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析

2022-03-24 15:58瑞,张
关键词:高校学生文明育人

宫 长 瑞,张 静

(兰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生态文明作为文明的新阶段,是衡量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也是培养时代新人的素质要求。生态文明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价值取向上的一致性,高校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渐成熟的关键时期,高校要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把准时机,发挥主动性,加强对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进而培养一批具有生态文明意识、生态文明情感、生态文明道德的高素质人才,在积极投身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携手迈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一、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意蕴

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学深悟透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进而在学好讲好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史的过程中,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生态文明精神,培养全面发展的大学生,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之路。

(一)有利于学深悟透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1]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同广大的青年密切联系,带领广大青年围绕党的中心工作不懈奋斗,完成了许多难以完成的任务,创造了许多彪炳史册的奇迹,形成了丰富生动的实践范例,而在新时代,集聚在高校中的青年大学生不仅朝气蓬勃、思维活跃、嗅觉敏锐,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而且关系着未来几代人的成长发展,因此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无疑是学深悟透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视角。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为高校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提供思想引导、理论基础、道德保障、意志激励和人才支撑[2],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深刻内涵和丰富实践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和内容。高校学生是生态文明理论和生态文明实践两者间联系的桥梁,要增强全民族生态环保意识,鼓励绿色生产和消费,推动形成健康文明生产生活方式[3],高校学生应当积极承担责任,成为生态文明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索的先行者、开拓者和引领者。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让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地开花生根结果,让高校学生在这场“绿色革命”中引领时代新风尚,进而持续推动全社会环境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事业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

(二)有利于继承党的生态文明建设优良传统

纵观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每一代领导集体都将生态文明建设事业作为一项巨大工程。在生态文明建设的百年探索中,中国共产党人将国情党情社情民情相结合,在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指导下,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启示下,在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积累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全党全国推动绿色发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广大青年牢记初心使命、坚定信仰信念、实现自我成长的必然要求,要让高校学生在系统的学习中掌握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来源、实践基础、发展历程、主要内容、基本特征和当代价值等,感悟思想伟力,把握历史大势,深化对党的宗旨性质的认识[4]。百年党史就是一部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史,高校学生要在学好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史的基础上,讲好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史,用实际行动继承和弘扬中国共产党的生态文明建设优良传统,不断提升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在守正创新中促进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精神的代代传承。

(三)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和能力

生态文明教育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和能力,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高校学生成为一个具有生态世界观、生态文明观以及生态安全观的生态人。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其全面发展除了德智体美劳的综合提升外,还应受到良好的生态文明教育,形成良好的生态文明意识,积累正确的生态文明知识,养成持久的生态文明习惯。生态文明教育和大学生全面发展是辨证统一的,两者相互促进,相互发展。一方面,生态文明教育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节中设置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让高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升生态文明素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不断增强高校学生的生态使命感和生态责任感;另一方面,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大学生生态意识的产生。高校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新时代教育的重要目标和追求,要求大学生在普遍提升个人素质和能力的同时关心国家和社会,为国家富强和社会发展出谋划策,而保护生态环境,作为一件关系人民福祉、民族未来的长远大事,理应成为高校学生的重要关注点之一,在高校学生积极融入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和发展的实践中,逐渐树立生态文明意识,达到个人发展与生态发展的和谐统一。

二、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

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正确处理好普遍性和特殊性这对关系,在回应普遍生态问题的同时,关切学生发展需要,要在继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般性原则的基础上,聚焦突出问题,注重顶层谋划,密切联系实际,紧抓技术革新,营造育人氛围,形成生态文明教育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的趋势,发挥协同育人效应,实现生态育人的目标。

(一)顶层设计与精准推进相统一

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复杂且持续的工程,高校要注重顶层设计的系统性和有序推进的精准性,在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过程中树立系统思维和精准思维。习近平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指出:“要提高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健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构建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推进、一体考核的制度机制。”[5]在高校中开展系统的生态文明教育,做好整体谋划,提升教育的关联性、系统性和可行性是关键。高校学生正处于拔节孕穗的黄金时期,从大学入学到毕业,每个阶段的教育影响都至关重要,因此高校在进行生态文明教育体系设计时,要结合高校学生发展的规律特点,创新采用多种教育方式,制定连续深入的教育方案,让不同阶段的学生都能学有所获,在完备、稳定和有效的教育体系下获得全面成长。但高校学生作为生态文明教育的对象,因其不同的生活环境、专业倾向、文化背景等,在知识储备、理解能力和知识接受方面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差异性和特殊性,所以生态文明教育要在有序推进的前提下,关注高校学生的多元特征,聚焦生态文明教育在高校中的短板,制定出靶向精准的教育方案,正如习近平所说:“要坚持重点突破,在整体推进的基础上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采取有针对性的具体措施,努力做到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治本和治标相结合、渐进和突破相衔接,实现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统一。”[6]在顶层设计和精准推进相互配合、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总体效应,取得总体效果,全面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理论教育与实践锻炼相促进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培养人们知、情、意、行的实践过程。实践是各个心理因素联络和统一的基础,也是推动人们思想政治品德发展的动力。在生态文明教育的过程中,要加强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的有机统一,实现生态文明教育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进行生态文明理论教育的有效平台,高校要筹建一支高素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能合理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职能,为高校学生传授正确有用的生态文明知识,进而让高校学生在实践中将生态文明知识转化为生态文明行动,促成生态文明品德的形成。例如一些高校在依托《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开展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过程中,积极打造“学+研”的立体课堂,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理论成果为学习文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进行理论解读和梳理,让学生在掌握扎实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借助条件优势,带领学生前往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八步沙林场进行实践学习,走在八步沙林场里,在工作人员的讲解中,在亲手压沙的实践中,感受莽莽荒原变为茫茫林海的伟大奇迹。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总结提升环节,这些高校又将“时代楷模”——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群体请进课堂,与高校学生面对面,共话使命与担当,让大学生在理论学习、实地调研和价值升华的过程中,深刻领悟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在价值,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网上教育与线下引导相结合

随着5G、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网络的使用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32亿,在这些网民群体中,20-29岁网民占比为17.3%,在所有年龄段群体中占比位列第三位[7]。大学生作为这个年龄段的主力军,人均一部手机和一台笔记本电脑更是常态,深入推进高校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网络媒体必将是生态文明宣传和舆论引导的主战场。2016年环境保护部办公厅印发的《全国环境宣传教育工作纲要(2016-2020年)》明确指出环境宣传教育的现状与环保事业的快速发展还存在一定差距:一是在应对公共事务、与公众有效沟通等方面能力不足;二是对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适应性不足;三是宣传教育手段创新突破不足;四是生态文化产品供给能力不足。因此在全媒体时代要积极发挥媒体融合的优势,各大媒体一盘棋,协同推进生态文明教育的宣传工作,勇担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8]。在整个生态文明网络教育的过程中,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相融合,教育部应积极联合中央宣传部在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把握大势,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结合高校学生学习特点和规律,制定生态文明宣传教育计划,及时疏导和化解出现的问题,让人民网、新华网、央视网等主流媒体起模范带头作用,引导主动权,其他媒体在主流价值引导下,网上网下相结合,利用各类移动端平台,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创新传播方式,让高校学生接收到连续性强、制作精良、内涵丰富的生态文明教育网络内容,实现以优质媒体兴生态文明文化,以生态文明文化育时代新人的目标和追求。

(四)环境熏陶与榜样示范相协同

马克思曾说:“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9]生态环境作为一种社会存在,对人的社会意识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把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之中,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产生潜移默化的环境熏陶作用,对于提升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意义重大。注重环境对人的作用在中国有着悠久的传统[10],孔子认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荀子认为“政教习俗,相顺而后行”,体现了古代教育家对教育过程中环境因素的重视程度。高校要着力构建良好的校园生态文化环境,打造绿色校园体系,塑造绿色文化内涵,让学生在耳濡目染的生态文化氛围中受到生态文明教育。而生态文明教育榜样示范,就是通过先进的典型教育学生,鼓舞学生,从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涌现出了一大批先进人物和群体,谱写了一系列的先进事迹,形成了感人至深的生态精神。在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塞罕坝精神”位列其中,“天当床,地当房,草滩窝子做工房。”一代代塞罕坝人薪火相传,用半个多世纪的接力传承,筑起为京津阻沙涵水的“绿色长城”,从莽莽荒原到百万亩人工林海,建造起一道守卫京津的重要生态屏障。东有塞罕坝,西有八步沙,八步沙六老汉三代治沙人用白发换绿洲的气魄,创造了荒漠变绿洲的人间奇迹,是当之无愧的时代楷模。高校中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就要把这些先进的人物和事迹带进课堂,让榜样引领高校学生的价值选择,在榜样力量的感染下,促使高校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并接受生态文明思想的内涵,进而激发高校学生的生态责任感,成为生态文明践行者。“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11]生态环境与人的发展是辩证统一的,因此要在生态文明教育的过程中坚守好环境熏陶与榜样示范相协同的原则,切实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精神。

三、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路径

加强生态文明教育,要坚持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切实发挥好课程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实践育人、科研育人和制度育人的作用,在采用多种方式协同育人的过程中,逐步从认知层面、情感层面和行为层面涵养精神、培养素质、引导行动,使高校学生逐步成长为具有生态文明精神品格和生态文明实践能力的时代新人。

(一)优化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体系,提升生态文明素养

当前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普遍面临着教育内容单薄,教学模式单一,教师队伍不足等问题,除部分农学类高校和相关专业,大部分高校学生的生态文明理论知识基础比较薄弱,对党和国家的生态文明政策方针缺乏了解,对于许多生态领域的专业术语和内容知之甚少,因此要牢牢守住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优化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体系。加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首先要抓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对课程中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进行梳理贯通讲解,让高校学生从生态文明素养与法治、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国共产党生态观以及现实生态环境挑战等多个角度去理解和学习生态文明基础知识,感受生态文明教育的本质精神,接受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教育。其次要重视课程思政的作用,“课程思政”是新时期高校教育工作的新战略,是一种新型的课程观[12],旨在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综合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高校要在统一的生态文明教育方针指导下,利用丰富的专业课和选修课资源,挖掘蕴含其中的生态文明教育内容,让高校学生在获取专业知识的同时受到生态文明教育,高校还要鼓励和支持农林类、资源环境类、地矿类教师,利用自身扎实的生态文明知识和实践积累,开设面向全校学生开放的通识类课程以及系列讲座等,为高校学生接受生态文明教育创造平台和机会。最后高校要培养一批具有生态文明素质的思政课教师,在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时,能创新教学方法,灵活运用案例、故事、网络等方式,将教材内容转化为课程内容,将生态文明理论表达转化为学生喜爱的话语体系,进而在教师言传身教、知行合一的影响下,提升高校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

(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生态文化,厚植生态道德情感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生态的发展和人与自然之间的相处关系,从儒家的“天人合一”,道家的“道法自然”,佛家的“众生平等”到中国共产党的生态观,再到新时代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和实践探索中形成了独特的生态文化内涵,要积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生态文化,实现以文育人、以文化人的教育目标。首先高校要注重生态仪式活动教育,创建生态道德情感形成的情境。仪式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载体和常规手段,对高校学生起着重要的教育和规范作用。高校要抓好“植树节”等与生态环境相关的活动契机,在高校教师的精心准备下,为学生组织策划形式丰富、生动有趣、内涵丰富的仪式教育活动,让学生在充分的仪式体验中,形成巨大的心理磁场,并作用于情感,在极强的情感带入下,进行情感交流和互动,产生情感共鸣,最终唤醒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情感认同。其次高校要打造绿色生态校园,营造孕育道德情感的氛围。绿色校园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贯彻“绿色”新发展理念的微观路径,绿色校园要求高校着力打造绿色环境,塑造绿色文化,形成绿色理念,不仅要在校园环境上下功夫,还要在教育教学、政策保障、科学研究、公益活动等方面加强绿色建设,打造多方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生态校园,采用降低水电资源消耗、垃圾回收分类、书籍循环利用等多种方式积极推动校内能源节约和资源循环利用,推动高校内涵式发展,让学生在绿色环境、绿色课堂、绿色生活中体会绿色生态校园育人的深度。最后高校要与政府和学生家庭同向同行,加强学生生态道德情感体验与有效塑造。政府要勇于承担责任,敢于同破环生态环境的行为作斗争,并加大宣传,营造绿色健康的社会氛围;家庭要积极弘扬优良家风,传承中华民族勤俭节约、朴素简单的传统美德,积极构建绿色家庭,在家庭的熏陶中厚植学生的生态道德情感。

(三)加强生态文明思想网络宣传,引领生态价值选择

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充分利用网络,让网络成为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突破口。利用网络加强生态文明教育,首先要保证网络空间和载体的绿色健康,因此各大平台的媒体工作者要扮演好“把关人”的角色,开辟专门的生态文明宣传和教育网站,在内容制作、发布的过程中,建立信息发布审核机制,严格把关发布内容,保证网站内容的严肃性、权威性和准确性,让高校学生在网页浏览、研究学习时可以获得有价值的信息。此外,当前的网络信息纷繁复杂,碎片化严重,媒体负责人还要控制好网络内容的选题和更新的频率,保证生态文明网络教育的针对性和连续性。其次要充分利用生态文明教育网络资源,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不断将生态文明建设事业推向深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创作了大量关于宣传生态文明思想的影视剧、纪录片、微视频等网络作品,随着生态文明思想研究的不断深入,诸多高校形成了系列网络课程,这些都是进行生态文明网络教育的最佳资源,应当充分利用。以“学习强国”APP为例,里面涵盖了“看理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专题”“看慕课·生态环境”“看影视·生态纪录片”等板块,几乎涵盖了生态文明网络教育涉及到的大部分内容,高校教师要积极挖掘这些丰富的生态文明网络教育资源,将其作为生态文明课程教育的重要补充,采取多种手段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在多听多看多学的过程中,培养高校学生正确的生态文明价值选择。最后高校要结合学生生态文明学习的情况,积极开展检查与巩固活动。例如高校可以利用网络开展生态文明知识竞赛、生态文明摄影比赛,并依托全国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展示、“我心中的思政课”全国高校大学生微电影比赛等活动,鼓励学生进行生态文明课程讲授、环保视频创作等,让高校学生在思考创作、双向互动的过程中,引领生态价值选择,提升生态文明教育实效。

(四)推进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探索,凝聚生态精神追求

加强高校学生生态文明实践教育,要充分掌握好校内与校外的实践平台与机会。在校内要发挥好大学生社团的朋辈教育作用,大学生社团作为高校学生以共同的兴趣爱好,自愿参加组成的学生组织,是高校学生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学生校内实践的重要平台,社团活动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对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高校要积极动员相关学院和学生组织成立与生态文明教育相关的社团组织,例如生态文明理论研究协会、昆虫协会、植物花草协会等,让高校学生在社团的组织下,与资源环境、地质科学、草地农业、大气科学等专业合作,带领社团成员走进实验室、观测站等,在切身感受和主动探索学习的过程中将生态文明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高校还可以引导社团将学习研究成果以竞赛、演讲、节目表演等高校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走进更多大学生的视野,扩大影响力。在校外要利用好大学生实践活动机会,大学生“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大学生社会实践覆盖面最广的活动,受到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等十多个部委的联合支持,在资金等各个方面都有相应的保障,高校要充分利用“三下乡”实践活动开展高校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动员学生组建与生态文明思想宣传、生态环境保护技术推广等主题相关的实践团队,在带队教师的指导下深入工厂、社区、乡村开展实地调查活动,让学生在大量活生生的生态问题中理解和思考生态文明教育的意义。除了暑假的“三下乡”活动,寒假也是高校学生进行实践锻炼的宝贵机会,高校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志愿服务活动,通过在社区街道参加卫生大扫除、垃圾分类清理、环保知识宣传等活动,将生态文明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在知行合一的锻炼过程中,内化生态文明理念,形成生态文明精神追求。

(五)重视生态文明教育科研创新,激发生态育人活力

高校要高度重视生态文明教育科研创新,鼓励师生加强生态文明理论研究、生态文明治理技术研究,为生态文明教育注入新生力量,在“教”+“研”的过程中激发生态育人活力。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加强生态文明理论研究,形成生态文明理论体系,提升生态文明教育的科学化水平。当前的生态文明理论研究多集中在十八大以后,对于其他时段的生态文明思想研究成果较少且呈现出较为零碎的特点,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注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维护生态发展的国家,因此有着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资源,高校教师要认真思考、深入挖掘,在借鉴国外优秀生态文明思想的基础上,搭建本国的生态文明思想体系,激活生态文明思想理论的力量,用系统完备的理论说服学生、感染学生、教育学生。其次其他课程教师要积极发挥专业特色,加强课程研究与创新,尤其是自然科学类的教师要将高校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和专业技术优势相结合,通过技术的实践创新为应对环境问题做贡献,同样为高校学生的价值选择做出榜样示范。例如针对过度依赖化学品、对化学品疏于管理,造成化学药品污染等问题,部分高校开设了《环境化学》——一门专门研究有害化学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存在、化学特性、行为和效应及其控制的化学原理和方法的课程,在这样的课程中,理论与技术得以活化,高校学生不仅获得了道德素养和技能知识的双向提升和转化,还增强了学习的兴趣和获得感。最后高校要积极鼓励学生围绕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行动计划项目”,将自己的理论知识、技术能力和创新思考通过科研创新的方式孵化发展,开发类似于支付宝“蚂蚁森林”“爱心捐步”等绿色公益活动,在项目资金的支持下,实现线上和线下双联动,在满足高校学生生活娱乐等需求的同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生态素养,在科研项目的带动下,让更多的高校学生参与进来,有效发挥“互联网+科研创新”的作用,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在激发生态育人活力的同时,有效应对生态环境问题。

(六)健全生态文明教育制度体系,保障协同育人效果

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同样需要完善的制度体系来保证协同育人的效果,进而打造良好的生态文明教育发展格局。首先要健全生态文明教育组织与管理制度,生态文明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新内容,各方面的建设还有待完善,高校要尽快建立生态文明教育组织与管理制度,统筹好目标、计划、规范、信息和队伍方面的管理,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在坚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导下,强调行政负责,人人有责,确定正确合理的生态文明教育目标,构建完善的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体系,优化授课教师人员结构,及时调节生态文明教育教学中的突发情况,为生态文明教育工作的正常运行保驾护航。其次要健全生态文明教育评价和反馈制度,通过科学的评价和反馈对生态文明教育作出准确真实的分析认识,以便于总结经验、及时纠错、改正问题、发扬成绩、激烈先进,进而给领导者和教育者提供一个改善和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的客观依据,促进生态文明教育的研究发展和创新进步。高校要开辟网上网下双通道,广泛听取高校学生、授课教师以及管理部门的合理的意见建议,同时对生态文明教育过程中的途径、形式和方法进行评估,在社会发展和集体舆论的大环境下形成对生态文明教育整体性与系统性的把握,进而协助行政管理部门完成系统决策,保障生态文明教育的健康发展。最后要健全生态文明教育协同与创新制度,高校要结合国家与社会发展的新形态与新要求,利用与时俱进的理念和技术,加强沟通与合作,不断为生态文明教育注入活力元素,构筑生态文明建设协同创新共赢体系[13],以完备的体系保证高校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实践转化。高校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效果受到信息制度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建立生态文明建设协同创新共赢体系,要从教育目标、教育过程、教育结果以及法律保障等方面加强协同与创新,为多元主体参与生态文明教育提供平台和机会,在主体平等、信息畅通、相互信任、互利共赢的模式下,集中力量破除复杂的生态教育难题,形成协同育人合力,打造生态文明教育长效发展格局。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文明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请文明演绎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漫说文明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对不文明说“不”
小议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