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畅
新中国成立后,英美国家对于新中国政权发展一直高度关注,美国由此出现了一批专门研究中国的机构,如哥伦比亚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且汉语在英美教育中也开始兴起,著名的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也开始积极成立汉学研究中心,这些研究中心建设都获得了政府的大力支持,相关研究方向也逐渐转移到中国文学上来,一些中国文学选集在国外出版[1]。1973年,英国剑桥大学张心沧在其编辑的《中国文学:通俗小说与戏剧》中,将《牡丹亭》中的四出作为翻译案例,发表相关译文。美国学者在《散文新集》中对其中的三出进行了收录。这些都让《牡丹亭》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被英美国家所接触和了解。但是英美国家对于《牡丹亭》的个案研究相对不足,所以其文本、表达方式都以西方形式为主。
这一时期,英语世界的很多学者开始了《牡丹亭》的专题研究,哥伦比亚大学教师夏志清发表的《汤显祖笔下的时间与人生》是美国对《牡丹亭》早期的研究作品,这一研究促进了《牡丹亭》研究的繁荣,也加速了昆曲戏曲在欧美的有效传播[2]。
但是早期对于《牡丹亭》的传播主要是通过高校研究来实现的,其译介和推介相对狭隘,更多的是将其作为传统中华文学选集收录的,且收录的只有一部分,所以读者对其了解也是片面的,缺乏整体性、系统化,对于戏剧和故事性的解读也是片面的,还没有形成跨文化视角[3]。
西方国家对我国的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等发展一直十分关注,政府资助的研究行为也在持续发酵,这些对于《牡丹亭》的传播来说都有利于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一时期,《牡丹亭》传播的特点也比较鲜明,主要是以高校编辑的《中国文学选集》为载体,以及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为素材的。
1980年,著名的美国汉学家白之将《牡丹亭》翻译出来,他在翻译中使用了全新的翻译手法,相关译本中将原文相关的戏剧形式以及数种的注释等都翻译出来,为国外读者更好地解读这一传统文化提供了有效支持[4]。
美国汉学教育以及本土戏剧发展快速,《牡丹亭》在美国的热度也一直比较高。1994年,汉学家梅维恒编辑《哥伦比亚中国古典文学选集》,对《牡丹亭》进行了收录[5]。1996年,美国汉学家宇文所安在其编辑的文学选集中,也对《牡丹亭》进行了介绍。
此后,在美国权威大学以及大学出版机构推介下,和《牡丹亭》相关的研究文章开始增多,学界对于《牡丹亭》的评论文章在《中国演唱文艺集刊》、ChineseSingingLiteratureandArtCollection,《亚洲研究杂志》ImpuritiesinAsianStudies,《哈弗亚洲学报》HarvardAsianJournal等期刊中都有发表[6]。
相对于其他文化类型传播方式来看,戏曲文学传播有很大不同,戏曲文学的传播主要有文本传播和舞台传播。而在西方的中国戏曲传播中,舞台传播是新方式,其发挥的作用也不容小觑。就《牡丹亭》在英美的传播特点来看,主要包含以下几点:
21世纪前,英美的大学出版社对于《牡丹亭》的传播发挥了巨大作用,国外知名商业出版社完全缺席,这导致《牡丹亭》的商业价值难以实现,所以不能吸收普通的大众,难以激发全社会的兴趣。而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收录的《牡丹亭》节选多为英美大学出版社编辑的《中国文学选集》,这些都是有关英美文化研究的权威工具书,此时的《牡丹亭》戏曲传播依然是单一化的,缺乏代表性且传播碎片化倾向明显。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很多出版社都将许渊冲、王荣培等翻译的《牡丹亭》译本作为重要的传播载体,对其进行出版,这些出版物在国外的营销并不大。虽然汉学家、外国翻译者的翻译更能贴近国外读者,但是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背景下,我国戏曲翻译者将成为戏曲翻译的中坚力量[7]。对于《牡丹亭》的传播发展来看,找到国内译者和西方出版机构的合作方式,对于翻译成功与否有重要影响。
《牡丹亭》的文本传播是其在英美国家的主要传播形式和载体,在具体传播中,《牡丹亭》的英译本也是再创造的过程,在传播中不断被修改,相应文化传递中出现变化,最终的传播效果是实现了东西方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欣赏。作为中国古代戏曲的杰出代表,《牡丹亭》不仅得到了国内汉学家的肯定,也受到国外汉学家的大加赞赏,认为《牡丹亭》是那个时代最超凡卓越的剧作。《牡丹亭》作为唯一一个入围《戏剧100》的中国古典戏剧,其为国外群众了解中国文化,学习中国古典戏曲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其文学价值和艺术价值都是不可估量的[8]。但是,因为中国文学在西方接受中难免被边缘化,所以导致其在向读者层中的传播范围是狭隘的,艺术作品的接受程度不高。从英美国家对于《牡丹亭》的收藏以及译本的销售情况来看,《牡丹亭》在英美国家的高校以及图书馆馆藏中数量并不多,且线上的销售成绩也不尽如人意,很多版本的译本在国外是没有销售的,可见西方对于中国的一些著作文化等态度并不积极,甚至可以用冷淡来形容。从不同的传播版本来看,《牡丹亭》在数百年的历史中,不同版本在西方的接受程度不一样。在英美国家译介《牡丹亭》的过程中,在六种文学选集中收录了不同的译本。《牡丹亭》后续还进入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耶鲁大学等,成为东亚文学课程的参考书目,对比不同的《牡丹亭》译本,发现白之的译本最受欢迎,也是《牡丹亭》在英美传播中的主要象征,是英美学校开展东亚文化教学的主要参考资料之一。其他译本传播效果和影响力都不如白之的译本。
相对而言,美国在对《牡丹亭》的研究中,相应的馆藏、译介等都超过了英国,高校收录的和学者评论文章的数量也在英国之上。20世纪60年代开始,美国对中国发展一直高度关注,相关高校研究中心对海外传播的推动作用显著。美国在对中国的研究上呈现曲线上升趋势,而英国对东方的研究是直线平行的态势。《牡丹亭》在美国图书馆收藏数量上,是英国的两倍以上,和《牡丹亭》相关的评论文章不断增多,研究学者更多的是美国高校教授以及汉学家等[9]。相关评论文章具有一定多样性,但是更多的是戏曲类或地区类期刊,影响不大。这说明《牡丹亭》传播中的经典化和边缘化共存,而《牡丹亭》在戏曲文学界受众不多,中国文化在西方是被逐渐接受的,《牡丹亭》是中国传统戏曲文化在西方传播的重要代表。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牡丹亭》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其传播速度都是在加快的,传播中也开始出现一些新模式。国内翻译家对于《牡丹亭》都有对应的翻译译本,其中以许渊冲、王荣培的译本为代表,出版次数最多。他们对于《牡丹亭》的译本在国内受到的好评如潮,但是在国际上却缺乏影响力。相比之下,昆曲舞台版《牡丹亭》对于西方大众而言更具有吸引力,也成为西方传媒争相报道转播的对象。1999年,美国林肯中心演出了全本《牡丹亭》;2006年,青春版的《牡丹亭》在美国出现,受到了很大的反响。当时的《纽约时报》也对此进行了专题报道[10]。此后,《牡丹亭》在英美国家相继演出,也获得了西方媒体的报道传播,这都让舞台演出版本的传播不断扩大,突破了以往单一文本传播的局限性,为中国戏曲传播创造了新路径,这对于戏曲传统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有一定推动作用,有助于多元化文化传播目标实现。
首先,文本传播是《牡丹亭》在英语世界传播的重要载体,也是最早期的传播形式,但是从相关译本来看,国内学者、翻译家的译本传播效果并不是很突出,而国外翻译也不够全面。要确保中国戏曲在英语世界的全面、有效传播,需要有全面了解中国戏曲文化底蕴的翻译者,他们还应该具备比较好的英语语言文化背景和翻译技能,这样才能完整、全面地做好中国戏曲作品的翻译工作。尤其是对于中国译者来说,他们有戏曲文化基础,但是英语语言文化基础薄弱,所以需要在这方面增强,才能主动推动中国戏曲走向世界。对中国戏曲英语中的作品台词、语言等表达翻译,并不是简单地进行语言形式转换,需要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有灵活的思维认知。谢之君认为,翻译过程是原语理解和目标语的表达过程,理解是认知主体通过原语的言语符号逆向还原其表征对象:在作品台词、语言等的认知思维中,要清楚翻译主体和译者最先面对的是原语言符号,这种语言对应的文化、语体环境是不一样的,这一点需要翻译主体认知。这一认知过程是译者自身对中国戏曲文化的理解过程,只有译者真正准确理解了原文中的作品台词、语言等,再通过原语的言语符号逆向还原其表征。译者在翻译表达中,是将自己的理解思维过程中获得的意义和信息进行重现,是翻译者使用另外一种语言来对于原文语言的一种解析和重构。通过翻译,将一种语言变成另一种语言,其本身也是一种喻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翻译者会有选择地在原语中选择相关信息和特征,并通过另一种语言来与之相对应,确保两种语言转换中能够合理自然过渡,避免生硬难懂,也需要避免语法错误等。在中国戏曲英译中,作品台词、语言等的语言表达和常规的英语语言表达习惯是有一定差别的,因为中国戏曲英语中多涉及文学、传统、习俗等,所以语言应用比较平民化、本土化,语言要丰富,使用的台词、语言等比较多样。在对中国戏曲英语的作品台词、语言等翻译中,应该确保用词准确性,确保表达整体清晰、简洁。对英语作品台词、语言等的理解必须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来进行,达到这一水平,需要译者有一定的原文语言知识积累,掌握原文语言的文化背景,对于中国戏曲知识有一定的掌握,明确中国戏曲英语中常用的专业术语,确保中国戏曲英文的作品台词、语言等翻译拥有扎实的基础。
从《牡丹亭》在英美国家的传播情况来看,出版发行渠道单一阻碍了其海外传播。因为文化、历史人文等差异,中国戏曲文学译本只能算是小众作品,被打上了学术化、专业化、边缘化的标签,通过学术出版机构出版发行是其传播的主要途径,但是其在商业市场中的反应并不理想。戏曲文学翻译出版必须要考虑到市场,中国戏曲文学海外传播需要内外兼顾,促进作品译介品质,探求和国际出版社合作,才能在权威刊物中占据一定空间,发挥影响力。优秀译本可以和欧美的著名出版机构合作,尤其是和商业出版社合作,这样对于扩大作品影响力,激发阅读兴趣很有帮助。其次,在传播过程中,也需要做好自身产品包装和营销,与知名期刊及媒体合作,确保作品海外知名度不断提升。在促进《牡丹亭》海外传播中,还要积极打造其品牌形象,发挥品牌影响力,这对于促进中国戏曲海外传播至关重要。
此外,在进行中国戏曲的英语世界传播中,也要注重文本传播和舞台传播相结合,这样才能确保综合传播效果。
中国戏曲在英语世界的传播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去,实现中国文化在全世界的传承发展是有益的,对于传播中华文化价值观和思想理念也有一定价值。从目前《牡丹亭》的文化传播情况来看,在英美世界传播还有一定的不足,传播影响不大,传播不全面等。所以,需要积极探索传统戏曲在西方国家的传播路径,不断提升传统文化翻译水平,将文本传播和舞台传播结合起来,确保传播取得综合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