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建平 武育楠
农业是立国之本,但资源紧缺、环境恶化等问题严重制约着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1〕〔2〕。当前我国农业正面临着向现代农业转型,温饱型农产品已实现了供需平衡甚至过剩,但中高端农产品的供给仍显不足,出现了农产品供给数量和质量的结构性矛盾〔3〕。随着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持续提升及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绿色、有机、健康农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大,迫切需要实现农业生产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从而对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提出了要求。与此同时,中国农业碳排放量占总排放量的17%,是重要的温室气体排放源,分别高于发达国家及世界平均水平约10个百分点和4个百分点,对比这一差距,中国农业生产的减碳任务十分艰巨。但农业绿色种植又是巨大的碳汇系统,其所具有生态功能可抵消相当部分的碳排放,有学者研究显示可抵消农业自身碳排放的80%〔4〕。也即是说,农业绿色发展不仅是农业自身减碳的重要途径之一,也将为整个社会经济系统减碳发挥重要作用。因而,考察我国农业绿色发展状况,挖掘推动农业绿色发展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引导农业企业实现向绿色发展转型,这些都是实现“双碳”目标的现实课题。本文在分析我国农业绿色发展面临困境的基础上,以甘肃杨子惠众农业种植有限公司(简称“杨秸秆”)为例(1)“杨秸秆”是甘肃杨子惠众农业种植有限公司的注册商标与品牌,也是“杨秸秆”农业种植核心技术的代称。,分析“杨秸秆”的应对之策,探索农业企业实现绿色发展的路径,以期为农业高质量发展和“双碳”目标实现提供借鉴。
农业绿色发展属于一种新的发展模式,要求从粗放型的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为集约经营〔5〕,本质上是一种价值导向,需要通过绿色发展制度建设、机制创新以及农业生产生态生活的全面绿色化,从而实现经济、社会以及生态环境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6〕,要求产前(产地环境)、产中(生产过程)以及产后(农产品)的全流程绿色化〔7〕。实现农业绿色发展,既要协调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减少环境污染,保障产品健康、安全、无污染,又要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因而,农业绿色发展是一项包括从技术选择、要素投入、生产加工、质量保证、品牌营销到消费者入口的全产业链绿色化系统性工程,需要在生产技术、组织建设、产业链构建、品牌打造以及营销推广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变革。
根据《中国农业绿色发展报告2020》测算,2012—2019年短短8年时间,我国农业绿色发展持续向好,农业绿色发展指数从73.46稳步攀升至77.14,农业生产绿色化、农业资源用养结合协调化、农业产地环境清洁化均稳步推进,为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和乡村振兴提供了重要基础支撑。从现实来看,在农业生产全过程实现绿色发展过程中,如何将农业绿色发展转化为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自觉行动,进而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全面提升现代农业技术水平,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共赢,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和挑战。
农业本身抗风险能力较弱,农业收入极不稳定,且农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很低,“谷贱伤农”问题严重,仅靠农业生产农民很难致富,增产不增收导致绝大部分农户不愿意从事农业生产,更加依赖外出务工所带来的收入。2021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为7958元,超出经营净收入1392元(2)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2021年居民收入和消费支出情况”,http://www.stats.gov.cn/xxgk/sjfb/zxfb2020/202201/t20220117-1826442.html,虽然国家不断加大农民种粮补贴等政策,但由于收益比较低,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仍然不高。农业绿色发展不仅要求人才、资本、信息、市场等全方位的变革,还要求土地、资本、劳动、技术等先进生产要素的大量投入及优化组合。目前,企业、合作社以及农户作为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其绿色生产意愿直接决定着农业绿色发展的要素投入,但在增收困难等背景下,农业企业基于利润最大化原则的绿色生产意愿不高,农户投资能力和意愿都不足,合作社异化、空壳化现象严重,难以成为绿色发展的主体〔8〕。因此,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绿色发展的积极性并不高,直接导致农业绿色发展投入缺乏,农业的绿色发展严重受限。
受限于技术人才缺乏、创新动力不足等原因,目前我国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绿色技术创新能力低。一方面,企业、合作社、农户等生产经营主体自身绿色技术创新能力薄弱,难以从内部实现绿色技术创新与突破。另一方面,生产经营主体从外部环境中搜寻获取绿色技术能力也较低,与高校、科研机构等单位合作少且对绿色技术的吸收转化能力差〔9〕。在技术利用层面,绿色技术主要包括化肥投入品减量精准施用、废弃物循环利用以及其他生物、工程技术等,这些技术的成本普遍过高。由于农产品的优质优价尚未实现,采用绿色技术具有一定的“经济外部性”,短期内农业生产效益有下降的风险,要使作为“经济人”的生产经营主体主动采用绿色技术也存在一定难度〔10〕。
农业绿色发展是一场经营理念、农业技术、生产方式、销售等环节的全方位变革,需要高效有力的组织体系作为支撑。然而,我国多数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发展状况不佳,农业组织化程度偏低。首先,农业企业发展不足,我国农业企业普遍存在小、散、低、弱的状况〔11〕。其次,产业组织形式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目前较普遍的“公司+农户”“公司+中介组织+农户”等模式仍面临很多问题,相互之间的合作不稳定,其基本原因在于没有形成较为完善的利益连接机制〔12〕。总之,农业企业组织化不足,从事现有产业的各组织合作松散,农业绿色发展在组织建设方面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一方面,农业产业内结构不协调,相比于农业种植和农产品生产,农产品加工、服务链条发展水平较低,产业链发展不均衡。加之产业链中利益分配不尽合理,资源环境代价主要发生在生产端,主要经济收入则属于销售端,制约了生产端对于农业绿色技术的使用〔13〕。另一方面,农业多功能结构不协调,我国农业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等功能已得到充分挖掘,但文化和生态功能利用程度仍处于较低水平,旅游、休闲、康养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生态模式发展不够充分,与传统农业的融合程度偏低。根据农业农村部2019年统计,我国休闲农业接待游客营收仅占当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6.9%,第三产业发育不足,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融合度低〔14〕,阻碍了三产融合的发展优势与乘数效应〔15〕。
“杨秸秆”起步于2008年成立的榆中田园春农产品种植专业合作社,2018年由多家企业、合作社联合组建成立甘肃杨子惠众农业种植有限公司。截至2021年6月,“杨秸秆”形成了包括27个合作(自营)基地、24个合作社、30个专营店等在内的供销网络平台,带动农户3560户,产品分布蔬菜、药材、油籽、粮食以及农产品深加工等多个领域,产生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农业绿色发展的核心在于绿色农业技术的推广与应用,但多数农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弱,寻求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成为农业企业实现农业绿色发展的首要选择。“杨秸秆”积极寻求与山东省秸秆生物工程技术中心合作,通过采取派遣企业技术人员前往学习、引进技术中心专家实地培训等方式,研究出更适合甘肃省土壤、气候、环境等条件的“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组织当地合作社推广该技术在农业绿色生产领域的应用,实现了经济和生态效益的双赢。相比传统种植,利用秸秆技术种植的有机蔬菜增产普遍超过20%,有机蔬菜单价也更高,既增产又增收,同时有效减少化肥施用量,实现了农业碳减排。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面对分散的农户,组建有效的农业产业组织,是推动农业绿色发展的必然选择。“杨秸秆”先后尝试了“合作社+农户”“公司+农户”等多种产业组织形式,建立了以股份合作制为基础的“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新型产业组织。同时,为有效解决资本和劳动的关系问题,“杨秸秆”在确保农户与合作社利益的前提下,积极探索股份合作制度,在公司内部实现股份制与合作制的有机结合。他们的具体做法是:企业以出资额配股,农户将土地折股入社,合作社作为一个整体入股企业,农户凭股权从合作社所占份额中参与利润分红,并接受合作社监督管理;在决策方式上,以劳动决策为主,合作社行使52%的表决权,代表农户利益,出资企业行使48%的表决权,代表资本的利益。股份合作制有效解决了企业的内部管理制度,构建了企业、合作社和农户利益共同体。
构建合理的责权利关系是企业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激发资本和劳动内生动力的根本。为了提高资本盈利水平,“杨秸秆”投资开发了秸秆农产品深加工,并以三产融合为引领,打造了农业全产业链。一方面,推进秸秆蔬菜深加工,延长了产业链。在区域化布局拓宽种植领域、实现规模化生产基础上,重点开发了秸秆番茄汁、百合汁、芹菜汁等,形成了秸秆健康果蔬汁系列产品。同时,以来料加工方式(用秸秆有机饲料)与品牌奶牛场合作,生产秸秆有机牛奶,开发了秸秆技术所种植的主食深加工品,如粉条、豆制品等。另一方面,以三产融合为引领,挖掘农业的社会、文化、生态等多功能,创办甘肃杨子惠众餐饮有限公司、开设“绿谷年代杨秸秆概念餐厅”、组建“杨秸秆”技术培训与劳动教育基地等,开展形式多样的劳动教育、绿色健康教育和环保教育活动。
为破解有机农产品市场“劣币驱逐良币”难题,“杨秸秆”积极培育和打造自身品牌,严格产品农残检测,坚决杜绝任何农残超标产品进入销售环节。品牌的建立与口碑维护,逐步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拓宽了“杨秸秆”绿色农业发展道路。同时,“杨秸秆”抢抓农村互联网扶贫政策的有利时机,建立了“杨秸秆健康菜之家”微信平台和社群网络销售平台,进行绿色营销。在互联网营销活动中,“杨秸秆”注重建立消费者与品牌产品消费与环境保护、健康生活之间的联系,增强消费者对产品的认可度,最终实现企业利益和消费者效益的双赢。
综上,“杨秸秆”基于绿色发展理念,以“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3)“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是由山东省秸秆生物工程技术中心研发的一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有机农业生产新技术,该技术融合生态、科学、环保、资源循环利用、食品安全等价值,荣获联合国粮农组织第二十七届农业科研成果最高奖。推广应用为突破口,通过技术创新与研发、产业组织体系建设、营销方式变革等系列生产经营方式转变,实现了生产技术、产业组织、产业链条、品牌营销的绿色变革,探索出了农业绿色发展的“杨秸秆”模式,其经验值得借鉴。
农业绿色发展是一次从理念到实践的全方位变革。推进农业企业绿色发展,有利于我国破除农业发展瓶颈制约、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实现“双碳”目标。
绿色生产技术是农业绿色发展的核心,生产端作为农业的第一个环节,绿色技术的运用会推动农业其他环节实现绿色发展,这对农业企业技术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第一,要加强企业自身技术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才培育。加强内部现有农技人员的教育培训,引进优秀农业技术人才作为技术创新的带头人。建立科研团队,鼓励申请各级各类科研项目,建立有利于农业技术人员发挥才能的激励机制,促进企业内部科技人员整体素质的提升。第二,加强科技推广人才队伍建设,促进农业绿色技术推广。企业应在绿色技术推广中发挥主场优势和“传、帮、带”作用,有重点、有计划地推动绿色技术向合作社、农户下沉,由点及面,推动形成“以政府为指导、以企业为主体、以社会为补充”的技术推广队伍。第三,进一步利用区域资源,推动农业科技产学研一体化。高校和科研机构拥有人才和技术上的优势,具备很强的创新能力,企业要与科研机构及高校建立多边合作关系。一方面,依托机构和高校开展农业绿色技术创新。另一方面,加强对科研机构和高校现有成果的利用,加快推动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此外,合作方还应建立良好的利益联结机制,为绿色技术长久、持续创新提供保障。
构建新型“公司+合作社+农户”产业组织形式,充分发挥合作制和股份制的双重优势,完善企业、合作社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农户持续增收的“资本”与“劳动”双赢〔16〕。第一,加强农户之间的合作。以村或者社为单位,组建合作社等组织,克服小农户在市场上竞争力弱的缺点。将农户联合起来,推进农业信息共享、农业工具共用、农业服务共同受益,提高农户间的组织程度。第二,在农户协同合作的条件下,提高其与合作社之间的合作程度。可探索将合作社作为中介联结农户与企业,建立以利益为联结的合作关系,农户负责生产种植,为企业提供初级农产品,企业负责技术创新并向合作社提供相关培训,合作社负责向农户进行技术推广,从而建立起农户、合作社与企业之间“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协同发展机制。第三,大力发展股份合作制。完善“公司+合作社+农户”的产业组织体系,实现劳动与资本的双重联合,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缓解资本和劳动的关系问题。优化企业治理结构,完善企业、合作社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探索带动农户持续增收的“益贫式增长”道路。
生产经营主体是农业绿色发展的基础,提高经营主体生产积极性是实现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前提,企业利润与农户效用的最大化都要求提高农业经营收益,拓展增收空间。第一,延长产业链,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强农业全产业链建设,以做好初级农产品深加工为主线,推动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将生产、加工、销售、消费融为一体,加快构建多元化的绿色农业产业体系。一方面,要建设并妥善布局大型生产基地,提供优质原材料供给〔17〕。另一方面,要增加农产品深加工力度,建设深加工所需设施,将产业链延伸至二三产业,提升初级农产品的附加值。此外,还要配套加强冷链物流、仓储保鲜等基础设施建设。第二,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我国大多数农村主要以提供初级农产品为主,深加工产品占比相对较少,产业链条很短。在保障初级农产品质量的基础上,可借鉴国内外优秀企业经验,投资保鲜、包装、榨汁等深加工机器设备,推动产业链向下游延伸,形成更为全面的产品体系,满足更多消费者的需求。第三,挖掘农业的多重功能,发展新产业新业态。充分挖掘农村资源的生态和文化价值,在条件适合的地方发展休闲观光、康养旅游、研学旅行等产业〔18〕,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对于农业企业而言,产品只有卖出去才是价值实现的终点。时下,农产品处于完全自由竞争的市场,因此在消费者中建立起产品的差异化印象至关重要。第一,明确农产品定位,打造核心品牌价值。要提升品牌辨识度,农业企业要结合自身经营的农产品特点,明确品牌定位,实施农产品品牌的差异化营销策略〔19〕。第二,转变营销方式,拓宽销售渠道。一方面,可加强与阿里巴巴、京东、淘宝等电商平台的合作,扩大产品销售覆盖区域。比如,通过在电商平台建立旗舰店,建立消费者网络社群,形成品牌效应,提高消费者对农产品的认可度。另一方面,可以借助新媒体进行营销,如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通过一系列优质、高传播性的线上活动,加强消费者与农产品的互动,增强消费者对农产品的了解,为消费者提供更具个性化的消费体验,帮助品牌方精准获取消费者的真实需求,为农业企业打造更加绿色环保又适销对路的农产品提供更有价值的信息参考,实现农业绿色发展价值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