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军,刘 阳,周 琨,祝文青,曹怡静,艾艳芳
(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陕西西安 710049)
目前,我国在人才评价方法、机制建设等方面依然存在分类评价管理薄弱、各类人才评价标准趋同、评价方式方法落后、评价指标与社会需求的结合程度低等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存在对于进一步深化改革人才评价机制至关重要。陕西省作为科技资源大省,虽然在人力资源开发和培养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高校云集、科研院所林立、产业经济发展蓬勃,然而在科技人才评价方面仍然存在着种种弊端;在人才资源评价和使用方面理念和方法不够先进,存在诸多亟需改进的地方。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对自主创新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因此,需要更多高层次、高技术和跨学科复合型人才来助力社会发展进程。由此可见,我国人才培养、评价、管理等一系列工作面临着极大的挑战,也是进入全面改革的关键阶段。因此,以科技人才评价作为改革的切入点与衔接点,研究探索相应的科技人才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及相应的方式改进,以改善用人环境,提高对科技人才的吸引力,促进用人方面的人尽其才,这也是人才管理中的基础性工作之一。
随着我国西部开发战略的深化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战略的实施,陕西省在国家经济发展布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建设面向“一带一路”的科技创新高地、培养国际化的科技人才聚集与交流中心,已成为陕西省支撑国家战略的重要支点,也是陕西省在新的历史机遇下的重要责任,因此,研究适应陕西省经济、社会发展,辐射“一带一路”建设需要的科技人才评价方法,建立适应陕西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科技人才管理机制,具有国际战略的影响和作用,势在必行。因此,本研究结合陕西省科技人才管理的现状与问题及制约因素,提出适合陕西省发展状况的科技人才分类评价方法,构建各类科技人才分类评价指标体系,为进一步完善陕西省现有科技人才评价方法及体系提出对策建议。
陕西省作为“一带一路”建设起点城市及我国西北重镇,对科技人才的需求与培养更加迫切。同时,作为教育大省和军工、航天大省,省内的科技人才主要集中在高校、研究所、国企等研究性单位,而这些单位中的科技人才主要为科研人才,因此陕西省的科技人才分布呈现科研人才占据科技人才的大多数的特点,由此在对科技人才进行评价时,对创新性的要求也更高,主要看科技人才所研究的成果对社会的影响及创新的程度。在了解国内外的人才及科技人才的分类范围、方法和标准后,按照不同的划分角度和层次对陕西省科技人才作出分类如表1 所示。
表1 陕西省科技人才分类
2.2.1 评价主体方面存在的问题
(1)评价主体异化与错位。科技人才评价应是以创新、质量、贡献等指标为导向的,但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我国往往出现行政权力大于学术权力,评价过程由评价主体单位的领导意图所控制,将正确科学的评价方式异化成参杂复杂“关系”的主观评价方式[1]。
(2)评价主体专业素养较低。与国外受过系统性训练的专业评价人员相比,虽然我国在不同行业中也有一部分优秀的科技人才专业评价人员,但是该类专业人员的数量不足,且质量层次不齐,严重制约了陕西省科技人才评价工作的发展和进步[2]。
2.2.2 评价对象方面存在的问题
(1)科技人才定义不清。由于目前学术界、业界、政府部门等对科技人才定义的理解各不相同,对于科技人才深层次的内涵、特性缺少准确的定义。封铁英[3]指出我国对于科技人才及相关概念的界定模糊,没有形成统一的、科学的定义。张羽等[4]指出国内众多学者虽对创新类科技人才的内涵进行了多种阐释,但未达成共识,使得定义科技人才成为了一种形式,而这并不利于准确评价各类科技人才。
(2)科技人才分类评价不足。目前,国内科技人才评价体系是笼统的,缺少针对各个类型的科技人才分类机制及相应的评价指标。姚占雷等[5]指出,缺少分类评价是我国科研人才评价面临的困境之一。王少[6]指出对科技人才进行分类评价是人才科技观的要求,但是目前科技人才分类标准不一,导致评价结果无法真实体现科技人才的价值与贡献,导向作用不明显。
2.2.3 评价标准方面存在的问题
(1)科技人才评价标准的针对性较差。现阶段陕西省科技人才的评价标准往往是由评价主体决定的,而且也会随着评价目标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因此使得已有的评价标准不够合理,不仅缺乏科学性,也具有较强的模糊性。刘颖[7]指出,现有的科技人才评价标准对于系统创新的强调不够,不利于促进科技人才产出转化。刘亚静等[8]从科技人才的素质水平、学术业绩、影响力等多元化的综合标准对高层次科技人才进行评价,规避了单一评价标准造成的评价结果不真实的情况。
(2)评价指标缺乏操作性。目前陕西省科技人才评价指标在选取过程中并没有克服传统评价指标的弊端,仍然围绕“德、能、勤、绩”等方面,一方面静态指标缺乏调整性,不能很好地适应实际评价的需求;另一方面,评价指标的选取脱离了实事求是的原则,导致一些指标的度量无法操作,主观性较大。
2.2.4 评价方法方面存在的问题
(1)原创性理论极少,照搬国外理论框架。理论建设的薄弱使得陕西省科技人才评价的科学性底气不足[9],尤其是没有充分形成与我国实际情况相适应、具备中国特色的(科技)人才评价理论,如果照搬不适应陕西省发展状况的理论评价方法,会对省内的科技人才评价工作造成“误入歧途”的危险。
(2)评价方法单一,主观性较大。陕西省目前以加权式的科技人才评价方式为主,通过事前拟定的评价指标体系对科技人才进行评价,并依据各个评价指标的权重得出科技人才的总得分。这一方式虽然注重了对科技人才的全面评价,但是也忽略了各个指标之间的相关性[10],没有考虑人才评价过程中各指标所构成所需人才主体的系统效果,使得评价结果不能准确地体现科技人才的素质状况及能力、技能[11]。
2.2.5 评价程序方面存在的问题
(1)评价过程缺乏公正性。首先,政府部门、组织等会对科技人才评价造成影响,这样就破坏了科技人才评价过程的客观性、公正性。其次,评价过程很容易受到经济因素介入的影响,出现行贿受贿等现象,不仅影响了科技人才评价的真实性,也导致出现科技人才评价过程中的不良风气。最后,科技人才评价在程序上容易受到人际关系的影响,“同事式”“领导式”的评价程序在所难免,使得评价结果无法真实反映科技人才的实际情况。
(2)评价过程缺少有效监督。科技人才评价过程不合理直接导致了评价结果失真,与实际情况相距甚远,但是目前省内并没有形成有效的监督机制或设立相关的监管机构,外部监督的功能也往往流于形式,这就造成了监督程序并没有改善科技人才评价过程中存在的客观性和公正性问题[12]。
2.2.6 评价结果方面存在的问题
(1)评价结果应用不足。陕西省科技人才评价结果的应用领域相对狭窄,评价结果的价值不能有效转化为市场价值[13]。这一弊端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形式主义,将评价过程当作一种流程或程序,后续的评价结果则被束之高阁;另一种是过于强调科技人才评价的作用,从而造成被评价者对于科技人才评价的抵触。
(2)评价结果缺乏追踪评估与监督反馈。从陕西省各类优秀/创新人才评选工程实际运作情况可见,政府部门对各类人才工程评选的全过程按照制度把关严格,这意味着优秀个人或创业团队将能够获得高额社会资金大力支持和获得社会良好声誉,但对各类人才评选工程建设的后续实施绩效考核评估和市场监督明显存在不足[14]。
本研究通过对经济社会和科技工作程序进行划分,根据科技人才所处的层次和阶段,以及参考邢明强等[15]、盛楠等[16]、张立等[17]、张欣等[18]对科技人才分类的研究成果,将陕西省科技人才分为3 种类型,分别为基础研究类、工程技术类和创新创业类科技人才。基于胜任力模型理论,对这3类科技人才进行评价的要素主要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可以直接测度的指标要素,重点对科技人才的基本要求进行考察;第二部分是难以直接测度的指标要素,重点对科技人才具有的关键性能力、技能及素质进行考察。结合陕西省科技人才分类评价的工作基础和实践情况,主要从6 个方面简要阐述科技人才评价需要特别关注的关键要素。
(1)道德素质。根据2020 年《陕西省教育厅等七部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实施意见》,除了加强对科技人才“才”方面的考量,重点将“德”方面的评价纳入科技人才关键评价要素。具体而言,对科技人才道德方面的评价标准应该囊括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两个方面。其中,思想品德方面,可以将政治方向、遵纪守法、人生观等作为评价指标;职业道德方面,则将以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治学严谨等作为评价指标[19]。
(2)创新动力。本研究中创新动力融合了内生动力和外生动力内容。内生动力主要体现在对工作的热爱、对工作挑战性的激情和对工作趣味性的认同。外生动力主要体现在科技人才的薪酬体系、市场价值等方面的表现,促使科技人才提升工作的欲望和追求。借鉴许伟等[20]的研究,将创新动力划分为两个层面:兴趣驱动和责任驱动。兴趣驱动包括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对从事的工作充满信心、能在从事的工作中享受到快乐等;责任驱动包括对从事的工作具有责任感和使命感、在从事的工作中实现人生自我价值、对从事的事业具有献身精神等。
(3)创新知识。创新知识是指可以被语言、图形、公式描述的客观的知识。赵伟等[21]、吴剑平等[22]和曹晓丽等[23]的研究指出,学历层次代表着科技人才受教育的程度,是科技创新的必要前提;任职经验是长期担任某一职务或从事某一项工作的时间,同样也是科技人才工作基础的有效体现;知识结构主要反映了科技人才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因此,本研究将上述3 个层面(学历层次、任职经验、知识结构)作为科技人才创新知识的考量内容。
除了共有关键要素外,还需要构建适合3 类科技人才实际情况的专业关键要素,主要包括:
(1)影响力。影响力是指行为主体通过个人行为改变他人想法、决策和行为的能力。本研究中影响力主要是从科技人才的学界影响力和业界影响力两个层面进行考察。学界影响力包括学术任职情况、获各级奖项情况等方面[24]。业界影响力根据不同的科技人才类型,侧重也各不相同:对基础研究类科技人才的业界影响力的考评,包括同行认可、国际影响力、社会发展贡献等;对工程技术类科技人才的业界影响力的考评,包括同行认可、产业领域影响力或行业贡献等;对创新创业类科技人才的业界影响力的考评,包括同行认可、对产业/企业影响力、知识产权影响力等。
(2)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方面主要考察科技人才是否具有好学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否很好地预见本学科或本领域发展趋势及相应的宽度、深度。但是除了科技人才基础的素质之外,对不同类型的科技人才要求的实践操作能力是不同的:对基础研究类科技人才的实践操作能力的考评包括实验技术能力、选题能力、研究能力等;对工程技术类科技人才的实践操作能力的考评包括工程技术操作能力、行业分析能力、技术开发能力等[25];对创新创业类科技人才的实践操作能力的考评包括创业实践能力、行业/市场分析能力、应用推广能力等[26]。
(3)产出价值。产出价值方面是对在工作过程中取得的成果及成果所产生的价值进行评价,主要从业绩贡献和效益价值两个方面考察。业绩贡献考察的指标包括承担或参与项目情况、论文论著情况、专利授权情况、荣誉奖励情况等方面。效益价值考察的指标因人而异,对基础研究类科技人才的考察包括成果创新性、对学科发展的影响等,对工程技术类科技人才的考察包括制定的技术标准、成果产生的社会效益等,对创新创业类科技人才的考察包括成果产生经济效益或者市场成交额、产品[27]。
通过分析提炼科技人才评价的共有关键要素(道德素质、创新动机、创新知识)和专业关键要素(影响力、创新能力、产出价值),归纳总结陕西省科技人才评价的关键要素,并分为相应的二三级评价指标,获得科技人才分类评价的关键要素集成,如表2 所示。
表2 陕西省科技人才分类评价的关键要素集成
本研究将层次分析法(AHP)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相结合,对科技人才进行分类评价。首先确定3类科技人才评价指标的权重,然后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建立评语集,从而得到陕西省科技人才分类评价模型。使用层次分析法确定科技人才评价指标体系中各个评价指标的权重,分别如表3、表4、表5所示。
表3 陕西省基础研究类科技人才评价指标权重
表4 陕西省工程技术类科技人才评价指标权重
表4 (续)
表5 陕西省创新创业类科技人才评价指标权重
表5 (续)
在明确各类科技人才评价指标权重的基础上,建立对科技人才进行判断的评语集,选择合适的模糊算子进行模糊综合评价并给出相应的评价结果。首先,计算隶属度S=(S1,S2,S3,S4),其中S1、S2、S3、S4分别对应陕西省3 类科技人才的评语集:优、良、中、差,并进行如下设定:如果S1+S2>70%,就认为被测评科技人才是带头人层次;如果50% (1)建立以创新为导向的分类科技人才评价机制。陕西省政府在科技人才计划项目实施过程中,应根据陕西省内经济和社会生活发展的状况及未来发展方向,重点促进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科技与发展相结合的模式发展,从而建立有利于科技人才生长的环境,逐步健全科技人才分类评价体系。其中,对基础研究型科技人才,建立小同行评价为主、大同行评价为辅的评价方式,注重科技人才取得成果的原创性、贡献性;对工程技术型人才,破除“唯论文、唯项目”的评价方式,重点突出已有科研工作成果在转化过程中产生的实际价值与社会效益;对创新创业型人才,通过激发性评价指标,使具有创新思维,能提出创新问题、创新方法,真正具有创新实力的科技人才参与创新实践活动和创业项目。 (2)建立“一带一路”区域人才一体化评价机制。陕西省在“一带一路”建设发展过程中长期处于龙头地位,因此要发挥好陕西省的战略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充分发挥领先的人才优势,城市发展的功能优势,提升省内各个城市的核心竞争力,打造人才区域协同一体化发展的人才高地和超级枢纽。要实现“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人才一体化发展,通过制定统一的科技人才战略管理计划,构建区域一体化的科技人才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一方面,打开区域视野,积极克服省际壁垒的局限性,实现统一的科技人才资格认证及相应的评价标准,实现各类科技人才在不同区域内的相互认证和认同,减少科技人才流动的壁垒和障碍;另一方面,也要加强政府部门、事业单位、企业等组织的科技人才互认,加强不同组织之间的科技人才流动,实现不同行业的科技人才共享。 (1)大力发展专门针对科技人才评价的第三方组织和机构。政府部门应该积极为科技人才评价创造良好的外在环境,保证大众对科技人才评价结果信服,加强政府、第三方机构等多重评价主体相辅相成的格局,防止科技人才评价行政化和“官本位”倾向,逐步建立规范化、专业化的科技人才评价队伍。在同行评议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专门针对科技人才评价的第三方组织和机构,推进科技人才评价社会化。 (2)各地区要找准创新驱动发展的着力点。科技人才管理的各项事宜应有一个统一的部门整体统筹,形成包含引进、使用、评价等各个环节的科技人才管理政策。另外,由于一些科研活动具有地域性和局域性,因此省内各地区要精准定位,挖掘自身存在的特色资源与有关科研机构进行匹配,吸引科技人才来陕西省建立试验基地,从而吸引科技创新人才流入,使整个地区的创新能力得到提升。同时,对省内一些科技创新需求不大的地区,结合“互联网+人才”模式搭建人才联通平台,既可以有效避免科技人才的浪费,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可推动这些地区的创新能力的发展。 (3)建立实现科技人才评价数据共享基地/平台。陕西省政府应该将每次科技人才评价的数据进行规范处理,既要做好数据的可追溯,又能为下一次科技人才评价提供数据支撑,这就需要建立统一的科技人才评价数据共享基地/平台,同时不断吸纳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第三方评价机构等组织的评价数据,利用大数据管理对科技人才评价数据进行进一步的整合及深度分析与挖掘。 本研究调查分析陕西省现有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在评价目的、评价指标、评价方法、评价周期、评价程序和评价结果使用等方面的形势与现状,归纳总结当前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及问题背后的各种制约因素,进而厘清针对不同科技人才评价的关键要素。基于科技人才所处科学研究阶段的不同,将陕西省科技人才类型分为3 类:基础研究型、工程技术型和创新创业型;基于科技人才的岗位特征和产出成果特征,结合能力胜任力模型分析了3类科技人才多元评价体系的指标构成要素,包括创新知识、道德素质、创新动机、影响力、创新能力、产出绩效6 个维度;利用AHP-模糊综合评价法建立了陕西省科技人才综合分类评价模型,从管理创新和保障条件层面提出了实施科技人才评价的5 条政策建议。5 陕西省科技人才评价管理创新及政策建议
5.1 陕西省科技人才评价的管理创新
5.2 陕西省科技人才评价保障条件
6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