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职美育的时代价值、现实问题及创新路径

2022-03-23 13:30
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师资美育院校

张 想 林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无锡 214153)

美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培养学生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道德情操、人格修为和精神境界。中华民族历来具有美育的优良传统,并逐渐形成“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深厚绵长的家国情怀、求真向善的精神追求、厚德自强的文化品格等思想精髓和智慧结晶,这是数千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1]与中国古代美育注重“德行教化”相比,现代美育更强调“造就全面而自由发展的人”[2]。新时期高职院校美育工作要着眼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特点,积极探索传承与创新的有效路径,全面提高大学生审美素养和文化品味,培养塑造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劳动者。

1 新时期高职院校加强美育的时代价值

高职教育秉承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厚植工匠文化,崇尚精益求精”,培育“中国工匠”[3],塑造时代新人。高职学子走上工作岗位,在社会大舞台上展现精彩人生、创造美好生活,以实干家的精神和奋斗者的英姿诠释着新时代青年爱美、尚美、育美、创美的时代意义。

1.1 高职院校加强美育契合时代风尚和发展主题

新时期,党中央心系人民群众,坚持科学发展,改善百姓生活,促进社会文明,创造“人人都有出彩机会”的社会氛围,团结全国各民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强国梦而奋斗。加强时代青年的美育,充分体现了人民性的鲜明特质和时代发展主题:①宏观层面,契合追求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的时代主题。这是全体中国人乃至中华民族共同的审美理想,在为之奋斗的过程中必须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全民族的审美修养,培养人们的美好情感,激发人们的创造性和想象力,并塑造有品位、有内涵、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时代新人,这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人才保障。[4]②中观层面,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旨归与特质。中国美育所包含的“天人合一”哲学观、“中和”美学美育思想、求真向善的精神追求和厚德自强的文化品格,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内涵上相融相通,一脉相承,其中蕴含的家国情怀和对真善美的追求,已然成为一种适应发展潮流的时代风尚。③微观层面,契合人民对新时代美好生活的期盼和憧憬。党的十九大确定了新中国成立100 周年之际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明确“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5]“美好生活”“美丽中国”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历来所坚持不懈并为之奋斗的美好愿景。由此可见,新时代高职院校加强美育,契合基于人民性的时代风尚和发展主题。

1.2 高职院校加强美育契合职教改革发展趋向

当今世界,人才竞争日趋激烈,劳动者的素质对于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美育素养又是高素质劳动者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职院校加强美育是适应新时期职教改革发展的必然选择。①高职美育和培养“工匠精神”在育人目标上具有一致性。近年来,“工匠精神”成为一个热词。现代汉语词典将“工匠”解释为“有工艺专长的匠人”,精通某项“做工的艺术”,而英文中“匠人”(artisan)和“艺术家”(artist)词根相同,可见“匠”和“家”都有“艺术”(art)因子,皆为美学的研究对象。工匠精神体现了中华优秀美育传统。加强高职院校美育,弘扬传承中华优秀美育传统,塑造劳动者“工匠精神”,顺应了新时期职教改革发展的趋势。②国家政策与社会实践都为高职美育指明了方向、树立了标杆。政策层面看,2019 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了社会需求导向和人才培养目标——具有“工匠精神”的应用型技能人才;2020 年出台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将美育纳入人才培养各学段,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为新时期高职美育提供了根本遵循。实践层面看,近年来,社会各行各业涌现出一大批技艺精湛的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如2021 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焊接大师艾爱国、数控铣工刘湘宾、工程测量工陈兆海、工具钳工周建民等,他们立足一线,扎根基层,默默奉献,用勤劳的双手托起真正意义的“中国制造”,成为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的重要力量,激励着广大劳动者奋发向上、建功立业。“要激励青年一代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6],这正是习近平对广大青年的殷切期望,也是高职人才培养的重要责任和时代使命。

1.3 高职院校加强美育契合人才全面发展的培养需求

培养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吃苦耐劳、技艺精湛的高素质劳动者,是高职教育承担的重要使命,这些优秀品质正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发展历程中积淀形成的优秀美育传统。新时期加强美育,对提升高职生的审美素养,陶冶其情操,温润其心灵,激发其创新创造活力具有积极而重要的作用。①有利于坚定高职生对祖国优秀文化的自信心。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背景下,西方自由化思潮和普世价值观给青年一代带来一定冲击,有些人甚至以丑为美、善恶不分,陷入迷茫。将中华美育传统、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院校专业与课程教育,发扬中华美育传统的时代价值,发挥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特殊作用,可以进一步坚定高职生对优秀民族文化的自信。②有利于塑造高职生完善的人格品质。高职教育要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既要培养精湛技艺,又要培养具有时代风尚的健全人格品质。先秦时的“乐教”体现的就是一种通过礼乐教化使人达到完美品性的美育思想;西周时期以礼、乐、射、御、书、数为基本要素,诗乐舞三位一体的教育内容,就是一种相互关联的整体性美育,引导人们追求“尽善尽美”;春秋时期的孔子提出“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强调“文”和“质”统一起来,在人格修养和美学境界上塑造“文质彬彬”的君子形象。[7]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忧国忧民的范仲淹、“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等,这些古圣先贤身上的风骨和境界,至今仍有重要的美育价值。③有利于提升学生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审美意识和人文素养是对人性评价和衡量的基本标准。中国传统文化中自古就有尚美、爱美的理念,从典籍、文物、艺术品和艺术活动中,都可以发现先民们爱美、尚美、创美的传统,不论“四书五经”还是棋琴书画,其中的意境、韵律、形象无不引导学生体验美,感知审美情趣,接受身心洗礼,培养高雅品位和志趣。

2 高职院校美育面临的现实问题

目前,高职院校围绕学生全面发展不断探索实践,美育在工作机制、课程建设、师资培养、校园文化等方面取得不少成果,但在实际工作中仍面临一些现实问题,影响着高职院校美育工作的落地落实和实施成效。

2.1 美育概念认知模糊

在谈及美育时,相关概念的认识和理解常出现混淆。通常,最易混淆的3 组概念有:①“美育”和“美学”。美学侧重于理论研究,而美育更注重于实践应用,美育就是在教育过程中充分发挥美学知识的教化功能。②“美育”和“艺术教育”。美育不仅包含美术、音乐、舞蹈等艺术教育,还包含德、智、体、劳等其他教育;美育注重学生审美素养培育,而艺术教育重在培养学生某方面专门技能,因而美育较之艺术教育的手段和内容更丰富、多元。③“中华美育精神”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更为丰富,外延更为广阔,中华美育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精华所在。

2.2 美育运行机制不畅

蔡元培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情感为目的者也。”[8]美育在本质上属于情感教育。目前,高职院校的美育总体呈现零散性、单一性等特点,缺乏统筹设计和协调联动,运行机制不畅,未达到“陶冶情感”的教育目的,也无法实现美育使人“感情发达,以臻完美”,达到真、善、美的理想境界。[9]①重视不够,缺乏总体设计。不少高职院校更强调以“专业技能为核心”的办学模式,弱化人文美育的思想塑造功能,美育活动变得可多可少,甚至可有可无。正如方瑞所言:“定位模糊,格调不高,认识局限”,工作中“软性指标”多,“硬性任务”少,致使工作体制不健全,运行实施不顺畅。[10]②教学组织不科学,教学效果不佳。动辄上百人的选修大课,无法保障课后实践体验,使授课效果大打折扣;第一课堂理论教学与第二课堂实践活动联系不紧密,二者的有机衔接和多元评价尚未能实现。③部门之间协同联动不够,各自为政、各行其是,影响美育效果。此外,资金投入、场馆设施、课程资源等因素的制约也会影响高职院校美育工作的效果。

2.3 美育专业师资紧缺

师资是实施教育活动的必要前提和重要保障。目前,高职院校普遍面临着美育专业师资紧缺的问题,这成为制约高职美育发展的一大瓶颈。究其原因有:①高职院校配齐配全高水平美育师资有现实难度。与综合性本科大学和师范类、艺术类院校不同,高职院校难以配备齐全优秀的美育师资,要么客观上专业美育师资到高职院校就职意愿不高,要么高职院校主观上对引进专业美育师资的重视度不够。高职院校首先考虑解决紧缺专业师资,美育师资更多以聘请兼职教师的方式来解决。缺乏专业和专任师资的美育,效果可想而知。②现有美育教师既缺乏专业培训又缺乏教育自信。比之于其他专业的专任教师,通识类公共课美育课程的师资自身缺乏对美育的认同感与自信心,团队建设和梯队建设均存在现实困难,教学形式单一,教学内容程式化、同质化,教学质量难以满足高职院校高水平建设要求。

2.4 美育环境缺乏融合

美育是贯穿学校教育、管理、服务各环节的一项系统工程。相对来说,高职院校美育没有普通中小学那样浓厚的教育氛围,也没有一般综合性本科大学那样的专业环境。主要原因有:①缺乏与学校特色的融合。高职院校有不同于普通中小学和本科院校的特点。高职院校的美育一定要结合学校办学特色进行总体规划设计,融入学校人才培养过程,构建本校美育工作体系,形成富有特色的美育模式,避免“千篇一律”“千人一面”。②缺乏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容易将美育与专业教育割裂开来,忽略了专业、学生实际,为了美育而美育,机械而生硬的美育效果适得其反。美的教育无处不在,高职院校美育要融入专业教育的过程之中,做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③缺乏与校园活动的融合。第二课堂的社团活动对培养高职生人文素质和美育素养尤为重要,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实施美育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然而,高职院校普遍存在将课余时间视作学生自由活动时间而疏于对社团活动的跟进和指导的现象。④缺乏与新媒体技术的融合。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网络产品的强大功能,使学生获得美感的形式和途径呈现多元化趋势,仅依赖吸引力不强、渗透力不够的课堂说教、幻灯片讲解和书本阅读,已经无法应对各种新媒体对学生审美功利化、鉴赏娱乐化、创美庸俗化的不良影响,补齐信息技术“短板”以提高美育工作成效迫在眉睫。

3 新时期高职院校美育的创新路径

加强高职美育,形式不能松散,内容也不可千篇一律,要有系统性,既要着眼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宏阔视野,又要结合实际特点。高职院校要把握基本原则、构建课程体系、优化师资结构,努力营造多元互补的校园家庭社会大美环境。

3.1 把握加强高职美育的基本原则

必须跟进时代发展步伐准确认知美育内涵,结合高职教育发展趋势和学生特点,将感性教育、创造教育、人格教育与美育的本质要求有机结合,[11]这是加强高职美育的前提和基础。工作中要注意把握以下基本原则:①时代性原则。要汲取中华传统美育思想中道德精神和礼仪规范的精华来导向“立德树人”,既不能固守中国古代美育传统,也不能生搬西方美育思想,而要批判地吸收二者精华,并以马克思美育思想来指导人的自由而全面地发展。同时,还要利用信息时代多元的传播手段开展美育活动。②实践性原则。要“扎根于现实生活”,遵循美育规律。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目标定位,决定了高职美育仅仅停留在感性教育层面是不够的,高职美育应在专业学习实践中融入美育内容,让学生在职业技能中认识美、体验美、创造美。③融合性原则。中华传统美育素有“德成而上,艺成而下”的价值取向,强调“德”是“艺”之上一个更高的层次和境界。将美育融入高职生的思想教育、艺术教育、专业教育,相容相促,协同发力,方能取得更好效果。④全员性原则。中华美育精神的传承,离不开学校浓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氛围。高职美育既要面向全体学生,更要面向全体教师,教师是学校实施美育的关键所在,而人人、时时、处处皆在的美育环境是美育落地落实的重要保障。

3.2 构建“三位一体”的高职美育课程体系

构建适应高职特点的美育课程体系是落实高职美育工作的重要前提。《意见》明确,要将艺术课和专业课有机结合,开设具有职教特点的“拓展性艺术课程”,突出实践环节,体现高职美育的艺术性、实践性、专业性。因此,高职院校应构建通识美育、专业美育、实践美育“三位一体”的美育课程体系,将中华优秀美育传统之“钙”融入教育教学中,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①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设人文、礼仪、民俗及具有地域特色的通识性人文美育课程;②开设专业美育课程,既包括音乐、美术、书法、戏曲、舞蹈、影视等艺术专业美育课程,也包括高职专业课程所蕴含的美育元素,如书画、茶艺、美食、扎染等;③实践美育,即统筹组织高雅艺术进校园,依托艺术教育中心和团学组织开展的文化传承、艺术展演、社团活动等具有地域特征、校园特色和学生特点的美育实践活动(作为第二课堂纳入学分管理)。教学过程中注意线上与线下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使美育课程成为一个前后连贯、有机衔接的体系,成为帮助学生树立审美观念、陶冶高尚情操、弘扬优秀文化、厚植民族精神的生动载体。

3.3 打造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美育师资队伍

培养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美育师资队伍,是高职院校加强美育的重要保证。教师的角色是多元的,集知识传授、教育组织、情感培养、品德示范于一身,因此,教师往往对学生有“润物细无声”的影响。高职院校美育师资建设要把握以下几点:①引培结合,提升师资专业水平。美育专业师资紧缺是高职院校面临的共性问题,积极争取获得学校支持,有计划地引进音乐、舞蹈、书画等艺术类专业师资,是从根本上解决师资问题的主要途径;同时,还要常态化组织现有教师参加相关培训。②专兼结合补充师资数量缺口。要结合地方社会资源情况,聘请当地文化单位、艺术团体、艺术院校的专业人员来校担任兼职教师,以补充美育师资的缺口和不足,需要注意兼职教师的资格审核并跟进教学过程监管。③自我塑造提升美育师资形象。教师不仅要重视自身专业知识、品德修养、文化素质的提升,增强自身人格魅力,还要在日常生活中通过穿着打扮、仪态仪表、言谈举止等塑造良好的形象气质。④挖掘美育元素提升专业教师美育意识。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学也是美育的重要一环,深入挖掘专业课的美育元素是专业教师不容忽视的一项重要工作,专业教学中要向学生传递健康向上的美育信息,提高专业课的美育效果。

3.4 营造雅致和谐、多元互补的美育文化环境

美无处不在。美的教育必然要贴近社会生活,存在于时时处处。美育离不开浓郁的美育文化环境。这种文化环境既包括优美雅致的校园自然环境、健康向上的校园人文活动,也包括文明智慧的网络空间环境,以及由学校、社会、家庭各教育主体协同构成的大美育环境。为此,要做到:①创造优美雅致的校园自然环境。校园自然环境就是一本无声的“教科书”,人置身于自然美境之中往往会有别样感悟。千百年来,人们在欣赏自然美景时,几乎常常把“情”和“景”交织在一起,人们总是通过联想把美好的自然与社会中美好的事物连在一起,令人赞叹和神往。校园中的花草树木、楼阁舍馆、山水路桥等,都具有美育的功能。②营造健康高雅的人文美育氛围。课堂教学之外,精彩纷呈的社团活动、读书节、宿舍节、文化艺术节、艺术沙龙、高雅艺术进校园等文化活动,公益性活动、志愿者服务、勤工俭学等社会实践活动,电视、广播、报刊、音像、网络自媒体等多样传媒载体,为高职生接受美育提供了丰富渠道。③构建文明而智慧的网络空间环境。精心设计信息平台体现智慧性,依托智慧校园平台开展“云端”美育沙龙等线上活动;加强人员培训体现专业性,保证平台高质量运行和服务;重视过程监管和维护更新,体现管理规范性。此外,要构建学校、社会、家庭多元互补的大美育环境,打通学生全面发展各阶段、各环节的障碍与壁垒。学校要协同推进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发展,将中华美育传统贯穿到学生培养的全过程;社会要通过杰出人士、先进事迹、风土人情、民俗传统等反映时代精神与风尚的人和事“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家庭中父母长辈要从生活方式、情感交流、社会价值等方面言教身传,施以正面影响。只有积极营造雅致和谐、多元互补的大美育环境,才能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并取得积极成效。

猜你喜欢
师资美育院校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北京印刷学院新媒体学院师资介绍
第二节 2015年法学专任教师师资情况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中国和主要发达国家学前教育师资职前培养体系比较
美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