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视域下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及应对策略

2022-03-23 13:30
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虚无主义历史大学生

郑 磊

(成都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成都 610059)

互联网时代,多元价值观争锋碰撞,中西方意识形态博弈渗透,以否定革命历史、贬损民族文化为主要表征的历史虚无主义沉渣泛起。历史虚无主义以唯心主义为哲学底色,以历史选择论为指导,通过有选择地裁剪、篡改历史,妄图从根本上动摇中国共产党执政党地位的合法性和历史必然性,颠覆社会主义政权,影响巨大,危害至深。凭借网络行为的隐匿性和交互性、内容的海量性、信息获取的低成本性,高速便捷的互联网成为人们工作、学习和进行娱乐活动的重要场域。但与此同时,互联网也伴生着庞杂的消极内容,给身处其中的用户造成持续的负面影响。大学生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他们“触网”时间多、成本低,猎奇心强、求新求异的性格特点与价值判断标准尚未发展成熟的矛盾使他们更易受互联网中隐蔽性高、欺骗性大、渗透性强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腐蚀,会在民族认同、文化自信、政治信仰等层面产生这样那样的问题。习近平指出:“要警惕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坚决抵制、反对党史问题上存在的错误观点和错误倾向。”[1]因此,有必要认清互联网视域下历史虚无主义的真实面目,从而有力抵御历史虚无主义,更好地助力大学生成长成才。

1 互联网视域下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特征

伴随互联网技术的革新,信息的传播载体与手段发生深刻变革,历史虚无主义在网络场域中变换形态,裂变传播错误信息,欺骗性极强。

1.1 出场方式潜隐性

一切理论与思潮的产生和覆灭都与它所根植的现实社会土壤密切相关。互联网时代,历史虚无主义借助数字信息技术的碎片性、无界性和匿名性等多重优势隐匿化出场:①网络圈层化助力历史虚无主义精准“捕获”受众,助推历史虚无主义在圈层受众间隐性弥散传播。网络圈层化是指具有相同兴趣爱好、审美志趣以及价值取向的网民在网络时空中聚合形成社交部落和各类圈群。网络圈群文化具有明显的封闭性和排他性。借助微信群、QQ 群、微博、知乎社区、豆瓣论坛等社交圈子,历史虚无主义通过成员之间点赞、评论、转发等交互式网络行为建构虚无历史,裂变传播错误信息。由于信息传播多是圈内成员的盲目自发行为,因此在持续发酵直至进入公众舆论视线前,错误信息都很难被察觉。此外,去中心化推荐算法的广泛应用形成的“信息茧房”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圈群文化的形成。历史虚无主义虽具有不同的表现方式,但唯心史观的本质决定了其历史标签的共性,这使得历史虚无主义在推荐算法机制下更易被推送给长期关注历史领域的群体,扩大了影响力和渗透性。②网络场域中信息内容的双重碎片化特质掩蔽历史虚无主义的意识形态内核,进一步为其幽暗渗透打开方便之门。双重碎片化即信息的生产碎片化和网络传播碎片化。互联网时代,信息的易获取性和低成本性使得短小精悍的网络快餐文化盛行,浅尝辄止的碎片化阅读取代纸质阅读占据大众业余生活,一些现代个体愈发欣喜于接收碎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内容,拒绝思想深度和理性思考。同时,为迎合网民碎片化的信息阅读方式,历史虚无主义通过割裂或肢解历史事实将历史揉碎,以新的逻辑进行再加工,以娱乐化方式吸引眼球,欺骗性强。在虚无化、碎片化的历史涌流长期包裹下,大众易陷入理性思维的困顿和客观认知的凝滞。

1.2 叙事话语蛊惑性

互联网视域下历史虚无主义在话语主体、话语形态以及话语主题等维度呈现有别于传统媒体时代的叙事模式,极具蛊惑性和危害性。①话语主体隐匿,从现实身份切换到网络虚拟身份。作为一种有着明确价值诉求的社会思潮,历史虚无主义传播主体借助新媒体技术的比较优势以隐匿身份发声,意欲在“混淆视听”中完成对正统历史的话语重塑。互联网视域下,历史虚无主义传播主体以网络化风格“乔装打扮”,混入普通民众完成身份转换,由显性身份转为隐性身份,在“发起者、参与者、引导者和跟随者等角色间任意切换,诱导他人代为‘发声’,隐蔽性显著增强”[2]。②话语形态多样化,实现了从单一性理论话语到以政治话语、艺术话语、学术话语等多重样态表达自身意图的转变。历史虚无主义往往以“反思历史”“重评历史”为幌子,通过召开理论研讨会、出版学术成果等形式,大力宣扬以“范式转换”为内核的学术话语,通过建立在所谓“历史史料”基础上的学术论证不遗余力地推翻历史定论。同时,借助“春秋笔法”的艺术解读为反面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歌功颂德”,妄图在多重话语的相互交织中迷惑受众,虚无历史。③话语主题杂糅,不再追求对客观历史的宏大叙事,而是拼凑历史片段,放大历史细节,在“欲语还休”的主观化解读中质疑历史事实,左右大众原本对客观历史形成的正确认知,试图在“边缘话题研究中得出反主流的结论,以此间接地推翻主流历史结论”[3]。同时,借助网络场域中的自媒体力量,历史虚无主义打着“解密历史”旗号,为迎合老百姓对历史人物的好奇心和对政治的窥探欲,阴谋化政治斗争和矛盾,在各种夺人眼球的“标题党”式传播中,以具有强烈拼接色彩的叙事手法完成对连贯历史的细碎切割。

1.3 渗透对象年轻化

在传统媒体时代,受媒介技术的限制,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受众覆盖面较为狭窄,主要限于知识分子和对历史感兴趣的群体。[4]随着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青少年逐渐成为互联网的主要用户群体。截至2020年6 月,中国网民中,10 岁以下网民占3.5%,10—19 岁占14.8%,20—29 岁占19.9%,30 岁以下青少年网民占比达到38.2%,学生成为占比最大的群体。[5]青少年正处于“三观”形成的人生关键期,他们的思想可塑性强,猎奇心重,受叛逆心理影响,他们对互联网中的野史秘闻、八卦轶事有着天生强烈的好奇心,但由于缺乏理性认知思维和信息甄别能力,在泥沙俱下的网络世界,青少年往往无所适从。历史虚无主义抓住青少年思想动态的弱点,凭空捏造子虚乌有的“爆料”“真相”“日记”,杜撰消遣革命英雄和领袖人物,以神秘主义色彩包装客观历史,以娱乐至死精神解构严肃历史,在无形中消弭历史的庄重感和严肃性,滋长非理性主义,使得青少年是非不分、善恶不辨、信仰迷惘、思想混乱。“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6],正因如此,青少年成为历史虚无主义的主要目标对象群体。

1.4 传播效能立体化

互联网资源和信息共享“零时差”性、网络主体间的平等性,使得信息由单向的点对点传播转为立体的多点对多点传播。信息传播的立体化推动历史虚无主义裂变传递,呈现传播效能立体性特征。①话语体系发生深刻变革,从报纸、广播、电视的权威媒体时代进入个人话语权显著增强的自媒体时代。凭借高度的自主性和交互性,自媒体打破了传统媒体的话语垄断格局,传播主体与客体间的信息鸿沟缩小,显著提升了信息传播效能。微博、微信、抖音等信息传播载体被广泛应用于各类社交场景,借助数以亿计网民的“指尖传递”和社交互动,历史虚无主义能瞬时蔓延网络世界,成为热点话题,引导舆论走向。②伴随网络全球化的推进,历史虚无主义呈现境内外势力遥相呼应、传播效力层层叠加的趋势。“网络空间和境外舆论场成为历史虚无主义栖身地”[7],历史虚无主义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虚无民族历史和文化,动摇党领导地位的合法性,颠覆社会主义政权。借助移动互联网和手机等网络终端设备的广泛普及,境内公知、“民运”分子在网络上或为西方反华意识形态及言论摇旗呐喊,或搬运境外网站中攻击、造谣、污蔑党和国家形象,否定民族历史,极力鼓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的内容。一些境外网站成为西方国家反华的“线上大本营”,通过响应境内造谣言论、勾连国内“民运”分子、歪曲置评国家政策、丑化领导人形象,无形中矮化国家形象的内容,压缩国家的国际话语权,削弱国家的文化传播力。经过境内外势力的联动炒作,历史虚无主义言论往往会被不明真相的网民转发至社交网络,使得覆盖面扩大,传播力、渗透性呈现加大加强趋势。

1.5 议题设置生活化

议题设置是指大众传播对某些议题的着重强调。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历史虚无主义突破了早期拘囿的历史领域,更加关注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向民生、教育、文化、社会以及一些不易被理论工作者们察觉的冷门领域渗透。互联网视域下,历史虚无主义的议题设置呈现主观性、碎片性、细节性的特征,隐蔽性更高,话题性更强。通过议题设置生活化,历史虚无主义迎合舆论关注的热点话题,提高自身传播力,扩大辐射面。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当代青年在物质生活获得极大满足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将自身注意力转向寻求个人精神满足与享受上。然而,在这个转移过程中,意志自控能力不足的青年大学生极易被隐匿于互联网场域中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侵蚀,他们狂热追逐互联网上各种标榜猎奇、解密的虚假历史信息,并在算法技术的迎合中乐此不疲地对种种历史虚无主义内容进行解读。长期沉浸于这种生活化议题的围追堵截之下,一些大学生日渐蜕变为米尔士所预言的“被动无依的‘乌合之众’”[8]。

2 互联网视域下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

历史虚无主义伴随互联网大潮快速蜕变,极具迷惑性和危害性。作为互联网主力用户群体,大学生网民在历史虚无主义的侵袭下,往往面临价值认知扭曲、政治立场动摇、文化自信消解的现实困境。

2.1 扭曲大学生价值认知

正确的价值认知能够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历史虚无主义遵循“虚无—否定—重构”的话语逻辑框架,通过对历史的再包装潜移默化地重塑大学生的价值认知和思维构建。历史虚无主义编造无事实依据的所谓史料,通过篡改党史、主观猜想,诋毁贬损革命英烈和先进人物,洗白反面历史人物,诱使大学生在无形中建构错误价值体系。如网络用户“蜡笔小球”,为赚取流量哗众取宠,造谣污蔑恶意中伤卫国戍边英雄祁发宝、肖思远、陈红军等,在互联网场域造成了恶劣影响。作为网络场域的“原住民”,青年大学生一方面常常因自身性格特点对外部世界怀有强烈好奇心,另一方面又往往因自身价值观念的不成熟而陷入对事物认知的困惑,在价值取向上极易遭受诸如历史虚无主义、泛娱乐主义等社会不良思潮的影响。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历史虚无主义虚无掉了历史进程中的整体真实……并用被篡改的历史幻象引导社会舆论树立‘恶’的价值导向,做‘恶’的价值选择”[9]。长此以往便容易颠覆大学生对历史的正确认知和对英雄人物的向往之情、尊敬之心,致使大学生英雄崇尚感淡漠,是非观念混淆。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急速发展,历史虚无主义呈现传播形态的弱辨析性,借助影视作品和文艺创作,在社区论坛、新闻平台等网络场域中大肆宣扬西方“普世价值”,重构虚无历史,模糊大学生价值评价标准。历史虚无主义为博取流量颠倒黑白,荼毒网络空间,摧毁社会向慕正义、追求高尚的价值信仰,使得部分大学生思维固化、观念极化、价值坐标混乱,最终陷入价值虚无主义泥淖。

2.2 动摇大学生政治立场

历史虚无主义本质上是错误的政治思潮。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在中国革命历史进程中确立起来的,革命史就是党的奋斗史。历史虚无主义极力贬损革命,否定革命发生的必然性。否认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进步性,妄图从根本上动摇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合法性,消解大学生共产主义信仰。互联网视域下,历史虚无主义主动适应信息传播趋势,操纵议程设置,借助自媒体、新闻机构以及意见领袖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妄图通过搞乱“四史”,于历史“再加工”过程中解构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权威性和统治力。大学生猎奇心重,求知欲强,历史虚无主义利用大学生网民“三观”尚未完整形成的特点,炮制大量受追捧的极具蛊惑性和欺骗性的热门话题,于无形中弱化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的感召力,扭曲大学生的政治观,诱导大学生产生制度质疑。近年来,随着慕课、微博、抖音等网络平台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广泛应用,历史虚无主义以影视、文学作品、新闻报道、纪录片等不同形式粉墨登场,娱乐外衣包裹下的历史虚无主义使得一些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的大学生一味盲从,一些人甚至产生道德失范现象。如留美学生杨舒平在毕业典礼上发表贬损祖国的“精美”言论,留学生许可馨在微博上对中国新冠肺炎疫情发表大量不实言论,诋毁抗疫先进人物和英雄模范等。由于历史虚无主义所具有的隐蔽性和欺骗性,长期受腐蚀的大学生更容易产生信仰迷惘,对社会主义制度产生怀疑,最终掉入信仰虚无主义的陷阱。

2.3 消解大学生文化自信

历史、现实和未来是相通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五千年的历史继承赋予中华民族深厚而独特的文化基因。历史虚无主义否定民族文化和历史,认为凡是西方的都是好的,而中国事事不如人,鼓吹西方文明优越性,与“全盘西化论”遥相呼应。历史虚无主义这一叙事框架“脱离了中国国情和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实际,过分追逐超前性、超国界,唯西方马首是瞻,甚至哗众取宠,达到了戏弄、玷污、亵渎、篡改历史的偏执地步,戏说历史、解构名著、颠覆传统,达到文化虚无”[10]。而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繁荣强大的动力源泉和团结奋斗的精神纽带,历史虚无主义渲染文化自卑论、灭亡论,妄图从根本上消解当代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文化自信心。搭乘文化消费主义快车,历史虚无主义在互联网时代催生了一批具有影响力的新媒体机构和意见领袖,他们拥有大批粉丝,在网络社会通过频繁的社交互动传播大量暗示性强、渗透性高的文化虚无信息。如近年来,网络上盛传的成吉思汗是日本人,屈原是韩国人等观点,在持续多年的传播下,受到部分不明真相国人的热传追捧。在某些“抗日神剧”中,解放军梳着时髦的发型,住着豪华的大别墅,在战场耍酷摆造型。本应是严肃、育人的军旅题材作品,却被拍成抗日青春偶像剧,极大地歪曲丑化了红色革命文化。历史虚无主义还改头换面、变换形态在网络空间中蔓延,以“反思”“重评”历史为名,行解构中华文化整体性之实,涉世未深的大学生容易被互联网中隐晦的历史虚无主义迷惑,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弱化,最终陷入文化虚无主义泥淖。

3 互联网视域下防范历史虚无主义影响大学生的策略

高校既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也是应对历史虚无主义渗透侵蚀的主战场,高校应发挥第一课堂的教育作用,强化互联网阵地建设,采取有力措施遏制历史虚无主义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传播,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3.1 发挥第一课堂教育作用

高校是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阵地,而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则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第一课堂,因而要发挥思政课的教育作用,以有力抵御历史虚无主义。

1) 在思政课程中开设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专题模块。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要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加强思想引导和理论辨析,澄清对党史上一些重大历史问题的模糊认识和片面理解,更好正本清源,固本培元”[11]。历史虚无主义是建立在唯心史观基础上的错误政治思潮,专题课程要阐释清楚历史虚无主义产生的现实基础、哲学根底、演变轨迹、基本样态,帮助大学生树立唯物史观,提高辨别、应对历史虚无主义的能力与水平。

2) 积极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推动教学提质增效,多采用影视片段、高清图片等新媒体素材进行常态化教学。当代大学生常常以数字化生存状态游走于网络虚拟空间,然而,由于思想观念的不成熟,他们的价值观念、思维特点和行为模式极易受互联网各种历史虚无主义信息的牵绊。因此,应广泛选取大学生群体日常生活中普遍关注、极具话题性的网络历史虚无主义事件或新闻作为教学案例,通过深入浅出地剖析其本质、阐明其危害,增强专题课程的吸引力、感染力,从根本上消除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青年大学生的思想荼毒。

3) 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宣传,提高主流舆论叙事权。历史虚无主义遵循“谎言说过一千次以后也会变成真理”的逻辑,欺骗性极大,因此,要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力度,加强“四史”尤其是党史教育,培育大学生历史唯物主义思维,使他们能够辩证分析历史问题。同时,高校应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有效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和教化作用,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三观”,助力大学生成长成才。

4) 优化思政教师选拔机制。思政教师是教育活动的主体,也是高校抵御历史虚无主义的重要力量,其素质水平直接影响高校思政课实施的效果。一方面,要加强思政教师政治立场审核。高校思政教师必须立场坚定,真正做到拥党爱党,具有正确的政治观、世界观、价值观,只有如此,才能做到言传身教,让学生心服口服,凝心聚力,共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另一方面,思政教师要加强理论素养和史学知识储备。思政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理论基础,真正内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熟知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扎实练好内功,才能有底气对历史虚无主义说“不”!同时思政教师要跟进了解学术前沿成果,积极发表学术成果,有力驳斥、抵御历史虚无主义,提高学术话语权。

3.2 塑造良好校园文化氛围

伴随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历史虚无主义的一些新表征极具蛊惑性和潜隐性,引诱大学生思想反智化、行为媚俗化、审美庸俗化。高校应强化阵地意识,大力培育校园育人文化,以红色文化滋养浸润学生,使学生在红色文化中寻找精神源泉、信仰动力、理想坐标,促进自身成长成才。

1) 将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相结合,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具体策略有:①充分发挥社团活动的育人功能。大力开展学党史、悟经典、读名著、办宣讲等社团活动,鼓励学生组建各类校园红色团体和学习小组开展学马列思想、学英雄模范等活动。②定期召开名家讲坛,邀请历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学等领域大家为师生传道、授业、解惑。③重视主题班会的强大教育作用,积极开展以“学习党史—中国共产党的百年辉煌”、红色故事会、英模人物学习等红色主题班会,通过举办各类竞猜活动、小游戏调动学生参与班会和学习“四史”的热情,助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党史观、国家观、历史观。④发挥学生党员的带头作用。学生党员要深入同学,加强同辈群体的交流,及时了解大学生群体的思想动态、行为倾向,帮助老师及早甄别学生中存在的虚无主义苗头。

2) 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统一,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发挥第二课堂教育作用。通过定期组织参观革命纪念馆、红色教育基地、历史博物馆等富有教育内涵的红色场所,让大学生在深厚红色文化的浸润过程中补足精神之“钙”。同时,还可不定期面向全校师生开办思政大讲堂,立足马克思主义,结合大学生关注的热门话题和事例,讲清讲透历史虚无主义的惯用伎俩和虚伪面目。此外,通过开展相关主题的辩论赛、校园红色电影巡回播放、校园公众号有奖问答等文化活动,激发大学生的主动参与精神,帮助大学生从抵御历史虚无主义的“旁观者”向“参与者”转变。

3.3 强化互联网阵地建设

历史虚无主义借助多样化的信息传播媒介和途径在互联网“兴风作浪”,互联网因而成为抵御历史虚无主义的主战场和重要阵地。鉴于此,要多措并举,强化互联网阵地建设。

1) 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网络场域中的历史虚无主义欺骗性大、危害性强,必须构建以传播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为主要内容的主题网站,才能形成消灭历史虚无主义的“铁拳”和“排头兵”。一方面,在内容上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针对历史虚无主义歪曲置评历史、否定红色革命、丑化领袖人物的行径,在专题网站上有针对性地开辟“党史教育”“领袖风采”“英模事迹”等栏目,摆事实,讲道理,有力地挫败历史虚无主义。另一方面,在形式上要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宣讲教育,要将红色经典积极嵌入短视频,结合弹幕文化、趣味问答、追溯热点、有奖竞猜、积分挑战等多样化手段,显著提升学生的互动性和参与度。

2) 充分利用微博、微信、抖音等自媒体平台的社交属性,动员教育者主动开通自媒体账号,关注学生网络社交状况,深入学生学习生活实际,加强日常交流和人文关怀,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及时做到纠偏纠正。高校要主动开通微信公众号、抖音官方账号等网络官方平台,科普历史虚无主义的产生根源、弥散路径及典型案例,避免大学生掉入历史虚无主义陷阱。

3) 充分挖掘大数据、云计算等互联网技术应用于思政教育的潜力,生成精准的大学生思政动态画像库,及时识别出存在错误思想倾向的大学生,进而进行正确引导,帮助他们抵御历史虚无主义侵蚀,更好地引导他们成长成才。

猜你喜欢
虚无主义历史大学生
举旗亮剑遏制和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坚定道路自信 理直气壮 抵制历史虚无主义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必须认清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