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忠华
劳动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基础,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人类的发展离不开劳动。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突出强调了劳动教育的重要地位。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以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为目标,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人,把美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学校教育各学段,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由此可见,美育能促进学生审美体验能力、艺术鉴赏能力的提升,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而在劳动教育中渗透美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教育意义。
一、劳动教育的意义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类的劳动,因此,劳动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需要,它是一项无可替代的素质教育内容。在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中,劳动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一课。一个人的成长成才离不开劳动教育,树立劳动观念,掌握劳动技能,是其成长发展的必要条件。劳动教育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课程树立学生的劳动观,让学生对劳动产生正确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独立自主生活的能力和良好的生活习惯,让学生学会处理自己日常生活中的事情,比如学会照顾自己,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能够独立穿衣服、洗漱、洗衣服、叠被子等。一个人受到良好的劳动教育,可以通过一些小事体现出来。劳动教育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在与他人相处的过程中能够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可以帮助个人更好地成长并融入社会。
二、美育的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做好美育工作,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的时代课题。美育是指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艺术教育和文化教育,以此来有效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鉴赏能力、艺术表现力、艺术品位和文化内涵。美育是我国全面发展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下的美育是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培养学生心灵美、行为美服务的。通过美育可以促进学生德、智、体、劳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培养高尚情操;丰富知识,发展智力;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提高体育运动质量;鼓励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并进行创造性的劳动。
三、以劳育美,以美育劳
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美育和劳动教育也需要进行改革。教师要突破传统,创新教学模式,在学科之间搭起桥梁,把艺术元素和劳动元素融入教学过程中,以此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课堂是开展劳动教育的主要阵地,教师是开展劳动教育的生力军。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这一平台,将学生的劳动教育和美育相结合。学校开设的手工课、开展的爱护环境等活动体现了劳动教育的元素;開设美育课程和相关活动,其目的在于让学生感受美、发现美,增强自身创造美的能力,提升审美能力。教师通过设置别出心裁的美育课程,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另一方面让学生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
劳动推动了人类社会向前发展,是人类发展和生存的基础;艺术是生活的写照,是劳动的写照;艺术源于劳动,高于劳动,充分体现了劳动之美。因此,教师在上美术课时,要给学生介绍劳动之美,将劳动之美引入课堂,让学生体验劳动之美。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主动学习的一个重要法宝是兴趣,当学生对某一件事产生浓厚的兴趣时,会自发激起旺盛的求知欲,其学习热情会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兴趣这一“利器”,在开展劳动教育的初期阶段,巧妙地设计教学活动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课堂上欣赏具有美感的事物,调动学生的情绪,以情感为先机来激发其学习兴趣。良好的美育素养对学生个人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影响巨大,关乎学生将来的生活和工作。学生在接受劳动教育以及实践的过程中,思维不断发展,因此,在劳动教育中长期渗透美育可以深化学生对美的认识和感悟,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独特的个人审美意识。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增强学生综合实践的能力
教师要把劳动教育作为一门必修课,将劳动教育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实现“五育”并举,认真地设计和组织教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的全面发展离不开劳动素养的养成,因此,教师首先要对劳动教育的重要地位有正确的认识,正视劳动课的价值,肯定其对学生成长的促进作用。劳动不仅仅是简单的体力劳动,在劳动的过程中学生也需要思考,既锻炼脑力又锻炼体力,还能够拓展思维。教师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引导作用,是学生的指路人,因此教师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影响巨大。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将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有机结合,采取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把劳动课和美术课程结合起来,设计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活动。在小学阶段的教学中,劳动课程和美术课程都有很强的操作性,教师可以结合两者的特点,让学生在劳动教育中体验美,在美育中感受劳动之美。
(三)寻找新视角,给教材注入新鲜血液
学科之间常常相互交叉,这是课程开发的新大陆,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科之间的交叉点,从新视角出发往往会收获意外之喜。劳动课与美术课之间就存在这样的交叉点,劳动课教师和美术教师在课程开发时要注意将二者的优势和特点结合起来,让劳动教育和美育迸发新的火花,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比如,小学美术教师在上课时,可以利用多媒体让学生观看具有劳动之美的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其中之美;可以让学生以绘画的方式表达劳动创造之美;也可以利用手工课,让学生制作小物件,体验劳动的创造之美。小学生具有爱玩好动的特点,学校的手工实践课对他们有着极大的吸引力,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天性和课程的特点,让手工课成为开展美育和劳动教育的平台,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
(四)学科整合,焕发活力
劳动教育与美术教育是为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审美情操服务的,是学生成长中不可缺少的教育。学科的整合往往能迸发出新的火花,更好地为学生服务,从而实现教育的目的。在教学中,美术教师可以将劳动教育的意义、要点引入美术课堂,劳动课程教师也可以将美术教育的元素引入劳动课堂。只要是科学合理的教学形式都可以丰富课堂教学,整合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存在各种可能。学科的整合不是杂乱无章的,需要教师结合学科特点及教学经验,从多方面探索其中的平衡点,从不同的视角摸索美育与劳动教育融合的多元化教学模式,促进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
四、结语
劳动教育有纠正学生不良思想行为、塑造学生美好心灵的功能。劳动教育与美育的作用与功能是紧密相连的。教师要在劳动教育中用科学的方式进行美育的渗透,促进教育资源的整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向美、爱美的情怀,具备发现美、欣赏美的能力。反过来,教师也要在美育中融入劳动教育,挖掘美育中的劳动教育元素,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努力进取的思想,使其增强劳动能力。教师应在劳动教育中鼓励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在美育中带领学生发现劳动之美,从美的角度认识劳动,通过劳动教育与美育的结合,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美和劳动的认知与感受,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