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劳动教育嵌入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挑战和路径

2022-03-24 02:38肖鹏刘洋刘学茹
创新与创业教育 2022年5期
关键词:劳动育人政治

肖鹏,刘洋,刘学茹

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劳动教育嵌入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挑战和路径

肖鹏1,刘洋1,刘学茹2

(1.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辽宁阜新,123000;2.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辽宁阜新,123000)

在践行三全育人教育理念的背景下,高校将劳动教育嵌入思想政治教育育人体系,既有逻辑必然,又面临诸多挑战。新时代强化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劳动育人实践,必须引导和培育当代大学生的劳动精神、劳动意识、劳动习惯,厚植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的情怀,坚持践行劳动教育嵌入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实现“双赢”,从而为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完成奠定坚实基础。

三全育人;高校劳动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时代为思想之母,实践为理论之源。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让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蔚然成风”[1],相关政策文件的陆续出台,更是凸显了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开展劳动教育的时代感、紧迫感和责任感。尤其是在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要构建劳动育人工程,必须把劳动教育嵌入思想政治教育中,深化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不断帮助新时代大学生培养踏实、勤劳、严谨、奉献、创新的全员劳动精神、全过程劳动意识和全方位劳动能力,进而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劳动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以及吸引力、感染力,为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建设者和接班人赋予更深层次的价值意蕴。

一、高校劳动教育嵌入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必然

(一) 逻辑基点:高校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嵌合

“嵌合”一词出自郭沫若的《虎符》,意为器物相互接合、相互楔入,在哲学领域则意为事物间的对立统一[2]。在高校教育体系中,虽然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分属不同的部门,但二者都是以育人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并且二者在教育主体、教育形式、教育方法、教育环境上具有交织性、互动性和相通性。这就为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在对立统一中的嵌合创造了条件。而在实践中,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又有嵌合的属性:一是价值实现同向。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实现是由“潜”到“显”的过程,而劳动教育的价值实现在于在实践中养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和劳动精神。新时期将劳动教育课程融入思政理论课、课程思政建设体系,将劳动意识养成融入创新创业教育、校园文化活动之中,不仅仅是思想政治教育“潜”的补充、“显”的细化,也符合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价值体现,更深刻诠释了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的育人核心价值,因此二者的价值实现是同向同行的。二是所遵循的教育规律相近。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就是要推动教育过程中诸要素发挥相互关联的协同作用,特别是发挥教育本质的作用。从社会主义教育本质溯源,“当代社会主义育人实质是劳动实践的综合素养与教育理念相统一”[3]。因此,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过程、方法、载体上有着天然联系,二者都尊重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规律。从小学到大学,尽管劳动教育存在地位弱化的现象,但学生群体在成长成才过程中或主动参与或被动接受,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劳动实践,尤其是大学期间的实习实践教育,使得学生充分认识到自身的短板与潜力。因而,劳动以亲身实践的形式潜移默化地促进了大学生生活习惯和思想观念的改变,也促使思想政治教育者深度探究劳动教育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及劳动教育机理,使二者相通相融、双向同行、同频共振。三是实践上有机结合。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劳动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在高等教育体系中落地生根的源头活水。在高等教育管理和教学的过程中,无论是劳动教育,还是思想政治教育,落脚点都是育人实践。特别是在现阶段疫情常态化防控局势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经常自觉和不自觉地陷入隔离、管控等防疫措施所划定的狭窄化社会环境、简单化人际关系中,劳动实践是衔接社会与人最简单且最有效的途径。不断探索二者新的教育实践活动,并实现其有机结合,取长补短,相互借鉴优秀经验,对新时代高校育人体系构建都将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二) 逻辑主线:高校劳动教育嵌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耦合

从思想到行为、从主体到客体、从内化到外化,思想政治教育从根本上说就是做人的工作。溯源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历来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要观点之一。马克思主义劳动学说认为:“劳动对人和人类社会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根本的决定意义。”[4]从功能向度出发,新时代劳动教育嵌入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必然的功能耦合:一是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新时代立德树人以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为目的,劳是五育并举中的重要环节,一直凝聚于社会主义教育育人的血脉中,从过去到现在,再到未来,都是如此。在党领导人民革命、建设、改革的过程中,都强调劳动教育教学及劳动实操实践的急迫性、重要性。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发力,是对立德树人载体、内容、路径建设的补充与细化,应使之在高校“大思政”格局中落地生根,树人育人。二是深化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需要。新时代三全育人所培养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必须具有宽广的视野和发展格局。劳动教育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在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时间节点上,将之嵌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并贯穿于高校“大思政”格局之中,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形式、特点和时代性、适用性、实践性的创新。尤其是在当前高校疫情防控常态化管理中,劳动教育为助力大学生良好生活习惯养成、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建设提供整体性、协同性的支撑保障,对高校三全育人的教育大格局的构建起到了重要作用。三是强化思政育人协同发展的保障体系。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管理体系中隶属不同部门分管。过往不被重视的劳动教育,其课程体系架构是一项亟须完善的系统性、全面性工程,将之嵌入思想政治教育育人体系,无论是从拓展教育的内容出发,还是从增进专业师资的利用水平出发,劳动教育者均可提供借鉴经验。教师应持续挖掘劳动教育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价值共同体塑造为切入点,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成效,强化劳动教育内涵。这样一来,既保障了二者的协同发展,又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守正创新。

(三) 逻辑归宿:高校劳动教育嵌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响应

高校劳动教育嵌入思想政治教育是践行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既丰富了高校育人体系的时代内涵,又是新时代加快构建高校“大思政”格局的有效途径。一是促进青年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马克思认为最根本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提升[5]。以劳养德、以劳培智、以劳健体、以劳促美,促进青年大学生五育并举,既是新时代育人体系的新特点,也是新时代践行党的教育方针的根本举措,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时代使命。二是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进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均崇尚和尊重劳动的价值,在劳动教育中嵌入思想政治教育,是对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正本清源的体现。在实际工作中,发挥好、利用好中华传统文化对“大思政”格局构建的根与魂的作用,扎根社会主义教育土壤,讲好中国故事,促进当代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推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走深走实,也是对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与实践的创新性发展。三是拓展了劳动教育的时代内涵。劳动教育是继心理健康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之后,对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思政理论课主渠道、课程思政建设、第二课堂育人活动的重要补充。将劳动教育、劳动理念、劳动精神融入思政理论课、课程思政、第二课堂建设体系之中,全面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不仅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从理论走向实际,延伸理想信念教育的边界,最大限度地修正学生的错误劳动观念和行为,更重要的是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中,深刻诠释以伟大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三牛”精神为代表的蕴含劳动精神的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价值作用,发挥新时代劳动模范、时代楷模等先进劳动典型的引领作用,也是对新时代三全育人内涵的拓展和补充。

二、高校劳动教育嵌入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生产劳动与教育相结合,早已经融入当今世界发达国家的教育体系之中。劳动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光荣传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不断完善劳动教育的相关制度、内容,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劳动热情,推动人民崇尚劳动、热爱劳动、尊重劳动。随着高等教育发展向大众化的转型,劳动教育在实际育人层面的地位越发虚化,加之过往思想政治教育在促进青年全面发展中实践性落实不够等因素的影响[6],新时期高校劳动教育嵌入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三方面挑战。

(一) 功能向度:家庭劳动教育缺位,思想政治教育育人过程不全面

家庭是学生潜移默化的学习场所,是思想政治教育育人过程的重要环节。当代大学生是在父母及亲友的呵护下成长起来的,他们大多数从思想到行动都抵触劳动。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今天的大学生绝大多数是在不愁吃穿的环境中长大的,没有在家庭这个成长发展的共同体中收获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价值印记,在开展劳动教育嵌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过程中,跨越家庭育人体系去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劳动习惯、树立其吃苦耐劳的奋斗精神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工作。尤其是“00后”大学生,其情感表达、行为举止、价值取向长期受网络社交平台以收割流量为目的所宣传的不劳而获、精致利己、佛系躺平的“富二代”“网红”“主播”等错误形象的影响,呈现着或主动或被动消极抗拒劳动的行为、观念和言论,究其根源,就是在成长成才过程之中劳动实践元素在家庭教育中缺位所致。劳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不能泛化,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政策制定、社会共识是无法瞬间实现的,劳动教育观念转变也无法在短短几年内全面达成。多维透视高等教育的时代诉求,发挥教育主客体各要素间同频共振的积极作用,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在劳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性,在育人实践中把握好家庭教育的缺位、主客体的差异等阻滞因素,直面劳动教育嵌入思想政治教育育人过程中的挑战性。

(二) 价值向度:劳动价值观异化,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能动性不足

中国传统文化奉行“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信条,其价值尺度和价值取向影响深远,在当代大学生中,轻视劳动、不会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现象仍比较普遍。大学生形成了“渴望不劳而获”“一夜暴富”“一夜成名”等错误价值观,具体表现为消极懒惰、沉迷互联网虚拟世界、限于同龄人小圈子,乃至于片面地认为学习以外的一切体力劳动都是负担,对各种形式的劳动刻意回避、耍滑[7],其劳动价值观发生了严重“异化”。究其原因,许多学生从小学到大学,在升学压力和家庭望子成龙思想的双重影响下,长期脱离劳动实践,加之新媒体时代获取信息渠道广,导致他们对现实生活的认知和理解比较片面。在进入大学开始集体生活以后,大学生与造成其异化的环境产生剥离,反映到现实层面就是对各种易上手、可操作的劳动方式、劳动技巧、劳动用具等的需求陡增,甚至出现各类劳动工具、清洁用品等在互联网畅销的局面。透过种种现象发现,以大学生为代表的青年人忽视了劳动对于个人、社会、国家、民族发展的价值。这种“异化”是对劳动价值二重性的歪曲,也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能动作用发挥的阻滞,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主体价值难以发挥,甚至使得大学生群体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共同体建设中主观能动性不足,严重影响当代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保持教育张力和发挥教育主体作用之间,如何将劳动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之中,激发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能动性的过程是极具挑战的。

(三) 载体向度:劳动教育地位虚化,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定位不科学

新中国成立后,在从小学到大学的多层次的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实习实践中,均设置了相应的劳动教育课程和方式,并将劳动作为重要指标纳入对人的评价考核中,在评奖评优、入党入团入队等方面起到了重要参考作用,发挥了课程劳动构筑和劳动意识养成的正向育人作用,延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维度,涌现了许多热爱劳动的典型事迹和典型人物,影响了几代人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新世纪以来,随着高等教育扩招、中高考改革、独生子女入学等因素的影响,升学为先、分数为先、科研为先在实际教育教学层面占据了主导地位,劳动教育地位在教育中被淹没和隐藏。每当党中央和教育部有一些政策文件出台时,劳动教育的地位瞬间会得到提升,但其政策刚性作用不强,特别是其成果很难细化为分数、证书或科研成果等硬指标,很多地区甚至出现“两张课程表,各有小算盘”的现象,劳动课程完成和劳动意识养成的成效依然难以估量。伴生性问题是当前高等教育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劳动教育的投入不足,缺少刚性约束,往往在执行层面半途而废,尤其是在“双一流”评选和学科建设中,思想政治教育和劳动教育的育人成效很难具体体现,管理载体运用不自觉、不普遍,相关教育工作者的专业化、职业化程度不高。活动载体的思想性、科学性、趣味性缺失,日常劳动教育场地缺乏,配套设施不完备。行动载体流于文山会海、拍照打卡等形式,最终仅停留在纸面上,劳动教育地位虚化并没有得到实质性改变。任何教育无法脱离教育人员、教育场地和教育设备的载体支持,将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要在教育运行过程中充分发挥“大思政”格局中各要素的合力作用,使其载体与定位建设更加科学。

三、高校劳动教育嵌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路径

在持续推进三全育人工作的背景下,应不断贯彻党在新时期的劳动教育政策。学校作为最重要的育人场所,承担着主要的育人功能,但劳动教育不限于学校,高校劳动教育嵌入思想政治教育更需要多方面通力合作。

(一) 协调联动,发挥家庭全员育人的基础性作用

家庭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起点,也是劳动教育的肇始。劳动教育仅靠学校关起门来抓是不行的,对于已经成年的大学生,对其自我行为、自我意识进行反思、调整,要充分发挥家庭育人的基础性作用。一是引导家长转变观念。通过舆论宣传、教师引导、家校沟通,使家长深刻认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学校工作人员要主动联系家长,以“互联网+”为契机,推动家庭劳动氛围营造、家长劳动观念转变、家庭劳动全员参与协作,从隐性到显性推动劳动教育在家庭深入开展,鼓励家长参与以劳动为主题的互动,让学生利用假期的空闲时间,从电脑屏幕、手机屏幕前走出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劳动习惯,不断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家庭关系,持续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向度、新思路。二是发挥家庭教育的能动作用。利用寒暑假时间,由家长主导,鼓励大学生在家亲身实践,主动参与劳动,每个假期学习1—2项最基础的劳动技能,使得大学生在潜移默化、言传身教中夯实劳动基础。家长还应当鼓励大学生积极担任志愿者,寒暑假期间参与各种社会实践,进行实地考察,主动到展馆、工厂、田地锻炼劳动技能,挥洒汗水,实现由内而外的转变,实现由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通过实践,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明晰劳动的重要意义。三是建设良好的家庭生态。发扬勤俭持家、自尊自爱、修身养性等优良传统,让劳动教育植根于现代家庭生态建设之中,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依靠良好家庭生态传承劳动美德,由家长身体力行、言传身教之中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独立意识、自主意识,使劳动教育成为家风传承的桥梁纽带,从而强化三全育人中家庭教育功用、家庭教育责任和家庭教育使命,让当代青年热爱劳动的种子在家庭生根发芽。

(二) 取长补短,创新全方位与人协调联动的体制机制

劳动教育嵌入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嵌合、结合、融入”的自然过程,二者是从对立统一的嵌合走向紧密联系的融入,在嵌入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建立协调联动的体制机制。一是深化教育理念。将劳动教育理念融会贯通于思政理论课、课程思政、第二课堂活动等育人形式进而实现同频共振。通过精准构建高校“大思政”格局,对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进行资源优化、课程整合和创新开发,不断借鉴劳动教育实践中优秀的课程体系和教育形式,使得三全育人背景下思政课程的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的构建升级[8],从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二是创新载体建设。当今社会大量信息数据以新媒体为载体迅速传播,以“两微一端”为抓手,建立高校党委领导,思政理论课教师、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在内的QQ群、微信群等联系渠道,及时分享学生动态,了解学生需求,掌握学生情况,解决二者融合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贯彻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同时发挥校园自媒体平台作用,调动大学生私域流量从各类鱼龙混杂的信息中转换出来,促进育人工作与时俱进。三是深化“双激励”机制。要提升劳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必须健全奖励机制。在开展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大学生最喜欢的老师、优秀大学生等先进典型的评选活动中,优先安排劳动能力突出、思想觉悟高、思政成绩优秀的师生参与评选。采取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并用的措施,健全考核机制,建立完善的评选、公示、审核制度,将相关工作成效纳入思想政治工作人员的岗位津贴评定中,充分激发基层思政人员对劳动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 统筹兼顾,推动高校全方位育人渠道建设

高校党委要切实落实“大思政”理念,构建“大思政”格局。党委要统筹劳动教育嵌入思想政治教育的顶层设计: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党委领导下的相关机构的协作,建立劳动教育嵌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及评价体系,从新生入学就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系统性构建,班主任、辅导员、专业课教师和管理人员深入学生当中,教学、管理、服务多部门协作,齐抓共管,着力解决二者融合中出现的问题,建立符合本校实际情况的考核评价体系,使日常劳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二是加大配套投入。高校党委采取适应当前环境和条件的措施,加大对专业队伍、专业场地和常规运行等方面的经费支持,特别是将劳动教育师资培养和培训纳入学校思政理论课教师、辅导员培训和课程思政师资培训体系,开展专项培训,为劳动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一批业务精、思维新、视野广并能够持续发展的专业人员,形成良性发展机制,延展“大思政”体系的功能向度。三是精准开展活动。学校党委、组织部门、团委、学生工作部门和社团组织等发挥指导作用,让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共进,开展丰富且有意义的劳动文化活动,相关活动开展要富有规律性、科学性、技术性,且不可忽略其思想性、人文性、教育性。结合疫情防控、“两个一百年”建设的实际需求,组织抗疫先锋、劳动模范、最美劳动者等进校园、进课堂、进网络,传播当代中国声音,让高校师生聆听最深刻的中国故事,弘扬最深沉的中国精神,激发最普遍的中国力量。

四、结语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要实现三全育人背景下劳动教育嵌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必须推动当代青年大学生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协同共进。让青年学生将劳动作为人生奋斗历程中的“第一粒扣子”,扎扎实实做事,踏踏实实做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1] 习近平. 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J]. 当代劳模, 2015(5): 10−12.

[2] 王新刚. 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契合[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8(12): 76−81.

[3] 连照. 论劳动教育的特征与实施[J]. 中国教育学刊, 2016(7): 89−94.

[4] 马克思.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9: 5.

[5]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11.

[6] 冯刚.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史[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8: 98.

[7] 王管. 略论高校宿舍文明建设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7, 33(5): 151−155.

[8] 徐长发. 新时代劳动教育再发展的逻辑[J]. 教育研究, 2018, 39(11): 12−17.

The logic, challenge and path of college labor education embedded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ree-all education

XIAO Peng1, LIU Yang1, LIU Xueru2

(1. College of Environmen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Liaoning Technical University, Fuxin 123000, China;2. College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Liaoning Technical University, Fuxin 123000, China)

Under the practice of the educational concept of three-all education, labor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embedded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ystem, which is both logical and faces many challenges as well. In the new era, and in the process of strengthening the full, the whole process, all-round labor education practice, we must guide and cultivate the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labor spirit, labor consciousness, and labor habits, build the feelings of collectivism, patriotism, adhere to the practice of labor education embedd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ath, and achieve “win-win”, so as to lay a solid foundation to the completion of the fundamental mission of higher education to enhance morality and foster talents.

three-all education; college labor educ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G646

A

1674-893X(2022)05−0141−06

2022-03-21;

2022-06-17

2020年度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思政教育资源协同育人研究”(JG20DB213);2021年阜新市社会科学课题“心理健康助推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提升途径研究”(2021Fsllx170)

肖鹏,男,蒙古族,辽宁阜新人,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联系邮箱:xiaopeng_laoshi@163.com;刘洋,女,辽宁营口人,博士,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刘学茹,女,内蒙古赤峰人,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编辑:苏慧]

猜你喜欢
劳动育人政治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热爱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