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智慧教育的学校思政课教学供给力提升对策研究

2022-03-23 21:11
绥化学院学报 2022年11期
关键词:供给思政智慧

于 涛 张 元

(江苏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江苏连云港 222005)

所谓教学供给力,广义来说,即某一时期内,思政课教师满足社会教育发展需求的能力。狭义来讲,思政课教学供给力,理应包括育人力、感召力、创造力三个方面。笔者认为,研究基于智慧教育的学校思政课教学供给力可从问题成因入手,进而研究应然态势,研究问题解决之法。

一、基于智慧教育的学校思政课教学供给力问题成因

(一)育人地位面临挑战。思政课育人力下降,这是造成学校思政课教学供给力不足的外因。智慧教育的发展直接冲击思政课教师教学供给力中的育人地位,智慧教育时代的到来,让以往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师生双主体模式逐渐向师—生—“互联网+”三主体模式转变。如何预防学生沦为知识的“空心人”成为新问题,如何不让智慧教育彻底代替思政课教师育人地位成为新研究领域。当人的情感、想象、判断等都以数据的形式作为替代,人将成为智能技术的工具,受这些工具的支配完成相应的思政课教学任务,程序化模式化的教学将成为主流,人的思想情感将不再重要,这会让思政课教师的教育主导权被人工智能“剥夺”。这会造成思政课教师的劳动贬值,职业存在感降低,更严重的,诸如其知识权威、身份依赖、学术垄断地位等也将会逐渐被削弱,以至于消解。[1](P101-102)这必须引起重视。

(二)教学素养仍需提高。教学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思政课教师的感召力,这是造成思政课教学供给力不足的内因。

1.思政专业教师。作为思政课教师而言无论在师德师风、教学科研、社会实践等方面都应有成绩。思政课教师需要重新认知和考量自身的教学供给力,重新对自身育人力、感召力、创造力进行客观衡量,做出优化,要时常注意教育技术发展给未来思政教育带来的潜在危机,做智慧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的践行者。

2.非思政专业教师。对非思政专业教师的教学素养的提高,不仅只是对其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还要对其进行课堂教学、课后教研、社会实践等方面的指导和培养,这需要非思政专业教师付出更多时间去钻研。

(三)职业幸福感普遍不强。思政课教师职业幸福感不强,这是内、外因交错衍生的又一不良结果。

1.重视不够。受一些错误教学观念的影响,有些学校认为基于智慧教育的学校思政课教学对学生的教育效果依旧“乏力”,只是更新了某种新的教育媒介而已。少部分学校还存在“思政课比不上诸如数学、英语等课重要”的错误认识,认为包括思政课在内的所有人文课程,并不像其他理化课程那样具有立竿见影的教育效果。

2.认知不全。少部分教师会认为做思政课教师是没有前途的,致使一些青年思政课教师思想怠惰,轻视思政课教学,重视“另寻出路”。有些学校确实还存在着一些诸如在资金扶持、教学实习、外出访学等方面,随意削减思政课教师名额等不良现状,这都极不利于思政教师队伍建设,更不利于思政课程的推进,这对学校和社会的长期发展有害而无益。

3.信心不足。基于前两大原因的堆砌,促使一些思政课教师对自我职业的满意度大幅度下降,不愿意潜心钻研新教法、掌握新技术,在“自身职业逐渐被边缘化”的错误认识上越陷越深。长此以往,思政教师很难不对自己的职业认同感存疑,失信,这会直接导致不少优秀的思政教师开始转行。

二、基于智慧教育的学校思政课教学供给力应然态

(一)正视智慧教育与思政课结合的育人价值。当今思想政治教学工作与智慧教育平台的“合作”关系越来越密切,这种趋势最终会使智慧教育朝着更加“智能化”的方向快速发展。

1.减轻思政教师工作量。智慧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和缓解思政课教师的日常工作量和工作压力。如超星平台“翻转课堂”就是代表性案例。思政课教师使用超星学习通系统可以有效配合思政课堂的翻转,让传统“教师授课+学生课后练习”向“学生课前自学+课堂解决问题+课后教学反馈”转换,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让思政课教学形式变得更灵活,更人性化,促使思政课教师能在人文关怀、情感交流等方面投入更多精力。

2.提高思政教学成效。智慧教育让学生个性化学习成为可能。以往在大班制授课模式下,思政课教师不可能关注到每一个学生,讲授的知识也只能兼顾大多数学生的接受能力,诸如采用“机械灌输”“填鸭教学”法会极大损害学生的创造性。采用智慧教育的思政课教学,可以对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等做到细致精准的教学反馈,思政课教师可以就这些数据逐步设计出更为人性化的思政课教学内容,可把这些信息加以数据处理做专门研究,以此提高自身思政课堂教学能力。

(二)合理利用智慧教育技术提高教学素养。感召力是思政课教学供给力的一个重要衡量指标,感召力的提升应是技术、教法与信念,综合作用的结果。

1.用“技”有方。注重对思政教师队伍师德师风的全面考察,坚决不任用以博取学生眼球为噱头,不做切实讲解的教师,进入到思政教学队伍中,不让思政课堂成为传播不实言论的温床。

2.充实“教”法。智慧教育“应该依靠人类社会有史以来积累起来的全部丰富的人类文化”。思政课教师的扎实学识是一个复合体系,如何熟练选择案例式教学、探究式教学、体验式教学等教学方式[2](P01),体现思政课教师在教学方法、教学技能等方面的育人素养。思政课教师要善于把各式教法主动融入到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形式中去,丰富教学形式。

3.“忠”于教职。“忠”体现教师职业道德。思政课教师是职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连接者,职业素养是其“综合指标”,是否具备战略格局、政治定力、育人技能、服务意识等都是思政课教师“忠”于教职的体现。

(三)统筹规划不断增强思政教师职业幸福感。思政课教师幸福感的获得,离不开学校、社会、国家的支持,只有合理提高教师职业幸福指数,广大思政课教师才能把更多的精力与时间,全身心用于创造。

1.学校支持。学校要大力支持智慧教育技术进校园,进课堂,满足师生需求,大力支持思政教学科研,提高思政课教师研究经费,聚焦课堂教学改革、互联网育人理念等内容融入思政课教学,不断强化和彰显以伦理道德、社会效益、引领创新、价值贡献等为指引的,新时代智慧教育思政课的教学目标任务要求、监督体系、运作与评价机制。

2.社会推进。社会各界要大力支持学校建立网络思政课教学研究基地,要更多探索行为边界符合社会规则的智慧教育教学互动模式,多给教学提供反思与试错机会。全社会有责任对青少年进行智能教育知识的普及与推广,为智慧教育教学顺利开展提供前期基础,要努力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3.国家保障。国家要物质和精神两手抓,既要对思政课教师队伍进行思想政治培训,坚定其理想信念,也要不断稳步提高思政课教师待遇,提高其幸福指数。同时,国家需在全国科研院所、各级学校中搭建网络思政教育创新智库,力求在思政课教学领域内做出关键性突破与成果转化,用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为思政课教学供给力保驾护航。

三、基于智慧教育的学校思政课教学供给力提升径路

(一)思政课教学供给力提升径路得以开展的前提。首先,认识新关系。当下网络社交已经是在校学生进行思想传播、生活娱乐、价值评判的重要交流媒介。其次,觉察新空间。智慧教育确实扩大了思政课教学的空间,同时科学技术也在渐渐成为绑架人的工具,对智慧教育的科技伦理反思不可少。最后,领悟新职责。思政教师虽然不是直接参与技术研发的主体,但需要对智慧教育发展留有敏感度,要多关注智慧教育对思政教育的整体影响,智慧教育对学生人性的直接影响等问题。

(二)思政课教学供给力提升径路得以实现的依据。一方面,还原智慧教育的思政课教学本来面目的需要。这与何为“供给力”密切相关,前文已试做恢复和揭示,故不赘述。另一方面,走出思政课教学困境、提升青少年道德素养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在我国部分学校的思政教学中还存有机械式灌输、填鸭式教学等不良方式,加之与市场经济相伴生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又加剧了部分青少年的“精神贫困”,信仰危机、道德失范等现象已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羁绊,必须提升思政课教学供给力。

(三)思政课教学供给力提升径路得以落实的举措。

首先,提质。分析现实挑战增强育人力。一方面,对思政课教学永葆“初心”。思政课教师要主动思考智慧教育的思政课教学如何为当代思政教育发展提质增效?如何实现自身内涵式发展?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运用“人机协同”思维模式创设有信仰、有魅力的网络思政课堂。诸如使用“慕课”就要关注如何更加合理的建构和使用好这种立体化的教学空间、使用“混合式教学”就要注意如何在线上教学与实践教学中找到最佳授课平衡点等。另一方面,要对思政课教学常留“疑心”。如何辩证看待包括智慧教育在内的,诸多人工智能技术给教育带来的种种变革,在今后的思政课教学中,思政教师会与更多形式丰富的智慧教学方式碰面,不可避免要与之“深度交流”。

其次,增技。提升智能技术素养增进感召力。一方面,基于智慧教育的思政课教学是一种关于意识形态的安全教育。思政课教师要清醒认识到当前网络意识形态严峻性,要“做到课上课下一致、网上网下一致,不能在课上讲得不错、却在课下乱讲,不能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不错、却在网上乱说。”[2](P01)既要有敏锐的社会洞察力,还要有危机感。另一方面,基于智慧教育的思政课教学是精益求精的教育。智慧教育平台为学校网络思政课提供丰富的教学手段,让思政课教师挖掘和收集到比以往更加客观、详实的教育数据。思政课教师通过多种教学技术手段开展教学工作,通过多种教学反馈及时改进教法。基于智慧教育的思政课教学能把思政教师队伍很好地组织在一起,不再像以往传统思政教育那样单兵作战,可视教学反馈能及时分享给教学团队的任何成员,让思政课教学走向深度教学。

最后,助力。坚定理想信念增加创造力。一方面,坚信思政课为根本。智慧教学与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核心点都在“人”,青少年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也正在被互联网深刻地改变着。[3](P176)思政课教师要认清智慧教育复杂性,坚定育人信念,要敢于走出舒适区,要多将教学理念衍生为实际教学成果,要“让人工智能广泛渗透的经济社会成为真实的学习资源和场景承载”,同时“为智能时代的思政教育积累更多的生活样本”。另一方面,创新是开展好思政课教学的不竭动力。思政课教师要继续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在具体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以乐观的精神去看待世界,以饱满的热情对待生活。如上海市闵行中学就将学生“生涯”与“发展”结合起来,制定“三阶段·五化”方案,即生涯准备、生涯觉醒、生涯模拟以及公益劳动课程化、生涯讲堂系列化、暑期实践个性化、海外课堂学术化、科创孵化机制化,发展课程体系与实践模式。此外,继续探索更多适应思政课教学的产品,如AI助教,协助思政课教师做些基本的知识传授、作业批改等辅助答疑工作[4](P17-24),有利于思政课堂教学创新。

猜你喜欢
供给思政智慧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