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北京冬奥会背景下冰雪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以辽宁省为例

2022-03-24 19:43:22张宇
科技资讯 2022年17期
关键词:体育产业冰雪辽宁省

张宇

(沈阳体育学院 辽宁沈阳 110102)

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举办,是体育产业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这种机遇不仅促进国民体质健康、公共服务的全面提升,也必将会促进业态、消费、市场、就业等经济的提升,实现多行业的深度融合发展,这种机遇所带来的变化是深层次、多领域、强带动的,并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体育产业结构,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完善供给侧改革,实现体育产业健康发展,助力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1-2]。随着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举办,国家层面出台一系列政策使我国冰雪产业正式进入市场化发展阶段,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以2022 年北京冬奥会为契机大力发展冰雪运动的意见》,冰雪运动与产业的融合和延展不断增强,结构不断优化,规模明显扩大。北京冬奥会的举办无论对进一步促进冰雪产业在我国规模化发展,还是对推动我国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3]。随着国家对冰雪产业发展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借力冬奥会,利好政策环境的同时,实现冰雪产业国际化发展,通过借鉴冰雪产业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有效打破机制牵制和产业顽疾,为逐步推动冰雪产业国际化发展扫清障碍[4]。该文通过对辽宁冰雪产业进行研究,厘清冰雪产业发展的体育产业结构问题,提出调整与优化体育冰雪产业的结构策略,进一步促进冰雪产业链的发展。

1 辽宁省冰雪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辽宁省冰雪产业从业单位呈现出“一体两翼”的地域分布模式,即以沈阳为核心的“沈阳经济区”冰雪产业集群和以大连为核心的“沿海(渤海)经济带”冰雪产业集群。

辽宁省各地市冰雪产业单位数占比:沈阳市30.3%、大连市25.0%、鞍山市9.2%、营口市7.9%、铁岭市6.6%、本溪市5.3%、抚顺市3.9%、朝阳市2.6%、盘锦市2.6%、丹东市2.6%、阜新市1.3%、锦州市1.3%、辽阳市1.3%;辽宁省冰雪产业链的主要行业中,服务业单位所占比重最大,占7成多;装备制造和销售业单位次之,占近2 成;行业协会比重最小,不足1 成;辽宁省各地市冰雪产业分类别单位数占比:滑雪服务52.6%、滑冰服务23.7%、冰雪相关制造和销售17.1%、冰雪协会5.3%、冰雪培训业1.3%;辽宁省冰雪产业链的从业人数中,服务业从业人数所占比重最大,占近6 成;装备制造和销售从业人数业次之,占3成;行业协会从业人数比重最小,占1成;辽宁省各地市冰雪产业分类别从业人数占总人数的比重:滑雪服务56.8%、冰雪相关制造和销售29.5%、冰雪协会9.1%、滑冰服务2.3%、冰雪培训业2.3%[5]。

2 辽宁省冰雪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2.1 产业结构不合理,优势产业不突出

根据体育产业分类统计标准,体育产业由体育竞赛表演活动、健身休闲活动、体育场馆服务、体育中介服务、体育培训与教育、体育传媒与信息服务、体育用品及相关产品制造、体育用品及相关产品销售、贸易代理与出租等具体分类。就辽宁的冰雪产业现状来看,作为产业核心的体育竞赛表演业和健身休闲业的规模相对较小。每年在辽宁举办的冰雪体育品牌赛事和民间大型冰雪娱乐主题活动相对较少,社会影响力不足;作为冰雪资源大省,辽宁缺少能够制定行业标准的高水准冰雪装备制造企业。

2.2 供给主体作用发挥不充分

从冰雪产业的供给层面来看,政府层面应提供的是制度供给,企业层面应提供的是产业供给,公民(社会体育指导员)与社会组织(行业协会)层面应提供的是公益服务供给,也就是说,三方联动才能形成有效供给。而从供给主体在实际中发挥的效果看,企业的供给效果最佳,政府、公民(社会体育指导员)与社会组织(行业协会)发挥的作用不够充分,并未有效联动,形成较为合理的多元供给局面。

2.3 区域文化特色彰显不足

辽宁作为满族的发祥地,满族,也是我国历史上统治时间最长的少数民族,其民族性格与该省的区位有极大的关系,尤其是冰雪活动在满族生活中的重要地位。辽宁是我国雪上项目崛起的发源地,沈阳体育学院一所学校的队伍支撑起我国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整支队伍的国家荣誉,可以说,辽宁具有较多的冰雪运动明星,也具有众多的冰雪运动场所。但是,在该省冰雪产业发展中,能够体现出“专业”的辽宁特色、满族特色的区域文化特点产业活动并不多,区域性文化并未在冰雪产业中彰显。

2.4 旅游资源开发深度不足,区域联动性不强

辽宁省冰雪产业在大众参与过程中主要体现在冰雪旅游产业中。辽宁省内的冰场主要集中于室内冰场与户外露天两种经营模式,室内冰场多集中于商场内部,经营与商场产生互动,而露天的冰场则多是粗放式经营模式;而省内雪场多集中于山区之中,雪场与周围的配套设施相对不完善,比如:沈阳白清寨滑雪场、棋盘山滑雪场、辽阳弓长岭滑雪场等,均是与城市距离较远,雪场周围的食、住、行、游、购、娱配套均未能达到较高级别的顾客体验要求。尤其是省内某些新建的滑雪场,其开发深度与区域资源联动的功能性则是更加单一。

2.5 行业监管机制薄弱

作为国内较早、较专业从事冰雪体育产业的省份,至今并未形成具有影响力的行业监管机制。目前,行业监管依靠的是我国旅游行业与体育行业存在多年的行业监管办法进行管理,其中《体育法》从1995年至今并未做出有效修订,尤其是在体育产业成为国家战略之后并未得到有效的法律解释。而2015 年开始修订的新《旅游法》也对体育旅游尤其是从事体育产业的相关活动并不直接产生监管效力。总体来说,该省冰雪产业行业监管机制相对单薄。

3 辽宁省冰雪产业发展对策

3.1 打造高水平竞技品牌赛事和个性化娱乐主题活动

以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世界杯分站赛、滑雪单板技巧挑战赛等优质赛事为龙头,积极打造冰雪竞技品牌赛事,带动示范省内冰雪产业发展;借鉴央视“我是球王”“我是舞王”等节目形式,充分利用网络、广播、电视等立体化大众传媒,打造“我是雪王”“我是冰王”等个性化民间大型冰雪主题活动,发展大众冰雪娱乐产业,助力“三亿人上冰雪”国家目标的早日实现。

3.2 推动冰雪装备制造业向“知识密集型”转变

政府通过公共财政、财税政策,激励、引导冰雪制造企业研究机构以及高校学术团队共同参与,形成以市场杠杆机制为纽带,知识产权保障制度为基础,具有“优势互补”“风险共担”“要素双向或多向流动”为特征的信息网络平台。产、学、研各方能够站在同一平台内,高度共享彼此信息与知识,并通过“合同契约模式”“合伙企业模式”“股份制公司模式”产生更为自由的合作创新模式。另外,可以考虑结合“中国制造2025”启动实施冰雪高端装备创新工程,重点突破掌握核心装备的设计建造能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形成冰雪装备综合试验、检测与鉴定能力,建设全球高端冰雪装备主要供应基地,加强“互联网+”行动计划,加快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在冰雪产业的应用,启动“互联网+冰雪”重大创新工程,打造适合该省省情的“冰雪产业智能生产模式”,助力冰雪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积极拓展“以销定产”“个性化定制”的冰雪产品生产方式[6]。2022年北京冬奥会带来的数字技术应用和多元化消费需求促使冰雪产业的演变与拓展,加强“互联网+”行动计划,可以打破地域限制,通过大数据等技术在冰雪产业的应用,助力冰雪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启动“互联网+冰雪产业链”平台,建立赛事、旅游、健身培训和装备制造等业务于一体的冰雪产业相关业务平台;培育壮大一批在冰雪产业联众具有主导作用的龙头企业,在平台上不断扩展业务范围,借助网络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和业务外包;政府成为平台建设的重要引导者、监管者,通过政府主导、行业自律,确保“互联网+冰雪产业链”平台信息的良性沟通、共享以及利用[7]。

3.3 发挥多元主体的供给作用

充分发挥体育产业在2025年前的发展机遇优势,积极鼓励省内外其他行业投资融入该省的冰雪产业;深入落实省内冰雪产业的管办分离,让行业协会充分释放活力;积极发挥以户外俱乐部为主的行业推动作用,通过多方力量,上下齐做,形成冰雪产业多元供给局面。

3.4 开发特色化冰雪旅游小镇

合理规划、打造一批具有辽宁区域特色的冰雪旅游小镇。努力形成该省冰雪小镇特色星状布局,拟形成“一城一特色,特色小镇游”的冰雪产业主题。深入挖掘冰嬉等满族传统冰雪文化,将冰雪旅游与北方民族民俗风情相结合,展现原生多元的民族文化特色,将冰雪旅游小镇建设成为具有辽宁符号性的冰雪品牌与旅游品牌。

3.5 形成具有辽宁特色的全域旅游开发思路

继续做好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工作,在该省建设的冰雪场馆中要不断融合社会发展环境,结合县域、区域、市域的配套设施,将涉及的行业发展的食、住、行、游、购、娱纳入开发当中,以全域开发思路与分享理念进行冰雪产业深度开发,拟在冰雪旅游小镇规划思路基础上对省内相关冰雪场地资源进行深度开发与改造,拟在国内形成具有示范效应的冰雪产业开发新思路。

3.6 推进《辽宁省冰雪产业行业规范》建设

结合辽宁省冰雪产业发展现状,以及高涨的省内冰雪运动参与热情,积极推动行业监管机制的有效落地。做好《体育法》与《旅游法》在冰雪产业活动中的解释,力争出台《辽宁省冰雪产业行业规范》,明确冰雪产业供需双方权利与义务,通过行业规范对冰雪行业发展进行有效监管,也对省内冰雪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与法律依据。

3.7 组建辽宁省内区域竞合组织

辽宁省内区域合作组织是指在省内个别区域内,不同的产业主体开展的竞争与合作,其实质是推动和实现区域产业一体化,促进体育产业快速发展。建议组建省内各地市之间的冰雪产业竞合组织,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用、产品互配、客源互流、利益共享、共同发展。

3.8 加强与强省、冰雪强国之间的合作

辽宁省冰雪产业要借助与冰雪强省、强国的合作,通过打造差异化发挥东北冰雪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通过推动差异化与协同互动激活东北冰雪旅游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8]。积极参与国内外冰雪市场的竞争与合作,在竞争中求生存,在协作中求发展应该成为辽宁省未来发展冰雪产业的基本思路之一;在学习借鉴国内外发展冰雪产业成功经验的同时,还可以聘请他们的高级管理者和专业技术人才,进行指导培训,并在相互的学习中不断探索建立适合辽宁省冰雪产业发展的新体制,推动企业走集团化、国际化的发展道路;可以尝试把冰雪资源作为股份,进行合资合作开发建设,积极鼓励国内外资本投资冰雪基础设施、旅游项目建设,鼓励符合条件的国内外企业共同进行冰雪资源开发,合作共赢[9-10]。

4 结语

随着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举办,国家对冰雪产业发展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具有丰富的冰雪资源的辽宁,冰雪产业迎来了进一步快速发展的机会。通过借鉴冰雪产业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有效打破机制牵制和产业顽疾,完善冰雪产业链;发挥多元主体的供给作用;借力冬奥会,打照“互联网+体育冰雪产业链”平台,借助网络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加强与冰雪强国、强省之间的合作,促进冰雪旅游和冰雪健身培训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具有辽宁特色的全域旅游开发思路;推进辽宁冰雪产业快速发展。

猜你喜欢
体育产业冰雪辽宁省
逐梦的“冰雪一代”
走向世界(2022年3期)2022-04-19 12:39:14
拥抱冰雪向未来
走向世界(2022年3期)2022-04-19 12:39:02
点燃“冰雪”
走向世界(2022年3期)2022-04-19 12:39:00
关于建立中国体育产业交易所的思考
辽宁省各级工会收看十九大开幕会
辽宁省环境保护厅与辽宁省气象局进一步深化合作
辽宁省自然环境分类探索
取经美国体育产业发展
辽宁省建环保举报奖励制度
关于《国家体育产业统计分类》的几点思考
运动(2016年7期)2016-12-01 06:3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