庾 乐
(广西壮族自治区生态环境监测中心 广西南宁 530000)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从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五个方面,统筹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在五个方面中,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只有产业振兴,才能增强乡村吸引力,带动资本、人才等生产要素向乡村汇聚,才能让农民看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希望[1-2]。建设“一村一品”就是打造特色产业,就是产业振兴的现实体现和本质实践。
三江乡长乐村位于金秀县最北部,与荔浦市修仁镇交界,属三江乡管辖,距乡政府所在地约20 km。全村共有10个自然屯,户籍人口330户985人,脱贫户和监测户共148户538人。全村共有林地47382亩,90%为公益林,耕地787.5亩,其中水田348.5亩,旱地439亩。主要支柱产业是柑橘、粽粑叶、罗汉果等。
截至2022年6月,长乐村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10974元,约为2021年全年人均纯收入的91.63%,与2021年同期比较,收入不增反降的脱贫人口为24户93人,占脱贫人口的17.29%。目前,长乐村脱贫户和监测户中人均纯收入低于1万元的有64户259人,低于6800元全区防返贫监测线的仍有16户80人,占总脱贫人口的14.87%。
2020年4月以来,长乐村先后纳入防返贫动态监测对象21户78人,累计消除风险14户54人,目前未消除风险的监测户仍有7户24人,包括2户脱贫不稳定、4户突发严重困难户和1户边缘易致贫户,纳入监测的原因均为因病、因残。长乐村监测对象人均纯收入达到11196元,高于全部脱贫人口2个百分点。
全村10个自然屯,居住分散,80%的村民居住在海拔400 m~800 m的山坡地,依靠砂糖橘为主导产业,并于2019年脱贫摘帽。因为砂糖橘价格的持续低迷,在防止规模性返贫的关键期,长乐村需要找到新的产业支撑,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俗话说“靠山吃山”,深入挖掘山区资源,找准发展路子,以“一村一品”特色产业为抓手,探索发展新路子,做足、做好“山”的文章,便是此次调研的重点。
长乐村毗邻荔浦市修仁镇,经济发展相互影响显著。20世纪90年代,修仁镇的村民种植砂糖橘逐渐发家致富,长乐村民也纷纷加入砂糖橘种植“大军”。在本村缺地的情形下,村民们普遍外出租地,北至灌阳,南抵平南,东联蒙山,西接象州,种植面积超过3000亩,在高峰时期,年产砂糖橘近7500 t,成为长乐村唯一的规模化产业,也是支柱产业、脱贫产业。早年砂糖橘产业兴旺,极大地激发了长乐村民的投资热情,跟风效应不断膨胀,甚至有部分村民不惜高额举债种植砂糖橘。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由于市场的消费意愿和消费水平下降,供需关系恶化,砂糖橘产能严重过剩。大致相同时段上市的柑橘类产品较多(如沃柑、粑粑柑等),直接导致可替代类农产品价格走低,持续影响砂糖橘价格。此种情况对以砂糖橘种植业为单一产业的长乐村村民造成不利影响。
为防止疫情扩散,部分地区实施了严格的交通管制,客观上造成了农产品交易中断,对贮藏时间、运输有特殊要求的农产品打击明显。砂糖橘保鲜时间短,运输损耗大、运输时间长和人力成本高,一旦滞销,村民的生产经营受损严重。
民以食为天。除水果外,传统食材、辅料也有较好的群众基础。长乐村各家各户喜爱种植粽粑叶。长乐村的粽粑叶,头尾尖窄、中段扁宽,长20 cm~40 cm,宽5 cm~10 cm,呈椭圆形,无毛刺,香味清新宜人,分散种植面积共200亩~300亩。另外,金秀瑶族自治县近年来重点打造“5+2”特色产业,作为油料的油茶和香料的八角就是其中之一。长乐村的八角以金秀本地常见的“大红八角”为主,个大、香浓,主要靠商贩上门收购。油茶则主要有小果油茶、中果油茶、大果油茶三种。小果油茶榨的油香纯正,多为自家食用,少量外售。在政府有关政策鼓励推动下,目前长乐村八角、油茶的种植面积各约200亩,但是长乐村可开发的林地面积较少,八角、油茶的生长周期长,年产出不高,种植分散,优势化效应较弱,未形成规模产业。上述三种产业虽规模不大,但具备了一定的发展基础,值得深入挖掘。
2022年以来,长乐村驻村工作队整合第一书记帮扶经费5万元和后盾单位(自治区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乡村振兴经费3万元,鼓励村民自筹资金7万元,共15万元,采用“合作社+村民”的模式,在长乐村大坳山坡地建设粽粑叶、罗汉果种植示范基地35亩。其中,粽粑叶15亩,罗汉果20亩。
今年端午以来,粽叶市场持续向好,到长乐村收购粽叶的货商由1家增至3家,鲜粽叶收购价始终保持在6元/kg~7元/kg,按平均一户村民种植2亩粽粑叶计算,可增收1.2万元~1.6万元。由于粽粑叶的管理成本较低,村民年人均纯收入增加可达3000元~4000元。
罗汉果按大小、形状等分级不同,单颗的收购价为0.5元~1元不等,去除种植成本0.4元/颗~0.6元/颗,若保持去年的收购价,今年种植一亩罗汉果,可增收6000元~8000元。长乐村20亩罗汉果种植基地今年有望增收12万元~16万元。罗汉果现已列入金秀县支持三江乡重点打造的特色产业清单。
长乐村位于北回归线北侧,年平均气温为18 ℃,年均降水量1300 mm~1600 mm,光、热、水较充足,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全村山地面积占行政区域近90%,沟谷众多,罗冲河穿境而过,水质、土质均适合竹木生长,自然生长较多近竹类粽叶林。辖区内公益林面积均3.9万亩,约占全村林地面积的85%,大面积的林区不能开发,林区自然原始状态保存较好,也为林下、沟壑、山脊等地种植近竹木类植物创造了良好的自然条件。
长乐村为盘瑶族聚集村,各种传统节日都有包粽子的习俗,各家各户房前屋后的山坡地都会种上一点粽粑叶。盘瑶族村民历代勤劳淳朴,虽然村上约60%的劳动力都外出务工,但留守家中的老人都有上山摘粽叶、找草药、捡八角、挖竹笋等习惯,为发展当地特色产业创造了良好的人文条件。
2.3.1 市场的文化背景
端午节吃粽子是中国人的传统习俗。2006年5月20日,端午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5月,中国启动端午节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程序,申报的遗产名称为“中国端午节”。2009年9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共批准76个项目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端午节”名列其中。这是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端午文化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它不仅清晰地记录着中华民族先民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也积淀着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内涵。
2.3.2 粽子市场发展前景
在借助传统节日文化复苏而焕发生机的同时,粽子由于其口味独特、品种多样的特点,正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喜爱,已从端午节的标志性节令食品演变为日常方便食品,尤其是在浙江、江苏、上海等地,粽子已成为主要的早餐及主食食品之一。同时,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粽子凭借方便、快捷的特点,其作为日常方便食品的属性逐渐增强,淡旺季的界限逐渐淡化,其市场规模逐步扩大。当前,“粽子文化”的影响力早已走出国门,据统计,2020年广州海关共监管出口粽子101.4 t,总货值约37.2万美元,主要出口到日本、加拿大、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
2.3.3 粽叶的市场价值
小小的粽子背后也是一条产业链,粽叶、糯米等原材料就成了产业中的重要一环,根据一项调查统计我国“粽子”相关企业共5295家,而与粽叶相关的企业目前就有582家,主要分布在湖南省(183家)、浙江省(60家)、湖北省(52家)、江西省(39家)、安徽省(36家)。广西有许多有地方特色的粽子,却没有一家与粽叶相关的企业。
粽叶分鲜叶和干叶,从2019年以来的收购价分析,新鲜粽叶从村民手中收购价格基本保持在5元/kg,集市的销售价为6元/kg~8元/kg。旺季时,村民每天摘粽叶,人均可增加收入100元~150元,每年可摘粽叶的时间可持续2~3个月,每年每人可增加收入6000元~8000元,一户基本可增收1.2万元~1.6万元,是巩固脱贫成果的有效保障。
烤干后的粽叶转售给粽子食品企业,则超过20元/kg。根据在长乐村周边长年收购粽叶的中间商介绍,与他合作的食品厂,主要销售渠道便是出口到东南亚,每年对粽叶的需求不低于2000 t,需要4000亩粽叶种植基地来支撑,粽叶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状态,未来持续向好,因此,发展小型的粽叶加工厂可进一步延长产业链,增加农民收入。
一方面,村内易于开发的土地,基本用于种植砂糖橘,可供给的土地存量十分有限;另一方面,要管护好砂糖橘,每年需投入大量人力、财力,除虫、除草、控梢、保果等各类农药、肥料费用,护理、采摘、装卸等费用基本达到2元/kg以上,如需支付地租,成本将达到2.4元/kg以上。2010年以来,村民盲目扩大砂糖橘种植规模,市场过度饱和,2018年以后砂糖橘价格断崖式下跌,加之疫情影响,2020年起价格持续低迷,果农连年亏损,曾经辉煌的砂糖橘产业遭受打击,不少村民负债累累,村民发展其他产业的资金、人力等资源被大量挤占。
虽然目前砂糖橘价格低位运行,由于各家种植面积均较大,管护得当,保证亩产,仍能维持一定的收入。在不断提升运输能力和保鲜能力后,砂糖橘市场也不断拓展,村民认为砂糖橘价格或许会触底反弹。另外,发展其他产业有2~3年的投入期,前期只投入无收入,若当前急于放弃砂糖橘产业可能造成“两头不靠岸”,血本无归。总而言之,村民目前缺乏发展其他产业的信心。
发展特色产业切忌急功近利、仓促推进,虽然砂糖橘产业毛利不高,但每亩产值仍能达到6000元~10000元,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推进乡村振兴的过渡期还可以继续保持可观的收入。在短期内没有可全面替代的优势产业时,应注重现有产业的提质增效,稳扎稳打,一边做好传统产业的升级,一边试点特色产业的发展。
同时政府该做好政策的顶层设计,充分体现政策的引导性,把握长乐村粽粑叶的自然条件和人文优势,通过政策鼓励与产业布局和地方特色实际相结合的方式,利用试点阶段做好基础设施建设和规划、完善政策,找到市场、打开销路,奠定“一村一品”的物质基础。
强调转变增长模式,改变传统农业生产、直接销售初级农产品的经营理念和方式,引入工业化先进的管理理念、技术、品牌营销模式和人才[3]。初期以财政资金和村集体经济资金为启动,充分利用本村土地,建设一个小型粽叶烤制加工厂,将鲜叶统计收集加工,分级分选、包装,延长产品保存期,挖掘产品品质,打造长乐品牌,提升产品价值。依托在当地有生产技术、管理经营和销售渠道的乡贤能人合作经营,保障产品销路,让村民在自家门口就能看到、感受到产业延伸带来的经济效益,自觉开荒土地或调整砂糖橘产业,转而规模化种植粽粑叶,再申请财政支持建成现代化种、产、示范一体的产业范围基地(园区),实现农民收入和村集体经济双增长。
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的作用,转变过去组织化程度不高,小散农长期分散种植、分散管理、盲目扩种的局面,组建种植协会、种植生产合作社等经济合作组织,集中分散的人力、物力以及其他生产资源来提高生产的组织化、标准化水平[4],进一步提升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此外,还可以利用电商平台统一包装销售,进一步提升单位产品经济效益和品牌溢价[5]。同时积极与相关商业保险公司合作,大力推广农业保险,让村民种得放心、种得专业,间接促进特色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在不断优化产业和培育市场的过程中,更要注重扶持产业带头人,更要培养自家的“土专家”“田博士”,进而实现特色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本文以金秀县三江乡长乐村为研究对象,基于长乐村的基本情况,挖掘地方资源优势打造“一村一品”特色的产业,提出了具体发展建议,进而以产业振兴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