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编辑部
2022 年3 月3 日科技部等九部门印发《“十四五”东西部科技合作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把东西部科技合作作为完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推动区域和跨区域协同创新的重要举措,这对于提升西部地区创新能力和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和共同富裕具有重要实践意义。《实施方案》提出了重点实施科技援疆、援藏、援青、入滇、支宁、兴蒙等重点任务。开启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和缩小区域间发展差距,需要尽快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根本性转变,区域间科技合作也需要从深层次上解决经济滞后地区依靠科技创新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动力不足的问题。落后地区产业转型跟不上,从根本上可归结为科技发展、人才开发跟不上,因此加强区域间的科技合作和协同创新,尤其是加强区域间的人才流动、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合作,无疑可以成为“十四五”乃至中长期促进区域协同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主要抓手。
在新发展格局下,国内国际双循环为发达地区与发展滞后地区合作双方提供了新的动力,扩大区域间人才流动、技术转移、成果转化合作不仅是政府乐见的,而且市场拉动意愿也将增强。同时,数字经济环境下跨区域人才流动和成果转移转化迎来新的机遇。例如,通过建设成果转移转化数字化平台,拓展远程合作服务,还可通过产业互联网沟通需求信息,扩大合作渠道。
做好跨区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合作,要突出以下几个重点:
一是政府要在试点示范上下功夫。建议结合《实施方案》,在科技援疆、援藏、援青、入滇、支宁、兴蒙工作中分别设立相应的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把推进特色产业集聚、合作培育新兴产业增长点作为重中之重。
二是除了中央政府推动的科技对口支援与科技合作交流外,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决定性作用,在政府引导下,积极探索、推广多种成果转移转化的合作模式及其建设机制,着力培育内生动力,提升本地对创新成果的承接力和持续创新能力。其一,要大力推动以人才转移(流动配置)为中心的科技要素合作模式,包括人才合作模式、风险投资等资金合作模式、技术交易合作模式、科研设施共建共享合作模式等;其二,共同推进以新型研发机构建设为重点的科技创新主体合作模式,包括合作建设新型研发机构、产学研联合体,共建大学校区、联合实验室等;其三,发展以园区为载体的品牌共建模式,包括中关村异地科技园区建设等知名园区品牌移植、东部知名技术转移服务机构与西部合作转化等;其四,支持以孵化、交易、信息中介服务为主要业务的平台合作建设模式;其五,探索跨区域科技研发PPP 模式等。
三是促进跨区域协同发展国家战略区域之间对接合作,如推动京津冀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联动,着力增强西部城市群、城市圈科技创新能力,发挥西部重点城市对国内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承载枢纽作用。
四是发展滞后地区要不断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创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营商环境,打造勇于探索、鼓励创新的氛围,营造鼓励创新、学术自由、宽容失败的创新创业文化,提高对外部人才、技术、企业、新型研发机构等创新资源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