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羽君,费 莉
(昆山市未成年人素质教育校外实践基地, 江苏 昆山 215300)
传道授业解惑,师者之责任。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自主生活、解决困难的能力。教师在教育实践活动中要身体力行地传授劳动生活技能,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成长。具身认知,是心理学中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主要指生理体验与心理状态之间有着强烈的联系,二者相互“激活”。在劳动教育实践教学中通过创设具体真实的情境、开设贴近生活的课程,让学生切身体验生活,利用身体体验去感知、去实践、去思考,进而获得属于自身的认知,能有效提升课程实践教学效果[1]。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指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是否有真理性的标准,是认识的目的。陶行知教育理论主张教育来源于生活,倡导生活就是教育,社会就是学校,教育要最大限度地贴近生活,要将教育的视角投向生活本身。很多的教育是在生活中完成的,而且伴随着孩子的成长与生活是不断变化与发展的。传统应试教育背景下的教学大多遵循“离身”的教学模式,理论教学中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在实践教学中主要教授实验步骤,学生依靠记忆力和熟能生巧取胜。这种教育方式往往造成“纸上谈兵”以及在针对具体实践时表现出手足无措的无奈。许多家长已经开始意识到提前教育的重要性。为了让孩子尽早适应社会生活,“赢在起跑线上”,各种早教培训深受家长青睐。但人们需要认识到的是,早教不是不断说与教孩子做什么,而是培养父母本身的行为习惯及教育行为习惯,让孩子身心上都体验和感受到无处不在的教育,从而更好地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
具身认知理论主张认知是身体、环境及其交互活动协同作用的结果,其关注点聚焦于身体感受、身体体验和情境交互上,为教育教学转变认知和学习方式提供指导思想。认知是具身的,认知的过程根植于身体活动的过程,身体在认知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认知是通过身体的体验及其活动方式而形成的。具身认知教育理论强调“身体实践”在“教”与“学”过程中的重要性,身体力行的教育才是真正有效的教育。在具身认知视角下,教师要把身体作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教的过程就是锻炼学生身体各种体验如触觉、嗅觉、听觉、味觉、视觉的过程,学生学的过程就是通过身体器官感知获得认知[2]。
劳动教育课程实践(包括组织、设计和实施等)必须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的主体性根本上体现为身体的主体性。这就要求我们在课程实践中,必须关注身体,尊重心智具身性的规律。以身体实践为重点,让学生亲身体验劳动过程,掌握劳动技能。学生只有通过直观的身体感知,才能获得真正的劳动认识、提高劳动能力。
环境塑造人,每个人理解周围世界的方式以及获得的认知又都是由各身体的特殊性决定的。情境的创设在教育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具身认知认为环境、身体、认知是一个紧密的联合体,相互成长、相互成就。具身认知强调教学情境在学生认知形成过程中的重要性。因此,无论是在中小学课堂中的“创设情境、引入课题”,还是各实践教育基地的劳动教育中的各类场馆等,都是为了给学生创设符合劳动教育内容的情境,让学生通过真实的体验获得认知。
学生获得认知的过程是变化发展的。在不同家庭环境下成长以及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获得的来自环境的认知是具有差异性的。课程的生成性教学更强调教师与学生互动和教学的动态生成。具身认知强调身体在认知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具有情境性、生成性等。因此,在实施劳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考虑到不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直接经验的不同,要关注到学生的实时身体体验,捕捉到课堂中的生成性信息,不断丰富和改善教学方式,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开展素质教育校外实践基地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做到学思并用、知行统一。基地作为学校的补充与延伸,平台大、受众广,是学生参与实践并不断学习进步的绝佳场所。在基地开展符合新时代特色的劳动教育,能更好地发挥基地平台的育人作用,让学生更大限度地感受到劳动的意义[3]。
昆山市未成年人素质教育校外实践基地(以下简称昆山基地)积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充分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少年为目标,整体构建基地的各类课程,探索劳动教育新途径,对课程设置进行了整体优化,将劳动教育纳入课程体系,形成了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针对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理论是为实践服务的,劳动必须要有特定的更加真实的情境,特定有效情境下的劳动教育能够使得劳动教育效果倍增[4-5]。具体且真实的环境,也更有利于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做到有的放矢。昆山基地得天独厚的优势在于,可以创设更加真实的、符合课程需求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沉浸学习,丰富身体体验。基地里有田园的田、地、菜、花、树,有各种现代科技加持的实景生活体验馆,有浓缩的“家”等,基地还布置了宿舍、教室等,这些经过精心设计和准备的情境都有效地服务了劳动教育课程的教学情境创设和实践教学。如,昆山基地建立了“昆山人家”民俗文化教育体验馆,创设了各种符合课程需要、贴合学生需求的仿真环境,能够让学生在更加真实的情境中体验劳动教育,强化身体体验并能有效转化为自身的认知。
教育是为生活服务的。劳动教育课程的开设,课程教学设计以及教学活动的开展等都必须符合时代发展、贴近学生真实生活。具身认知强调身体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因此劳动教育课程教学活动中要强化肢体、器官等在课程活动中的参与感,获得真正的劳动感受并转化为认知。
1.生活技能培养
随着社会发展,信息技术普及,生活愈加便捷,很多人亦愈加惰于劳动。因此,在劳动教育中针对中小学生开展有关生活必备技能的教育非常必要。中小学生正处于需要实现生活自理的年龄阶段,获取知识的渠道和手段多样化的同时,众多学生也更易“一看就会、一做就废”,有必要在恰当时候进行劳动教育,让他们真正动手参与劳动。
昆山基地半军事化的教育模式,正好给了学生劳动实践的机会。在学生入营之初就开展生活实践,有关衣食住行的教育由此展开,包括内务训练、打扫、整理被褥,以及家政活动等家庭生活基本技能,培养其有效安排处理自己的日常生活时间的习惯,并不断培养学生独立生活的能力,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从学生来到昆山实践基地,他们真正就开始“自己生活”直到退宿离开。基地为学生提供配套后勤保障,但都需要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自行领取床上用品、套被子、叠被子,打扫宿舍卫生、倒垃圾等。在基地里,一日三餐,分桌而食,每桌学生都会轮流负责为本桌同学打饭、添饭、收拾桌子,每个人都将承担一份“家务”。在包饺子课堂上,除了揉好的面团、调好的馅料,以及必备的工具,一切包、煮、准备、打扫工作都需要学生合作完成,有的擦桌子、有的洗碗洗筷、有的烧水煮饺子,有条不紊。
2.手工制作体验
昆山基地劳动教育课程的实践特色教学活动之一就是民俗手工艺活动。手工制作,是学生利用各种各样的工具、方法,将自己的想法创意变现的过程,从而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学会利用身边材料工具进行创新劳动的能力。纸塑,能让学生实现废旧纸张再利用;印染,能让学生发现植物的色彩美与实用性;刺绣,能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与传统技艺……
基地还开设了陶艺、制扇等手工制作课,通过让学生参与和体验劳动过程,从自己亲身体验中感受“动作力度”“动作效果的毫厘之差”,从而加强了学生对工具、材料的合理运用,增强了对自己肢体的掌握和把控。
在陶艺课上,从一块陶泥的捶打动作开始,每一下的力度、落槌的角度,都会对陶泥的最终形态产生影响。学生看着老师轻轻松松将一块方形的陶泥捶打成均匀的长条状,但到了自己的手里却不是那么回事儿。学生反复试过,经历一次次的失败,才能体会到一锤一锤之间的差别,找到正确的感受,感受“动作力度”要求的含义。
在制扇课上,最重要的就是折叠动作,只有折出均匀的扇面的层次,才能做出一把漂亮的折扇。扇面标满的辅助线,往往不如学生一次次的试错,这个阶段就是不断修正身体认知的过程。义务教育高年级阶段学生,自我意识增强,有些甚至表现出对老师、对课堂的不信任,不愿相信老师的经验传授。在这堂课上,给足学生实践的机会,让身体不断尝试,有了身体经验,才能让学生意识到自己认知的错误,慢慢形成属于自己的正确认知。
3.田园劳作初尝
昆山基地利用毗邻大唐生态园的地理优势,整合校内外资源,通过校内农耕文化体验区、昆山人家教育园、鹿城乡艺馆,校外生态园农业博览馆、种植养殖体验区等,开展劳动教育,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尝试田园劳作。
在校内场馆,学生可以看到各种真实的劳作器具、各类草编制品。学生走入田间地头,可以利用工具亲身感受劳作的艰辛与快乐。回到室内,又可以利用从田间带来的产品——稻草,编织出各式艺术品。耕地、除草、采摘、编织,每一项对学生来说都是新鲜的体验。当他们用稚嫩的双手感受干枯毛糙的稻草在自己手上慢慢成形,最终成为一条结实的草绳,内心的成就感盖过所有辛苦。
在挖山芋课上,学生分组利用自己手中的劳动工具挖出山芋,装进筐中。同样一锄头下去,有的是草、有的是果;同样一片地,这里果实大,那里果实小。有的学生能顺着藤蔓找到山芋的正确位置,挖到很多山芋;有的学生劳作了一节课只能零星挖断几个山芋,这就告诉学生只有不断尝试,才能获得经验。
在“‘土’出芬芳,智创未来”系列课程中,关于土壤的研究探索,也就更加顺理成章了。通过实验,让学生比较不同土壤的颗粒大小、软硬程度,以及由此带来的粘性、渗水性等不同土壤特性和对种植作物的影响,进而能联系生活,设计出较为合理的花坛种植方案。还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劳作方式,将体力与脑力结合,创造出适应时代的新兴田园劳作方案相关作品。
劳动教育必须身体力行,亲身体验真实的劳动过程,才能获得属于自己的正确认知。在课程学习过程中获得的身体的各种体验是最直接的体验,也是最真实可靠的认知。开展劳动教育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利用自己的身体,让学生更直接更真切地参与到劳动中,同时融会贯通学校各学科知识,在生活中敏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此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获得属于自己的认知。因此在劳动教育中要尤其重视学生直接的感官体验,以唤醒学生对大千世界的好奇心与探索欲,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在包饺子课程中,最终呈现出的是一个“家庭”的劳动成果,每位学生,即“家庭成员”都能通过实践学会包饺子的技能。从制馅料、揉面团到擀面皮、包馅儿等,无不需要身体各感官的协同配合。他们通过手的触摸,感受面团的软硬程度;通过鼻子,感受馅料的香味;通过耳朵,感受烧煮过程中“水”的声音变化;通过舌头,感受自己劳动成果的美味;通过眼睛,感受从面团到皮、再到饺子的形态变化等……学生们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了“产品”以及最为直接的身体体验,感受到了劳动的不易与乐趣。
素质教育中劳动教育意义重大,劳动教育的真谛在于真实践。具身认知视角下的劳动教育尤其关注环境、身体、认知的相互作用。以昆山基地为例,对其在劳动教育教学活动的相关实践进行了研究。在情境创设、教学活动开展等一系列特色劳动教育活动中有机融入具身认知教育观,能有效丰富学生的劳动体验,使学生更大限度地感受到了劳动的意义,培养了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基地也真正发挥了其应有的育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