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艳军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 中共党史教研部,太原 030006)
党校(行政学院)是我们党进行干部教育培训的主渠道、主阵地,教学工作则是其中心工作。山西省委党校在2022年春季学期“大备课”中提出了“党校好课5+5”的要求,为不断提升党校教学工作的整体水平明确了目标、指明了方向。党性教育是党的干部教育的灵魂,也是党校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党的历史是党不懈奋斗的精神动力和力量源泉,蕴含着丰富的党性教育资源,党的历史教育则是增强党员干部党性修养的有效途径和重要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1〕。这一论述为广大党员干部学习党的历史明确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党校教师要讲好中共党史这门课程,必须坚持党校姓党,从“为什么学、学什么和怎样学”等方面进行系统讲授,以期为党员干部科学、客观、全面地了解和把握党的历史提供借鉴和参考。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其自诞生之日起团结带领全体中华儿女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接续奋斗的历史。在百余年发展历程中,党领导人民不断攻坚克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些成就和经验的集中表现就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成果。新时代,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是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高度自信的集中体现,是党和国家发展的历史结晶,为党和国家的发展进步提供了坚实基础和执政底气。可见,坚定“四个自信”关乎党和国家前进的方向和道路,而通过学习党的历史,能够使党员干部更好地认识历史、总结经验,坚定“四个自信”,强化“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进而增强党的执政自信,保持政治定力和战略定力,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不竭的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历史总是向前发展的,我们总结和吸取历史教训,目的是以史为鉴、更好前进。”〔2〕汲取自身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对于执政党而言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总结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失误和教训,不仅有利于其更好地汲取历史教训、避免重犯错误,而且有利于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长期执政的能力,进而增强前行的动力。党的历史中蕴含着丰富的治国理政正反两方面的“大道理”和“大智慧”。党员干部只有通过学习党的历史汲取营养,才能够提高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世情、国情、党情的能力和水平,也才能够更好地按照规律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进而开创工作的新局面。
近代以来,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成为中华民族面对的两大基本历史任务。我们党自诞生以来,就旗帜鲜明地将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作为自己奋斗的最高目标,并将这一崇高追求与我国的实际相结合,升华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伟大历史使命。在这一崇高价值目标的引领下,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取得了今天的巨大成就。实践中,广大党员干部要以党的初心和使命为主线,通过学习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80多年的斗争史、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奋斗史,更加客观理性地理解、把握党的初心和使命的深刻内涵,进而更加清醒地思考和回答我们党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一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以切实增强全党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总之,党员干部通过对党的百余年历史的学习,要深刻理解和正确把握“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以提高全党对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的理解和把握,进而强化其对党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和理论认同,创造出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业绩。
党校教师在对理论知识进行全面系统讲述的基础上,要更加深入、全面系统地总结和提炼重大理论所包含的多方面的价值意蕴。也就是说,党校教师在党史课教学中,不仅要讲清楚基本史实,更要讲清楚史实背后的规律、深层次原因等根本问题。
中共党史是以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为研究对象,通过党的活动来揭示中国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一门科学。党校教师应该从党的历史发展主线和总体脉络来掌握党的历史的全貌,准确把握党的历史的来龙去脉,进而更好地理解党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个根本问题。从宏观视角来看,党的历史就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通过不断进行自我革命、持续推进伟大社会革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历史。在这一进程中,党领导中国人民迎来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而伟大发展成就的取得和目标的实现,则关键在于党能够始终坚守和切实践行自己的初心和使命。
党校教师要科学认识和把握党的历史发展进程,就必须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各阶段的基本矛盾和主要问题,即历史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实事求是研究和宣传党的历史,要牢牢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3〕这一论述是学习党史的根本要求和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也是强化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必然要求。党校教师只有科学把握党史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才能做到正确地认识党的历史,进而深刻理解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历史必然性。
近代以来,面对外敌的入侵和封建统治阶级的昏庸腐朽,中华民族必须完成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大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亿万劳苦大众为完成这一历史使命而努力奋斗就成为党的历史的主题和主线。党的长期领导和执政地位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人民的正确选择。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的,只有牢牢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我们才能始终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这是始终贯穿党的历史的一条红线,不可有须臾的偏离。
如何评价和看待党史上涌现出的大量历史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是今天党史学习研究必须要面对的重大政治问题,不仅事关如何认识和评价党走过的路,而且事关能否更好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笔者认为,通过历史与逻辑相结合,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与所处时代相结合,是正确评价党史中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的正确方法。因此,对重要历史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进行科学评价必须遵循以下原则:第一,对重要历史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评价是否科学客观,不仅是一个历史问题,更是重大的政治问题,必须坚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第二,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评价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客观、全面、辩证地进行评价;第三,评价历史人物时,要尽最大可能把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还原到当时的环境和条件下去评价。只有这样,我们党才能作出经得起历史和实践检验的结论,才能引导党员干部更加理性地认识党的历史,进而增强不断开拓进取的信心和决心。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将党的百年历史划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四个历史时期,其中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有很大的不同,但不同不等于相互割裂,更不等于根本对立。针对少数人将这两个阶段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的错误观点,我们必须要有以下一些清醒的认识。第一,两个历史时期是内在一致的,表现为坚持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根本制度、战略目标等方面是一致的,不能将二者对立起来、相互替代;第二,两个历史时期有明显的区别和不同,主要表现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发展政策、实际举措、内外环境等方面,但前者为后者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后者是在对前者发展的经验教训总结和汲取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第三,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不能相互“否定”或代替,因为二者具有历史的继承性和内在的统一性,主题和主线是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如何认识和评价两个历史时期的关键和实质是如何正确认识和看待党的历史上发生的错误和挫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对自己的错误所抱的态度,是衡量这个党是否真正履行对人民群众所负责任的一个最重要最可靠的尺度”〔2〕。所以说,党校教师要正确认识和对待党的历史,必须坚持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分清历史的主流和支流。在党的历史上,总体上讲成就是主流、错误是支流;第二,应该用历史的、发展的、实践的观点认识历史上的错误和曲折,重点和关键是应尽可能还原历史原貌,深刻认识犯错误的根源,进而防止错误重演;第三,承认错误、反思错误,是为了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和智慧力量,使党员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知史爱党、知史爱国,进而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好地推向前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党要坚持唯物史观和正确党史观,从党的百年奋斗中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4〕党史学习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使党员干部增强对历史的辨别和反思的能力,要求其正确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深刻理解、准确把握我们党成功的根本原因和基本规律,以达到既了解历史“是什么”,更懂得历史“为什么”的目标。
党校教师要清醒地认识到,唯物史观是党员干部学习党的历史的思想理论源泉,人民立场则是学习研究党史的根本立场。党员干部只有坚持和运用好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坚持历史的观点、实践的观点和辩证的观点,并运用科学的方法,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党的历史。
党校教师要坚持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学习研究党史,必须遵循以下原则:第一,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一切以客观史实为基础,从实际出发,学习研究党的历史;第二,要坚持辩证统一的观点,掌握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用辩证统一、历史发展、普遍联系的观点学习研究党的历史;第三,要科学把握事物矛盾运动的原理,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有机统一,重点抓事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第四,要把握实践和认识的相互关系,增强辩证思维能力,透过现象认识本质,从而进一步提高辨别复杂事物、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
党校教师要坚持“党史姓党”根本原则,必须站稳政治立场,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中国化的创新理论成果为指导,重点讲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史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严格按照党的三个历史决议精神、改革开放以来历次党代会、中央全会和中央相关重要会议精神学习研究党史,将遵守党纪和发挥个人能动性有机结合起来,教育党员干部坚决抵制和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各种错误观点和言行。
党校教师要坚持“党史姓党”根本原则,就必须把党性和科学性的关系处理好:第一,科学性是党性的基础和前提,党性立场建立在科学性基础之上。“没有科学的态度,即没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统一的态度,就叫做没有党性,或叫做党性不完全。”〔5〕党史研究越能真实客观还原历史真相,就越能反映事物的内在本质和基本规律,也就越能更好地体现其中的党性要求。第二,科学性不能完全脱离党性,党性为科学性提供价值指引和立场支撑。党校教师在教学中只有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才能真正地坚持党性、更好地体现科学性。所以,党性和科学性有机结合是把握好“党史姓党”根本原则、讲好党史课的根本方法。
总之,党校教师要讲好中共党史这门党性教育类课程,必须做到用马克思主义的学术讲政治、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讲理论、用百余年党史中的人物和事件讲道理,实现三者的有机统一和融会贯通,以有效提升这门课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进而增强其针对性和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