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 彧
(广东省水文地质大队,广东 广州 510000)
广东省陆河县原隶属陆丰县,北回归线横贯县境。陆河县复杂的地质环境加之强烈的人类工程活动,使其孕育较多地质灾害脆弱因素。存在阶地、山地、丘陵、河流冲积平原多种地貌因素;地层较复杂,花岗岩类风化壳分布广泛,第四系土层厚度大,断裂构造较发育,不同区域不良地质体发育。地质灾害调查与危险性分区有助于预防地质灾害的发生[1]。通过基于地质灾害易损性模型[3]、地质灾害综合危险性指数定量计算、科学合理分区、“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录入系统”智能平台建设,实现地灾监测与防治。
截至2018年年底全县登记在册的地质灾害危险点和隐患点共38处,威胁100人以上的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11处,威胁100人以下的地质灾害隐患点27处,总威胁人数6860人,潜在经济损失15927.8万元。其中,威胁百人以上地质灾害隐患点11处(“河田镇共联村委特大型泥石流群”、“东坑镇竹园村竹园小学后山特大型崩塌”、“水唇镇高丰村高峰小学崩塌”、“螺溪镇新溪塘陂滑坡”、“螺溪镇书村村委坪巷村崩塌”、“溪镇南和排里崩塌”、“河口镇麦湖排里崩塌”、“上护镇洋岭高山寨滑坡”、“新田镇激石老区滑坡”、“水唇镇石船田心寨滑坡”、“河田镇溪东上街不稳定斜坡”),该类地灾隐患点均未治理,为广东省重点治理灾害点。
陆河县发生的地质灾害类型以小型滑坡和小型崩塌为主。易发生地灾的区域主要为山区丘陵地带,如东坑镇、水唇镇东南部、河口镇、上护镇、新田镇西部、螺溪镇、南万镇、河田镇西部;平原地区地灾发育较少,比如河田镇(县城)和水唇镇中心。
多数崩塌和滑坡的发生主要与极端天气强降雨、地形、地层岩性及人类工程活动有关。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诱因为极端天气强降雨,雨水大量渗入山体表层加之土层受重力等因素作用导致滑坡发生。在覆盖层较厚,地势较陡,地层岩性含软弱夹层(如新田镇分布的下侏罗统金鸡群砂岩在河田断裂部位夹破碎带)的地区,人类工程活动如:切坡建房、切坡修路、伐木、采矿活动等,形成高陡的不稳定土质斜坡,在极端天气或长期雨水浸泡作用下,易出现崩塌或滑坡。少数滑坡发生在断裂构造带上,地势陡斜,岩层破碎,暴雨后沿破碎带下滑或崩塌。在平原地区,人类工程活动因不需大挖大填,地质灾害相对较少。另外,矿山开采、伐木等活动,造成水土流失、植被破坏,容易发生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
依据地质灾害综合危险性指数模型法,将陆河县调查区整体剖分成2km×2km的单元格,然后,据公式:
式中:r1——潜在地质灾害强度权值,0.6;
r2——现状地质灾害强度权值,取值0.4(注:现状与潜在强度指数权值是参考以往地质调查报告及相邻省市地质灾害调查报告,并结合陆河县调查区实际情况得出)。
上式中地质灾害影响因素权值见表1。
表1 地质灾害影响因素权重
地质灾害形成条件评分标准列表见表2。
表2 潜在地质灾害形成条件评分标准
首先依据陆河县地质灾害分布图,先读取各单元格地质灾害分布情况、各单元格地质灾害个数x、各地质灾害点发生(即将发生)面积之和y以及各地质灾害点(即将发生)体积之和z,(其中:个数密度:a=x/4;面积密度b=y/4;体积密度c=z/4);最后再据密度系数取值表(表3)判定强度指数。
表3 密度系数取值
综合上述计算方法,可得每个单元格地质灾害综合危险性指数的分布图。
据每个单元格地质灾害综合危险性指数,通过MAPGIS软件三维分析功能,再采用Kring泛克立格网格化方法进行换算叠加生成平面等值线图(见图1),为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划分提供定量定性的依据。
图1 陆河县地质灾害综合危险性指数平面等值线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高分值区域在东坑镇至水唇镇东部、上护镇东北部至河田镇西南部,河田镇北部火山嶂、螺溪镇镇区至北部、南万镇镇区、河口东南部一带,存在范围较广,部分高分值区域面积小,依据求得的地质灾害综合危险性指数,再结合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条件(表4),并根据陆河县实际情况做出微量调整,对相邻类似单元格进行合并,最后划定地质灾害易发区。
表4 地质灾害易发分区划分条件
陆河县地质灾害信息系统的建设基于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基于Windows XP开发的“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录入系统”构建。“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录入系统”包括:数据管理和数据录入两大基本功能模块。
其中:数据录入主要实现以下功能:调查单位情况、调查区情况、调查数据、勘查数据、实物工作量、MapGIS图件、遥感数据、测绘数据、群测群防信息、成果报告等地质灾害详细调查信息化成果的规范录入、浏览和查找等。
数据管理主要实现如下功能:地灾分布图、地灾易发程度分区图、地灾防治规划建议图;地质灾害点信息查询和统计;实现图库互查;与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相结合数据、预警区内群测群防点信息手机短信发布;为政府管理部门对地质灾害点信息的日常管理提供方便。
通过易发性分区,按照轻重缓急、经济资源情况,制定防治计划分批治理;不宜进行治理的危险点,建立自动化监测点时时监测。地质灾害防御体系建立,实现图库互查与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相结合,远程自动化监测预警极大地减少了人员的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物联网、高清摄像头数据采集、运行报表和趋势图分析以及自动化预警预报,为政府管理部门对地质灾害信息的日常管理提供方便和科学决策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