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红健
在现阶段的教学环境下,美术教育对幼儿成长的积极影响日益显著,并逐渐受到重视和关注。作为幼儿美术教育中的核心教学模式,创意美术活动的教学价值不容忽视,因此,它也成为幼儿园的主要教学模式。为了进一步摆脱传统美术教育的桎梏,教师应积极创新美术教育方式,优化美术课堂。
对任何一幅美术作品而言,色彩都是其中最为核心的元素,更是作品向外界表达情感的有效媒介。在培养幼儿审美能力的过程中,色彩同样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不同的颜色代表着不同的意思,能够带给人截然不同的情绪体验。教师在美术活动中,应尽力引导幼儿认识色彩,了解色彩代表的含义,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色彩感知力。
在美术活动中,为了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色彩感知力,第一步要做的便是让幼儿认识颜色。例如,教师可以借助彩色毛线团来实现教学目的。针对小班幼儿,大多数幼儿认识的颜色有限,因此,教师需要一一说明颜色,并积极引导,鼓励认识颜色的幼儿畅所欲言。而毛线团不但可以在幼儿的脑海深处建立颜色的概念,还可以作为手工艺品的材料,教师可以将不同颜色的毛线分配给每个幼儿,然后发挥幼儿的创造力,鼓励幼儿试着制作脑海中与毛线颜色相关的物品。此外,教师还可以要求幼儿在美工区随意选择自己所需的绒线、铁丝、彩纸、剪刀以及胶棒等美术工具。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各想奇招,制作出非常有趣的美术作品。由此可见,想要提升幼儿的审美能力,一定要从色彩入手,引导鼓励幼儿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去制作色彩作品,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审美体验。
对大多数幼儿而言,非常喜欢卡通形象,因此,教师在美术活动中可以围绕卡通形象进行活动设计。如,教师可以提出“哪吒身上有几个颜色?”“唐僧身上的袈裟是什么颜色?”“葫芦兄弟又包括哪几种颜色?”等问题引导幼儿思考,帮助幼儿尽快建立色彩的感知,进一步提升幼儿的审美能力。
陈鹤琴先生表示“大自然、大社会是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活教材”。他提倡让孩子“深入自然,在自然山水间沉浸式学习,获取真正切实的体验”。由此可见,在幼儿成长过程中,自然教育必不可少。因此,为了重塑幼儿的审美认知,教师应引导幼儿走出活动室,走进大自然,这样幼儿的创造力会瞬间激活,审美能力也会随之提升。
例如,当教师引导幼儿画树林时,如果按照常规的教育思路,教师只会给幼儿进行示范,或者展示一些图片,让幼儿根据图片完成绘画任务,但这样的活动模式太过死板,缺乏生动性,幼儿就像完成任务一样参与美术活动,又怎么可能取得良好的活动效果?幼儿的审美能力又如何得到激发和培养?因此,教师不妨先带领幼儿走出活动室,去大自然中看一看各式各样的树木,接着,邀请幼儿分享自己看到了怎样的树,这些树和日常所见的是否一样,这些树有着怎样的树干、怎样的树枝以及怎样的树叶等。然后,教师根据幼儿的回忆,利用录像、幻灯片以及图片等手段再现观察的事物,并进行归纳梳理,同时和夸张变形的几何图形相关联,让幼儿意识到不同的树木存在着不同的生长形态,但又具有一样的生长规律。借助美术活动,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发挥想象,同时结合自己的观察所得,试着创造一幅以树林为核心的美术作品。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一定获益匪浅。
教师在组织美术活动时,不能完全拘泥于固有的活动组织模式,而是应当引导幼儿走出活动室,让幼儿置身于大自然,这样才能带给幼儿丰富的审美体验。
幼儿是一群非常特殊的群体,他们的脑海中充斥着各种各样有趣且天马行空的想法,而这些想法将直接反馈在绘画作品中,令作品充满了特殊的魅力,值得进一步学习与观摩,从中可以提高幼儿的审美素养,更好地发展幼儿的创造能力。因此,在活动组织过程中,教师应带着特定的目的引导幼儿,鼓励幼儿向同伴学习。具体说来,教师可将幼儿同伴的美术作品进行展示,并重点介绍其中有创意的表现。此外,还可以引导幼儿,观摩和欣赏美术大师的作品,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开拓幼儿的视野。
例如,在美术课堂中,为了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审美知觉,教师在课堂上为幼儿展示了很多美术大师的作品,如梵高的《星空》《向日葵》、莫奈的《印象日出》《睡莲》、毕加索的《亚威农少女》《瓶子,玻璃杯和小提琴》等,让幼儿观察这些艺术大师的作画方式以及线条和构图的运用上有哪些独到之处,是什么让他们绘制出如此别具一格、又充满个人色彩的作品?同时,教师还需要精心布置活动室,将这些艺术大师的艺术作品元素充分地融入其中,让幼儿随处可见,并在悄无声息间形成良好的审美品位。此外,教师还可以带领幼儿走出活动室,去真正近距离地欣赏一些美术展览,看一看更具现代色彩的美术作品。然后,教师鼓励幼儿运用自己观察到的绘画元素,试着创作一幅属于自己的美术作品,在幼儿完成作品以后,教师可将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展览,让幼儿懂得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同伴的作品,进一步加强幼儿的审美知觉。通过这样的活动策略,一定能带给幼儿完全不同的活动体验。
在幼儿阶段,想要提升幼儿审美能力,教师在组织美术活动时,不妨给幼儿展示一些经典美术大师的作品,让幼儿通过观摩这些美术作品,学习各种各样的美术技巧,并提升其审美品位。
陶行知先生曾经表示,“治学应以兴趣为先”。对幼儿而言,想要通过美术活动提升其审美能力,同样需要发挥兴趣的作用。如果教师未能激活幼儿的兴趣,幼儿很难沉浸在活动中,自然不可能实现活动目标。尤其是针对美术活动,为了激发幼儿的兴趣,教师应积极创新美术形式,促使幼儿具备主动探索的意识。只有这样,才能让幼儿在美术活动中提升其审美能力。
例如,针对小班幼儿,他们年龄较小,如果教师引入相对复杂的美术活动,很难激发幼儿的兴趣,甚至还会让幼儿产生抗拒的心理。因此,教师需要降低难度,并在课堂上组织一些稍微简单的黏贴以及涂画活动,鼓励幼儿用简单的色彩和线条描绘事物,让幼儿乐在其中。针对中班幼儿,在创意美术活动过程中,教师可以升级活动难度,鼓励幼儿用橡皮泥、绘画以及手工制作等方式创作自己喜欢的美术作品,让幼儿在作品中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所见所闻;针对大班幼儿,在组织创意美术活动时,教师需要考虑到大班幼儿已经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可以为其提供丰富的材料以及工具,鼓励幼儿创造更具创意色彩的作品。由此可见,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教师应组织不同类型的活动。教师应结合幼儿的年龄、实际需求丰富活动类型,使每个幼儿都能参与其中,这样的美术活动才能真正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
案例中,教师在组织美术活动时,充分考虑到幼儿的年龄因素,并为幼儿设计了不同层次的美术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既能发挥幼儿的创造力,还能在无形中提升幼儿的审美素养,可谓一举两得。
总之,在幼儿园开展创意美术活动,教师一定要优化活动类型,丰富活动模式,同时注重培养幼儿的审美品位,让幼儿欣赏更多艺术大师的作品,增进幼儿的艺术素养。只有这样,幼儿才能从美术活动中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