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亮
(武警后勤学院 教研保障中心,天津 300309)
社区是城市社会体系中的最基础单元,是社区居民获得和享受公共服务的重要场所,社区公共服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社区居民的生活幸福程度。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丰富多层次多样化生活服务供给,城市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同时,在城市社区公共服务供给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和短板,影响和制约了社区公共服务的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探索新形势下提高城市社区公共服务供给能力的有效路径,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城市社区公共服务是指由政府和社区组织在社区范围内所提供的一系列有效保障社区居民生产生活需求的公共产品和服务。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治理水平的不断提升,社区公共服务的覆盖面不断扩大,已涉及民生生活的各个方面,如社会救助、就业指导、社会保障、医疗保健、文化教育、社会稳定等,极大地方便了居民生活,提高了居民的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强化了社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同时,在当前部分城市社区公共服务供给中仍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影响和制约了城市社区公共服务的高质量发展。
人员少、任务重、责任大,是当前许多城市社区工作人员的常态,在疫情防控时期更是如此。在许多城市社区中,工作人员普遍身兼数职,承受着非常繁重的工作任务。比如,向社会弱势群体和优抚对象提供社会福利;照顾辖区内孤寡老人;为残疾人提供必要生活帮助和工作支持;针对退伍军人开展就业培训;向普通居民提供生活便利服务;给予毕业大学生就业信息和培训服务;采集社区居民基础信息;调解邻里矛盾纠纷;创建平安社区,维护社区安定团结;等等。除了以上常规性服务之外,城市社区工作人员还需要应对数量繁多的专项检查和诸如精神文明建设、卫生城市建设、劳动力调查等临时工作,常年处于较大压力状态中,繁重的工作任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区服务供给的水平和效率。
城市居民是社区建设的核心力量,只有积极主动地参与社区公共事务,才能促使公共部门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目前,有相当一部分城市社区居民对社区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工作不甚了解,缺乏对于本社区的组织认同和归属感,仅仅将社区作为自身的安居之所,不愿意参与社区事务。加之社区工作人员宣传力度不够及工作方法欠科学,使得许多社区居民游离于社区组织的各项公共活动之外,社区公共服务供给往往只能靠社区工作者和公益性组织的推动,影响了社区服务的高质量供给。
社区工作人员是公共服务的直接供给者,也是为社会大众提供公共服务的社会组织的直接监管者,其对于社区政策的了解程度、公共服务供给的专业化程度直接关系到服务效率和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当前社区公共服务的覆盖面越来越广,人民群众对这一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相应地对于社区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然而,许多社区工作人员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不高,一些人只学过一般的社区管理知识,缺乏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经历,虽然有较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但缺乏专业工作理论和方法的支撑,不能满足新型社区公共服务供给工作的需要。
完善的硬件基础设施可以为城市社区居民提供丰富多样的活动空间。当前不少社区在硬件设施建设方面较为落后,难以满足社区居民美好生活的现实需求。主要表现为:娱乐场所和设施供给不足,一些现有活动场所年久失修,配套设施档次低、不完善,有效供给不足;医疗场所面积偏小,医疗人员配备有限,床位不足,医疗设备短缺;文化体育场所供给不充足,图书室场所面积小图书更新慢,有的社区缺乏篮球场、健身房、羽毛球场地等活动场所,无法满足社区群众的体育健身需求。
一方面,社区居民往往立足于自身利益思考问题,并作出是否参加社区公共服务的选择。当前,社区居民了解社区公共服务活动的渠道主要包括微信公众号、社区公告栏等。受制于社区居民的综合素质和生活习惯,以及微信公众号和社区公告栏的有限传播力,有相当一部分居民对社区工作不甚了解,不知悉当前社区公共服务的内容及其重要性,进而表现出对于社区公共服务活动的漠视。另一方面,一些城市居民仍然受到传统文化和计划经济管理思维的影响,认为社会公共服务是政府等公共管理部门的本职工作,自己作为被服务者不应对其过多地深入参与,也不应该对服务的内容和质量提出更多要求。正是由于居民认识不到位,不能深度参与到社区管理过程中,使得政府部门无法精准把握居民的真实需求,从而实现对社区公共服务的科学供给。
充足的资金是提升公共服务供给质量的重要基础。当前,城市社区普遍存在公共服务资金供给不到位、来源渠道单一等问题,并由此造成社区公共服务项目推进缓慢、效果落实不尽如人意的局面。根据相关制度安排,城市社区为居民提供公共服务的资金主要来自于财政拨款、社会捐助、有偿服务等收入。但从现实情况来看,大多数城市社区的活动费用来源单一,主要依靠政府财政拨款,缺乏从社区内部和社会组织等渠道获得多元活动资金的能力。
健全的考核激励机制是组织保持较高效率的关键因素。当前有许多城市社区没能针对服务供给工作进行绩效考核,并针对不同行为进行有效激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社区工作考核评价主体单一。现有的社区工作考核评价主体为基层政府,而非社区居民,当政府工作要求与满足居民公共服务需求无法兼顾时,社区往往会优先完成政府部门任务,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公共服务供给的质量。二是缺乏针对公共服务供给主体的激励机制。从现实情况看,社区工作人员工作繁忙且工资收入不高,激励机制欠缺或不完善会直接影响到社区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和积极性。三是缺乏对社会组织和志愿者队伍的有效激励。社会组织和志愿者是社区公共服务活动的重要供给者和补充者,激励机制的缺乏会影响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工作的良性运行和长远发展,不利于其高质量完成工作。
社区居民是社区公共服务活动的受益者,在评价服务质量和提出服务要求方面具有发言权。激发社区居民深度参与需要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一是畅通社区居民需求表达渠道,社区工作人员可通过家庭走访、问卷调查、听证会议等形式,以及利用微信群、微信公众号等平台,鼓励社区居民充分就社区公共服务工作表达看法、提出意见和建议,确保相关意见建议精准、高效抵达服务供给单位,使其能够针对服务活动及时作出调整。二是充分尊重社区居民的自治主体地位,发挥居委会等自治组织的自我管理和服务职能,充分调动社区居民反馈公共服务需求、直接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积极性。三是培养社区居民的主人翁意识,帮助他们认识到参与社区公共服务是加强邻里间沟通交流的重要途径。社区工作人员可通过宣传栏、微信群、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加强宣传教育,着力营造互帮互助、温暖和谐的社会氛围,不断提升社区居民的组织认同感。
社区公共服务参与主体需要携手拓宽融资渠道,确保这一工作具有充足的资金支持。在传统模式中,政府财政资金是社区服务的主要资金来源,但在土地财政难以为继、政府债务逐年增长、企业成本持续上升经营负担加重的时代背景下,财政拨款的支持作用有限。因此,需要构建政府、企业、社会力量共同合作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一是巩固政府财政投资的基础性地位,通过逐年增加公益性行业财政预算比例的方式,针对社区居民需求进行专项转移支付,并对相关资金进行严格监管,确保政府财政支持不缺位。二是积极引进企业资本和社会资本,通过深度合作,建设一系列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服务项目,破解资金难题,助推社区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三是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服务新格局,吸引社会资本积极投资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以弥补政府投资的不足,构建公共服务多元供给格局。
健全社区公共服务考核评价机制,核心是构建核心评价机制的程度与方式,这是保证考核评价体系科学性、规范性、有效性的基础。首先,应将居民满意度作为评价的核心指标,确保社区居民深度参与到评价体系的创建工作中。在完成考核过程中,政府部门可运用多种手段,邀请社区居民对公共服务的满意度进行客观评价。其次,应多角度对服务质量效率进行评价,评价主体不仅包括街道办及政府职能部门,还应引进第三方评估机构,以提升评估工作的专业性和客观性。再次,注重服务评价的量化性和方式性,可通过运用考核指标和量化数据表方式精准计量服务效果,综合运用短期评估和长期评估,确保该项工作持续开展。
高素质专业化人才队伍是实现城市社区公共服务有效供给的重要保证。在具体工作中应重点抓好以下三方面工作:一是把握好人员聘用关。政府相关部门应定期组织社区工作人员招聘,通过笔试、面试、试用考核等一系列程序,为社区选择优秀的高校毕业生、大学生村官和具有工作经验的社会工作者。二是加强社区工作人员的岗位技能培训。上级部门应通过党校(行政学院)、职业院校以及社会培训机构对社区工作人员进行系统性培训,着重提升其为人民服务意识、社会服务精神、公共服务能力以及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的全新服务技能,全面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和专业技能。三是提高社区工作人员的薪酬福利待遇。政府相关部门要充分考虑社区工作人员的职业前景、薪酬待遇、工作环境等现实需求,为这一群体制定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在对工作质量设定明确衡量标准的同时,积极落实岗位薪酬和绩效薪酬,最大程度地激发社区工作人员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