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妍妍
每个人内心或许都有一座花园:花园里或繁花似锦,或草木茂盛,一年四季,各有风景,万物安然。苏州高新区实验幼儿园教育集团(以下简称“实幼”),便有一个这样的花园。花园一角,恬静的身影,翻土、施肥、修剪、养护……时而驻足凝望,时而俯身思索。一种生命,百种成长;一种成长,百种绽放。以“摇篮”文化为依托,总园长蒋艳红专注于营造“摇篮”里的教育新生态:“一百个孩子,有一百个世界,教育的使命就是用爱、用心守护每个孩子,尊重孩子的独特个性,发现和挖掘每个孩子的潜能,静静地等待,提供适宜的支持,让每一个生命闪耀属于自己的光芒。”当“摇篮”里有了光、有了感知、有了思维、有了想象、有了探索,孩子们获得了足够的力量和滋养,才能在自主成长中绽放生命的美好。
释放自然生长的力量
审美体现着一个人的素养,同理,教育高级的表达是看这所幼儿园的审美品位是怎样的,每一位教育者能否从审美的高度去设计和规划园内的每一寸空间,让孩子沉浸其中,发展自我,决定了教育的高度。在实幼,所见、所闻、所感都能成为生命成长的审美基因和文化基因。以分园御园为例,以浅色为背景,设计者大胆地在造型结构以及色彩选择上做“减法”,努力营造一种简约而不简单、精致而不奢华的具有审美气质的园所环境。
筹建御园之初,蒋艳红希望从文化的角度和审美的高度去构想新园的风格、色调和空间功能的定位。“幼儿园首先要打造的是一个‘摇篮’,它是生命成长的初始场域,应该如家一般舒适、温暖、富有情感,还能给生命以关怀,在温度与品味中传递一种美学风格,给孩子以美的启发,带去更多由美而引发的爱、善意和智慧。”在她眼中,建设“摇篮”文化应该遵循孩子的发展规律,追随孩子的兴趣爱好,尊重孩子的个性特征,让生命绽放光彩。因此,御园基于儿童立场、博物思维对环境进行总体规划,让环境充满“童性”“游戏性”。孩子们在这里可以感受自己,也看见他人。
色彩是环境给人的第一印象,色彩色调的定位直接决定着审美品位的高低,而每种色彩在人的眼里都有不同的审美价值,需要教育者做出取舍和搭配。基于御园凸显的“自然与科技”元素,实幼最终选择了低饱和度的薄荷绿、橘粉,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色彩堆砌,并较多地以白色为主基调,充分运用留白的理念,让教师和孩子在这个空间更好地去丰富、去创造,给未来的环境创生留出更多的可能性。新建的滨河园也采取同样的理念,主色调为红、白、灰,凸显“生活艺术”以及孩子对艺术的追求和热爱。“生命最好的状态,就是活出美感和力量”,蒋艳红尽力挖掘生活中的美,并通过各种方式向孩子传递美,共同感受美带来的力量。
大自然是最有生命力的,因为季节、气候的不同,每时每刻都存在着无限的可能性和不确定性。实幼希望唤起孩子们的好奇心,使他们积极地亲近自然,与自然互动。由于御园是新建园,相对于其他分园有着更为丰富和多元的自然资源,比如树木、沙地、泥地、山坡等。在有限的空间里,实幼致力于规划、设计不同的自然空间,以释放儿童自然生长的力量。为充分体现开放性、互动性、灵活性、挑战性,实幼为孩子们打造了可以靠得近、走得进的自然空间,因地制宜地为孩子们塑造了“微地形”游戏空间:利用草坪的凹凸地势形态打造山坡、涵洞、索道等游戏场景,让自然环境变得更有层次,吸引孩子流连忘返;变“灌木丛”为“感官公园”,栽种气味、颜色、形状各异的植物,不断催生着孩子的感官体验;变“雨水沟”为“雨水溪流”,放养蝌蚪、小金鱼、泥鳅等水生动物;提供各种种植工具、捕捞工具等,鼓励孩子自由观察、发现探索、写生拓印、分享交流,让孩子在有限的空间里与大自然充分互动,愿意去探索自然,感知自然和环境之间的关系。
“这些举措真的可以让孩子释放天性。虽然孩子的表达并不会那么深刻,但是我相信每一次活動后,当你真正走近孩子、倾听孩子的内心,一定会感受到孩子鲜活而灵动的体验,而这种体验会一点一点向外迸发。”现在只要有时间,蒋艳红便会邀请教师一起去看孩子们做游戏。观察孩子们的表现,聆听孩子们的声音,会让他们兴奋不已、感动不已,从而感受和理解孩子们在大自然中释放的生命力。
从教师叙事向儿童叙事转变
蒋艳红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苏州,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大自然成了他们最为宝贵的游戏场。在田野间嬉戏、在小河旁打水仗、在枣树下抡竿打枣……用当下“课程游戏化”的理念来看,他们那代人是真正在大自然中摸爬滚打成长起来的,这也成为蒋艳红人生记忆中的珍贵体验。她清晰地记得,那时碍于自己是女孩子,很害怕成为长辈眼里的“疯丫头”,所以不敢跟其他小伙伴玩成人眼中的危险项目。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学业负担的增加,玩耍的时间没有了,“野长”的环境没有了,曾经成长的自然空间更是不断被“吞噬”。这些许的缺失,使童年在她心里留下了遗憾。
而老师,作为优雅而智慧的使者,却在童年时期满足了她对女性最初的认知和期待:青春阳光、性格活泼开朗、衣着服饰大方得体、言谈举止优雅亲和、讲课条理清晰……“童年的快乐时光、老师的知性优雅、幼儿园里的纯真无瑕都是我对美好的向往和对童真的期盼,期盼着有机会重享童年;期盼着有一天长大后成为老师那样的人,在温馨的环境里和孩子们一起探索未知的世界。”带着这份美好和期盼,蒋艳红将教书育人作为人生使命。她深知每个生命的成长都有不同的需求,教育者需要懂得孩子们的内心需求,让孩子们的生命成长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叠加,走向更高的生命境界。
在实幼,她以“老园带新园”的发展模式、以“摇篮”文化为核心引领,致力于让每一个孩子在摇篮里积聚生命成长的力量。秉承这种朴素、坚定的想法,全体教师在新的起点上,再次开始认识儿童、研究儿童的工作,用教育叙事的方式记录“摇篮”里幼儿自主成长的故事。“这是实幼办园之初就在尝试的事情,也成为我们未来一如既往要去坚守的一项重要工作。”蒋艳红说。
什么是“教育叙事”呢?“教育叙事”是一种言说方式,一种表达方式,更是实幼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在园所内的墙面上、拐角处,一处布展、一幅挂画、一墙创作、一段成长故事……随处可见孩子生命成长的足迹和历程。“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发展起点和攀升点,每一段经历都是他们的人生坐标”,通过教育叙事,蒋艳红希望教师能和孩子一起在“摇篮”里创造一个又一个故事,生长智慧,培养良好的精神品格,持续地开发“生命图景”。慢慢地,“摇篮”里的教育叙事有了新的追求、新的基调,开始从教师叙事向儿童叙事转变。教师按照孩子的成长规律,回到孩子的生活场景中,倾听孩子的表达和感悟,让孩子在被看见、被倾听的过程中不断获得自信心、成就感和归属感。在“提升参与度—增强感受力—丰盈表现力—获得自信力”的循环中,孩子的自我觉知逐渐发展。
历经多年实践,教师从观念到行为有了实质性改变,能关注和捕捉不同孩子的收获和体悟,也在“关注儿童的生活与经验,追随儿童的兴趣与需要”中提升了专业能力,传递了教育智慧和情怀。
激活领导力需“授权”和“赋能”
在实幼发展的过程中,蒋艳红努力让“老园赋新能”、让“新园亮新高”。在她的号召引领下,幼儿园近30年来从一所园发展到现在的滨河园、御园、金山园、何山园四园。每一位集团成员都以“1+1+1+1>4”的集团思维方式引领行动实践,提升了领导力,增强了创新力,构建了一园多区、协同共进的园所发展格局。“以前,每所幼儿园都是分园思维,可是我们需要转变思维方式,让幼儿园从一园四区的分园模式转变为集团园所模式,既让分园有各自的特色,形成独立的个体,又能把独特之处做亮、做强,将四园的能量合一。”蒋艳红坚定地说。
管理是一门充满艺术性的学问。秉持新时代幼教集团的发展使命和共同愿景,蒋艳红不断提升自身管理效能,她确立“条块并举、纵横贯通、统分结合”的集团运行体系,跨园所形成决策层、管理层、创造执行层的组织架构。同时,尊重每个园所的发展历史、尊重师幼、尊重教育创新,因园制宜地发展园区文化特色,以“一园一特色”“一组一能量”“一班一世界”“一师一气象”“一童一成长”为建设目标,推动集团内各园品牌共建,形成教育内涵发展的强大文化合力。
对于如何睿智地管理园所,蒋艳红有着自己的考量:“要先想清楚几个问题,比如为什么要管理?怎么管理才会更好?传统的管理模式是否能达到预期目标?相比管理,‘领导力’更重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管理的核心是如何从‘一个人’到‘一群人’的问题。‘领导力’则是为一个组织赋予动力和方向,激励着一群人因为共同目标努力,决定着一群人行动的品质。”作为集团的“领头雁”,她认为激活领导力最核心的就是“授权”和“赋能”,“授权”可以给团队中的每一位教师更多的自主权和决策权,让团队释放自身的能量、智慧和热情,去激活每一个生命个体的动能,让园长、中层干部、教师自由生长、彰显个性。“赋能”首先应该实现“自我赋能”,修炼深刻的洞察力、前瞻的规划力、果断的决策力、持续的创新力,以教育人的情怀为百姓谋划优质的教育蓝图;其次还要有“愿景赋能”,一个赋能型的领导应能与团队眺望同一个方向,引领团队中的每一个细胞迸发强大的自我生长力量,构建起共生共长的教育新生态。
家园合作,是一场双向奔赴。家长是幼儿园的重要合作伙伴,这一特殊而庞大的群体不容忽视,也蕴藏着丰富的资源。在实幼,家园合作的核心是通过家园双向互动,来引发家长的自我觉知,同时提升教师的家长工作能力。教师积极引导家长与书本对话,汲取理论知识;与专家对话,获取智慧教养的经验;与名师对话,学习教育艺术;与其他家长对话,共享育儿经验。在与书本、专家、名师、其他家长的积极沟通和互动中,提高家长育儿水平,使家园对话成为一个相互学习、相互分享、相互成长的智慧碰撞过程。
随着办园规模的扩大、幼儿人数的增加,特殊儿童的数量也在增长,蒋艳红看到了这些特殊孩子的需要以及家庭的无助。“有效地实施融合教育,能够让更多的群体接纳特殊需要儿童,给这些孩子一个更开阔的学习场所以及情感交流空间,最大限度地影响和改变这些孩子和家庭。”针对特殊儿童的需求,蒋艳红组织实幼积极申报区级“融合教育资源中心”,推荐骨干教师参加省级特教教师专业培训;主动接收集团内8位特殊儿童进入资源教室活动,并初步探索出集团资源与全园资源“双向共享”模式。目前,实幼的融合教育工作重心在逐步向“从有到优”过渡。“每一个孩子都是不同的,需要的帮助也是不同的,需要想清楚融合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什么”,蒋艳红深知应回到融合教育的出发点来审视特殊儿童的成长需求,应回到学习活动的真实场景中去发现特殊儿童的困难和障碍,有针对性地给出帮助,让他们能够回归普通孩子的学习与生活环境。
打造自然生態资源,探索更为适宜的课程,构建良性的融合教育生态,把特别的爱给特别的孩子,才能让“摇篮”里的教育更有温度。将成长当成一座前行的路标、一曲铿锵的旋律,蒋艳红试图描绘心中理想的教育样态,体验“拔节般”的成长,也期待爱的种子,在这沃土中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