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研发机构的现实困境与对策
——以乌镇实验室为例

2022-03-24 18:23:00徐小俊王莺婷孙雁
科技中国 2022年6期
关键词:桐乡市乌镇实验室

徐小俊,王莺婷,孙雁

(1.科技部科技评估中心;2.乌镇实验室)

新型研发机构是当前行业内的热词,总体发展还处于边建设边摸索的阶段。本文以创新活动最为活跃的长三角区域浙江省桐乡市乌镇实验室为现实案例,从实验室建设的契机和意义出发,揭示其蓬勃发展的同时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并提出可持续发展的若干建议。

新型研发机构的产生与发展是我国创新驱动发展的客观需求,是科技与产业加速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新型研发机构发展规模的不断壮大,并在中央文件中频频露头,新型研发机构逐渐成为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新型研发机构更是成为了各地政府的“宠儿”,北京、河南、山东、浙江、江苏、广东等地纷纷聚焦体制机制创新,以连通创新价值链为目标,高标准建设了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属性的实验室或研究院。

新型研发机构根据法人类型可分为三类,分别为民办非企业组织、“无级别、无经费、无编制”事业单位和企业。民办非企业组织和事业单位类型新型研发机构多由政府发起或主建,建设初期主要依靠政府资金和政策支持,如何实现中长期自我造血自我发展,总体上还处于不断摸索阶段。企业类型的新型研发机构一般由龙头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建立,聚焦企业营利性目标的技术升级需求,具有高度市场化和自治的特点。本文聚焦政府发起并主建的事业单位类型新型研发机构,以创新活动最为活跃的长三角地区浙江省桐乡市乌镇实验室为例,揭示新型研发机构蓬勃发展的同时,在建设与发展过程中普遍面临的现实困难,并提出可持续发展的若干建议。

一、使命导向的战略布局

(一)国家战略,重要窗口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加速推进,我国也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对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出了迫切的要求,而新材料作为我国制造强国战略和国防工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关键保障,逐渐成为我国战略必争领域之一。在此大背景下,浙江省基于自身产业基础和需求,在“十四五”开局之年,提出了着力打造包括新材料在内的三大科创高地的重大战略部署,奋力建设“重要窗口”,为国家科技自立自强贡献浙江力量。

(二)清华引领,桐乡担当

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勇担使命,以习近平总书记“建设好乌镇,发展好桐乡”的重要指示为指引,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浙江省发展要求,扎实推进嘉兴“深根院地合作、建设创新嘉兴”行动计划,于2021年3月,牵手清华大学材料学院、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合作共建桐乡市首个高能级科创平台——乌镇实验室,聚焦前沿新材料领域,持续推动清华大学资源在桐乡深根壮大,为浙江省“重要窗口”建设贡献桐乡力量。

二、地方创新驱动发展的必然选择

桐乡市属于嘉兴五县市之一,地处长三角一体化中心区域、“沪苏杭”金三角中心,是沪嘉杭“G60科创走廊”上的重要节点,具有天然优越的区位优势和战略优势,同时,经济实力雄厚,列2021年全国百强县第25位。桐乡在化学纤维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方面具有一定的产业优势,在新材料领域拥有5家上市企业,但桐乡也面临着传统块状经济活力逐步减弱、关键零部件大都依赖进口、产业核心竞争力不足、产业链整体增加值率低、产学研合作力度不够等问题,建设新型研发机构形态的乌镇实验室,是桐乡市以科技带动产业变革、以创新驱动发展跃迁的迫切需要和必然选择。

经历一年的起步发展,乌镇实验室已迅速聚集了一批高水平创新人才,并成功入选2021年浙江省新型研发机构,获批设立浙江省博士后工作站,同时聚焦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创新成果加速“萌芽破土”,开创了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新局面,诠释了从无到有的“桐乡速度”。

三、面临的现实困境

校地合作、政府主建的新型研发机构的主要特点是能将大院名校丰富的智力资源与地方产业的发展需求更好地整合,在推动高校院所科技成果面向市场的同时,促进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和高层次人才汇聚。乌镇实验室属于校地共建的“三无”事业单位,实行管委会领导下的实验室主任负责制,不断探索着市场化的运行机制,但仍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现实困境,而这也是大多数同类型新型研发机构普遍面临的问题。

(一)承载了多元主体的多重使命

多主体建设的新型研发机构往往像一个口袋,承载着各主体的意志。作为三方共建的乌镇实验室,一方面,要满足桐乡市政府现实的经济效益需求,以成熟的科技成果转化为核心,尽快实现产业化和市场化,同时还承载着为地方引进和培育高层次人才、服务企业技术创新和检测需求、打造地方新品牌等方面的使命;另一方面,还要满足清华大学在承接重大科技项目、开展新领域科学布局、产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技术成果、培育研究生和复合型人才等方面的需求。此外,作为共建方之一的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希望乌镇实验室能首先满足桐乡市产业需求,在服务地方创新驱动发展方面有所作为。

(二)市场化运营机制探索不足

乌镇实验室是桐乡市首批校地合作的新型研发机构之一,桐乡市政府在建设新型研发机构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但对于如何引导和帮助新型研发机构与本地产业深度融合并产生良性互动毕竟缺乏实质经验,建设运行还保留一定的计划经济色彩。考虑到不同地区经济状况、产业规模和扶持政策的不同,桐乡市又没有办法“照搬”其他发展势头良好的新型研发机构的发展策略,导致许多具体工作在实际开展时壁垒重重,如何脱离体制机制的束缚、真正实施市场化的创新运营机制还需要不断探讨与摸索。

(三)脱离高校院所,全职团队建设困难

由于“三无”事业单位类型的新型研发机构没有编制,特别是刚成立的科研院所管理体制尚未完善,职业吸引力和发展竞争力相较传统科研机构有所不足。同时,乌镇实验室还面临着所在城市能级不够高的问题,全职引进国内外的学术带头人在实验室建设初期尤其困难。目前,乌镇实验室的高层次领军人才、科研团队带头人和管理团队主要领导人多为兼职,且在项目申报、职称评定、薪资待遇等方面缺少与之相关的政策支撑,导致机构的科研人员和管理团队均缺乏安全感与归属感,稳定团队存在较大困难。

(四)同质化竞争激烈,特色定位不足

随着近年来国内大量新型研发机构的诞生,地方政府与各类研发机构纷纷将发展目标聚焦在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生命健康和前沿材料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却缺乏可以从众多同类型机构中脱颖而出的特色定位。以乌镇实验室为例,长三角区域有依托中科院宁波材料研究所建设的甬江实验室、依托中科院苏州纳米研究所建设的姑苏实验室,珠三角区域有依托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建设的松山湖实验室,等等,如何发展部分专项领域中的顶尖技术,或者紧密结合地方的区位特点和产业特色,打造具有独特“辨识度”的高端平台,需要深度思考。

(五)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不明确,自我“造血”功能亟待提升

对于校地共建的新型研发机构来说,建成初期在政策支持、平台建设、设备采购、后勤保障等方面均要依靠政府“输血”,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科技创新体系和科技成果转化产业链。在乌镇实验室建设过程中发现,创新研发与地方产业契合往往存在较大困难,通过服务企业技术创新需求来实现自我造血的途径尚不明确。一方面,地方产业链存在龙头企业遥遥领先、腰部企业缺失、底部企业追求温饱创新乏力的现象,通过乌镇实验室实现技术创新的市场需求较少,或者龙头企业自主研发的实力较强,与乌镇实验室合作没有动力;另一方面,乌镇实验室自主研发的前沿技术,市场上的企业往往存在无法吸收的问题。因此,未来如何脱离地方政府的资金支持,实现自收自支的可持续发展,需要结合现实情况深度谋划。

四、发展建议

(一)明确与高校院所和企业错位发展的功能定位,有所为有所不为

新型研发机构要秉承不与高校院所“争名”,不与企业“争利”的原则,“从0到1”的原创性基础研究交给高校院所,产出新产品和经济收益交给企业。作为新型研发机构要聚力跨越技术创新的“死亡之谷”,做好科技和经济的桥梁,协调利用各方资源解决产业发展的关键瓶颈问题,不断推动源头科技创新转化成为生产力。在发展前进的道路上,不可过于急功近利,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而盲目引进产业化项目,导致在应用基础研究积累和技术研发积淀方面关注不够。新型研发机构,应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将有限的精力集中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上,为我国科技自立自强做出贡献。

(二)必须高度重视体制机制创新,用新思维引领新型研发机构建设

必须打破传统科研单位的运行管理模式和体制机制藩篱,简除烦苛,学习而不照搬创新省市做法,推动政产学研同频共振,“量身定制”适应地方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配套政策。充分发挥新型研发机构的优势,不断探索人才引育、项目组织管理、资金投入与使用等创新机制,给予科创团队相比于传统科研单位更多的人、财、物支配权,帮助科研人员从各类繁杂的预算编制、经费报销等事务性工作及不断申请项目的怪圈中解脱出来,营造更为良好的科研生态。

(三)将人才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尽快步入正轨

积极争取省市区各级人才政策,制定如人才科研启动经费、特殊薪资补助等有特色有竞争力的政策引才,不断完善人才的生活保障条件及新型研发机构内部的管理水平和科研环境留才,“一事一议,一人一策”引进关键管理人和顶尖人才在机构中全职工作,并加快培育一批自有人才团队。此外,努力提升新型研发机构的能级,争创省市区的各类高水平科创平台载体,通过“搭平台、聚人才”,逐渐形成对高端科研团队和优势科创项目的强大磁吸效应,为研发机构的发展延续注入更多动能。

(四)根植地方产业,培育新兴产业

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发展必须坚持两手抓,不与地方产业脱节,同时拥抱国家战略。一方面,积极寻求和建立与地方大中小企业沟通的途径,深度对接头部企业实现互利共赢,挖掘和引导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需求,并提供创新技术、创新理念和创新服务,推动底部企业向腰部发展;另一方面,围绕国家和行业的重大需求,统筹布局、自由探索,争取关键核心技术的创新突破,谋划培育面向未来的新兴产业和地方经济新的增长极,同时为整个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支撑。

(五)打造特色研究方向,探索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

新型研发机构应避免围绕国际前沿热点问题盲目布局,而要紧密结合地方的区位特点和产业特色,综合考虑共建单位的智力优势和创新资源,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特色研究方向,在同领域众多新型研发机构中脱颖而出或占有不可取代的一席之地。同时,从建立基金、技术服务、检测平台建设、争取各类竞争性项目等方面入手,通过建立多种资金收入渠道,探索可持续自身发展能力的建设。

猜你喜欢
桐乡市乌镇实验室
裤子穿反的一天
都是『神医』惹的祸
电竞实验室
电子竞技(2019年22期)2019-03-07 05:17:26
电竞实验室
电子竞技(2019年21期)2019-02-24 06:55:52
电竞实验室
电子竞技(2019年20期)2019-02-24 06:55:35
电竞实验室
电子竞技(2019年19期)2019-01-16 05:36:09
轻轻松松聊汉语——去乌镇
金桥(2018年2期)2018-12-06 09:30:42
游乌镇
桐乡市蚕桑生产与缫丝业现状调查
蚕桑通报(2015年1期)2015-12-23 10:14:31
桐乡市美术教师优秀作品选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