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海现
(新密市社区学院,河南 郑州 452370)
社区教育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开展的旨在提高区域内全体社会成员的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服务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教育活动”[1],其实质是“人人参与教育,人人接受教育”的社会大教育。
社区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2]。加快推进县域社区学院的发展既是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战略举措,也是推进社区建设和社区治理的重要手段。
目前,县域社区学院大多是在县级电大挂牌成立社区学院,或者是以县级成人学校、职业学校为基础组建社区学院,作为当地开展社区教育的载体和平台。新密市社区学院经历了从筹建到挂靠、再到单独成立,最后是一个阵地、两个牌子的发展阶段。2015年11月,新密市教育体育局根据上级有关文件,成立了新密市社区学院,配备了由教体局局长兼任院长的领导班子,筹备筹建了新密市社区学院。2016年12月,新密市编办下达了《关于在新密市职教中心增挂牌子的通知》(新密编〔2016〕87号),明确了新密市社区学院的职责。2017年11月,新密市编办根据发展需要,又下发了《关于新密市社区学院单独设置的通知》(新密编〔2017〕53号),进一步明确了学院的经费、场地和人员编制。2019年9月,新密市教育体育局根据社区学院业务发展方向,下发了《关于在新密市社区学院设立老年学院的通知》(新密教体文〔2019〕316号)。
在社区教育发展过程中,课程建设居于核心地位,有什么样的课程就有什么样的教学,课程建设决定了教学内容和育人质量。如何以高质量课程建设带动社区学院高品质发展,新密市社区学院探索出了一条成功之路。
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属于人的成长需求,社区教育学习者的需求是社区教育的服务需求。高质量的社区课程建设必须围绕需求主体的需求。
1.了解社区教育学习需求主体。当一个人的基本需求在部分或全部得到满足之后,就会产生更高一级的成长需求。社区教育是区域教育,学习需求者具有全员性特点,即从婴幼儿、少年儿童、青年,到成年人、老年人。在社区学院成立之初,为了普及社区教育,我们加大宣传力度,深入社区乡村调研居民需求,在调研过程中,发现学习需求的主体人员有五类,即离退休人员、专注兴趣及特长爱好者、经济条件较为优越的家庭主妇、家庭教育需求或从业中有成长意愿的群体。其中,重点对象为社区内成年人,特别是弱势人群,包括下岗失业人群、残疾人群、老年人群、外来务工人群等,这就为开发课程找到了服务对象。
2.洞悉社区教育学习者的需求特点。社区是各类群体社会生活的共同体。社区教育的基本特征在于能够时时处处为社区成员提供学习机会,是“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的缩影。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都对从业者的知识文化和技能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尤其是对阅读、培训、教育的重视,大家普遍都有了一种“学习、进步”的内在需求。随着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温饱生活问题已经解决,城乡居民的精神需求和学习愿望日趋强烈,并呈现丰富多样化特点。因为生活背景、教育背景的多元化,形成了需求多样化:老年人热衷戏曲、养生保健等,中年人倾向于书法、绘画、乐器、家庭教育等课程科目。根据居民需求,结合新密市地域文化特色,我们以点带面,先后建立了老城县衙、科技馆、青峰社区、市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城关镇高沟社区、“好妈妈”课堂等10余处社区教育基地。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开发了具有群体区域特征的课程。
3.满足学员多样化学习需求。不同的需求主体和需求特点决定了社区教育课程的需求形式不同,关涉到社区教育课程的实施和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多样化的学习形式不仅能使学习者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更好地满足学习者的学习需求,还可以丰富社区教育内涵,增强社区教育活力。根据新密市地域文化特色,我们与全市17个乡镇社区学校和128个村级社区学校(学习点)建立了业务联系和指导机制,采取“1+1”联动模式,即社区学院工作人员每月指导一个乡镇社区学校、联系一个社区,依据各自办学条件、学员学习意向,开展多样化的社区教育培训活动。例如,针对中小学家长需求,邀请郑州大学王萍教授主讲“如何做一名合格家长”专题报告;根据新密市社治委的需求,开展“社区教育引领社区发展”培训活动,培训人员500多人,不少人拿到了“社区工作者资格证书”;在大鸿城社区开展“家庭消防知识及演练”的专题培训活动,得到居民一致好评。近年来,伴随疫情变化,为了实现“停课不停学”,我们依托郑州社区大学,完善社区教育在线学习平台,通过智能化资源推荐和个性化推送的方式,服务学员线上学习。通过一系列的带动、指导,学习者以不同的形式成为“星星之火”,带动社区教育在全市形成“燎原之势”。
社区教育课程建设既是促进社区教育内涵发展的关键,也是社区教育的重要载体,在完善社区教育功能、提升社区教育品质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如何满足学习者的学习之需,是社区教育亟须解决的问题。高质量社区课程建设至少要具备两个特点:符合社区教育的学情,学习者乐学、爱学,参与度高;符合时代要求,弘扬主旋律,与社区治理、学习型城市建设高度融合。
1.课程学习内容的多样性。社区教育成员构成的复杂性特点决定了社区课程内容的多样性。社区教育是广泛开展针对不同人群学习需求的多序列、多层次教育培训,包括婴幼儿教育、青少年校外素质教育、在职人员和下岗职工培训、弱势人群提高生存技能培训、老年人群社会文化教育和活动、外来务工人群适应城市社会生活培训,以及面向全体居民的科学文化、思想道德、社会生活等方面。这些都是课程学习内容建设必须考虑的首要因素。新密市社区学院的发展,也是在逐步探索课程建设中提升的。根据学习者需求,陆续开设了戏曲、家庭教育、中医养生保健、汽修、书法、绘画、民间工艺等课程,伴随课程内容的不断丰富,学员规模也不断壮大。其中,戏曲课由初开班时的6名爱好者,至今发展辐射到城关、大隗、苟堂三个乡镇四个学习点的80多人;家庭教育课由随机报名学员听课到现在200多人的固定学习群。开展家庭教育学习强家系列讲座以及《每天10分钟,共读天下第一经》《生命的重建》等音频课程。以老年康养教育为突破口, 提升老年人素养,使老年人老有所学、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联建2个老年康养教育基地。
2.课程学习内容的时代性。高质量的课程具有社区和时代特色。思想政治类的社区教育,包括思想道德、时事政策法规及文明规范要求等方面的教育;通用技能类的社区教育,包括外语、电脑应用、网络资讯技术以及市场经济方面的教育;生活百科类的社区教育,包括优生优育、妇幼保健、日常护理等;生活休闲类的社区教育,包括琴棋书画、健身、娱乐等教育。新密市社区学院在没有统一社区教育教材的前提下,初步建立了一批老百姓喜闻乐见、操作性、实用性强的课程资源,探索了一些课程开设的形式。目前编写的有《新密市社区教育读本》《社区居民心理健康教育读本》《幸福老年》《社区居民文明礼仪知识》等校本教材。受2021年的洪水、疫情影响,一些课堂无法正常有序开展,社区学院积极开展网络、微信、有声等线上培训课程,成立了百人以上的幸福读书会群、中医公益推广调理群、合唱群等多个社群。在著名音频喜马拉雅平台上开设音频读物专辑芙蓉诵,如《声音秀秀声音》《每天10分钟,共读天下第一经》《生命的重建》等的收听量在9000以上人次。认真落实《国家开放大学综合改革方案》要求,积极开展“防疫乐学”“乐学敬老”等一系列线上培训活动,为广大老年学员提供开放便利、灵活多样的老年教育服务。授课教师利用微信群等网络及时对学员开展线上教学和指导,满足了广大居民的学习需求。
社区教育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途径之一,作为社区教育的落脚点之一,社区成为居民提升自我素质、丰富文化生活的园地。发展社区教育的目的:一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二是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三是促进社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高质量社区课程建设要紧密结合区域地理、历史、文化、政治、经济、教育资源等,开发具有本地特色的社区教育课程。
1.开发特色学堂课程。新密社区学院在原来的基地建设、三级网络办学体系基础上,开创了搭建学堂、聘请社会知名人士担任学堂首席讲师、试行社区教育自主管理模式的新路子。新密社区学院聘请业务精通的专业知名人士担任各学堂的首席讲师,在统一管理和监督指导下,各学堂负责人与学院签订目标责任书,学院允许学堂采取自主宣传、自主招生、自主管理、自主评价的四自主管理模式。目前,开发了百姓中医养生学堂、百姓家庭教育学堂、百姓茶艺研修学堂、百姓木工研修学堂、百姓戏曲文艺学堂、溱洧优秀传统文化学堂、百姓汽修专业讲堂等7个特色学堂,以新的管理模式面向社会开放。为传承传统木工手艺,开办了木艺研修班,传承传统的木工手艺,用手工制作一些木器制品,制作古老的手推车、纺花车、桌椅板凳、根雕、木雕等,由于内容独特、形式新颖,颇受居民欢迎。百姓汽修专业讲堂,贴近居民日常生活需求,报名听课人数踊跃,课堂气氛活跃,学员积极听讲提问、动手操作,收获满满。
2.开发“社区教育进万家”系列课程。针对不同群体,开发了“社区教育进万家”系列课程:一是“家庭教育进社区”课程。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促进家庭、学校、社会共育,新密市社区学院携手新密市金凤路小学,走进各个社区举办多场“家庭教育学习强家”公益讲座活动,深受家长欢迎。二是“老年康养教育”课程。与郑州三人行松筋保健推广中心联合创立《中医健康养生学堂》,培训180余场次,培训学员3万余人,努力提升老年康养服务水平,营造“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社会氛围。三是“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课程。组织开办童蒙启蒙经典读诵班,以儒家国学经典《弟子规》、道家经典《太上感应篇》为根本,以“为家庭培养一个孝子,为社会培养一名君子,为国家培养一个栋梁”为目标,培养的孩子受到家长及社会有关教育人士的高度评价。四是联动专项培训课程。按照全市统一安排,各乡镇、街道办事处、市劳动就业培训学校、市社区学院联合开展了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三单联动”培训100余期,参训3万余人。市残联与社区学院结合,开展了针对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专项培训;市农业等部门开展了农机农技、种养殖、新型职业农民、农村电子商务等培训;目前,这些培训的开展,更好地服务本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满足全民终身学习需求,取得了显著成绩和重要进展,有效提高了城乡广大从业人员的受教育程度和就业创业技能。
3.开发特色文化课程。没有特色的文化,就不能凸显地域特色发展的品牌。新密市社区学院本着“一镇一特色,一村一品牌”的社区教育发展思路,指导乡镇和村社区学校在完成技能培训、法制教育、科普知识、卫生健康等专题讲座的同时,根据本地特点,组织开发戏曲舞蹈、象棋、书画艺术等课程,成立文艺团队,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丰富居民文化生活,取得了显著效果。在社区学院大力推动下,袁庄乡靳沟村、米村镇寺沟村成为远近闻名的广场舞村;城关镇楚沟村、曲梁镇下牛村、超化镇王岗村成为小有名气的书法村;岳村镇桥沟村成为群众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戏曲村。有活化石之称的新密市“超化吹歌”艺术团曾赴俄罗斯参加莫斯科红场国际军乐节演出,在2017年全国社区教育成果展演中,勇夺十佳。超化镇黄固寺舞龙队每年代表新密市参加各级汇报演出,先后获得全国“国安杯”舞龙大赛金奖、河南省首届舞龙大赛金奖、河南省舞狮争霸赛第一名、郑州市舞龙大赛特等奖、郑州市科技文艺成果奖、郑州市首届农民运动会舞龙大赛一等奖等,成为新密市知名的文化品牌[3]。
4.开设学校公益课堂。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构成了我们今天的大教育概念,然而,很多人熟知学校教育,对社区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学校与社区的互动合作力度弱甚至没有。如何让社区教育走进学校,发挥更大的育人功能,我们也进行了一些积极探索。例如,在金凤路小学侧重传统文化,开设了书法、经典阅读公益课堂;在新密市职教中心开设了茶艺、国学等实践活动课。相比学校教育,社区教育不仅有文化艺术,还有生活教育,覆盖面更广,这也是很多学校开展社会实践、让孩子走进社区的重要原因。如何深挖学校、社区和家长资源,发挥名师的感召力和引领力,开发社区教育公益课程,构建互促互进的教育共同体,实现家校社共育,是社区教育新的关注点和着力点。未来,我们还要在社区教育结合家庭教育方面打造课程建设亮点,规范孩子们的文明行为,进行挫折教育、生命教育等,为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助力。
在特色课程建设引领下,新密市社区学院和基层社区学校实现了高质量发展。2016年,社区学院通过了“郑州市社区教育实验基地”和“规范性社区学院”的评估验收,获得“郑州市成人社区教育教研先进单位”称号;2017年获得“河南省社区(老年人)教育先进单位”荣誉;2018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成人继续教育院校”;2019年,成功创建“河南省首批示范性社区学院”和“河南省首批示范性老年学院”。大隗镇社区学校、超化镇社区学校、刘寨镇社区学校成功创建“河南省示范性街道(乡镇)社区学校”。
总之,社区教育是社会工程,是民生工程,是幸福工程,需要政府统筹协调,需要社会各界广泛支持,需要社区教育工作者的大胆探索和实践。新密市社区学院在以高质量课程建设引领高品质发展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主要是以百姓喜闻乐见的线下课程为主。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当前疫情的形势发展,进一步完善社区教育在线学习平台、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学习服务机制、开发网络学习课程、通过智能化资源推荐和个性化推送的方式、改善数字化平台的用户体验是今后的着力点。在实践中,各地社区学院地域不同,发展思路也应各具特色,无论如何,高质量的课程建设是社区教育内涵式发展和特色发展的关键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