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容性、人才迁移与城市创新

2022-03-24 02:40肖植检兰宗敏
科技管理研究 2022年4期
关键词:包容性高技能劳动力

张 超,肖植检,兰宗敏

(1.河北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天津 300401;2.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北京 100010;3.中央财经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北京 100081)

1 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由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创新已然成为国家、城市和地区实现提升经济增长质量的主要动力。城市作为国家创新的主要空间单元,在创新能力、联系及网络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经历了要素驱动阶段和投资驱动阶段,正处于向创新驱动阶段过渡的关键时期,如何提高城市创新能力,从而提高国家整体创新水平,成为了当今时代的重要议题。

关于城市创新的影响因素,其中人力资本、产业结构、国际移民、城市规模和人口密度等因素均被证实与城市创新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1]。实际上,创新驱动的本质是人才驱动,人才的区位选择决定了地区的创新水平和繁荣程度。目前,随着我国交通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人口跨区流动成本已至历史最低,尤其对工作生活地点选择自由度更高的高技能劳动力来说,其流向会对区域创新格局产生重要影响。与此同时,传统的人才区位选择理论正面临挑战,就业机会、工资水平等经济性因素已不是影响人才选择的唯一因素,而文化氛围、开放及宽容的城市环境、地方舒适性、城市娱乐设施及消费等不可跨区贸易的地方品质因素对人才流动的影响日益显著。包容性作为地方品质中的关键要素,会对人才的区位选择产生重要影响。包容性本身作为一种接纳少数群体和允许异质性存在的态度,会使城市内的交流氛围更加轻松[2]。在这种氛围里,人们思想开放,被鼓励去创新[3];允许犯错和失败,自我表达意识会得到释放[4]。从而,包容性氛围促进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可能性增加,带来知识溢出,对城市创新产生直接影响。同时,具有宽容氛围的城市,会减少外来人口对流入地的排斥心理[5],降低外来人才进入的壁垒[6];外来人才进入的门槛越低,可能吸引到的人才就越多[7],其中包括具有创新能力的阶层[8]。基于此,本研究旨在研究城市包容性如何通过影响人才区位选择进而影响城市创新水平。

2 文献综述

以往关于包容性城市(inclusive city)的研究往往是针对一些特定的边缘化群体,如老人、儿童、女性、贫民窟居民、移民、失业者及残疾人等,如Gerometta 等[9]主要围绕该类群体在城市中的就业机会、平等对话权利、生活便利性以及社会参与度等角度来讨论。相比,受目前我国大量人口流动背景的影响,国内城市包容性研究针对的对象主要指城市中的外来务工人员,如周颖刚等[10]的研究主要围绕该类群体在城市中享受城市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的公平性与可及性。与以上概念类似,其实早在2002 年Florida[11]就强调了影响区域发展的“3T”要素,分别为技术(technology)、人才(talent)、宽容(tolerance),其中就阐明了城市宽容、开放性的重要作用,该理论指出城市包容性是对各国移民、各种族和各行各业群体的开放性、宽容性,代表了较低的进入城市的门槛。从此,城市宽容对城市发展影响逐渐受到学者的关注,如Reese 等[12]提出包容性代表的是对少数群体个人意见的总和,是一种共同价值观行为,是对不同或外来信仰、行为和习俗的接受程度。通过对相关文献梳理发现,包容性主要通过以下几方面对创新产生影响:

首先,城市包容性作为影响城市创新的一种人文环境,代表了一种接纳少数群体和允许异质性存在的态度,在这种宽容的氛围里,人们之间的沟通会更加顺畅,会更加勇于表达自己,进而促进各行各业人员之间的交流,增加知识溢出效率带动城市创新。张宇钟[13]通过城市发展与包容性关系的研究得出,在城市包容性的支撑与保障下,人们才能够互相吸取对方的先进经验和文化特色,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城市的综合实力,推动着城市政治、经济、社会不断地向前发展;Florida 等[14]以户口指数即没有本地户口的人口比例,研究了我国城市包容性对地区创新及经济发展的影响,得出开放包容的城市环境与城市创新有显著的正相关性;Hu 等[15]以外来人口获得当地社会福利的程度来测度城市包容性,通过实证分析证明了城市包容性对城市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

其次,具有宽容的社会氛围的城市降低了外来人才进入的壁垒,进入的门槛越低,可能吸引到的优质人力资本及创意阶层就越多,进而促进城市发展[16]。Florida 等[6]认为人力资本和创意阶层会去劳动力市场密集、开放和宽容的城市,因为这样的城市会满足这类人群对高质量生活的需求,并通过对加拿大经济发展因素的研究,发现区域内的开放性和宽容度会直接影响人力资本的进入,进而影响区域内的收入及创新水平;Haisch 等[17]通过对瑞士的研究证实,人力资本及创意阶层既受到低税收等传统因素的吸引,同时也受到城市包容性的吸引,并发现其国内城市的宽容度越高,生活在那里的波希米亚人越多,城市中创造性劳动力的比例就越高;苏宁[8]基于2010 年美国的人口统计数据,研究了具有创新能力的年轻阶层城市流向问题,并得出该类人群往往趋向于具有创新包容性的中等规模文化型大都市区,即所谓“酷城市”。

第三,随着外来人力资本及创意阶层进入城市,拥有不同知识背景及自我个性的人才在同一空间生产生活,增加了城市人口及文化的多样性,并带来多样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进而催生出新的产业,促进城市创新。Qian 等[18]将城市宽容、开放性和城市多样性区分开,认为国际移民指数更能代表区域多样性,并实证研究了城市宽容、开放性和城市多样性对美国各地区创新的影响;随着国际移民的进入,不同的语言文化也被带入城市,Gianmarco等[19]以美国城市居民所说的语言种类的多样性代表该城市的文化多样性,认为文化的多样性可能意味着生产技能、能力和职业的多样性,从而提高一个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最后得出多样性与城市生产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Lee[20]使用英国2 000 多家中小企业数据,探讨了移民增长带来的文化多样性对城市创新的影响,并得出文化多样性有助于带来新的认知视角,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并有助于创造新产品;张萃[1]以我国不同省份的劳动力作为城市文化的多样性,探讨了文化多样性对城市创新的影响,得出外来人力资本带来的文化多样性的外部性是促进城市创新的重要渠道。

通过既往研究发现,城市包容性以其宽松的交流氛围促进了城市内各行业人员之间的交流,进而增加了知识溢出的效率;同时,包容性城市降低了外来人才的进入壁垒,促进了人才集聚,随着各个地域背景的人才进入,增加了城市地域文化的多样性[21],且城市多样性与人才集聚互为因果[22],在城市内部产生良性循环效应,带动了城市创新发展。目前,我国正处于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的关键时期,为城市创新发展营造一个和谐包容的社会环境应该成为各地方政府关注的焦点,而目前研究大多从创新投入要素及政策支持方面探讨城市创新,鲜有以城市包容性为视角探讨其对创新的影响;另外,国外衡量城市包容性的指标在我国缺少官方统计,这也制约了国内学者对这一方向的研究。基于此,本研究以我国城市基本情况为依据,并以“3T”理论中的“包容性”概念为依据,构建代表城市包容性的变量,实证分析其对城市创新的影响。分析框架如图1 所示。

图1 包容性对城市创新影响机制分析框架

3 包容性影响城市创新的作用机理

为探究包容性如何通过影响人才迁移进而影响区域创新的机制,借鉴Dixit 等[23]提出的垄断竞争模型和新空间经济学基本模型[24],构建一个包括两区域、五部门、三要素的区域创新增长模型。经济系统中存在两地区,分别为东部(E)和西部(W)1);五部门分别为农业部门(A)、制造业部门(X)、住房部门(H)、休闲服务部门(N)和创新发展部门(C)。其中,农产品以零运输成本在两地间流通;制造业产品存在“冰山成本”;住房和休闲服务为不可移动产品。3 种生产要素分别为土地(K)、高技能劳动力(S)和低技能劳动力(L),并且假设高技能劳动力可以在区域间流动且呈异质性分布,而低技能劳动力呈同质性分布。

3.1 消费者偏好

设定代表性消费者有4 类消费品,分别为农产品、制造业部门生产的产品、住房和休闲服务品。制造业产品和休闲服务品的市场结构都是垄断竞争,假设都按照恒定弹性替代(constant elasticity substitution,CES)函数形式,两地区内所有消费者具有相同的效用函数,消费者效用来自消费产品及城市包容性带来自身满足而产生的效用。消费者的效用函数形式为拟线性形式,分别如下:

为简化模型,假设差异化制造业产品与休闲服务品间的替代弹性相同。代表性消费者最大化其效用函数服从预算约束条件如下:

式(4)中:y表示居民收入水平;农产品价格单位化为1;表示差异化制造业产品价格指数;表示休闲服务品价格指数;表示地区房价。

由需求函数可得各类产品价格指数的具体形式,即:

每个消费者在4 种部门的消费量分别如下:

城市包容性不属于可消费产品,其作为主观感受直接影响消费者效用,故消费者的间接效用函数如下:

住房市场均衡的基本要求是需求等于供给,且住房价格随高技能劳动力的增多而上涨,其函数形式如下:

式(11)(12)中:L代表低技能劳动力住房需求;S代表高技能劳动力住房需求;H代表住房存量。可以看到,当劳动力迁移时,房价将会变高,因为劳动力流入,城市房价变高,进而影响城市居民福利水平。

3.2 生产和短期市场均衡

(1)农产品部门。对于农产品而言,1 个低技能劳动力生产1 个单位农产品,工资为1。其函数形式如下:

(2)制造业部门。制造业产品和休闲服务品均按照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设定。对于制造业产品而言,产品在两地区之间可以自由贸易,存在“冰山”运输成本。设每生产1 个单位制造业产品需要投入1 单位的高技能劳动力和若干单位的低技能劳动力,人才工资为,属于固定成本;低技能劳动力工资为可变成本。每种制造业产品由1 家厂商生产,根据供给等于需求的市场出清条件,可以得到制造业产品的产量,具体形式如下:

制造业厂商利润函数如下:

根据张伯伦假设,每个厂商的需求弹性等于σ,因此可以得到利润最大化时价格为成本加成定价,即:

设定东部地区拥有λ份额的高技能劳动力,西部地区拥有份额的高技能劳动力,东、西两地区制造业的高技能劳动力获得的名义工资分别为和,具体形式如下:

(3)休闲服务部门。对于休闲服务品的生产,每生产1 个单位休闲服务品需要若干低技能劳动力并支付r单位土地租金,土地租金为固定成本,且休闲服务部门收入部分以转移支付形式被人才获得,假设人才在休闲服务部门获得的收入为,则有:

同理,高技能劳动力在两地休闲服务部门的收入为:

3.3 长期均衡

在长期中,高技能劳动力因为两地间接效用不同而进行跨地区流动,在长期均衡条件下,对于高技能劳动力来说,总是尽可能寻求最大效用区位。设定高技能劳动力迁移成本为。对于东部地区流动劳动力i而言,当其迁往西部区域所增加的效用恰好抵消其迁移成本时,迁移行为将达到临界水平,即迁移条件满足如下等式:

根据式(11)得出两地间接效用的区际差异为: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效用差异主要受制造业产品价格指数、休闲服务品价格指数、房价和高技能劳动力工资水平及城市包容性的五重影响。如果求解出的高技能劳动力效用不满足空间均衡条件,则根据如下原则调整高技能劳动力在各地区之间的分布:效用较低地区的高技能劳动力会向效用较高的区域流动。这样会形成一个新的高技能劳动力空间分布均衡,重复这一过程直至最终达到空间均衡。

间接效用区际差异可以进一步表的为:

目前我国物流业发展迅速,商品流通的运输成本大大降低,因此假设商品的贸易自由度很高,令,则式(26)简化如下:

3.4 创新成长

关于创新部门,采取以罗默为代表的知识资本学派的思路,把资本看成思想、专利或点子,并假设研发1 件专利的边际成本随着累计研发专利数目的上升而下降[25]。也就是说,专利的研发存在一条部门学习曲线,过去的研发经验提高了现在的研发效率。这在模型上被处理成技术外部性,所有现在的研发者都从过去的研发中获益,不管他们是否对那些研发作过贡献,这就是跨期的(inter-temporal)知识溢出。知识溢出的强度可能随着距离的增加而衰减,这就是本地知识溢出(local spillovers),它是导致集聚的一个可能力量。当然,我们先不考虑存在本地知识溢出的情形。最后,我们认为城市包容性会通过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进一步促进知识溢出效率提升。这样创新部门的生产方式为:

知识溢出是全国性的,西部区域在东部区域的1 件专利中学习所得与在西部区域的1 件专利中学习所得一样大小。在这里,不考虑知识的折旧。则创新的增长率表示为:

因此,专利研发的速度与创新部门的雇佣规模及城市包容性有关。

3.5 仿真结果

根据式(27),得出均衡条件下区域人才存量随城市包容性的变化趋势(见图2),人才聚集程度与城市包容性呈正相关关系,包容性越高的地区集聚的高技能劳动力越多。于是我们得到命题1:城市包容性的提高将会促进人才的集聚。

图2 区域人才存量随城市包容性变化趋势

包容性高的城市通过吸引人才为本区域创新带来了直接的投入要素,同时,随着人才的进入,会增加本地人才池的存量,降低了知识跨区交流的成本,促进区域内的知识溢出效率(分别见图3、图4),人才存量及城市包容性均会对区域创新产生促进作用。因此,我们得到命题2:城市包容性除了会对城市创新水平产生直接的影响外,还通过影响人才的迁移,进一步影响城市创新水平,即城市包容性越高,城市吸引的人才就越多,城市创新水平也就越高。

图3 区域创新与人才存量关系

图4 区域创新与城市包容性关系

4 计量模型与数据说明

4.1 计量模型构建

本研究的计量模型基于开放经济条件下的新经济地理学框架,设定如下半对数形式基础模型:

式(30)中:INNOV 代表城市创新能力;TOLERANCE 代表城市包容性水平;控制变量选取了反映本地市场效应的本地市场规模,反映地区开放程度的外商直接投资,反映价格指数效应的劳动力成本,以及反映就业机会的失业率水平等;为截距项;为随机扰动项;为待估参数。其中,DENSITY 表示地区人口密度,GDP 表示地区经济总量,该两项指标用来反映本地市场规模的大小;WAGE 表示地区劳动力成本,以职工平均工资衡量;SER 反映地区产业结构,以第三产业比重来衡量;FDI 表示外商直接投资;UNEM 表示城镇登记失业率。

同时,为了验证城市包容性水平对城市创新影响的机制路径,以人才迁移作为城市包容性影响城市创新的中介变量。目前,随着我国交通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人口的迁移成本已达历史最低,人口在城市之间的大范围流动已然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尤其对具有高学识的人力资本、高技能的创意人才来说,选择城市工作或生活已不局限于工资水平、就业机会等物质层面的条件,其更多的是追求城市多元文化氛围、舒适的环境及丰富的文娱体验等精神层面的满足。具有包容性的城市接纳各类型群体及外来人口,无疑会为本地带来丰富多样的文化,进而吸引作为创新投入要素的人力资本和创意人才。因此,本研究以人才迁移作为城市包容性影响城市创新的中介变量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模型形式如下:

式(31)(32)中:Migrant 代表人才迁移,包括人力资本、创意阶层、高消费人群及专业技术人才,通过式(31)至式(33)可以计算出人才作为中介变量时中介效应占总效应比重;根据温忠麟等[26]提出的中介效应检验程序,与的乘积为人才作为中介产生的间接效应;为城市包容性对城市创新的直接效应;为总效应。

来自不同地区的人口会为流入城市带来不同的地域文化,而文化多元性可能会对城市创新产生影响,因此以地域文化多样性为中介探讨其在城市包容性影响城市创新中的作用;除此之外,还以地域文化多样性作为人才迁移影响城市创新的中介调节变量,探讨文化多样性在人才迁移影响城市创新中起到的作用。地域文化多样性计算方式及中介调节模型形式如下。

以迁移人口来源省份的多元性来表征迁入人口的文化多样性。参考Niebuhr[27]的做法,使用改进的赫芬达尔指数来测度迁入人口的地域文化多样性。具体计算公式为:

在式(3)的基础上,借鉴王春杨等[28]方法,将中介调节模型形式设定如下:

4.2 数据来源及指标说明

(1)被解释变量:城市创新指数

以往研究多以专利数量来表征城市的创新能力,而地区的专利数量反映的是城市创新活动的最终效果,无法反映真正的社会经济价值,并且专利数据会受到政府补贴政策影响而存在扭曲现象[29]。本研究选用《中国城市和产业创新力报告2017》中我国388 个城市2001 至2016 年的创新指数作为城市创新水平的测度指标数,该创新指数通过专利更新模型估算专利价值并加总到城市层面,有效解决了专利质量和价值异质性的问题。

(2)核心解释变量:城市包容性

在我国的外国移民大多存在于部分大城市,且只占城市常住人口的很少一部分,即使作为外国移民数量最多的上海,外国移民数量也才占城市常住人口的2%不到。另外,我国人口多以汉族为主,根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汉族人口占全国人口的90%以上,因此以城市中存在的少数民族人口来衡量城市包容性也不具有代表性。目前对我国城市来说,除了本地户籍人口外,还有大部分的外来务工人员,尤其对北京、上海、深圳等特大城市来说,流动人口占城市常住人口很大一部分,甚至部分城市暂住人口数量超过了城市户籍人口数量。因此,本文借鉴Florida 等[14]衡量我国城市包容性的方式,选用户口指数作为城市包容性的代表变量,具体为城市中无户口人数占城市常住人口比重,可以很好地衡量城市包容外来人口的能力;该数据根据《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获得,少部分缺失数据的城市,以城市常住人口减年末户籍人口计算填补,年末户籍人口数来自《中国城市统计年鉴》。

(3)中介变量:人才迁移

关于人才衡量方式,既往研究多以获得大专或本科以上学历的人群来衡量[1],这样选择就默认了一种规则,即高学历代表高技能。Florida[11]认为,以人的职业性质来代表个人的技能水平,更能体现人才的价值,为此他提出“创意阶层”的概念。该群体包含两大类人群,其一为超级创意核心,包括科学家与工程师、大学教授、诗人与小说家、艺术家、演员、设计师与建筑师等;其二为现代社会思想的先锋,包括非小说作家、编辑、文化人士、智囊机构成员、分析家及其他“舆论制造者”。除此之外,具有高学历、专业技能知识的高技能劳动力往往具有获得更高薪资水平的可能性,也就意味着高技能人才的消费能力处于较高的水平[30]。所以迁移人口中具有较高消费水平的人群,从侧面表征了高技能劳动力的特质。因此,借鉴王春杨等[28]对人才的衡量方式,首先以迁移人口中获得大专学历以上的人群来代表人才,其次以迁移人口中贴近创意阶层职业的人群来代表创意阶层,选取了从事医药卫生、机械制造、汽车、通信电子、建筑房地产、广告营销、律师、科学研究、教育、文化体育娱乐、社会公共管理等职业的人群作为创意阶层的代表,最后以迁移人口中具有专业技术水平及高消费水平的人群作为迁移人口中人才的另一种表征方式。人才迁移的各项数据借鉴王春杨等[28]所使用的2014~2016年“百度迁徙”大数据,该数据基于百度地图位置服务加密脱敏(保护隐私)后得到。在智能设备普及的大背景下,“百度迁徙”大数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能够全面反映我国人口流动和迁移的实际状况,并得到了广泛应用。

(4)其他控制变量。本研究还控制了其他影响区域创新产出的变量,包括外商投资、人口密度、GDP、工资水平、城镇登记失业率、第三产业比重等,变量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

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如表1 所示。

表1 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表1 (续)

5 计量结果分析

5.1 基准回归结果

本研究在剔除缺失数据的城市之后,选取了2012~2016年我国277个地级市作为实证检验对象,表2 报告了样本城市包容性影响城市创新的基准回归结果。其中,模型M1 在未加入控制变量的情况下,单独运算了户口指数对城市创新的直接影响,系数均显著为正;模型M2 在加入外商投资、人口密度以及GDP 等控制变量后,户口指数对城市创新影响仍显著为正;模型M3 在模型M2 的基础上加入工资水平,户口指数对创新的影响仍显著为正;模型M4加入了所有控制变量,即在模型M3 的基础上加入失业率以及第三产业比重,结果仍显著为正。因此我们认为,以户口指数作为城市包容性的代表变量,对城市创新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

表2 城市包容性影响城市创新的基准回归结果

5.2 异质性分析

基于地理和历史原因,我国城市发展水平并不均衡,在此基础上,本研究以不同的城市特征与城市包容性的代表变量分别做交叉项,探讨具有不同特征的城市在城市包容性影响创新中所起到的作用。表3 报告了户口指数与不同城市特征变量做交叉乘积项之后的结果。其中,M5 为对照组,M6 至M9为实验组,M6 结果显示外商投资在城市包容性影响城市创新过程中具有显著的正向调节效应。我国为外商投资提供一定的政策支持与法律保护,这种鼓励和促进的态度为外商引入创造了条件,外商在本地建立企业会为本地带来国外的技术与文化,这种来自不同地域的技术文化背景与本地知识文化相互碰撞融合,会催生出新的产业及多样化的消费需求,为区域创新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进而促进本地的创新水平。M7 结果显示,工资水平在城市包容性影响城市创新过程中均具有显著的正向调节效应,说明对于高工资水平发展阶段的城市而言,城市包容性对城市创新的驱动效应更明显。一种可能的解释是,城市较高的收入水平意味着人口吸引力、人口多样化程度也更高,这些均是城市包容性促进区域创新发展的重要路径。M8 结果显示,城市通达性在城市包容性影响城市创新的过程中具有显著的负向调节效应。在此,城市通达性水平以铁路通达性系数来表征,借鉴张超等[31]的做法,采用该城市到国内其他城市加权平均旅行时间进行测度。根据回归结果,城市铁路通达性越高或城市到其他城市平均铁路旅行时间越短,城市包容性对城市创新的影响越明显。通达性高的城市提高了人才的可进入性,外加城市包容性降低人才进入城市门槛,因此包容性较高且通达性越好的城市会在吸引人才方面更具有优势,城市创新水平也就更高。M9 结果显示,由人均GDP 所代表的地区发展水平对包容性影响城市创新的调节作用并不明显。

表3 城市特征变量对包容性影响城市创新的调节作用

5.3 人才迁移的中介效应

经过对数据的筛选比对,使用2014~2016 年我国277 个城市的“百度人口迁移”大数据,从人才迁移视角对城市包容性影响城市创新的机制进行检验。表4、表5 报告了分别以迁移人口中的大专以上人才、创意阶层、高消费人群和专业技能人才作为中介变量时的结果。M10 结果代表了城市包容性对城市创新影响的总效应。M11、M13、M15、M17结果显示,城市包容性会显著影响大专以上人才、创意阶层、高消费人群及专业技能人才的迁移。目前人才在城市选择方面不仅仅取决于地区的工资水平、就业机会等城市硬实力因素,具备可以满足人才精神层面需求的城市包容性、舒适性、开放多样性等城市软实力也是左右人才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M12、M14、M16、M18 分别报告了大专以上人才、创意阶层、高消费人群、专业技能人才作为中介变量时,城市包容性对城市创新产生的影响,结果显示4种类型人群均对城市创新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人才的进入扩大了本地人力资本池,场景理论认为城市生活和自我认知的真实感往往是人才创新行为的“催化剂”,当城市拥有较高的人力资本集聚水平时,服务场景和建筑美学将促进创新主体对自我真实感的认知,并增加了人才间面对面的交流频次,从而有效推进了创新主体间的知识溢出,尤其是隐性知识的溢出,加速区域创新发展。

表4 人才迁移对城市创新的影响(1)

表5 人才迁移对城市创新的影响(2)

根据Bootstrap 中介效应检验程序,大专以上人才、创意阶层、高消费人群和专业技能人才对城市创新产生的间接效应及区间值如表6 所示。通过分析得出,在人才比较方面,大专以上人才的间接效应均高于其他3 种类型的人才,说明通过吸引人才带动城市创新过程中,具有高学历的人才起主要作用。综上,城市包容性对城市创新水平的影响可以通过影响人才的迁移实现,即城市包容性越强,可能吸引到的人才就越多,城市创新水平也就越高。

表6 人才中介效应的Bootstrap 中介效应检验结果

5.4 稳健性检验

为保证结果的准确性,以迁移总人口数量及18~45 岁年龄段人口作为中介变量的替换变量,对人才迁移影响城市创新进行了稳健性检验,结果如表7 所示,城市包容性对18~45 岁年龄段人口及总人口均有显著的正向吸引作用,并且18~45 岁年龄段人口及总人口对城市创新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更进一步验证了城市包容性通过吸引流动人口带动区域创新的机制路径。

表7 稳健性检验结果

通过效应分析结果看出(见表8),与人才作为中介时的结果对比可知,迁移人口的异质性会对城市创新产生不同的影响,即大专以上人才及创意阶层等高技能人才对带动区域创新的作用更明显。因此,如何通过打造包容性的城市来吸引人才,是地方政府进行政策设计时应有的考虑。

表8 替换中介变量的Bootstrap 中介效应检验结果

5.5 文化多样性的中介效应与调节效应

随着流动性劳动力的迁入,具有不同地域背景的人在同一城市生活增加了城市文化的多样性[1]。本研究以来自不同省份的人的数量来衡量城市的地域文化多样性,表9 报告了以文化多样性作为中介变量时城市包容性对城市创新产生的影响,表10 报告了中介效应检验结果。结果显示,文化多样性作为中介变量时,间接效应显著,但是文化多样性并未对城市创新产生正向影响,反而对包容性影响城市创新的过程产生了遮掩效应。一种可能的解释是,来自不同地域的人口不仅包括大专以上人才和创意阶层等高技能人才,也包含了更多的低技能劳动力,该类人群缺乏在具有文化多样性城市中生活的经验,甚至由于语言或者饮食文化等因素,反而降低了与本地人或其他地区人口交流的可能性;而城市创新能力的提升不仅需要高技能劳动力的支持,还需要低技能劳动力为城市创新提供基础服务保障[32]。

表9 文化多样性对城市创新的影响

表10 文化多样性的Bootstrap 中介效应检验结果

但是,对于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及具有高技能职业的创意阶层来说,长期的大学生活及城市生活已经使他们更加适应这种多元的生活方式。大学里包含了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人口密集的单元会使不同地域的人口交流频次增加;而大学生接受新鲜事物能力普遍较高,多元的文化体验会提升大专以上人才自身的效用。根据Florida[11]的创意阶层理论,创意阶层更容易被地区的文化多样性所吸引,因此借鉴王春杨[28]等的方法,以文化多样性作为人才迁移影响城市创新的调节变量,探讨文化多样性在人才影响城市创新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见表11、表12)。结果显示,地域文化多样性对大专以上人才和创意阶层影响城市创新均具有显著的正向调节效应。说明在城市包容性背景下,文化多样性对人才迁移影响区域创新水平过程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即迁移人口的文化多样性越高,迁移人口中人才促进创新的效果越明显。

表11 文化多样性对大专以上人才的调节作用

表12 文化多样性对创意阶层的调节作用

6 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研究以我国城市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城市包容性对创新的影响,并对其影响路径进行了理论与实证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城市包容性会通过吸引人才来促进城市创新,具有不同特征的城市其包容性对城市创新的影响也不尽相同,其中外商投资水平、工资水平高以及通达性好的城市会显著正向促进城市包容性对创新的影响;其次,以户口指数代表的城市包容性,通过大专以上人才、创意阶层、高消费人群以及专业技术人才产生的中介效应促进了城市创新;第三,随着流动性劳动力的集聚,增加了城市内部文化的多样性,而对于很多低技能劳动力来说,文化多样性可能会阻碍他们之间的交流,因此以文化多样性作为中介时,包容性影响城市创新过程存在部分遮掩效应;第四,相对于低技能劳动力,人力资本及创意阶层对文化多样性的接受程度高,并且该类人群喜欢挑战和接受新鲜事物,所以在以文化多样性作为人才影响城市创新的调节变量时,文化多样性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促进了人才对城市创新的影响。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时期,提升城市创新能力是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而城市创新水平的提升离不开人才的投入,面对“人才争夺战”愈演愈烈的局势,各地政府除了要在经济性要素方面下功夫,还需要打造具有吸引和留住人才能力的包容性城市,只有“软”“硬”要素相结合,才能吸引更多优质劳动力,带动城市创新与繁荣。根据以上研究结果,提出以下3 点政策建议:

(1)重视提升城市软实力作用,针对不同城市特点因城施策。软实力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愈发重要,建议在制定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区域与城市发展战略、城镇化发展战略等顶层设计时,要综合考虑增强城市包容性等软实力作用,并对具有不同类型、不同地区、不同规模的城市提出有针对性的发展建议。建议各级地方政府要将包容性城市建设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将增强城市包容性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目标,注重发挥自身优势,增强城市人才吸引力,以人才的集聚带动本地创新。

(2)以提升地方生活品质为重点,提升城市包容性和吸引力。随着我国经济逐渐转向创新驱动,传统的以廉价劳动力、资本等驱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模式正在转向以人力资本、信息和其他创新要素驱动,企业和项目的选址和落位也更多依赖于人才等创新资源分布。当今人才流动与转移已不仅仅取决于工资水平等单纯物质条件的满足,而更追求城市的软环境和生活品质的提升,因此,地方政府在制定人才引进政策时,不宜仅关注物质利益条件的诱导,而应转向以提升地方生活品质为重点,制定一系列的生态环境、文化、服务等配套制度,打造具有包容性的城市。

(3)注重增强文化多样性和文化交流,强化包容性对创新的带动作用。在同等条件下,城市包容性的增强可以显著促进城市创新,因此,为提升城市创新竞争力,各城市政府应积极致力于建立文化融合机制,采取多种措施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降低不同地区人群之间交流制度壁垒,增进人与人之间面对面交流意愿,通过不同文化融合与交流,提升知识溢出效率,进而进一步促进城市创新。

注释:

1)此处东、西部为经济系统中制造业水平、公共服务水平、房价水平、工资水平、包容性水平存在差异的两个地区,而非特指某一具体地区。

猜你喜欢
包容性高技能劳动力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高技能人才“四元三阶六同”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
实施“五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打造高技能人才队伍
夜经济要有“包容性”
包容性增长的理论内涵及实施
浅议高技能人才培养
独联体各国的劳动力成本
亚洲的崛起需要各国相互理解、尊重和支持 实现包容性增长
包容性增长理念的提出及其内涵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