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锡莲
2021年第3期《中国视野》杂志上,刊载了克里斯蒂娜·马格斯的文章,题为《大路货、奢侈品、假货:中国的非遗市场》。在文中,马格斯以南京旅游业中传统手工艺的市场化为例,对中国非遗保护的现状进行了研究。
关于非遗保护,要不要商品化和市场化,是关键议题:有人认为,商品化能够帮助振兴传统文化实践;有人则持反对意见,认为政府应该对非遗的市场化持更为审慎的态度。而此一论争又与当下中国的非遗保护实践密切相关:尽管传统手工艺品的售賣在中国并非新鲜事,但“非遗”概念的出现以及政府的“非遗保护”举措,的确又对传统手工艺品的售卖者、售卖方式和售卖地点产生了新的影响。
马格斯的研究因此试图探索两个问题:第一、政府的非遗保护举措,对于非遗产品的卖家和售卖来说,有什么影响?第二、政府的非遗保护举措,对于非遗保护有什么影响?
通过对南京非遗手工艺品售卖情况的研究,马格斯发现,对于非遗产品来说,政府所主导的市场化举措,既是对其价值的提升,又是对其价值的扭曲。说“提升”,是因为非遗保护提高了非遗产品的知名度,非遗产品的卖家也因此受惠:通过博物馆的展示或非遗传承人的现场表演,公众的非遗保护意识得到了提升,其对非遗产品的兴趣也得到了培养。说“扭曲”,则是因为卖家的层级不同,其受惠程度也不同:非遗奢侈品和纪念品卖家受益最多,因为他们可以用非遗标签来为自己商品的高价正名,或者以此为名头来售卖批量生产的非遗产品;而作为非遗保护焦点的“非遗传承人”则夹在中间,尽管非遗保护也提高了他们的知名度,但在相关产品售卖方面,他们却陷入竞争劣势:他们所售卖的,多为手工制作的日用品,且其价格经常是批量生产的纪念品价格的两到三倍。此类特征,使其在非遗商品中不上不下,因为假冒非遗产品价格低廉,而这些手工制品又很难被称为奢侈品。反过来讲,对于市场增量和潜力都巨大,但日益强调“品味”和“赏玩”的收藏市场来说,非遗奢侈品和纪念品最容易成为藏家的心头好,而中间两不靠的就很容易被忽视。
在马格斯看来,要解决以上难题,政府就应该保护非遗产品,使其免遭不公平市场竞争的侵害。此外,政府还可以对旅游业中的非遗产品进行更多的引导,比如,强化对于非遗标志的保护,为非遗传承人的产品划出展览专区、进行单独推介。如此一来,非遗传承人手工制作的产品,其品位和价值才有望获得质的提升,并因此可能在现有的非遗产品市场竞争中获得更为有利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