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蓓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以来,自基础教育阶段就开始重视创新教育,全国各大高校更是将大学生的创新教育作为教学改革的核心,旨在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创新素养。根据《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研究报告》对创新素养的定义,可以将创新人格、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三个要素作为高校大学生创新素养培养的主要方向。而延安精神对于塑造新时代大学生的创新人格、创新思维,以及指导其创新实践具有重大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发表关于延安精神的重要论述,2020年4月在陕西考察时曾强调:“延安精神培育了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2021年9月,延安精神被纳入第一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因此,在新时代的高校创新教育中应秉承延安精神,用延安精神为高校创新教育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新时代高校开展创新教育应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其中,通过思政教育与创新教育的同向而行形成协同效应。其中,延安精神所蕴含的四个主要内容——“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对高校创新教育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指导意义。
在延安精神的指引下,高校创新教育将始终与我国发展保持一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十四五”规划中“坚持创新核心地位,加快建设科技强国”的战略发展目标表明了创新在现阶段及未来发展中的关键作用。要实现高校人才培养重要基地的职能,就要在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的基础上大力弘扬延安精神,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立场,明确新时代高校培养人才的立德树人目标,解决高校“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高校在培养大学生创新素养的同时,还应促使学生将延安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形,促使人才在正确的道路上快速前进、快速成长,通过延安精神中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活力,为新时代高校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注入强大生命力,以丰厚的创新成果推动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新时代高校创新教育中弘扬延安精神,能促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汲取延安精神的信仰力量,滋养其初心、淬炼其灵魂,从而对大学生的创新素养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弘扬延安精神可引导大学生形成敢于创新、敢于实践、解放思想、艰苦奋斗的创新品格,而大学在创新实践中又将赋予延安精神新的时代意义,延续其精神内核的生命力,使得新时代高校创新教育与延安精神相辅相成、互为相长。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将高校创新教育与弘扬延安精神相融合还可以实现“1+1>2”的教学效果。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已建立起了一套基本完善的思政教学体系,这种教学体系正是目前创新教育所缺乏的。现阶段的创新教育更重视学生直接的创新实践,而忽视了学生的创新人格及创新思维培养。创新人格及创新思维应以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为支撑,打通创新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通道,通过高校课程思政的创新使二者形成互补,为大学生发展打造一个全面的教学模式。
新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教学模式对大学生的吸引力有所下降。如何创新教学模式,使创新教育的形式和方式更加灵活多变,进而增强创新教育的吸引力,成为当前高校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在实践中,高校可通过网络平台将弘扬延安精神与创新教育相结合,如线上借助微博、微信公众号、直播平台及视频网站等弘扬延安精神,线下则可以开展延安精神主题演讲比赛、主题电影节、主题调研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引导高校学生自发参与思政教育和创新教育,进而实现“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只有紧跟时代发展潮流,才能使学生在对延安精神有更深层次理解的同时,将其注入自己的创新人格塑造及创新思维培养之中,养成踏实刻苦、勇于探索的品格,在制订创新目标及人生目标时更具有针对性。同时,教师也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创新,一方面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另一方面也能起到率先垂范的作用,用实际行动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新时代高校创新教育过程中,可将延安精神的四个主要内容融入大学生的创新人格、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等方面,以正确的政治方向为基础,塑造大学生的创新人格;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原则,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为准则,指导大学生进行创新实践;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创新活动的宗旨,提高大学生创新成果的实效性,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新时代,延安精神在高校创新教育中的融入路径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阐述。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中国共产党理想信念的集中体现,也是延安精神活的灵魂。中国共产党在创立之初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崇高理想,延安时期的中国共产党在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的基础上,将推翻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作为主要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用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作为克敌制胜的法宝,义无反顾地勇担民族重任,最终成功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起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了伟大的历史飞跃,并带领中华民族一步步走向富强。
历史已无数次证明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对于个人、对于民族和国家的重要性,理想是前行的旗帜,指明了奋斗方向,树立崇高且坚定的理想信念会成为大学生锐意创新的内在推动力,有利于塑造大学生的创新人格。创新人格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独立性,是一种个体的性格品质,这种品质对个体的创新活动开展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然而当前青少年中流行的“丧文化”使部分学生缺失了理想,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不自觉、不主动也不够独立,对国家命运、社会发展甚至于自身前途都抱着一种无所谓的态度,意图通过逃避追求所谓的内心平静,这种消极心态会严重阻碍创新人格的塑造。对此,高校创新教育急需从延安精神中汲取理想信念的核心力,通过延安精神引导大学生的价值观和理想信念,使其在自主创新的道路上能始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将延安精神融入高校创新教育过程,需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延安时期革命先辈所坚守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将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相结合,帮助学生提高思想站位、增强大局意识,使学生认识到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创新已成为新时代中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是新时代引领国家发展的第一动力。因此,大学生应该将创新作为重要使命,开拓进取、敢于竞争、勇于尝试,用所学专业知识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添砖加瓦。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们党在革命实践中始终坚持的思想路线,也是延安精神的精髓所在。这二者之间的关系是既辩证又统一的,一方面,客观实际在不断发展变化,只有打破经验思维和主观偏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才能使个体的思想观念得以更新,进而改变思维方式,真正掌握事物发展规律。另一方面,解放思想不是空想,不能脱离实际情况与客观规律,实事求是能够使人们正确认识客观规律和现实条件,让解放思想成为一个切实可行的过程,它是解放思想的目的和归宿。实事求是的思想是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所作的高度概括,也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思想路线。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从实际出发,敢于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充分践行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最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飞跃。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一直焕发着强大的生命力。
新时代高校创新教育需从延安精神中汲取实事求是的行动力和理论创新的开拓力,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融入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中,即基于过去的知识与经验,结合现实情况,打破常规思路的束缚,发现更具有价值的新事物或新方法,这种创新思维是激发创新行为的重要基础。但是,当前我国传统教育中“重权威”“重分数”的观念仍广泛存在,特别是在中小学阶段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讲授、学生听课”的传统模式仍占主导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缺乏自我学习、主动探索、提出质疑的意识,使得学生的学习比较被动。此外,应试教育限制了学生所学知识的范围,学生将全部精力投入考试范围内的知识中,统一化的考试也忽视了学生在兴趣及天赋等方面的个体差异,长此以往,初入高校的学生往往会有高度顺从、缺乏个性、懒于思考的特质,而这些特质均不利于创新思维的形成。因此,在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融入高校创新教育的过程中,首先,要引导学生坚持唯物辩证法,在时代的快速变化中不断更新观念,从实际出发,做到实事求是;其次,要引导学生对理论知识主动思考、深刻理解,并敢于质疑和挑战,不断反思和扬弃;最后,要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引导学生打破学科壁垒,在所学知识的交叉纵横中找到新思路、引入新方法或对现有方案进行重组,用更多元的理论基础和视角产生创造性成果。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本色和攻坚克难的不竭动力,也是延安精神的重要特征。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我们共产党人的品质,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基,也是党员、干部立身立业的根基。”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和边区军民大力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积极开展大生产运动和精兵简政运动,最终克服了物资紧缺的困境,开创了革命事业新局面。虽然小米加步枪已经成为历史,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却始终激励着全党和全国人民不断拼搏、不断进步。如今中国经济飞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富足的物质条件为享乐主义滋长提供了基础,网络上充斥的炫富、攀比等内容使部分意志薄弱的大学生受到享乐主义思潮的冲击,一味追求物质上的享乐及感官上的快乐,不思进取、畏惧困难、精神空虚、意志消沉。享乐主义对高校推进创新教育造成了强大的阻力,因此必须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融入高校创新教育之中。
首先,通过学习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艰苦创业的先进事迹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勤俭节约、勇敢拼搏、攻坚克难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大学生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正视创新事业道阻且长,难免会经历挫折,处于困难环境时应发扬不怕苦、不畏难的延安精神,始终保持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以昂扬的斗志不断前进、不懈努力,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为创新实践创造有利条件。其次,要引导学生刻苦学习,用真本领、硬功夫炼就应对各种风险的能力和气魄,同时发扬敢为天下先的创造精神,踊跃参与创新实践活动,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另辟蹊径,寻求生存和发展的方法,脚踏实地地将创新实践道路走实、走稳。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也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我们党在艰苦奋斗中形成的延安精神的核心。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以实际行动认真践行“为人民服务”,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主动了解人民群众的所思所想所需。中国共产党充分认识到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树立了“只见公仆不见官”的良好风范,与人民群众建立了密切的血肉联系,以对人民的无限忠诚赢得了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取得了革命的伟大胜利。
时代变迁,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却从未改变。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我们党始终得到人民拥护和爱戴的根本原因,对于充分发挥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至关重要。”因此,在创新这条道路上必须始终坚持以民为本,将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的延安精神融入高校创新教育,使当代大学生从中汲取矢志为民的原动力,增强高校创新教育效果,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实效。
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植于大学生的创新思维之中,可以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避免其因过度重视创新所带来的个人经济利益而忽视了创新本应有的社会价值。例如,在关注弱势群体的公益创新项目中,就需要学生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认识到创新不应仅服务于高端市场,更应将目光投向主流大众,投向更需要帮助的人群。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要求学生在创新过程中深入社会,切实了解广大人民群众的真实问题和真实需求,将惠民、利民、富民、改善民生,以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重要方向、寻找突破口,使创新成果最大化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这样不仅可以使大学生在创新中实现自我价值,还可以充分解决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的切实困难,提升大学生的创新效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大学生作为国家建设的接班人承载着未来发展的希望,而未来发展的核心动力在于科技创新,因此高校应大力推行创新教育,将培养胸怀理想、志存高远的创新型人才作为首要任务和最终目标。将延安精神融入新时代高校创新教育,不仅可以使新时代大学生深刻理解延安精神的思想内涵,主动继承、大力弘扬延安精神,还可以有效推动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延安精神以其丰富、深刻的内涵为大学生创新提供了充分的思想准备、明确的前进方向和具体的方法论指导,引领学生树立崇高理想、激发创新思维、发扬奋斗精神、牢记责任使命,真正地将延安精神内化于创新行为之中,切实提升大学生的创新素养,提升新时代高校创新教育的成效,推动我国科技不断迈进新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