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文革,李卫朝
(山西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 太谷 030801)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1〕这一重要思想“充盈着高尚真挚的人民情怀、家国情怀、民族情怀、天下情怀,视野极为开阔、气魄极为宏阔、境界极为壮阔”〔2〕。深入把握这一重要思想的原创性贡献,要从历史、理论和实践三重维度进行论析。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开阔的历史视野出发,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根本遵循,在把握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以及人类世界的发展历程中,对于时代发展变化作出了准确的历史判断和历史定位,并以此为基础在具体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过程中,生动回答了有关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以及人类世界的“历史之问”。
近代以来,在中华民族危机日趋加深的背景下,中国社会各阶级先后展开了有关探索国家出路、挽救民族危亡的各种努力与尝试,中华民族也在这一跌宕起伏的历史境遇中,深陷西方物质文明冲击所造就的困顿状况而难以自拔。“中华民族向何处去”成为时人所必须直面的“历史之问”。
对于这一“历史之问”的实质性回应,真正开始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社会的传播,因为中华民族自此开始走向了伟大觉醒,中国共产党也由此应运而生。在党的领导下,先后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胜利、完成社会主义革命和推进社会主义建设、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逐步扭转了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的困顿境遇和精神状态,民族主体性也在此过程中逐渐得以彰显。但这些变化也仅局限于历史发展的事实结果层面,尚未进一步上升到理论自觉层面的高度。
正是在此历史背景和发展脉络之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中华民族发展史和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立足时代发展潮流,明确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鲜明主题,以此深刻回答了“中华民族向何处去”的历史之问。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非单向度的复兴,而是一种意涵丰富、面向当下和未来的开放性复兴,充分彰显了中华民族前所未有的精神主动和自觉自信。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3〕3这一主题的明确,不仅实现了近代以来百年党史和中华民族发展史的统一,更以此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在引领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伟大历史主动精神。这种历史主动精神从高度理论自觉的层面根本上扭转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所遭遇的精神困顿和被动,进而蕴含着民族精神由被动自发转为主动自觉的深层意义。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融民族性、历史性和主动性为一体的复兴,这就意味着作为中华民族“根”与“魂”的优秀传统文化,自然也成为实现民族复兴伟大进程中不可忽视的深层次力量。近代以来,伴随中华民族陷入困顿和被动而来的,还有在西方文明和现代化浪潮冲击之下,中华传统文化的整体消沉。因此,中华传统文化,尤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究竟应当向何处去,便构成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所要直面解决的又一重大“历史之问”。
近代以来,在西方文明步步紧逼和“中体西用”具体实践遭遇破产的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变得尤为迫切和需要。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提出了批判继承传统文化和“古为今用”的文化理念,并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中国当代社会发展相融相通。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这一事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向何处去”的历史之问,已进一步具体表现为:如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实现自身现代化的过程中迸发出新的活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高度的文化自信为根本,明确提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4〕的文化发展理念和方向路径。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为旨归,在新时代相融相通的具体文化实践中,充分激发起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蓬勃生命力和创造力。
此外,习近平总书记还进一步提出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3〕13的重要命题。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而言,就是要在充分汲取中华文明中的智慧、价值和精神的基础上,将民族文化基因巧妙融合运用到其中,使其成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实践的典范。这种典范性的实践,在充分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启迪智慧、滋润人心的同时,也进一步激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生命力,进而在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中,生动回答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向何处去”这一历史之问。
“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5〕作为一个拥有巨大人口且兼具世界影响力的大国,中国的发展自然无法离开世界,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因此,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并非仅着眼于国家民族自身发展的“小天地”中,而是兼具深邃厚重的世界关怀的“大格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双创”实践,同样也并非只有中国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凭借其自身的丰富内涵极大拓展了“双创”实践空间,为世界发展提供了诸多可供借鉴参考的中国智慧。由此可见,“中华民族向何处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向何处去”都共同包含了“人类世界向何处去”的深层意蕴。而有关前两个“历史之问”的回应,一定程度上也为后者的解答提供了坚实的立足点和着力点。
随着国际间普遍交往的扩大,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进入二十世纪,伴随人类世界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而来的,还有两次世界性大战,以及此后持续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冷战对峙。反思这段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在持续推进的全球化进程中,如何处理好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谋求共同发展,无疑成为关乎人类世界前途命运的关键课题。而冷战结束以来,地缘政治深刻演变、国家间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等不确定性因素充斥的大环境当中,“人类世界向何处去”同样成为我们必须直面的“历史之问”。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实现人类和平与发展的美好愿景出发,深刻洞察世界历史发展的大潮流、主基调和主旋律,以强烈的使命担当引领变局、开创新局,极富开创性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理念。
这一重要理念在错综复杂的世界历史演变中,厘清了人类世界发展的主流和方向,使人们深刻认识到,世界首先应该是全人类的世界,这是诡谲多变的百年世界历史演变所不可否认的客观事实,更是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观视野下人类主体性的充分彰显。而伴随国家普遍交往的深化,人类世界将越来越成为一个命运与共、息息相关的共同体。
由此可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无疑为人类世界提供了一种包含属于世界整体的世界利益、世界制度和世界秩序的全新世界视野,为人类世界提供了真正的世界性维度,从而回答了“人类世界向何处去”的历史之问。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极为宏阔的气魄,立足于当代中国的伟大实践样本,积极破解中华民族、中华文化及人类世界当前所面临的时代课题,并以极富科学性、真理性的创新理论进一步指导引领具体实践,有力回答了“时代之问”。
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依此而言,属于每个时代的主题,也必然是在回应“历史之问”的过程中所形成。结合当代中国实际而言,当代中国如何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主题可以具体细化为以下三个层面,即有关“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及“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时代课题。而这些课题不仅共同构成了当代中国的“时代之问”,更成为今天中国共产党所必须直面的“实践之问”。
首先,推进中华民族复兴伟业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6〕在当下实现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期,有关“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议题,成为必须直面的“时代之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基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宏大视野,全方位、多角度地系统回答了这一问题,并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融入贯穿其中,从而勾勒出新时代中国实现民族复兴伟业的“路线图”和“方法论”。
其次,推进中华民族复兴伟业要在承接历史脉络和引领时代发展中解决好中国现代化发展的问题。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正是由于在“实现什么样的现代化”“怎样实现现代化”等问题上陷入落后被动而走向衰落。因此,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期的当代中国,必须在实践和理论的结合中回答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之问”。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3〕14。这条现代化新道路蕴含着深刻的理论昭示意义,它意味着当代中国在推进国家现代化方面,不是对西方国家的简单模仿和亦步亦趋,而是融合了民族特色、实践特色和理论特色为一体,为人类现代化事业开辟出的中国式现代化新路径。
再次,推进中华民族复兴伟业关键在于中国共产党。正如上文所述,无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都构成了当代中国推进民族复兴伟业的具体内涵,而这二者的具体实践自然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从中华民族发展史来看,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百余年的坚强领导和英勇奋斗中,中国人民才走上了民族复兴的大道,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因此,在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中,我们究竟应当建设什么样的以及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成为关乎当代中国推进民族复兴伟业的根本问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提出了党的自我革命。作为贯通百年党史的宝贵历史经验,这种源于初心使命、敢于直面问题、纠正错误而进行自我革命的勇气,不仅构成了中国共产党不可磨灭的显著标识,更成为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题中应有之义,成为焕发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生机活力、保障民族复兴伟业顺利前行的奥秘所在。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是谁,我们要成为谁”这种关乎国家主体性的根本问题在全球化浪潮冲击下愈发值得认真审思。而重新审视“如何对待中华文化”,便成为我们突破这一文化困境的关键所在,也成为我们当下避免文化趋同,保持文化特性、民族特性的基本前提。因此,“如何对待中华文化”自然也构成当代中国亟需解决的“时代之问”。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其自身不断增强的文化自觉基础上,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鲜明旗帜,立足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现实条件,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定位文化自信,谋划文化发展。习近平总书记讲道:“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7〕这不仅解答了中华文化与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统一性问题,还充分彰显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前所未有的文化自觉与坚定不移的中华文化立场。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8〕正是在这一重要理念指导下,党和国家开始进一步注重国家软实力建设,深入展开对于信仰、精神、伦理、秩序和规则等领域的重建〔9〕。
由此可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力回答了当代中国“如何对待中华文化”的时代之问,进而充分展现出其作为“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的深刻内涵和丰富意蕴。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人类和平与发展的美好愿景出发,深刻把握历史潮流,顺应时代发展趋势,明确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理念,回答“人类世界向何处去”的历史之问。当今世界正经历着新一轮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带来了更多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方兴未艾的科技革命、更新迭代的产业变革以及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等,诸多因素都为这个大变局不断施加新的变量。在此情形之下,如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重要理念形成广泛共识并带动世界各国以具体行动真正参与到这一伟大实践中来,成为我们所必须直面的“时代之问”。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以具体的、生动的、成功的中国外交实践,生动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成为中国谋求世界大同、引领人类文明潮流的鲜明写照。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理念最为真切地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追求和平与发展的普遍心愿,最为确切地把握住了合作与共赢这一解决当今世界主要问题的根本依据。据此而言,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着力点,也就表现为小到国与国之间的伙伴关系,大到囊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在内的全球治理体系。这既向世界展现了这一重要理念的丰富内涵,又提供了推动落实这一重要理念的具体实践路径。由此可见,中国正以具体行动切实推动人类世界不断凝聚合作共赢、包容互鉴的共识,从而朝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方向稳步迈进。
此外,作为这一重要理念的重要实践平台,“一带一路”倡议不仅为当下全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和世界经济复苏注入活力,更为可贵的是,这一倡议所蕴含的“丝路精神”也随之落地生根,在各地域、各文明的历史、现实和未来的时空互动中交融贯通,成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最为广阔厚实的沃土。
由上可见,无论是从多层面出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还是以“一带一路”倡议为重要平台展开具体实践,二者都进一步推动世界朝着人类命运共同体方向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进而有力回答了当今世界的“时代之问”。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推动当代中国、中华文化以及人类世界发展的实践过程中,深刻把握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的根本期望与诉求,以极为壮阔的境界创造开辟出一系列充分彰显人民性的原创性理论成果,并以此指导具体实践进而生动回答了“人民之问”。
作为当代中国所必须面对的“历史之问”和“时代之问”,“中华民族向何处去”以及“如何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本质上而言都共同深刻蕴含了“人民之问”。众所周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具体内涵之一,就是要实现人民幸福,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这一内涵具体生动体现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此观之,在“历史之问”和“时代之问”的共同交织下,“如何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这一关乎根本的“人民之问”显得尤为重要,而这也成为解决“历史之问”和“时代之问”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本色和初心使命出发,立足于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所作出的准确判断,明确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回答了“如何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这一“人民之问”。
首先,这一思想围绕“为了谁”这一根本问题,坚守人民立场,明确人民至上原则,旗帜鲜明地将人民利益摆在最高位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10〕无论是在脱贫攻坚战中全力实现“两不愁三保障”,还是在疫情防控中不惜一切代价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人民至上的原则理念都鲜明贯穿其中,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政党性质和价值追求,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提供了最为鲜明和最为根本的价值导向。
其次,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以造福人民为旨归,贯穿于新时代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全局中。在这一思想指导之下,党和国家大力推进和改善就业问题、努力建成世界最大规模社会保障体系、奋力攻坚世界最复杂的脱贫难题、全力部署展开世界最有效的疫情防控保卫战等等。在这一系列伟大实践的过程中,中国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提升,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得以逐步实现。
再次,无论是过去、当下还是未来,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具体实践中必须坚持以人民为实践主体。这也就意味着要紧紧依靠人民、植根人民,从而在“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过程中,充分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综上所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价值导向、实践导向和动力导向三个层面,分别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提供了明确方向、展现了实践路径、注入了蓬勃动力,进而充分回答了“如何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这一“人民之问”。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鲜明昭示了以人民为实践主体,发挥人民主体作用,进而为实现美好生活提供根本动力的深刻意蕴。在此过程中,需要在当代中国广大人民群众中凝聚起自信自强的精神力量。因为这既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向往在精神层面的内在要求,也是广泛激发人民群众以前所未有的精神主动投身到民族复兴伟业实践中的关键所在。因此,“如何凝聚起自信自强精神力量”便成为又一关乎根本的“人民之问”。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准确把握民族复兴的内在要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继承发挥中国精神,从而在构筑中国价值和弘扬中国精神的具体实践中,为中国人民凝聚起自信自强的精神力量。
作为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和引领中华文化发展的价值规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身就是对文化的坚定自信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实践的典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一些基本思想和价值理念,经过历史积淀和传承发展已然构成当代中国人民价值认同的历史底色和根本共识。正是立足于这一实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真正深入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中,凝聚起内生于民族文化传统和当代中国实际的价值共识。这一价值共识同样还深刻蕴含着有关“中华民族向何处去”“如何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鲜明价值导向,这种价值导向根植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迈向伟大复兴的百年实践,是经过实践所检验的、先进的、人民的和真实的价值导向。这便从中国人民价值自觉和价值自信层面,进一步彰显了民族性和人民性,成为构筑中国价值和凝聚自信自强精神力量的坚实基础。
此外,在明确价值共识和价值导向的基础上,继承和发扬中国精神无疑成为凝聚中国人民自信自强精神力量的重要支撑。作为中华文化核心精髓的长期凝结产物,中国精神孕育厚植、继承发展、生动诠释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具体彰显为中华民族所具备的独特精神气质和精神品格。无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还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在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我们所传承的正是本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和精神追求。因此,在坚持文化自信和价值自信的前提下,充分弘扬中国精神能够源源不断地凝聚起中国人民最为广泛、最为持久的自信自强的精神力量,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地发展壮大提供内在支撑。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回应的“人民之问”,绝非仅局限于新时代的中国场域,而是面向更为广阔的世界场域。从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到凝聚起中国人民自信自强的精神力量,以上有关“人民之问”的两个维度,最终都共同指向了实现世界和平与人类进步。因为这既是中国人民“美好生活”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中国人民“自信自强精神力量”的终极实践归宿。
与此同时,从现实世界来看,当今世界正遭遇各种不确定性因素交织叠加而生的未知风险,在此背景之下,要真正实现世界和平与人类进步,从根本上而言,就需要世界各国人民在世界交往实践中,自觉凝聚起最为广泛、最为根本的价值共识。因此,“如何实现世界和平与人类进步”,在具体实践中便进一步具体表现为“如何凝聚世界各国人民的价值共识”。
习近平总书记以维护世界和平发展为旨归,在引领人类进步方向和时代潮流的具体实践中,明确提出构建极具广泛共识的“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这一共同价值以其深刻的现实基础、具体的生动实践和坚实的人民基础,有力推动了世界各国人民的价值共识的凝聚。
首先,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是当今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和期望,从世界、国家、个人的层面,充分反映了当代世界人民的共同追求,构成了当代世界交往实践所立足的根基,更成为孕育全人类共同价值的现实基础。全人类共同价值必然是具体真实的,而非抽象玄妙的,是全球化时代各国人民在交往实践中所内生的,而非游离于各国人民普遍诉求之外的。以此观之,这也正是全人类共同价值能够成为凝聚世界各国人民价值共识的基本前提。
其次,在新时代中国的具体外交实践中,全人类共同价值得以充分彰显与弘扬。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努力践行“一带一路”倡议,并持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此过程中,中国在坚定不移维护世界和平发展的基础上,努力维护公平正义的全球秩序。从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的立场出发,摒弃西方所谓“普世价值”的排他性、支配性和虚伪性,努力推动新型国际关系的形成与发展。正是在这些具体的中国外交实践中,全人类共同价值得以充分彰显和弘扬,构建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倡议也因此而不断获得世界各国人民的广泛认同和支持。
再次,构建全人类共同价值还蕴含着充分尊重文明多样性和尊重各国人民利益的丰富意蕴。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以宽广胸怀理解不同文明对价值内涵的认识,尊重不同国家人民对价值实现路径的探索,把全人类共同价值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实现本国人民利益的实践中去。”〔11〕构建全人类共同价值,不仅要秉持“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立场和态度,更要将这一共同价值最终落脚于实现各国人民的具体利益上,这也正是全人类共同价值能够凝聚起世界各国人民价值共识的关键所在。
综上所述,从历史、理论和实践三重维度出发,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原创性贡献的论析,进一步展现了其实现“新飞跃”的内在逻辑与深刻内涵。其中,作为其原创性贡献的逻辑起点,有关“历史之问”的回答,在继往开来中解决了此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所未能充分回应的“历史之问”,从而成为其实现新飞跃的基本前提。作为其原创性贡献的鲜明标识,有关“时代之问”的回答,为这一重要思想核心的“时代议题”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个结合”提供了理论指导和生动实践,故而成为其实现“新飞跃”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作为其原创性贡献的根本归宿,有关“人民之问”的回答,在面向最广大的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时,始终秉持人民至上原则,并以壮阔境界将其付诸实践,从而成为其实现“新飞跃”的动力源泉。三重维度的论析,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刻认识这一重要思想的原创性贡献,同时还为我们进一步深化理解其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飞跃”提供了新视角和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