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婕嫱
模块教学设计改变了传统的一课一案模式,授课教师可根据学情自主选择模块组合形式,教学内容的选择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这样的选择方式有利于与课堂教学进行高效对接。以下是语文三年级上册《大自然的声音》一课的教学设计,它体现了模块集成式教学设计的特点。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 21课《大自然的声音》(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随文认识“妙、奏、伟”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呢”,能准确读写“美妙、演奏”等15个词语,读准“叽叽喳喳、唧哩哩”这类拟声词,初步感受词语运用的生动性。
2.运用朗读想象画面、自主合作学习、带入情景体验、借助关键句等阅读策略,感受课文语言的生动性,体会大自然声音的美妙。积累“呢喃细语、潺潺、淙淙”等描写声音的词语。
3.借助自读批注、交流增补批注,联系生活经验、想象画面等方法,不断丰富自己的阅读感受,感受大自然声音的美妙及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享受阅读的乐趣,激发阅读的兴趣。
4.在合作交流、师生互动的学习活动中,提升语言的建构与运用能力,提升思维发展能力,在不断丰富阅读感受的过程中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积累阅读散文的经验。
教学过程:
一、预学模块
子模块一:预学教材
预学课文,认读生字词。
【設计意图:了解课文内容,形成预学习惯。】
子模块二:预学资料
让学生搜集大自然中的声音资料。
【设计意图:拓展学习资源。】
二、引学模块
子模块一:游戏引学
1.揭示篇章单元主题,出示“声音”。游戏——听声音猜画面(鸟鸣、流水)。让学生用语言描述想象到的画面。
2.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引导学生初步体验根据声音想象画面的方法,建立声音与画面的联系,为后面想象画面丰富阅读感受奠基,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出示单元主题,初步建立学习课文的整体意识。】
子模块二:谈话引学
师:(出示《听听,秋的声音》)这是我们学过的课文。今天我们要走进大自然,去聆听更多美妙的声音。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
三、定学模块
提出问题:读了课题,你想了解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质疑课题,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一次研学模块
子模块一:读一读
1.运用词语叠加方法理解“美妙”,书写“妙”。
2.自由读课文,找找大自然中的音乐家,比比谁的声音最美妙,找到后填写“音乐家档案”,还可以把你认为最美妙的声音摘抄到档案下方对应的横线上。
【设计意图:分层设计课堂活动——引导学生借助图表找到关键语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思路,感受课文先总起再分述的表达效果。让学生在初读时把描写“美妙声音”的词语摘抄下来,将词语积累与初读感受结合起来。】
子模块二:读一读
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感受风之声,做好批注。
【设计意图:鼓励绿色阅读,不给学生设置过多问题。】
五、一次展学模块
子模块一:集体展学
(借助希沃传屏,展示学生梳理的音乐家档案。学生上台介绍。)
预设:风,是大自然的音乐家。他的美妙声音是呢喃细语。水,也是大自然的音乐家。他的声音是滴滴答答、叮叮咚咚。动物是大自然的歌手,他的声音是叽叽喳喳、唧哩哩唧哩哩。
【设计意图: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调动他们学习积极性,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
子模块二:个体展学
学生汇报批注,想象画面谈感受。
1.手风琴——读出美妙。
播放“手风琴演奏”视频。
预设:读出变化。(生带着感受读文。)
2.翻动树叶——读出变化。
预设1:风吹柳树的沙沙声。
预设2:风吹梧桐树轻轻柔柔。
预设3:秋天树叶落下哗啦啦的声音。
3.微风——读出温柔。
狂风——读出威力。
子模块三:小组展学
让学生结合阅读感受,组内分角色朗读。(女生读微风,男生读狂风。)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设计“分角色”读这一活动旨在让学生通过体验加深理解水之声的变化和有趣,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六、二次研学模块
子模块一:说一说
小组合作学习第三自然段,找找水之声乐团都有哪些歌手,他们的声音是什么样的,完成音乐家名片。
子模块二:读一读
演一演小雨滴,一名学生就是一滴小雨滴,一组学生就是小溪。男学生扮演河流,全班学生是大海。(教师引读,学生分角色读。)
子模块三:写一写
让学生梳理新的感受,增补到书上。
七、二次展学模块
子模块一:小组展学
小组展示学习成果(分工明确)。
预设1:第一个成员是小雨滴,他发出的声音是滴滴答答、叮叮咚咚,让我感受到他很活泼。我来给大家读一读。
预设2:第二个成员是小溪,他发出的声音是淙淙。联系生活实际,我想“淙淙”的意思是慢慢地、轻柔地流着。让我感受到小溪很温柔。我来给大家读一读。
预设3:第三个成员是河流,他发出的声音是潺潺。课前我查字典知道潺潺的意思是水流动的样子。读到这个词,我仿佛看到了河流快乐地向前流动,我的感受是很快乐。我来给大家读一读。
预设4:第四个成员是大海,他发出的声音是哗哗,很多同学一定见过大海,我感受到气势磅礴。我来给大家读一读。
子模块二:个体展学
对其他小组汇报内容进行补充。
预设:不同的感受。
淙淙——读出轻快。
潺潺——读出安静。
哗哗——读出力量。
【设计意图:鼓励生生互动,交流阅读感受,营造学习型的课堂氛围。】
子模块三:小组展学
分角色读——小雨滴、小溪、河流、大海。
小组成员互评。
【设计意图:学生带着感受入情入境体验。】
八、延学模块
子模块一:课外延展
寻找大自然中风的声音,写一句话。
子模块二:阅读链接
阅读叶圣陶《瀑布》。
子模块三:拓展时间
向父母介绍大自然的声音。
反思:
《大自然的声音》是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文以独特的视角,丰富的联想,富有韵味的语言,将大自然的事物比作音乐家,把他们发出的声音描绘成各种美妙生动的乐曲,体现了大自然之美。
本节课我在研习《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把握教材语文要素、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础上对精细化教学目标进行构建。通过对语文课程标准的解读以及对单元语文要素的研读,不难发现“感受”是这一单元阅读教学的重点。在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中,“感受”有名词和动词两个释义。分别解释为“受到、接受”和“接触外界事物得到的影响体会”。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从一年级上册就开始提出“体会、感受”的要求,并一直贯穿整个小学阶段,足见其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感受的重点任务是文本的内容、语言、写法等,这与语文课程标准中“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的总目标相吻合。基于以上思考,我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注重以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去感受、体会。通过批注、联系生活等学习方法将隐形的语文要素转化为显性的学习内容,实现了对本节课教学重点的突破。
语文要素“感受”是难以看得见、摸得着的,这就给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学生活动的设计留有“空白”。作为执教者,我们要提炼合宜的教学价值、恰当的学习方式来设定教学活动,变“感受”的无形为可操作、可实现、可评价的有形活动。本课教学中我设计了三项学生活动——阅读批注写感受、交流分享谈感受和以悟促读抒感受,分别用批注、讲述、朗读三种具体形式让学生走进语言文字,强化阅读感受,使教学目标外显,让学生思考留下印记,思维得以固化。
为了寻求更适合学生发挥学习本体性的学习活动,在课前导入环节,我引导学生感受自然,理解美妙。在学习课文第2、3段时,我让学生三次联系生活寻找美妙,做到了课本内容生活化,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即生活、生活处处有语文。另外,本节课利用“音乐家档案”引导学生梳理课文内容,积累与声音有关的词语。这既是对学习方法的指导,又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填写“音乐家档案”这一活动还体现了“双减”政策引領下的分层思想。
当然,本节课的教学中也有不足:我在朗读指导方面没有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有的学生羞于开口,我应在课上对这一部分学生给予更多的关注。在课堂时间分配上也存在瑕疵,由于第二自然段讲解过多,导致最后环节比较仓促,学生的练读时间不够充分。诸如此类问题,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
编辑/魏继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