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百年回顾与时代展望

2022-03-23 19:35:57曹健华周树辉
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群众

曹健华 周树辉

(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湖南 长沙 410006)

党的二十大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治国有常,利民为本。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1]46回望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历史。展望未来,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矢志不渝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懈奋斗。

一、中国共产党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确立为根本宗旨

1944年9月,一位普通战士的牺牲引起了中共最高领导人毛泽东的重视,他不仅题写了“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的挽词,还亲自参加追悼会并发表了著名的《为人民服务》的演讲,高度赞扬了张思德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境界和革命精神。毛泽东从张思德的身上提炼出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并在党的七大正式确立。

(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要求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1]19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公开宣称:“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2]411中国共产党是按照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建党原则组建的工人阶级的政党。党是“两个先锋队”,党章明确规定党的建设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强调“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同群众同甘共苦,保持最密切的联系”。[3]19-20党章也对党员做出明确要求:“中国共产党党员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3]24由此可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既是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规定,也是对党员的内在要求。

(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

中国共产党诞生于人民期待之时,执政于人民选择之中。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4]3中国共产党的一切奋斗,归结起来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主题。唯有如此,才能顺应历史大势,把握历史主动,勇担历史重任,最终以无可争辩的胜利被历史和人民所选定。因此,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断为人民根本利益而奋斗,竭力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是中国共产党的职责所系、使命所在。

二、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百年奋斗历程

中国共产党是有着崇高政治理想、远大发展目标、强烈历史担当的使命型政党。党根据社会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的变化,确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奋斗目标。在各个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进行了不懈斗争。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领导人民翻身得解放

1.满足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农民问题是近代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而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土地问题。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基本生产资料。旧中国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占农村人口总数不到10%的地主、富农约占有农村70-80%的耕地。而占农村人口总数90%以上的贫农、雇农和中农,则只占有20-30%的耕地。这种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因此,必须进行土地革命,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这样才能解放农村生产力,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土地革命是党践行初心和使命的具体体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过程中,毛泽东等领导红军和广大农民“打土豪、分田地”,开始了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革命战争。1928年底,颁布了井冈山《土地法》。1929年4月,制定了兴国县《土地法》。1931年11月,中华工农兵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简称“一苏大”)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令》。抗日战争时期,为适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势的发展,党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7月至9月,刘少奇代表党中央在西柏坡主持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这是一个彻底的反封建的土地革命纲领。它规定:“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5]547至此,一条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线,即“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正式形成。毛泽东指出:“如果我们能够普遍地彻底地解决土地问题,我们就获得了足以战胜一切敌人的最基本的条件。”[6]1252获得了土地的农民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他们利益的坚决维护者,他们也以实际行动全力支持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军队。

2.关心群众生活。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怎样才能动员和依靠群众参加革命战争呢?毛泽东指出:“要得到群众的拥护吗?要群众拿出他们的全力放到战线上去吗?那末,就得和群众在一起,就得去发动群众的积极性,就得关心群众的痛痒,就得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7]138-139毛泽东强调,必须得解决和群众生产生活相关的一切问题,比如柴米油盐、衣食住行的问题,生孩子的问题等等,广大群众才会拥护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竭尽全力去支持革命。毛泽东曾说,真正的铜墙铁壁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7]139关心群众生活、满足人民需要,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我们才能团结动员千百万人民群众,参加和支持我们的革命战争。

3.保障人民权益。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1931年11月,“一苏大”通过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规定:“在苏维埃政权下,所有工人,农民,红军兵士及一切劳苦民众都有权选派代表掌握政权的管理。”[8]7721939年2月,陕甘宁边区第一届参议会通过了《陕甘宁边区选举条例》等,规定以普遍、直接、平等、无记名投票方式,选举边区、县、乡三级参议会的参议员。1946年4月,陕甘宁边区第三届参议会第一次会议通过《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确定各级人民代表会议为人民管理机关,人民按普遍、直接、平等及无记名投票原则选举各级代表,组成代表会议,各级代表会议选举同级政府,政府向同级代表会议负责。1948年8月,华北临时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华北人民政府施政方针》,提出要健全人民代表会议制度,保障人民民主权利。

保障人民劳动权益。1931年11月,“一苏大”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劳动法》,宣布废除对工人的各种封建剥削和一切压榨工人的陋规,对雇佣的手续、集体合同与劳动合同、工作时间、休息时间、工资、女工青工及童工、劳动保护、工会组织、社会保险、劳资纠纷处理等作了具体规定。抗日战争时期,各地区抗日民主政府制定了有关法令,如1942年5月《陕甘宁边区战时公营工厂集体合同准则》等,努力改善工人生活。解放战争时期,1948年8月第六次全国劳动大会通过了《关于中国职工运动当前任务的决议》,1949年7月,全国工会工作会议通过并发布了《劳资争议解决程序的暂行办法》等,保障劳动者利益。

保障妇女权益。1931年12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婚姻条例》颁布。1932年4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婚姻法》公布,确定了“实行男女平等、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等新婚姻制度的基本原则。抗日战争时期,1939年4月通过了《陕甘宁边区婚姻条例》。解放战争时期,适时修改补充了婚姻制度及原则,规定了处理干部离婚问题的原则和法定手续。这些法律和制度,使得妇女的地位和境况发生了质的变化,广大妇女翻身得解放后,又以饱满的热情勇敢地投入到革命斗争中,发挥着“妇女能顶半边天”的重要作用。

保障同盟者利益。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大法宝。“对被领导者给以物质利益,至少不损害其利益”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实现自己对同盟者的领导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与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是统一战线的重要内容,党把“保护民族工商业”确立为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大经济纲领之一,并据此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

此外,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还领导人民制定了一系列刑事法令,以保卫人民政权,保卫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领导人民建设一个新世界

1.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打下满足人民需要的坚实基础。从“一五”计划时期开始,国家进行了大规模投资,逐步建成了一批门类齐全的基础工业项目。铁路、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也有明显的进展。从1964年开始的三线建设,增强了国防力量,改善了工业布局。通过兴修水利、培育推广良种等,较大幅度地提高了粮食生产水平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中国不仅已经摆脱了只能造“桌子椅子”“茶碗茶壶”的落后状况,能够自行设计和批量生产汽车、拖拉机、坦克、飞机等,而且成功地研制出了“两弹一星”。这些成就震惊了世界。总之,党领导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迅速建立起比较完整的独立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满足人民的经济文化需要打下了坚实基础。

2.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劳动者素质。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发展教育事业。从1949年到1976年,小学在校生从2439万人发展到1.5亿人……高等学校在校生从11.7万人发展到56.5万人。[9]638-639教育事业的发展,极大提高了劳动者的整体素质,也为全国经济文化建设培养了大批骨干力量。

3.重视医疗卫生事业,保障人民健康。医疗卫生特别是疫病防治是重大民生问题,更是重大政治问题。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和毛主席领导全国人民开展了全国范围的消灭血吸虫病、麻风病、疟疾、鼠疫、霍乱等传染性疾病的人民战争,取得疫病防治的历史性成就。中国人民攻坚克难,建立国家卫生行政组织和基层卫生防疫组织,推动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和卫生防疫专业机构的建立与发展,形成了国家卫生防疫网络,有力地捍卫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和健康安全。1949年,全国拥有医院2600家,到1976年发展到7850家。这个时期,全国人口的死亡率从1949年的20‰下降到1976年的7.25‰,而居民平均预期寿命则从1949年的35岁提高到1975年的63.8岁。经过20多年的努力,旧中国威胁人民生命安全的恶性传染病基本绝迹了。

4.根除陋习、繁荣文化,满足人民精神需要。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以铁的手腕在短短的几年时间消灭“黄赌毒黑”四大毒瘤,营造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党确立文艺、科学发展的“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文化建设取得长足进步。仅以1956-1966年这十年为例,图书、报刊事业取得较大的发展。1965年,全国图书总数为21.7亿册,刊物总印数为4.4亿册,报纸总印数为4704亿份,分别比1956年增长21.7%、25.0%和81.5%。广播影视事业得到新的发展。到1966年,全国拥有电台78座、电视台13座,全国96%的县通了有线广播。十年间,全国累计生产故事片495部、美术片109部、科教片786部、新闻记录片2250部。全国的文化艺术、文物单位,由1956年的14408个增加到1965年的27210个。十年间,创作、演出了一大批优秀文学艺术作品。这些都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领导人民建设小康社会

1.制定发展战略,聚焦提高人民生活水平。198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了从1981年到20世纪末,全国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的奋斗目标。大会把20世纪末的奋斗目标由先前的实现四个现代化改为实现小康,从战略指导上解决了长期存在的急于求成的问题。[10]2411987年,党的十三大明确了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核心内容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党的十三大还根据邓小平的战略构想,制定了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即温饱型——小康型——富裕型。“三步走”发展战略,既注重从中国实际出发,又体现了雄心壮志,为基本实现现代化明确了发展方向,成为亿万群众为共同理想而努力奋斗的行动纲领。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中国经济稳步前进,中国人民日子越过越红火。

2.提前实现前两步奋斗目标。1987年,中国人民基本上解决了过去几千年没有解决的温饱问题。1997年,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目标。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达99776亿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253元和6280元。到2000年,我国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位居世界前列,商品短缺状况基本结束;人民群众衣、食、住、行、用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生活质量显著提升。这说明中国已经提前实现了“三步走”发展战略前两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总体小康的实现,标志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了伟大成就,为我国开始迈向第三步战略目标奠定了良好基础,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

3.奋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了21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同时提出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的目标。2007年,党的十七大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环境等五个方面提出新要求,并调整了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国内生产总值发展的目标,提出了更高要求,即“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

值得一提的是,21世纪初国家相继实施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和中部崛起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部署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采取一系列重大措施,切实减轻农民负担。2006年,延续了几千年的农业税废除,附加在农业税上的一系列地方性收费也一并取消,给亿万农民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跃升至世界第二位,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2003年起,我国开始在部分地区试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2006年在全国推开,2008年底覆盖全国,有8.14亿农民参与其中,结束了亿万农民之前没有医保的历史。党的十六大以后,我国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到2012年,我国各项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7.9亿人,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全面建立;各项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超过13亿人,全民医保基本实现;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现全覆盖,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建立。这些都标志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可喜成绩,中国人民的生活得到极大改善。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领导人民创造更加美好生活

1.精准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1]9这意味着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将着力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2.适时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任何社会都是经济、政治、文化构成的有机体。党的十七大将“三位一体”拓展为“四位一体”,即把社会建设单列。党的十八大又将“四位一体”拓展为“五位一体”,即把生态文明建设单列,从而构筑起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一体发展、共同推进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代表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亿万人民在物质生活得到基本保障后,不仅对物质生活水平和质量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而且在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享有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拥有健康美好的生活环境等方面都有了新的期待。尤其是把“生态文明建设”单列并摆在突出位置,提出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

3.以“四个全面”实现人民利益的全面保障。十八大以来党部署形成了治国理政“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植根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与根本需要、融入于人民的美好愿望与幸福追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惠及十四亿中国人民,全面深化改革成果人民共享,全面依法治国坚持人民主体,全面从严治党强化人民宗旨,充分体现了“四个全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

2020年底,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12]125这意味着完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在建党10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4]2中国人民正昂首阔步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由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已经顺利实现,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调整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形成“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最新表述。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意味着居于引领地位的目标提升了,相应地其他三个“全面”也会有新的更高要求。可以预见的是,未来会始终围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这个圆心,以协调推进“四个全面”为战略抓手,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4.以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11]17“新发展理念”都直接或间接地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相关联,尤其是“共享”意味着我们不仅要把蛋糕做大,而且要把蛋糕分好,让每一个人都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新时代以来,我国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尤其是在受新冠疫情严重冲击的情况下,中国是2020年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实施;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逐步健全,中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已取得初步丰硕成果。新时代的十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从54万亿元增长到114万亿元,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比重达18.5%,提高7.2%,稳居世界第二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39800元增加到81000元[1]8,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

5.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13]206-207新时代的十年,中国共产党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用力,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1]10我国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教育普及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尤其是“双减”成效明显,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大幅提升。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养老保险覆盖10亿4千万人口,保障水平逐步提高。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医疗卫生体系,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5%,参保居民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超过70%。坚持“房住不炒”定位,加快构建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尤其是2021年以来全国各地积极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切实增加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更好满足人民的住房需求。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近年来就业形势保持稳定、就业总量持续增长、就业结构调整优化、就业质量显著提升。强化食品安全管理,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新时代以来,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共同富裕取得新成效。

三、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时代展望

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指出,“人民是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14]66党的二十大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1]27全党必须“牢记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崭新篇章。

(一)在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建设中高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

1.站稳人民立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13]129毛泽东曾指出:“剥削阶级的‘爱民’同爱牛差不多”,“我们的党是人民的代表,我们要使人民觉悟,使人民团结起来”[15]57-58。他还强调,党员只占中国人口的很小一部分,但“只有当这一小部分人反映大多数人的意见,并为他们的利益而工作时,党和人民之间的关系才是健康的”[15]186-187。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工人阶级政党,决不能把人民当作自己的工具,“而是自觉认定自己是人民群众在特定时期完成特定任务的工具”[16]217。我们必须始终牢记,我们党“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因此,必须“始终同人民在一起,为人民利益而奋斗”,这是立党之基、强党之本。

2.坚持人民至上。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坚持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之一。要时刻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要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3.致力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重要目标。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12]171新时代,是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1]22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把“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明确为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之一,把“坚持共同富裕方向”作为“十四五”时期应当遵循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原则的一大内容,把“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作为“十四五”时期“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高社会建设水平”的一大目标[17]5、7、32。这样表述,在党的全会文件中还是第一次。新时代新征程,必须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

(二)在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建设中深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

1.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必须坚信,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和真正的英雄。新时代,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必须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及时发现、总结和推广人民群众创造的成功经验;必须自觉拜人民为师,虚心向人民学习,不断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2.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必须明白,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的先进政党。党员干部手中的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必须用来为党工作、为人民服务。党员干部只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义务,而无当官做老爷的特权。权力意味着责任,无论职务高低、权力大小,党员干部都应当正确行使手中权力。

3.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必须坚守,为民造福是最大政绩。共产党就是给人民办事的[12]66。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要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上,追求人民群众的好口碑、历史沉淀之后真正的评价。

(三)在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建设中对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

1.树牢群众观点。中国共产党来自人民,党的根基、血脉、力量都在人民。党来自于人民,忘记和脱离了人民,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会寸步难行。而有了人民的信任和支持,我们党将无往而不胜。

2.贯彻群众路线。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和重要传家宝。党员干部必须把握好、贯彻好、践行好、传承好党的群众路线这一重要传家宝,为党和人民事业拼搏奉献,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留下无悔的奋斗足迹。

3.建强基层组织。基层党组织离人民群众最近,直面人民群众的利益问题最多,必须把各领域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基层党组织要提高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把广大人民群众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党的基层干部要当好民声民情的“收音机”,甘做党和群众之间的黏合剂、润滑剂,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身各项工作能力,争做时代精英,服务好人民群众。

4.加强对群团组织的领导。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人民群众利益表达、吸纳、整合、协商的重要平台。要加强党对群团组织的领导,加快新领域新阶层群团组织建设。群团组织要强化服务意识,提升服务能力,成为群众信得过、靠得住、离不开的知心人、贴心人。群团组织开展工作和活动要以群众为中心,让群众当主角,从而为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发挥特有的作用。

(四)在中国共产党的作风建设中彰显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

1.厚植人民情怀。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毛泽东曾强调党群关系是鱼水关系,也曾把党群关系比喻为“种子与土地的关系”:“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6]1162这形象地说明了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离开了人民,党也就不会存在;没有人民的支持和拥护,我们党将一事无成。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告诫全党:“对我们这样一个长期执政的党而言,没有比忘记初心使命、脱离群众更大的危险。”[12]63党员干部要建立和维护好与群众的鱼水关系,以人民之心为心、以天下之利为利。党员干部要扎根群众、放下架子、俯下身子,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及时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2.接受人民监督。人民是阅卷人。党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成效如何,最终要由人民来评判。党员干部要有直接接受人民监督的意识,也应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人民监督的体制机制。

3.推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加强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和全体党员、干部的终身课题,必须常抓不懈。为此,要通过顶层设计,形成长效机制。要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赢得人民衷心拥护。

4.持之以恒反对“四风”。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是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毒瘤,严重损害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四风”问题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反复性、隐蔽性、多样性、变异性、顽固性等,反“四风”绝不能歇歇脚、松口气,而必须步步为营、久久为功。全党必须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艰苦奋斗之风、实事求是之风、批评和自我批评之风,誓与“四风”作坚决斗争,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永远保持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5.坚决打赢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腐败是危害党的生命力和战斗力的最大毒瘤,反腐败是最彻底的自我革命[1]69。反腐败是一场输不起也决不能输的政治斗争,决不能有任何喘口气、歇歇脚的念头,必须坚决、果敢、持续推进,以彻底的自我革命精神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

党的二十大强调,“全党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树牢群众观点,贯彻群众路线,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接受人民批评和监督,始终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1]70我们坚信,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了百年伟业,只要中国共产党始终以人民为中心,始终与人民生死相依、休戚与共,就一定能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创造新的历史伟业!

猜你喜欢
中国共产党群众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散文诗(2022年13期)2022-07-29 09:06:10
云治理”要贴近群众
今日农业(2021年7期)2021-11-27 13:44:48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西江月(2021年3期)2021-11-13 08:56:04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西江月(2021年3期)2021-11-13 08:56:04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当代陕西(2021年16期)2021-11-02 06:45:34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多让群众咧嘴笑
当代陕西(2021年1期)2021-02-01 07:18:22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当代陕西(2019年10期)2019-06-03 10:12:08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人大建设(2018年10期)2018-12-07 01:13:56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