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哲
(中共娄底市委党校、市行政学院、市社会主义学院,湖南 娄底 417000)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必须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1]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进一步强调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并将“坚持统一战线”总结为我们党宝贵的历史经验之一。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强调统一战线要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服务,对地方党委主体责任中明确要求“重视加强基层统一战线工作”。[2]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独特的政治优势,坚持统一战线是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新时代,统一战线也要与时俱进,在内容和形式上有创新和发展。发挥统一战线优势,服务“中国之治”就是其功能拓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在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中,应进一步发挥统一战线在政治领导、思想引领、民主协商等方面的作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化解社会矛盾,提高社会治理水平。
社会治理共同体作为一个全新的概念,要深入解读其内涵,关键在于对“共同体”三个字的准确把握。2013 年3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演讲时首次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这一理念生动而形象地阐释了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应当紧紧联系在一起,应当风雨同舟。虽然现有研究没有对社会治理共同体形成一个统一而明确的概念,但我们可以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含义中引申出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关键信息,由此理解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内涵。它是指政府、社会组织、公众基于互动协商、权责对等的原则,自觉形成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关系稳定的群体,共同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公共问题。“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是社会治理共同体的突出特点。统一战线的工作内容也是把社会各阶层人士统一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新时代,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与统一战线不谋而合,以统一战线助推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建设,能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相互促进。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了社会治理体系包含的具体内容,也解读了社会治理体系的表现形式和最终的实现方式,其落脚点在于“人民的安居乐业、社会的安定有序,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简而言之,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建设是一个凝聚多方力量,通过多主体协商的共治实践,协调各方主体利益,减少社会治理过程中的阻力,实现公共服务均衡化,更好地满足社会大众的需求。统一战线的作用表现为,广泛接纳各民族、各宗教、各阶层代表的诉求与建议,紧密联系,了解其需求和呼声,反映其愿望和意见,寻求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统一战线与社会治理共同体两者的工作内容都涵盖调节利益关系,达成基本共识的内容。运用统一战线策略开展柔性治理,通过求同存异、民主协商等统战工作方法,以思想政治引导化解分歧、统一意见,注入各方协同共治的社会治理脉络,增强全社会包容性。[3]
虽然我国社会治理方式已实现由管理到治理的转变,但长期以来受政府“大包大揽”、自上而下强力推进社会治理的行政思维影响,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难打开,社会组织、公民团体和广大群众在社会治理中的多元主体性地位难形成。未来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建设必须复归共同体的本质,改变政府中心主义的单权威社会治理模式,充分激发社会组织与广大民众在社会治理中的主体性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推动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的社会发展新局面加快形成。[4]社会治理共同体要求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治理的要求与统一战线的工作内容相契合。统一战线的对象多是体制外的党外知识分子和辐射力广泛、影响力较大的组织群体,这支队伍在公益事业、服务民生等治理领域有智力优势、创新优势,并且更接地气、聚民心。统一战线人才荟萃的优势可转化为治理效能,为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注入更多活力。
统一战线以团结不同阶层、不同社会群体为目标,这与社会治理所要求的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目标相契合。首先,统一战线和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都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个奋斗目标。其次,统一战线和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都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社会治理共同体理念具有丰富的人本内涵,构建内容围绕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展开,目的在于为人民群众改善生活环境,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统一战线为社会各阶层人士介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一个制度化的方式,也是党联系人民群众的重要方式,为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提供力量支持。最后,统一战线和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都需要凝聚社会各界参与民主协商、科学决策和民主监督,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全过程人民民主内涵,完善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统一战线是党的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法宝。统一战线不仅具有鲜明的革命性、爱国性,同时还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手段。[4]积极引导社会各阶层人士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言献策、献智出力,是新时代统一战线工作的新思路。国家治理体系恢弘庞大,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是国家治理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统一战线宏观上应服务国家治理现代化,在微观上服务于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统一战线服务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有其独特的优势和功能。
在统一战线语境下党和人民进行社会治理既巩固了党的执政基础,也能够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诉求,以有效的渠道集中广大人民群众的民情民意,更好地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发挥统一战线优势,将共同体内各个战线的人群积极性调动起来,引导各主体参与到社会治理中来,增强共同体成员的参与感和获得感,从而增强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的价值认同。
统一战线拓宽了公共事务议事协商的渠道和途径,社会各界能够参与到协商过程中来,广泛吸取民意,收集多方信息,真实地反映人民群众的需要,提高了决策的科学性。同时在社会治理共同体范围内,政府部门在执行公权力,服务社会和服务群众的过程中,也能够主动了解实际情况,自觉接受社会大众的监督。
统一战线搭建政府、民主党派人士、党外知识分子、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等各个行业代表性人士的沟通桥梁,能够更好地凝聚各方主体参与到公共事务的决策中来。在广泛参与过程中,社会各界和各个主体都能够很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想法,增进彼此理解与认同,将分散的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实现多元整合,更好地凝聚社会各方共识,最大程度地化解各种矛盾。
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说到底是要依靠共同体成员来建设美好家园,而统一战线的优势也体现为激发统战成员的积极性开展民主协商、建言献策。以统一战线服务于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能够调动统战成员和共同体成员积极参与到共同体建设上来,通过共同研究、充分讨论、协商议事等方式,实现公共事务的科学决策,弥补政府部门调研不全面、决策不到位、治理不精细等现象,从而进一步提高社会治理共同体的自治能力。
一些地方在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中已经迈开了步伐,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尚未达到社会治理共同体的理想目标,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仍面临一些挑战。这些挑战既是开展统战工作要面对的一些问题,也是要求统一战线服务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的原因。
统一战线服务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的理论和实践都尚在探索阶段。虽然在一些地方统一战线服务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在矛盾纠纷调节、民主协商、公共服务供给、治理程序监督等方面打开了切口,但也有一些地方的统战组织服务社会治理现代化落不了地、搭不上手,统战组织服务社会共同体建设流于形式,统战工作和社会治理“两张皮”,难以有机结合。统一战线服务国家治理体系需要有更清晰的界定,更科学的规划,统一战线服务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的体制机制仍需进一步完善。
虽然人们对于公共事务关注度越来越高,但真正参与公共事务进行社会治理,表达自己主张的却是少数。部分民众参与意识弱,认为一些公共事件与自己无关,如果未牵涉到自身利益,就不愿参与其中。无论是统战工作还是在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中,都一定程度地存在普通群众政治冷漠的现象。普通群众参与政治生活的热情难调动。
统一战线服务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的渠道仍需进一步畅通。一些公民是基于个人以及小团体立场反映利益诉求,难以依托社会组织或者社会团体进行有效表达,个人的影响力往往有限,甚至容易被忽视。治理渠道不畅致使群众反映的问题得不到及时处理或者群众的问题根本就未能反映,可能会引起群众的过激言行,甚至会出现群体事件,极大地影响了群众参与社会治理共同体的信心。
在统一战线服务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过程中,存在整体布局不全面,统筹协调能力不足等问题。一些民众在参与共同体治理过程中,受自身素质能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在反映问题或者参与治理的过程中方式不够规范,行动没有形成合力。一些民众虽然热心公共事务也想积极参与到共同体建设中来,但由于自身的能力有限,影响了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的有效性。
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历史时期,面对社会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统一战线工作的内容和形式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以回应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要求。统一战线服务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是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题中之义。
社会治理共同体是行为的共同体,也是思想价值和观念的统一体。要想充分发挥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治理效能,应当描绘美好愿景,凝聚思想共识,全方位提高社会各主体的主体意识、责任意识、参与意识,激发社会各主体参与社会治理的激情和热情。在提高主体意识的过程中,要让广大人民群众能够积极参与到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中来,确保人民群众能够当家作主[5]。一方面,发挥统一战线求同存异、凝聚共识的优势,调动共同体成员利用其掌握的资源,寻求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另一方面,借助统一战线思想引领、政治教育的优势,教育引导共同体成员自觉听党话、跟党走,不断强化共同体成员对党的执政地位、我国政治制度深刻的价值认同,唤醒其责任意识和参与意识。
以统一战线融入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就是推动共同体形成有事多协商、遇事多协商、做事多协商的长效机制,打造“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格局。首先,在统一战线参与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的过程中,要强化政府指导。社会治理共同体是国家大政方针的实施者、践行者。推动统一战线服务于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就要让统战资源服务助力于社会治理。比如,引导党外代表人士支持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发展,开展调研、宣传政策,多听取群众的意见建议;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等,采取捐助、援建、投资等方式助力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等。其次,明确党外代表人士参与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的权利与义务。在这一过程中要确保党外代表人士能够有章可循,有明确的指引,从而更好地发挥治理的效果。再次,建立统一战线参与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的常态化机制,全方位地规范各项工作内容,帮助各部门和各主体不断提高工作能力。最后,发挥统一战线民主监督优势,建立民主监督机制。例如社会治理共同体具体决策实施的过程中,应当建立各类信息披露机制,并且自觉接受人民政协和民主党派的民主监督,通过监督提高治理效能,维护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公信力。
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是一项系统工程,主体并非只有党委政府,还有多元的治理主体,统一战线服务社会治理共同体就是发挥统一战线统筹协调各方力量的优势,从而提高治理能力水平。首先,明确统一战线参与社会治理共同体的议事协商内容。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治理范围多是在城乡社区,在公共事务的议事内容上囊括居民、村民的大小琐事。有的共同体内部就可以解决,有的要通过政府部门解决,有的还要多方商议讨论出最有效方案。所以在共同体治理过程中,应该明确议事协商的问题层级。如城市服务、民生改善、教育医疗等民众关注的领域的问题,需要借助统战团体和社会组织的专业优势,充分听取和反映共同体成员的民情民意,进行广泛讨论和调研,得出合理方案,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其次,抓住统一战线参与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的关键人群。如引导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参与治理;将民主党派成员组织起来,发挥他们的专业优势,开展心理帮扶、医疗义诊、送教于民等相关社会服务;发挥“党外律师服务团”作用,邀请党外律师,为辖区居民开展法制宣传等活动。[6]最后,要强化宣传、教育、培训等一系列活动,提高共同体成员的参与能力、协调能力、协商能力、治理能力等等,进一步发挥社会治理共同体的社会治理效能。
进入新时代以来,参与社会治理的方式越来越多样化,在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的过程中也应当顺应当前的时代发展潮流,以多样化的平台和多样化的方式来不断完善协商渠道,使民众民意能够更好地被反馈,通过社会治理共同体的良治善理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一是搭建协商议事平台。社会治理共同体可以借助统战工作现有的资源、工作台账等搭建协商议事平台,进行网络问政、社情民意反馈等。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主体都能够通过协商议事平台反映自己的利益诉求,并且以这样的方式参与到社会治理中来。二是在网络和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建设综合应用平台,收集农业、水利、交通、环保等领域信息,实现数据跨部门、跨领域交换与共享,做好数据的整合工作以及分析工作,便于共同体成员科学民主决策,提高问题解决的效率,强化共同体治理效果。
综上所述,通过统一战线资源平台优势强化“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社会治理共同体治理的有效性。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要明确其内涵,也要明确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这样才能结合实际采取行之有效的方式,充分发挥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效能,从而更好地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