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瑶,吴偲
(湖北科技学院,湖北咸宁 437000)
学生社团:学生社团是在校学生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而自愿组成,在学校明确登记注册,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学生组织。大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是高校实践育人的重要抓手,是高校第二课堂的重要保障。学生社团是学生组织,是一批具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学生自发组织的,具有主观能动性[1]。学校实践育人以学生社团为载体,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潜移默化地发挥高校实践育人功能,让学生在交流思想、切磋技艺、互相启迪、增进友谊中不仅收获知识、收获朋友,更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2-3]。
工作坊:工作坊一词最早出现在教育与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之中,在1960年,美国的劳伦斯·哈普林将工作坊的概念引用到都市计划之中,成为可以供不同立场、族群、部落的人们思考、探讨、交流的一种方式,在争论都市计划或是对社区环境议题讨论时成为一种鼓励参与、创新以及找出解决对策的方法。工作坊是以解决问题、达成共识为目标,让不同部门、不同岗位的员工能够有效共同参与,以群策群力、未来探索、开放空间等组织形式开展的培训方式,有助于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4-5]。一般而言,工作坊是以一名在某个领域富有经验的负责人为核心,10-20 名左右的人员构成的小团体在该负责人的指导下,通过活动、讨论、演讲等多种方式,共同探讨某个话题。工作坊一般分为单场工作坊、系列工作坊、自主配课型工作坊[6]。
我校(湖北科技学院)在2002年成立大学生社团联合会,经过多年的发展,社团在学校的实践育人中发挥了很大作用,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同时也缺乏成规模的社团。如何建好社团,让社团成为品牌化,更好地服务学校实践育人,是我们一直在探索的问题。学生社团是第二课堂的重要载体。学校需要助力这些社团发展为品牌社团,让更多的学生社团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搭建起育人的桥梁,促进学生成才。我校从多方面探索,以“社团工作坊”模式来促进社团的发展,希望通过以“社团工作坊”的模式助力学生成才,最终达到实践育人的目的。
经过20 余年的发展和探索,我校社团取得了一些成绩,有的社团在全国范围内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为更好地服务社团发展,我们做了一些新的尝试,即成立“社团工作坊”,以“社团工作坊”的模式来精准帮助社团的发展。“社团工作坊”目前还在不断探索和发展阶段,主要是通过5 个方面来保证实施,严格申报、指导和把关,保证“社团工作坊”的顺利实行,分别是进行答辩—科学选拔—导师负责—有效管理—适时奖励。申报“社团工作坊”实行提交申报书,收集申报书,申报书包括社团的定位、规划、发展目标和指导教师专业背景。申报书收集完成后学校进行统一的答辩,答辩环节会邀请评审团进行评审并提出相关意见,各社团会根据评审团提出的意见进行修改,进行二次答辩,最后学校确定工作坊名单。“社团工作坊”实行导师负责制,指导教师为社团的导师,负责社团的年度规划、总体发展目标和方向。工作坊实行内部和学校双向管理模式,充分发挥社团的主观能动性。
“社团工作坊”模式,是通过“科学选拔—导师负责—有效管理—适时奖励”的模式,以共同交流提高为目的,实现社团实践育人功能,助力大学生成才,全面打造实践育人新机制。
“社团工作坊”不同于一般的社团协会,通常对社团协会的导师资质、团队专业性要求较高。“社团工作坊”的申报和选拔是开展工作的前提和基础,选拔出一批有发展前景、团队综合素质高、组织协调能力好、能理解和热爱社团协会工作的学生,对于后续工作的开展有重要作用。
(1)选拔条件。具体而言,选拔“社团工作坊”时,应该考虑以下基本条件:①要有一定的工作基础。社团的前期发展积累了一定的工作基础和成绩。学生能够通过每年的活动和交流有一些自己的见解和人脉资源,能够对社团的发展有一个长期的规划,能够为完成这个规划和目标而长期做下去的。②要有专业的导师和团队。“社团工作坊”有了长期的规划和目的之后需要一支优秀的团队去完成,因此拥有一支专业的团队,负责的指导教师是必不可少的。③要有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社团工作坊”是校园文化和实践育人的组织和宣传者,作为活动的组织者,还应具备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对于此选拔的标准和要求,团委每年会在社团大会和新生入学教育时进行宣传。
(2)选拔程序。选拔时间通常定在每年的12月,学生社团在经过一年的发展之后根据社团管理办法、社团考核、指导教师考核、社团所获成绩来认定每一个社团的年终成绩。此时根据社团的年终排名选拔一批优秀的社团进入“社团工作坊”答辩环节,通过答辩环节来了解每个社团的发展规划和每年的预期目标,最后以专家评分的方式来综合认定是否成立工作坊,成立工作坊之后每年11月定期检查“社团工作坊”的预期目标是否完成,对于没有完成的工作坊应该给予预警,完成的工作坊给予配套资金奖励。选拔可以采取社团自荐、同学或教师推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选拔一批高质量的“社团工作坊”大力建设是高校实践育人的重要抓手。
“社团工作坊”的建立实行导师负责制。工作坊成立之后会有以下步骤:(1)给每位工作坊成员发放一本《社团工作坊管理条例》,该条例内容包括“社团工作坊”简介,具体为工作坊职责、成立条件、目标、以及相关奖惩措施等。(2)“社团工作坊”采取导师聘用制。担任“社团工作坊”的指导教师首先应该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其次指导教师应该具有责任心和基本的素质与职责。(3)导师一经聘用之后每年1月上交目标责任书,12月进行目标考核,以目标责任制的方式认真落实每一项工作。(4)建立一套“社团工作坊”导师的奖励制度。如果能够定期完成目标,社团导师将获得一定的配套奖励,并给予“社团工作坊”一定的奖励,导师负责整个工作坊的发展。
“社团工作坊”管理有两个部分,一是“官方组织”——社团管理部、社团联合会,二是“协会组织”——工作坊内部组织,以社团指导教师为核心,以学生坊主(会长)为核心,两个部分最后都归入团委。“官方组织”负责思想引领和社团发展方向的引导、日常管理与考核、文件的上传下达、活动的监察等,主要是从管理、指导与服务3 个方面帮助学生社团的发展。
“社团工作坊”组织是社团的“协会组织”,负责社团发展的规划,包括业务指导、社团发展、年度规划等,主要是以社团指导教师为引导,以学生坊主为中心的模式,通过讲座、活动、讨论、同伴教育等全面落实社团的各项任务。“官方组织”和工作坊“协会组织”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两个方面都很重要,都要严格落实,才能保证社团发展目标的顺利完成。
高校学生社团是在校学生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而自愿组成,在学校明确登记注册,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学生组织。大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是高校实践育人的重要抓手,是高校第二课堂的重要保障。让基于共同兴趣爱好、基于共同理想信念、本着共同交流提高为目的的社团能够在发展中实现实践育人功能,助力大学生成才,需建立一套社团荣誉体系,一套社团发展的扶持政策,一批优秀的指导教师,一个可供学生发挥所长的平台。在每年1月学校新年晚会上大力表彰一年工作中表现优异的“社团工作坊”和指导教师,在每年9月以新生入学为契机,通过社团嘉年华活动为每个社团提供一个展示的平台,通过表彰和分享,既可以鼓励表现优异的社团,也可以树立典型,鼓励其他社团,共同进步。
我校引入工作坊模式发展社团之后,充分以社团指导教师为中心,明确社团指导教师的定位。从当前从我校成立的8 个“社团工作坊”来看,已经初见成效:(1)学校给予资金和场地的支持,社团发展得越来越好,领导也更加重视,每个社团在学校更能找到自身的价值,也越来越受学生的欢迎,学生的参与度更高。(2)活动质量不断提高,覆盖面不断扩大。社团的核心人物是指导教师,也就是“社团工作坊”模式中的导师制,全体会员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完成社团每年的发展目标,活动模式和活动质量不断提高,学生参与数量也在不断增加。(3)社团向品牌化发展。经过“社团工作坊”模式的运营,社团也逐渐形成自身的品牌活动和品牌文化,有的社团开始出现自身的文化产品,如我校医心科普工作坊和兰亭书画工作坊,都有社团自己的文化产品,在全校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
通过“社团工作坊”模式的运行,也总结了一些经验:(1)学校领导给予重视。社团的发展离不开学校领导的重视,包括场地资金、资源等各个方面的支持,各项经费的落实也需要校领导的大力支持。(2)要严格落实各项政策,特别是社团指导教师的奖励机制。“社团工作坊”的发展要制订一套制度体系,并严格执行,保证社团发展,充分调动社团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