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昆平 叶成凯 刘 婧 张德茂 边芳芳 彭钟琴 龙连娣
(1.广东茂名农林科技职业学院 广东茂名 525000;2.茂名市第十六中学 广东茂名 525000)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水产养殖业作为新时期发展大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之一,不仅为人们增加优质动物蛋白供应,提高全民营养健康水平,还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重要保证。我国是世界第一水产养殖大国,水产品总量连续30多年保持世界第一。虽然我国水产养殖业发展形势总体向好,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如养殖水域环境恶化、水产品质量安全形势堪忧、生产装备和技术落后、产业链各环节融合发展不充分、专业技术人才紧缺等,不利于我国水产养殖业转型升级。
近年来,由于我国生产方式落后,许多水产养殖户养殖方式不合理、不规范,养殖排放污染较重,导致水域污染日益严重,养殖环境恶化,病害频繁发生,养殖产品质量下降。另外,养殖户对病害防控的相关知识了解较少,渔药被滥用、误用以及污水直排的现象普遍,使得养殖水域的药物残留状况较为严重,不仅污染了水域生态环境,还给水产动物、水生生物乃至人类健康带来消极影响[1]。研究表明,药物残留较高时会导致养殖动物产生耐药性和中毒反应,甚至对人体和动物产生致癌、致突变及致畸作用[2]。原农业部193号公告明令禁止使用21类40余种兽药及化合物,但部分水产养殖企业为了降低养殖风险,仍会在生产、运输、加工、销售各个环节中盲目过量使用渔药,导致近年来水产品重金属、抗生素药残超标事件时有发生,如“多宝鱼事件”“孔雀石绿事件”等,让人们对水产品的质量产生担忧[3]。另外,欧美及日本等对我国出口的水产品采取严格控制进口及药物残留检查等一系列贸易壁垒,致使我国水产品出口屡屡受阻。
近年来,我国水产养殖业虽然养殖产量迅速增加,但产业化进程不快,产业链条短,辐射带动作用不强,整体设施、装备和技术落后,苗种生产、工厂化养殖、精深加工等仍是短板。我国水产养殖从业者大多数是在农村的分散型农户,养殖方式以传统粗放型养殖和半集约化养殖为主,从养殖环境、养殖条件、养殖标准、养殖技术等方面均无法实现标准化,且往往面临技术水平低、经营规模小、资金投入少、产业链运作能力弱等方面问题。许多水产企业品质标准意识不强,产业企业规模小,缺乏龙头企业的推动,造成产业从标准到技术升级缓慢。部分区域的养殖布局不合理,超容量超规划养殖多,导致水产养殖产业链各环节融合发展不充分,延伸不够及价值链分配不合理,严重制约着水产养殖业向产业化、集约化、生态化、标准化、智慧化发展。
《2021年全国渔业经济统计公报》[4]和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发布的《2022年世界渔业和水产养殖状况》[5]显示,世界水产品总产量为2.14亿吨,而我国水产品总产量为6690.29万吨,占世界31.26%;世界水产养殖总产量8750万吨,而我国水产养殖总产量达到5394.41万吨,占世界61.65%,但是我国用于加工的水产品总量仅为2522.68万吨,加工比例为37.71%,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截至2021年底,全国水产加工企业9202个,但是通过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的企业比例不高,且主要面临发展方式粗放,加工技术落后,标准、法规建设滞后,品控管理相对薄弱等问题。我国目前水产品加工业仍处于以粗加工为主的初级阶段,冷冻品、干制品和烟熏制品等的粗加工产品占比高,精深加工产品、预制菜等占比少,科技含量低。近年来,我国水产加工设备自主研发能力欠缺,如鱼肉切片机、鱼糜鱼柳制品生产设备、螺旋式速冻机等大量设备主要依靠引进。这些设备质量不够稳定,难以适应市场需求,成为制约我国水产品加工业持续发展的瓶颈[6]。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水产养殖业地位越来越高,行业发展空间也越来越大,人才需求也变得紧迫。但是,近年来我国渔业从业人员数量却呈现下降的趋势,《2021年全国渔业经济统计公报》显示,我国渔业从业人员1184.63万人(其中专业从业人员约占53.8%,兼业从业人员约占33.8%,临时从业人员约占12.4%),较2016年减少142.11万人。水产行业人才紧缺的势头日益明显,主要体现在人才总量少、人才素质低,青年队伍短缺,内生动力差,导致发展活力不足,缺乏干事创业激情等。目前,农村普通养殖户普遍存在对新品种、新模式、新技术的学习能力较差的情况。然而基层水产专业推广人员不多,合格的水产专业技术人员匮乏,高层次技术人才及管理人才紧缺的现象却日益凸显,导致许多先进的水产养殖模式难以在农村进行复制,高精尖的科研成果转化率较低,限制着水产养殖业的发展。
推广生态健康养殖模式,是保护水域生态环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也是优化产业布局、促进水产养殖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针对突出问题,水产养殖业要改变过去传统粗放的养殖方式,实现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方面,要科学落实养殖水域滩涂空间布局规划,大力推广绿色健康生态水产养殖技术和养殖模式,如发展渔稻、渔菜等综合种养,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发展低碳环保的滤食性、草食性鱼类增养殖,以渔净水,修复水域生态环境;发展以养殖贝类、藻类等为重点的碳汇渔业,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发展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和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加强水产养殖尾水处理和废弃物治理研发力度,持续推进养殖用水的循环利用和达标排放。
另一方面,加强水产养殖全过程的质量监控和养殖水域环境监测,推行渔药使用记录和水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的建立,推动出台养殖尾水排放强制性标准,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水产养殖操作规程、生产标准,使水产养殖走上规范化、标准化的轨道,稳步提升水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
优化产业链布局,构建“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可改变农村水产养殖现状,完善水产养殖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通过水产龙头企业为合作社和农户提供产业环节内、产业链条间的社会化服务,让农户学习并掌握最新的水产养殖技术,并按龙头企业创设的水产养殖标准进行产业化分工和规模化经营,借助全产业链的组织化购销、规范化生产、产销供一体化等优势,构建多环节、多链条的联农带农机制。
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养殖户不仅可以降低因价格、产量、销售等不确定因素造成的市场风险,还能保障水产品的产量和品质,获得稳定全面的供销服务,降低养殖成本,促进多元增收。当地政府应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制定政策措施引进龙头企业,进一步完善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组织架构,探索并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合作协同和互惠共赢的利益联结机制。
合作社是带动农户进入市场的一种重要组织,是实现小农户与龙头企业有机衔接的重要桥梁。合作社基于业缘、地缘,甚至亲缘关系,与农户之间具有更强的亲和力,会更好带动农户参与生产并增强其社会责任意识和合作意识。此外,加强龙头企业、合作社和农户之间以及不同区域之间的合作,充分发挥各自优势,能更好地提升水产养殖业经营体系整体效能,对于推进水产养殖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水产品加工是渔业生产的延续,是连接渔业生产和流通的纽带,也是促进乡村振兴与培育新兴产业及新经济增长点的重要产业。提高水产品加工技术水平,多元化开发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精深加工水产品以及打造水产预制菜全产业链是水产加工业今后发展的重点。水产加工企业要健全联合研发机制,加大自主研发力度,开发水产品加工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推动水产加工业逐渐由“初加工”向“精深加工”方向转变;还要推动水产品精深加工、高值化加工和低值产品及副产物的综合利用,开发合成水产食品及保健美容产品,打造产业品牌,提高水产品附加值,实现产业优化升级。
预制菜作为水产品加工业新兴的优质赛道,要加快生产、加工、包装、仓储、冷链、物流等流程的设计和装备研发,通过行业协会或联盟制定水产预制菜品质标准与品牌建设标准,搭建全产业链数字化平台,运用区块链技术把原料水产品生产标准、生产技术、品质把控,到加工环节与冷藏运输,再到市场销售、库存管理、核算结算等进行数字化管理,从而实现预制菜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打造水产品区域公共品牌可提升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和品牌化发展,是一个从塘头到餐桌的产业链,涵盖种苗、养殖、暂养、加工、饲料、捕捞、包装、运输、渠道等各个环节。水产品区域公共品牌的创建,不仅能提升水产行业整体形象,更能增强水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通过发挥品牌价值,带动乡村经济发展和促进农民增收。充分发挥原产地名特优水产品资源优势,加强品种培优、品质提升、标准化生产和地理标志认定,大打“绿色牌”“有机牌”“健康牌”,提升品牌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发挥政府主导作用,联合产业联盟、行业协会、企业等共同打造水产区域品牌,加强科技创新、质量管理、市场营销,利用项目、政策、资金等资源和手段,搭建品牌建设平台,细化各方的责任。构建区域品牌质量标准、认证和追溯体系,加强区域品牌运用、价值评估和知识产权融资,强化区域品牌使用管理和保护。发展乡村水产业新业态,打造集生态养殖、旅游观光、休闲垂钓、餐饮服务于一体的休闲农业园区,在供应优质农产品的同时,供应优美生态衍生品,提升服务品牌价值,助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7]。
高素质的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是实现水产养殖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力量,而基层渔业人才的培养则是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高校培养水产专业技术人才是解决水产行业人才紧缺的重要渠道,要加强校企合作,采用高校水产养殖技术专业“订单式”人才培育模式,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将水产教学课程开在养殖场、饲料厂、加工厂等,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而在学校培育出一支数量规模充足、技能本领过硬、层次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给基层渔业工作注入新鲜“血液”。
新型职业渔民培训是加强基层渔业人才队伍建设和提高基层渔民专业素养的重要方式。通过制定新型职业渔民培训计划,实施渔民职业教育和渔业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依托企业、专业合作社、高校、现代示范园等定向培养一批懂渔业、爱渔业、专业化、高素质的基层渔业人才,使其能够用先进科学技术、现代化管理手段、新型经营形式手段来促进水产养殖业发展。
推动各类渔业人才发展关键还要以人为本,给予他们一定的科研经费支持,充分发挥专家带头作用,以老带新,有针对性地开展指导、服务、培训等活动,帮助年轻基层水产从业人员不断提升理论素养和工作能力。鼓励基层渔业组织发掘、整理、提升优秀渔业文化,创建水产人才孵化园、水产综合体、返乡创业园等平台,吸引、聚集外部优秀水产养殖专业人才加入,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推进渔业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我国水产养殖业发展应注重水域生态环境的保护,推行产业化、标准化、设施化、数字化、智能化生态健康养殖方式;促进水产养殖业绿色高质量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完善经营体系,培育打造全产业链;提高水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发展水产预制菜产业,加强水产品质量监管;打造水产品区域公共品牌,提升服务品牌价值,促进三产融合发展;加强水产养殖人才队伍建设,加强新型职业渔民培训,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以保障水产养殖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推动我国由水产养殖业大国向水产养殖业强国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