号,如书法、绘画和剪纸等。从总体上讲,鲁迅先生在书籍装帧设计中采用的书法符号大多为篆书、隶书、楷书和行书。其中,篆书分为大篆和小篆,大篆是秦代以前通用的一种字体,周宣王时的《史籀篇》就是用大篆书体所写的儿童识字课本,因篇名叫《史籀篇》,所以也把大篆称为籀文。小篆是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秦代通用的标准字体。与大篆相比,小篆写起来更加简便,而且笔画均匀,线条粗细几乎一样,这在古文字中属于纯线条的字体。小篆的字体结构统一定型,字体长方,上密下疏,显示出平稳凝重、飘逸舒展的特色,在章法上,平整划一,具有整齐之美感。隶书是由篆书演变而成。秦代时期,隶书从字体造型与书写轨迹上沿用了大小篆书的用笔方式与形体结构,从笔画上长扁、波磔各异,似如篆书的急速记录。两汉时期,尤其东汉,隶书逐渐成熟,独具一格,此时字体都呈现扁平形,结构工整,字体精巧,笔画较秦代多呈现雄健之美,汉隶的自体变化丰富,字体雄浑、清晰,为楷书的形成提供了借鉴。楷书出现于东汉末期,因字体端庄、严谨、棱角分明也称之为正书。楷书成型于魏晋时期,南北朝时期得到广泛传播推广,繁荣于唐宋时期,沿用至今,被后人推崇应用。楷书的形成发展对后世的影响,离不开隶书的发展与推广,它比隶书更便于书写传播,鲁迅先生笔下的隶书形态丰富,用笔变化多端,书籍装帧设计中的楷书结构精密严谨,点画更加细腻生动,形成了楷书体势的外在美和情态的内在美。行书是实用性与艺术性结合的最好的字体,因此,行书从产生到现在,上下一千多年,一直盛行不衰。在中国书法艺术中,篆、隶、楷、草各种书体各有一定的规则,唯独行书没有一定的写法,是一种可以灵活多变的字体,鲁迅先生在设计刊名字体时,时常会采用灵活洒脱的行书来突破传统字体结构,他的行书明显带有篆书和隶书的色彩,是在继承传统书法艺术的基础上追求自然风格,字迹既有古代书法家的超凡脱俗,有自成风格,正如张树天在《鲁迅的书法与新文化》中所说的“在鲁迅先生的书迹中,圆形方形和椭圆形之字随意可见,看去没有矫揉造作之感,一任放手写去,因字立形,奇正相生,展现出一种平和典雅的大家风范,但却没有悍气和霸气,传达出一种纯真质朴的美”[3]。
鲁迅先生所涉及的书籍带有典雅的文人气质,封面文字主要包括书名、作者名(西方作品外加译者名)和出版社名,字体自成一家,在采用现代黑体字、宋体字、强化艺术语言的美术字的同时,已近加入了传统文化中的秦篆、汉隶、楷书与草书。1934年,鲁迅先生自费出版了《木刻纪程》(中国新木刻运动的第一本版画集),封面上将“木刻纪程”设计为黑体的行书,用手绘的浅色横线将这四个字上下分开,使封面设计庄重而典雅,在版画集第一页,鲁迅先生把“木刻纪程”设计成了宋体字。
其次,鲁迅先生非常喜爱汉画与石刻,从1912年开始研究汉画像石(中国西汉晚期至东汉盛行的模拟绘画或者浮雕的石刻,技法有阴线刻、凹面刻、减地平面阴刻、浅浮雕、高浮雕和透雕。题材大都表现主人身份、经历、生活,还有经史故事、神仙怪异、瑞应图、天象、建筑装饰图案等,是研究汉代社会历史的宝贵资料。),高度赞赏汉画像石深沉的气魄和风格浑厚、构图饱满、线条简练、疏密有度和形象生动的汉画,并主张将汉画应用于书籍封面设计中。鲁迅先生曾经提及,中国新的木刻艺术,为了使大众明白作品述说的是中国人、中国故事,要保留作品中人物的中国化特点,使观者一看便知道这是中国人和中国事。他认为在采用西方的构图和刻法的同时,也要结合中国传统雕版画的布局样式。1923年,鲁迅先生翻译并出版了童话集《桃色的云》,书籍封面底色为纯白色,设计了古典的图案,上部图案有汉画石像的云纹组成,呈现出桃红色的带状云朵,与书名《桃色的云》相呼应,封面下方的书名是简练的宋体字,使封面呈现出朴素、敦厚的效果。在同一年,鲁迅先生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封面整体底色是红灰色,红色象征革命与斗争,灰色寓意为黑暗和压迫,封面字体为变形的黑体字,具有坚硬、舒展的形象效果,而且,鲁迅先生将自己的名字写进了书名的所在位置,寓意为他要和全国人民一起呐喊、一起和黑暗的社会作斗争,使书籍封面充满庄严、朴实、肃穆的感情色彩。
除此之外,中国民间剪纸充满喜庆的节目气氛,剪刀下的花花世界大都是农民们最关心和最向往的事物,有家禽、家畜、农作物、花鸟、娃娃、戏曲故事、吉祥图案等。由于地理环境和人们生活习惯不同,各地民间剪纸的风格也不同。陕西的窗花风格粗朴豪放,陕南多少点彩剪纸,陕北以单色剪纸为佳。河北蔚县剪纸艳丽中包含着秀美,尤其以戏曲人物窗花最有特色。内容丰富、花样繁多的民间剪纸已经成为美化民间生活的一种艺术品。鲁迅先生曾经在为《社戏》设计插图时就选用了剪纸戏曲人物,使插图更加精美而富含民族文化特色。
鲁迅先生将书籍装帧设计发展为一门独立而完整的文化艺术形式,并使用绘画手法来提升封面和插图的审美效果。从狭义的角度来讲,插图是书籍中的插画,用以装饰书籍,提升读者的阅读兴趣意识,鲁迅先生认为插图是非常重要的宣传画,他曾经这样描述插图的作用,说“那力量,能补助文字之所不及,所以也是一种宣传画”[4]。鲁迅先生在设计插图时往往会结合书籍内容,采用中西合璧与对旧形式来提高插图的美感,他设计的插图形式丰富多彩,主要包括绘画、图案和版画,并根据自身对原作的理解来处理插图元素,使书籍插图能够产生深远的意境。
综上所述,鲁迅先生所设计的书籍装帧艺术力求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性,融合了中国书法与美术,他将书籍装帧设计发展为一门独立的文化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