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毅宁
摘 要:2016年,日本现代女作家村田沙耶香凭借《人间便利店》一书斩获第155届“芥川龙之介奖”。这本根据村田真实体验创作的话题性小说,被称为“引起社会集体沉思的话题之作”。文章將结合书中的人物情节与日本社会的状况,以K. Lewin提出的社会行为公式为主要论述根基,运用文献分析法与内容分析法,具体分析《人间便利店》主人公古仓惠子在36岁之前不被自我与社会所接纳的原因,认为根源在于日本现代社会中人性的逐渐麻木甚至泯灭,小说在反讽反抗中希望人性中认同感、同情心的回归,最终达成人性中应有的道德高度。
关键词:《人间便利店》;“古仓惠子”;日本现代社会;人性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2)05-0117-04
社会心理学之父勒温(K. Lewin)曾提出公式“B=f(P,E)”。其中,B指行为,P指个体,E指个体所处的情境,f指函数关系。该公式含义为:行为是个体及其情境的函数,即个体行为是个体与其所处情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勒温指出:“要理解和描述行为,人和他所处的情境必须被看成是一个相互依赖的因素群。”[1]小说的主人公古仓惠子在36岁之前一直被周围人当作“异类”,未实现社会接纳;惠子对自身行为持怀疑否定态度,未实现自我接纳。探究该状况的形成原因,根据上述公式,本文将从人的行为与社会环境两大方面分析。
一、人的行为
“要么模仿众人,要么遵从他人指示,放弃一切主动的机会。”[2]13惠子难被接纳不只是惠子的个人原因,更多的是周围人对惠子的消极反馈。人的行为可分为两种类型:被动主体与施动主体。由此结合日本“日伞男子”“相模原障害者设施杀伤事件”与日本校园暴力事件以及小说的具体内容,得出导致古仓惠子前半生不被接纳乃至日本社会上“古仓惠子类”人不被接纳的深层原因——日本现代社会人性的麻木。
(一)被动主体行为——以古仓惠子为代表:人性中反抗的麻木
惠子从小行为做事与众不同,而家人同事面对这样“异类”的惠子选择纠正和排斥。渐渐惠子也接受了这种安排,选择逃避、伪装真实的自己,而不是去反抗、坚持真我。想将死去的小鸟烤来吃,遭到母亲的制止与旁人异样的眼光;拿铲子砸向打闹的同学来制止混乱场面……这些行为带来的斥责与无奈让幼年惠子对自己产生怀疑;隐藏真实想法、回避真实行为,反而得到大人们的认可与安心,这便给了惠子继续逃避、伪装自己的理由。
“治好”一词贯穿全文始终,这也是惠子选择逃避真实自己、不敢反抗的一大体现。父母带她去看心理医生;在便利店打工让家人觉得她被“治好”主动接触社会了;与白羽“同居”后妹妹的口气则是已经完全“治好”了。小说的最后凭借着白羽这层保护罩,惠子顺利融入圈子,她做出的这些行为表面上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其实是惠子自我逃避达到极点,从说话方式到生活习惯,一丝一毫不敢张扬个性。所谓的“治好”其实是惠子到此为止准备彻底放弃反抗的象征。虚假的东西得到大家认可,惠子表面上也似乎接纳了自己“结婚”“找正式工作”的行为,这种“泡沫性的自我接纳”让惠子人性中反抗意识的麻木达到最高值。
人性是由人的生物本能和社会文化决定的……人性既具有生物性,又具有文化性,两者并不是完全割裂的,而是一个整合的系列……人的本性是由生物本能和类本能两部分组成[1]。不论是从生物性还是文化性角度分析,当人遇到刺激时,无非两种反应,一是进行反抗,争取自己的空间与自由;二是选择逃避,避免与大环境冲突。很显然,惠子选择了第二种。但她本身对自己的行为并没有异议,在她看来,将死去的小鸟烤了吃是一种合理的价值利用,但她 “怪异”的行为举止很难让众人产生正向认同,这种来自群体的压力压制她反抗的自信心与积极性。对此,人本心理学家认为,人具有一种内在的潜能趋向生长和自我实现[3]。除少数自我实现者外,多数人的发展由于社会和环境的障碍而受到堵塞或牵制。在巨大的群体压力下,为防止被世界当作“异类”排除,惠子选择放弃反抗,伪装自己以维持与群体的一致性,像常人一样结婚生子、找正式工作,做一个“正常”的日本中年妇女。
日本现代社会中这种现象并不少见,偏离群体的人往往会面临较大的群体压力,反抗在多数情况下也是螳臂当车。日本社会成员本身的一致性非常高,自11、12世纪兴起的集团主义再到现在“日伞男子”,群体因素一直是日本人做出决定的重要考量。任何群体均有维持一致性的倾向与对偏离的惩罚机制,而群体成员的一致性越高,个人面临的群体压力就越大。为了避免惩罚,大多数人选择从众,他们原本应该存在于人性中的反抗意识渐渐变得麻木,即便有不同之处,多会选择隐藏,哪怕内心怀疑群体的判断,外在行为至少也要和群体保持一致。多数男性反对撑遮阳伞,即使有一部分男性想撑伞也会因为社会舆论或是碍于面子而放弃打伞。少数打伞遮阳防中暑的想法放弃反抗被抹去,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从众,而从众带来的是2500名中暑者中,男性占绝大多数[4]。
小说中的惠子与日本现代社会中“古仓惠子类”人群人性中反抗逐渐变得麻木的原因,是当事人不敢去、不愿去与社会主流群体提出异议,害怕违背群体后的制裁让他们选择从众,用一种逃避的态度以求安稳度日。造成这种行为的另一重要原因,是主流群体的孤立与排斥及对与众不同的个体的不接纳。
(二)施动主体行为——以古仓惠子周围的人为代表:人性中认同感、同情心的麻木
惠子人性中反抗意识逐渐麻木,造成这一状况,与她周围人的态度有很大关系。人作为一种社会性群居动物,个体的生存和发展是以他人的存在与他人的合作为条件的。对同类应该是倍加关照、加强合作,但小说中社会对惠子这类人似乎并不太待见。小时候提出吃烤鸟,母亲“眼睛、鼻子跟嘴巴几乎一起张开了”[2]9;烤肉聚会上,同样是未婚,大家对从事海外工作的女强人美纪表示理解,而同样单身、从事便利店兼职的惠子反倒招来“探出身子、眉头紧锁的质疑”,当她单纯地问道:“好机会……拍了会有什么好事吗?”[2]97,结果大家无言以对,略带疏远的背朝她,但又用夹杂着好奇心的目光,像看可怕怪物一般看着她;白羽弟媳则更加直接:“兼职加无业,生孩子有什么意义?”[2]190没有家庭、没有正式工作的惠子得到是大家的冷落与排斥。
2016年7月26日的相模原障碍者设施杀伤事件,嫌疑人基于“残疾者会给社会带来困扰,所以应该杀了他们”的动机,接连杀害了19名残疾人[5]。这是一个极端事件,但这极端背后显示出部分人原本对同類的认同感、对弱小者的同情心正在消失。
“没有一滴雨水承认自己造成了洪灾”,人性中认同感、同情心的麻木是大范围从众的结果。即使有人提出不同看法,在大多数人得出一致意见的情况下,他也不敢妄自提出,因为他害怕自己会成为众矢之的。社会心理学家阿希(S.Asch)的线段判断实验表明,被试者独立判断时,正确率超过99%;跟随他人一起判断时,做出错误判断比例平均超过37%,76%的被试者至少有一次迫于群体压力,做出从众判断[6]。阿希本人也对实验结果感到震惊:“我们社会中一致性趋势如此之强,以致聪明善良的年轻人们都会颠倒黑白。”于是,从众的队伍越来越浩大,不同的意见也越来越稀少,大家统一一致,将社会上“古仓惠子类”人排除在外,先是几十个人忘记应该对他们抱有认同感与同情心,渐渐大家都对此感到麻木,反而因为一致对外而高兴,“因为同一件事发怒,店员们就会一起露出愉快的表情。”[2]37而这最终结果却是从众带来的人性麻木,甚至消失殆尽。
古仓惠子36岁之前一直是一个藏匿于便利店的“异类”,而造成这一状态的原因,首先是惠子本人放弃反抗,通过躲避与伪装来企图融入“那边的世界”;造成惠子人性中反抗麻木的原因则是日本现代社会从众带来的巨大群体压力,那些人性中认同与同情已经麻木的人群只会让惠子因反抗变得更加被孤立。人性中反抗意识逐渐麻木的“古仓惠子类”人,再遇上认同感、同情心麻木的从众群体,后果可想而知。
二、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为人的生存与发展提供具体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人们出于满足自身需要的动机,在现实社会条件及社会规范的约束下行动,获得自己生存和发展的资源,发展自己的潜能,实现个人与社会的期望。这样社会环境对人的行为来说既是资源获取的空间,也是行为约束的空间……环境塑造了人,也决定了人的行为,人类行为要适应社会环境[7]。
“到了早晨,我再次变成店员,再次变成世界的齿轮。只有这样,才让我显得像个正常的人”[2]28惠子的主要社会环境是便利店,她吃便利店食物、喝便利店饮品、呼吸便利店的空气、倾听便利店的声音,也在便利店里得到过接纳、经历过质疑,也重获了新生。要更进一步分析惠子的状态,就必须了解她所处的主要环境——便利店。
(一)避风港
“一个身为世界正常零件的我,在这一天,确确实实地诞生了”[2]24便利店是惠子的避风港,在这里只要遵守员工守则,做事就不会有差错,可以尽情地掩盖自己,伪装成一个普通人。她把泉小姐作为中年女性的榜样,偷偷记下泉小姐鞋子的品牌, 然后跑到同一家店照葫芦画瓢地买了一双;她说着“把泉小姐和菅原小姐的语气糅合起来的话”,就连偶尔参加的同学聚会也不例外;面对店员们对白羽的抱怨,她也同仇敌忾,与大家一起“愤怒”。在她出色的模仿能力下,惠子相信她已经可以熟练地扮演好一个“人”的角色,如果没有意外的话,她可以一直这样平静地逃避下去。
此时加入便利店工作,惠子并没有对便利店产生特殊的情感,仅仅觉得在这里工作可以让家人放心地认为自己开始融入社会,而严格死板的员工守则恰好可以提供一个逃避真实自我的避风港,惠子人性中反抗意识的麻木在这个阶段得以助长。
(二)导火索
但便利店不是永久的避风港,在便利店兼职长达18年的生活方式实在是不符合人之常情,惠子因此也面临着他人的质问,“在最近的两周时间里,‘你为什么还在兼职’,这个问题被问了12次。”[2]116妹妹提供的借口也开始失灵,而白羽的出现则更加深了惠子对自己的疑问,自己的人生是否是畸形的。现在的便利店已经不能给予惠子庇护,相反会因为长期兼职引来社会上看她像看待另类的眼光,便利店成为引发被众人孤立排斥的导火索。兢兢业业的店长在听到惠子与白羽“同居”后喜出望外,兴奋地与大家批判着白羽,仿佛这件事是比便利店商品特价活动更重要的事;最认真刻苦的新人图安也停下工作加入讨论;便利店的声音混入了杂音,大家接受的是身为“村子里的雌性”的角色而非一个出色的便利店店员。
长期在便利店工作引起了周围人的质疑,对惠子融入群体,实现社会接纳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如果惠子不选择离开便利店,她还是会被贴上“异类”的标签,静静地被排除掉。
(三)催化剂
如果说最开始的便利店是惠子逃避真实自我,助长人性中反抗麻木的避风港,那么惠子正式辞去便利店工作后,便利店就成了惠子直面自我、进行反抗的催化剂。离开便利店后的不知所措,“以对便利店是否合理来判断一切事物的我,彻底失去了基准。”[2]187“就连自己为了什么摄取营养都不明白了”;面试途中再次听到便利店“声音”时,“像音乐一样在体内回响”。那个散发着白色光芒的盒子已经成了惠子身体的一部分,她难以割舍。惠子能听到便利店的“声音”,根据“声音”的指示准确无误地为顾客服务,只有在便利店她才能感到“被需要”。为了这种自由、平等、关注、温暖、真诚的、被“便利店”社会接纳的环境,这次,她没有退缩,做出了反抗:“便利店的‘声音’传进我的身体,我停不下来。我就是为听见这个‘声音’才出生到世上的。”“我在生为人之前,首先是个便利店店员。”“我一想到这双手脚都是为便利店而存在的,就觉得玻璃上的自己第一次成了有意义的生物。”[2]199
在便利店的催化下,惠子最后选择了放弃伪装、迎合社会接纳的要求,她选择先接纳自己,选择属于自己真实的身份——便利店店员,这也代表着惠子人性中反抗意识的复苏。
便利店是小说的主要场景,也是主人公主要的社会环境。随着时间推移,便利店对于惠子的意义从原来的可以逃避自我的避风港变为再不离开就会引发被众人孤立的导火索,直到最后,惠子在便利店“声音”的催化下,成功实现自我突破,实现了惠子人性中反抗意识的觉醒。作者在讽刺人性麻木后又寄予希望,希望当今日本社会上的“古仓惠子类”人也能够像惠子那样实现人性回归,通过勇敢表明自己主张,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等反抗形式,促使更多从众的人进行自我反省,最终实现人性中认同感、同情心的回归,达成人性中应有的道德高度。
三、结论
村田沙耶香关于她的作品曾说:“我对人类并无憎恨之心, 只是极其厌恶社会中的一些体制、惯例以及必须懂得的一些时务, 因此强烈地希望把人们从中拽出来。”[8]主人公古仓惠子在实现人性回归的过程中一波三折,在从众行为造成的群体压力下,“古仓惠子类”人在受到周围刺激时选择逃避、掩藏己见;社会群体中的多数派为了不让自己也成为被排斥的一方,面对不合主流、与众不同的人或事就要插入一脚一探究竟,或是进行疏远与制裁。逐渐的,人性中对同类的认同感与对弱小者的同情心在一次一次从众中泯灭。在这种压力下,无论是被动主体还是施动主体,人性中的某些方面都或多或少麻木,一些人区别于动物的高贵品质被逐渐抹杀。这或许就是作者的批判所在,他希望把人们从这种人性麻木中“拽出来”。
便利店在小说中一直担当线索。在“便利店”这个舞台上,惠子这个逃避自我极力伪装的“异类”通过反抗与追求自我获得新生。也正如便利店多次被比喻成的“发光盒子”,它的光芒指引惠子进行反抗、实现人性的回归,也代表着作者在反讽后的希望。当然,不能将希望全部寄托在“古仓惠子类”人身上,毕竟这类群体能像惠子那样勇敢反抗的人仅为少数,更多的是在默默忍受,相比之下,占社会大多数的正常人做出一些努力更加容易。
日本现代社会不应在从众中变得麻木,要时刻保持自己人性的敏感与理智。既不能因为害怕群众压力而一味逃避掩饰真实想法,放弃反抗与发展自我个性的权利;也不能盲目跟随“主流”,让对“古仓惠子类”人的孤立与排斥形成惯性,放任人性最具有道德代表性的同情心与认同感逐渐麻木。社会应多一些像“便利店”那样的可以包容“古仓惠子类”人的场所,让他们多一些自由,多一些接纳,让他们能感受到一种和谐、无条件积极关注和共情的氛围,让他们的“潜能”得以迸发,直逼“自我实现”的顶巅[9],获得“自我高峰的体验”。
参考文献:
[1] 郭念锋. 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M]. 北京:民族出版社,2015.
[2] 村田沙耶香. 人间便利店[M]. 吴曦,译. 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8.
[3] 陈云. 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D].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14.
[4] 央视网. “烈日当头日本发起‘遮阳伞运动’政府劝男性打遮阳伞”[EB/OL]. (2018-08-05).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07930340448098440&wfr=spider&for=pc.
[5] 朝日新聞. 証言でたどる被告の半生 やまゆり園事件、死刑の判決[EB/OL]. (2020-03-16). https://www.asahi.com/sp/articles/ASN3H5GM9N2GULOB01C.html.
[6] 边玉芳. 人为什么“随大流”?——谢里夫和阿希的从众实验[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4(20):30-31.
[7] 顾朝曦. 社会工作综合能力(中级)(第5版)[M]. 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6.
[8] 村田沙耶香. 多様性の絶望と希望――書評?『コンビニ人間』[EB/OL]. (2016-08-08). https://barakofujiyoshi.hatenablog.com/entry/2016/08/08/200000.
[9] J·P·查普林,T·S·克拉威克. 心理学的体系和理论(上册)[M]. 林方,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荐稿人:赵世海,吉林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邹宇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