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环境下的智慧社区养老设施建设研究

2022-03-24 16:27舒翠凤许学婷
中国房地产业·下旬 2022年1期
关键词:社区养老老龄化基础设施

舒翠凤 许学婷

【摘要】我国大多地市即将或者已经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老城区内的大多社区步入高龄化社区甚至高龄社区,社会养老面临较大压力。发挥社区养老的作用,让就地养老、居家养老成为优先选择,是减轻社会养老服务压力的重大举措。随着社会保障能力的提高,老年人对养老有了更高要求,提供更加完善优质的社区养老服务,成为新时期社会养老的方向与目标。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下,科学布局社区养老设施,提高配套标准,增加服务内容,构建完善的服务体系、提升社区养老服务水平,提高老年人社会养老的积极性,增强社会应对老龄服务的能力。

【关键词】老龄化;高龄社区;社区养老;基础设施

【DOI】10.12334/j.issn.1002-8536.2022.03

引言:

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第一次超过0-14岁人口,其人口比例占全国总人口的18.70%,即将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至2035年前,我国老年人口特别是高龄人口总量均呈快速发展态势,社会面临很大的养老压力。全国各地市急需对社会养老服务体系进行完善,在大数据支持下,对养老设施建设进行进一步的科学研究。

1、老龄化发展分析

根据全国第六次与第七次人口普查公告数据,滨州市十年人口增长率为4.58%,较全国十年人口增长率低0.8%,呈现人口净流出走势。截止至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滨州市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為21.76%。根据国际惯例,滨州市已经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面临社会劳动力缺乏,养老服务紧迫的严峻社会问题。从各县区人口发展状况看,因城市虹吸效应,惠民县和沾化区因与中心城市滨城区交通最为便利,而县区就业岗位收入较低的原因,十年人口增长率分别为-5.7%与-4.76%,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分别高达24.06%与24.19 %,而滨城区依靠行政中心形成的天然腹地优势,虹吸了周边县区大量年轻劳动力,10年人口增长率为25.01%,但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仍然高达18.78%(见表1)。

国际上一般有这样的认识,一个国家或地区如果60岁及以上人口占全部人口的比重超过10%,即认为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如果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在10-20%,属于轻度老龄化阶段,如果在20-30%之间则为中度老龄化阶段,超过30%就是重度老龄化阶段。通过滨州市人口老龄化水平表可以看出,滨城区即将步入中度老龄化阶段,其他县区已经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

1.1市区居民分类

滨州地区自撤地设市以来,依托既有城市框架,完善了基础设施,扩大了城区规模,先后设立了经济开发区、高新区、北海新区、沾化区。城市规模的扩大,用地功能分区的明晰,为居民流动提供了的可能。根据居民的年龄,工作性质,经济收入等因素,以流动性为指标,可将社区居民分为易迁出居民和易固定居民。易迁出居民主要为生育期居民、单身居民、流动就业居民、租赁用房居民。易固定居民主要为工作地点相对固定或工作相对稳定的居民,家庭成员基本固定的居民、目前经济收入与现住房标准相匹配的居民、中老年人。

1.2社区人口老龄化状况

滨州市(中心城)在二十一世纪初,将行政中心搬迁至现在的城市西区,形成新老市区的格局,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基础设施的完善,新老市区有机融合,新区建设在政府机构强有力的的吸引下,大多吸引了有经济实力的组织和企业进驻,人口较年轻,随着进驻企事业单位的增多,城市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善,更加吸引了年轻劳动力的流入。老区因建设年代久,标准低,配套少,难以满足第一代易迁出的生育期居民要求,在工作的变动或家庭人口的增加等原因促使下他们搬离老区。随着时间的推移,老城区社区逐渐演变为老龄化社区,高龄化社区,高龄社区。

2、城市社区养老设施现状

通过滨州市市民养老服务问卷调查,选择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的居民占98%以上。受社会因素影响,老人养老金相对较低,养老服务支付能力较弱,现状享有养老设施的标准与质量较低,但养老服务需求较大。

2.1社区养老设施

社区养老设施主要有托老所、医疗服务站、老年人活动中心等。社区托老所目前主要为日间照料中心,提供针对老年人的短期托管服务,照料老年人生活为主,有日托、全托两种方式。社区养老设施多以后期改造方式投入使用,社区及住区内的老年人活动室多为一房多用以满足当地创城达标或者上级行政检查要求为目的。

2.2社区养老服务状况

社区养老服务围绕医疗,看护,日常保洁与餐饮等内容提供服务,形式较为传统,老年人除了可以网上点餐购物等采购服务之外,其它内容主要需要老年人亲自上门才能享受服务。

3、社区养老设施供需矛盾的主要表现

社区养老设施供应和需求二者之间存在显著矛盾,具体状况如下:

3.1社区养老设施空间分布不均衡,难以满足社区居民就地养老的需要

新老城区社区养老设施数量均有不足,特别是老社区公共设施大多有二三十年的历史,在以往住房紧缺的年代,公共设施大多满足基本的水电暖保障,以及居民户外活动的需求,没有提供满足身心健康特别是老年人身心健康服务的其它公共服务设施,虽然我国出台相关政策积极推进养老设施的建设,因既有条件的限制,养老设施分布不均衡,服务范围大小不等,难以满足老年人日益提高的养老服务需求,难以满足老年人就地养老的需要。

3.2养老设施配套标准低,配建面积小,难以满足养老服务多样性的要求

因公共服务配套不足,在没有政府大量补贴的刺激下,社区以应对各项行政检查为目的,有限的设施用房一房多用,提供多年龄段通用的社会服务,所以对建筑标准要求较高的老年人来说,假如没有充足的日照,没有良好的环境等等条件,必将难以满足老年人的多样性服务要求。

3.3社区养老服务能力低,难以满足现阶段老年人的多层次养老需求

社区养老设施配建标准低,严重影响了老年人使用的积极性,服务对象的缺失,导致服务能力补给没有持续性,由此造成恶性循环,导致社区居民就地养老的意愿降低,跨社区养老甚至跨地域养老现象出现。

互联网已深入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但社区养老服务智能化大多限于对老年人健康状况的监测与数据传递,如何让老年人足不出户就能了解社区养老服务状况,能自主选择养老服务方式,让家人共同参与养老服务,让社区养老标准公开化、养老服务透明化与便民化也成为养老服务的新需求。

4、智慧社区养老设施建设趋势研究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加速发展,就业人口的急剧下降,社区公共服务的欠账问题凸显出来,紧迫的养老服务如果得不到社会支持,必将降低老年人的养老水平,增加家庭的养老压力。老龄服务成为现阶段社会亟需解决的一项民生问题。各地政府通过积极扶持和着重发展老龄产业和服务业等多种方式,为当地老年人提供基础性养老服务保障,将“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等多项保障措施逐渐落实到实处。在实际工作中,按照相关政策的引导,借助市场的推动,不断完善以“居家养老为基础、以社区服务为依托、以机构养老为补充”的服务体系。随着我国社会保障水平的提高,人均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养老金较高,养老保障能力坚固,对养老服务提出更高的要求。更多老年人需要社会提供满足“老有所乐,老有所用,社会认可与自我认可”的社会环境。

4.1完善的社区养老设施体系

随着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要求,积极构建以医疗、文体、服务三大类社区养老设施为基础的设施体系,将养老服务工作落实到实处。

(1)建立完善的社区医疗设施,加强街道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功能,提高医务人员和医疗设施配备标准,解决老年人日常保健和及时就医的服务,发挥社区就医的便捷优势。

(2)建立完善的社区文体设施,对社区老年人活动中心、老年人活动站、室外设施活动场地,创造老年人参与社会的机会,提高老年人的文娱活动水平。

(3)建立完善的社区托老机构,餐饮机构等养老服务设施,制定精细化服务内容与标准,最大程度上满足老年人日常生活所需。

4.2 全面优化社区养老设施空间布局结构

基于大数据的信息采集,分析老年人生活轨迹和行为习惯,科学规划社区养老设施。按照街道、社区两级结构做好空间布局,提高就近养老就地养老的可能。五至十分钟生活圈的建设能较好解决老年人日常生活的便捷性,以三百至五百米的服务半径科学优化社区养老设施的空间布局。

4.3提高社区养老设施配套标准

养老设施的高标准配建有利于提高养老服务质量,提高老年人使用养老服务的积极性,提高社会养老能力。高标准的养老标准,也有利于提升老年人的自尊感与幸福感,提高老年人服务社会的积极性,发挥老年人应有的夕阳红作用。

新建社区应一步到位式按照高标准配建社区养老设施。老旧社区基础差,配套较高标准公共设施的局限性大,应采取政府采购或租赁方式,提供设施完善的养老设施,多住区共享,满足养老设施的高标准配建要求。

4.4社区保障

4.4.1开放社区的建设

社区中各住区大多院落围合,公共配套设施、绿化、交通自成系统,相邻住区虽只被一栅栏分隔,但公共设施不能共享,城市交通不能直达,浪费了社区既有资源。倡导建设开放的住区环境,打通各住区篱笆围墙,共享住区基础设施,扩大各住区老年人的社会活动范围,提高老年人参与社区服务的积极性,发挥老年人的社会作用。

4.4.2采购或租赁社区优质设施资源,满足养老设施建设标准要求。老旧社区基础差,配建公共设施的可能性差,应采取采购或租赁方式,提供养老设施,多住区共享,提高配建可能性与配建标准,满足养老设施的高标准配建要求。

4.4.3建立社区互助与助老模式

一个有社会价值的人更利于建立自尊,更容易满足。一个人人自足的社会是一个更安定的社会。受传统文化影响,中国人有着社会互助与代际互助的情结与观念,充分发挥自住老年人的作用,利用每个人之所长,参与或组织本身去文化教育等社交活动以及家庭共建活动,参与陪伴助老活动,提高所有老年人的幸福感,价值感。

4.4.4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打造智能社区养老服务网络,为老年人提供高层次的养老服务需要。

以社区为依托、以智慧养老服务平台为支撑,以智能终端和热线为纽带,整合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专业服务队伍和社会资源,打造智能社区养老服务网络,为老年人提供便捷综合的养老服务。

4.5建立养老服务智能网络

4.5.1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构建智能服务网络

充分利用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先进技术,为后续构架科学合理的居家养老服务智能網络体系提供技术支持。比如:将大数据技术作为核心依据,保证最终构建的智能服务网络为老年人生活提供诸多便利,同时也要保证具备安全、便捷、全面等特征。

在此过程中,需要将企业和结构作为主体、将社区作为纽带,在丰富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功能的基础上,保证实际为老年人提供的服务具有及时性和针对性。社区结合目前“智慧养老社区设施建设要求”,在大数据技术的辅助下,有效结合养老服务信息管理、老年人居家呼叫网络平台等多种类型的智能系统;鼓励企业和相关机构充分利用互联网和物联网等方式,做好社区养老服务模式创新工作。此外,大力发展老年电子商务,在为老年人提供紧急呼叫、家政预约、服务缴费等多项服务之后,保证老年人健康生活。

4.5.2明确大数据技术使用要求,统合开发老龄服务公共数据

在实际开展智慧社区养老设施建设工作时,在明确大数据技术使用要求的基础上,统合开发老龄服务公共数据,最终目的就是实现数据共享,有效解决数据使用方面的问题。比如:利用大数据技术,积极构建完善的个人隐私保障机制,严格规范数据采集流程;积极鼓励研发和使用隐私保护技术,在提升老年人隐私安全同时,做好技术创新工作。

结束语:

社区养老能充分发挥社区资源,高效解决人口老龄化的社会困境,特别是现阶段的高龄社区养老问题。2055年以前是我国高龄化加速发展的时期,是考验我国养老服务能力的关键时期。养老服务设施是养老服务的基础,而建设周期较长,使用周期更长,一般50年以上,所以优化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提高配建标准,预留服务空间,才能从长远角度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社会养老愿景。

在大数据环境下,借助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支持,才能更加科学合理的规划建设社区养老设施,打造智能社区养老服务网络,提高老年人就近与就地养老的可能,提升政府社会服务的水平。

参考文献:

[1]许秀娟,梁春阁.基于改进突变级数法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空间布局评价及障碍因子诊断——以广州市为例[J].科技和产业,2021,21(11)

[2]司马蕾,温乐娣,卢笑晗,汪文婷.面向“社区融入”的综合养老设施——基于武汉楠山有约项目的尝试与反思[J].世界建筑,2021(09)

[3]周建明,宋增文.中国养老模式发展与养老住区建设研究[J].住宅产业.

[4]何文炯,杨翠迎,刘晓婷.优化配置 加快发展——浙江省机构养老资源配置状况调查分析[J].当代社科视野,2008(01)

[5]袁妙彧.社会分层视角下老年人对养老机构地址与设施的需求选择——以武汉市14个城市社区的调查为例[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21,19(04)

[6]马广博,倪培凡,张泽.社区互助养老设施的效率测度与优质均衡路径研究——基于三阶段DEA模型的实证分析[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2021.39(05)

基金项目:

2022年滨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大数据环境下的智慧社区建设发展研究》,编号22-skgh-014

猜你喜欢
社区养老老龄化基础设施
公募基础设施REITs与股票的比较
老龄化是医药行业的福音吗
基础设施投资项目
前7个月国内充电基础设施增加12.2万台
健康月历
新政府会计准则规范公共基础设施处理
英国社区养老照顾对我国的启示
北京超老龄化将持续50年以上
社区养老模式下户外活动空间设计探析
论城市社区养老服务中的政府责任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