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莹 季自力
(战略支援部队航天系统部装备部军事代表局 北京 100053)
战争形态和作战样式决定装备保障方式。不管战争形态如何演变,装备保障都是军队战斗力的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聚集和释放战斗力的重要保障[1]。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迅猛,已经成为引领新一轮军事变革的非常重要的战略性技术,正在加快颠覆各行各业,装备保障需求和资源迷雾的消散以及装备指挥管理的自主化,装备保障向智能化发展已经是如今发展的一大趋势,必须深刻掌握人工智能技术对装备保障的重要影响,加快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在装备保障中的应用。
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并且多数应用于装备保障领域,为智能化装备保障奠定了非常扎实的基础[2]。人工智能在装备保障中的应用,就是将人工智能、传感技术、定位导航、生物特征识别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武器装备研制、管理、维修等各项业务中,将武器装备、装备保障人员连接成一个较大型的网络,推进装备保障向最大程度上面的“自主适应、自主行动”方向发展[3]。人工智能对装备保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
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智能化武器装备在战场上广泛应用的同时,产生了海量数据。人工智能在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推动装备保障向着精准、自主、高效、智能方向发展,实现装备保障决策由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变。基于人工智能的装备保障决策,核心是对海量信息数据进行及时全面的采集和快速准确的判断,这对装备保障决策效率产生极大的影响,从而能够根据环境变化,自主地协调和实施装备保障[4]。
运用云计算、多媒体信息处理、智能决策支持等新技术,构建智能化装备保障决策体系,掌握不同作战样式、作战强度下的装备保障规律,预测敌方可能采取的作战行动的可能走向以及战时装备消耗,辅助指挥员制订装备保障计划,指导开展装备调拨、供应、维修、运输、管理等各项业务工作,使装备保障决策更加科学、精准[5]。
装备保障决策辅助系统主要解决的是装备保障信息处理和人机界面的问题,将战场网络传输系统发送来的各类数据信息进行智能处理并做出决策[6]。例如:应用知识推理和搜索求解等技术,将打击目标清单、装备保障计划等简单的作业变成自动,实现机器对人的决策动向;建立各类作战单元和指挥节点的人工智能模型,模拟真实的对抗环境,得出装备保障方案综合效能评价;运用语音识别、视觉跟踪、感觉反馈等人机交互技术,实现装备保障单元、终端用户与信息应用系统之间的无障碍沟通、无缝链接[7]。
推进人工智能在装备保障中的应用,是装备保障理念和管理手段的一次深刻变革,实现装备保障从静向管理向动向管理的转变,武器装备在储、运、修、管过程中的自动化水平不断提升,逐步实现装备指挥手段、抢修手段、储供手段、管理手段的智能化,全面提高装备保障管理的综合体制效能[8]。
未来战场上的作战任务千变万化、复杂多样,伴随智能化装备的大量应用,将带来非常巨大的变化。这就要求作战部队编组更加灵活便捷、具有变化性,拥有自主适应的能力。依据数字化部队装备保障的模式与任务,适应信息化条件下体系作战装备一体化精确保障的要求,构建具有特色作业功能的保障单元,优化和调整各能级层次保障装备力量结构和数量,增设高新技术专业岗位,整合兵种作战部队保障力量,对装备机关进行优化设计。
随着人工智能和自主无人技术的发展,为战场力量组织实施基于任务优先的方案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人工智能算法在知识积累、重复性、准确性和稳定性方面有较大优势,能够提高无人作战平台信息获取、处理和决策的质量和速度,准确掌握和理解战争的形势及其发展变化,以抢占战争的先机。信息化保障系统本来就是一个复杂系统,既包括人员、装备等基本单元,也包括信息系统、指挥机构等组织,而且包括与装备保障相关联的环境网络。
随着人工智能领域不断取得突破,计算机的相应的理解能力的不断持续性提升,利用机器学习方法从历史数据中挖掘装备保障的潜在规律,自动计算生成装备保障行动指令,从而更加精准地预判装备保障需求;通过传感网络自动感知保障态势,自动感知装备保障需求,并且相应地做出准确的预判变化,不断感知各类装备保障资源实时的状况动态[9]。信息化保障能力是通过各种能力元素按照一定关系连接组成的能力系统。
结构决定功能。智能化战争将是立体、全维、全域作战,战争空间的拓展,未来战场上的作战任务千变万化、复杂多样。这就要求作战部队编组更加便利、具有变化性,拥有调节能力。针对当前装备保障的迫切需求,设立一批重大科技创新项目,为推动人工智能在装备保障中的应用提供技术支撑。聚焦关键技术前瞻布局,包括研究大数据智能、群体智能等理论在装备保障决策中的应用,研究探索传感技术、自主无人控制技术、自动检测诊断技术等在装备维修保障中的应用。
随着无人系统在战场上的广泛应用,无人机群、无人车、无人舰艇等在装备保障中将发挥重要作用,无人系统已经成为装备保障行动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信息化保障系统是实现未来“扁平化”战场装备指挥体系的重要依托,克服传统性的不足,按照指示要求,减少装备保障指挥层次,简化装备保障指挥环节。
加快推进人工智能在装备保障中的运用,必须做好顶层设计,结合武器装备信息化实际和需求,重点把握和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针对当前装备保障的迫切需求,设立一批重大科技创新项目,为推动人工智能在装备保障中的应用提供技术支撑。聚焦关键技术前瞻布局,包括研究大数据智能、群体智能等理论在装备保障决策中的应用,研究探索传感技术、自主无人控制技术、自动检测诊断技术等在装备维修保障中的应用,在感知多元化、控制自主化、上下功夫,不断提升相应的智能化的保障平台的自主学习效能,不断地进行自我升级[10]。
随着人工智能和移动通信网络等技术的迅速发展,将使系统更小、成本更低,并且能够实现云操作。同一种应用可运用不同算法加以解决,但算法的优劣却使得执行的效率和效果千差万别。未来“算法战”体系构建的成败,将成为决定美军军事能力发展和竞争优势的关键。人工智能及战争算法的进步,将促使未来的“算法战”既精于计算,又善于算计;既能做计划、定方案,又能出战法、生谋略,是智能型军队必须抢占的战略制高点。信息化战争中,信息系统是战斗力的倍增器,但如果网络系统的抗毁能力弱,就会变成一堆“电子垃圾”。信息化网络系统在互连、互通的基础上,实现其分布交互功能,实现互操作,大大提高信息的整体性、灵活性,提高抗毁性,实现信息的高速高效传递。
标准统一是智能化装备保障体系建设的制度保障[11]。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为战场力量组织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战场上的群体协作,并根据实施过程中作战任务的变化,进行灵随机结构重组,实现力量体系的重新构建,来识别和解决各种各样的变化以消除不利的影响。通过网络相互链接、平台自主组群,可以大大促进战场机动能力的提升,依靠动态组网的稳定结构和数量规模的特殊性,实现解决敌人的目的。装备技术状态是部队执行和完成各项任务的基础,及时掌握和控制装备技术状态,是装备保障最重要的能力之一,信息系统技术状态的评估是难点,而通过信息化手段,缩短装备技术状态的调整时间是关键性的部分。
在规划论证性的阶段,将智能化装备保障系统单元作用确定,从而满足一系列具体的保障的需求;在组织实施性的阶段,调用装备保障不同平台,确保智能化装备保障系统使用操作规范[12]。信息化保障计划是确保决策目标实现的关键。决策计划能力要求信息化保障指挥者以保障任务为牵引,最终做出保障决策。
把高端人才队伍建设作为重点工作,做到吸引人才进来,做好人才储备和人才梯队建设工作,加快形成装备保障人才高地。能够及时、准确地获取装备技术保障人员的数据,具备对保障单位和资源综合修理能力进行准确评估的能力,具备合理制订保障能力建设方案,精确安排保障人员前出与培训时机,准确调拨与补充保障资源类型,及时调整恢复重大任务保障力量。利用业务信息系统,建立保障单位技术人员和保障资源数据库,并能及时根据人员和保障资源,科学拟制保障方案,合理分配保障力量。
建立科学的、相对应的、规范的岗位能力标准系统,将岗位能力细化、量化,根据指标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和考核,确保人才培养的效果[13]。加快引进高端专业人才。开辟专门的对应性的渠道,实行咨询与顾问等方式,多种方式引进人工智能的高端性人才,实现专业技术性人才精准性地引进运用。
加快推进配套改革,完善相应的配套机制,加强相关方面的监督规范,规范、有序地推进人工智能在装备保障中的应用[14]。
成立专门的领导机构,加强对人工智能在装备保障中应用的集中统一领导;专家咨询委员会由各领域的军地专家组成,负责人工智能在装备保障中应用的技术方案咨询与研究论证。按照“总体规模精干、指挥机制扁平、结构比例科学、部队编组合理”的原则,着力推进装备保障体制的调整改革,尽快形成网络化、精细化的装备保障体制和机构编成[15]。建立相对应的考核评价的机制。研究建立目标管理,定期对人工智能在装备保障中应用的情况进行量化评估和总结,为指导未来的相关建设提供科学的依据。
随着智能化水平的提高,可以实现智能化集群和有人系统的高效协同作战。自主交互集群技术的运用,不仅有力提高了作战的能力,而且实现了指挥与行动的无缝衔接。无论战争形态如何演变,装备保障都是军队战斗力的主要组成部分。装备保障需求及装备指挥管理的自主化,装备保障向智能化发展已经是如今发展的重要形势,建立统一规范的标准体系和系统模块,加快人才培养和装备力量建设加快装备保障人才培养和装备保障力量建设,加快推进配套改革与完善配套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