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兵柯,栗志阳,王佳雪
(平顶山学院 体育学院,河南 平顶山 467000)
终身体育是终身教育理念在体育领域的具体延伸,旨在让体育锻炼和体育教育伴随个体的一生,成为人们当前和未来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为人们健康生活习惯的养成打下坚实的基础。高校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终身体育的基础。因此,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必须立足终身体育理念,寻求新的发展路径,促进体育教学自我完善。
高校在漫长的体育教育改革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其中最为困惑的是缺乏科学有效的指导理念,诸多问题的存在导致部分高校体育改革徒有光鲜的外表,不能有效帮助学生提升身心发展水平,阻碍了终身体育进程的推进。
传统教育思想的根深蒂固,以及对新体育教育理念认识的偏差使当前的体育教学思想明显与时代需求相脱节,对高校体育教育改革进程的推进造成阻碍。首先,部分高校体育教师对终身体育理念缺乏准确的认知。当前,部分高校教学改革依然将主要注意力集中在专业课程领域内,对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针对体育教师开展系统性的培训、给予正确的引导和支持,加之体育教育时间相对有限,这种认知导致大学生对体育课程不重视,缺乏对学校体育以至终身体育的正确理解[1]。其次,部分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理念忽视了职业需求。高校体育教育改革虽然确立了“终身体育”思想,并给予体能锻炼足够的重视,但是没有突出体育教育与大学生毕业后职业岗位需求相统一,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所开展的体育教学课程一致,忽视了职业方向的差异性,不能为学生提供针对性帮助。最后,部分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理念忽视了体育教育的人文性,简单地把体育教育等同于体育运动,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中缺乏职业素养、传统精神等价值理念的渗透,忽视对大学生心理素养的培育,比如团队合作精神、正确的竞争意识和抗挫折能力等,导致大学生身心发展不平衡,毕业后的职业岗位适应性差,背离了培育全面发展人才的教育目标。
高校体育教师经过多年的教学积累和经验形成了自成体系的教学过程,该过程在长期实践中发挥出一定的作用。但是这种常规化的教学过程单一、枯燥,无法激发大学生对体育的热爱,对终身体育培育产生消极影响,应该进行改革。首先,课堂教学内容选取不当。当前,部分高校体育教学内容选择没有考虑各专业学生的实际需求,也没有给予大学生这一教育主体充分的话语权;教学内容千篇一律,多为枯燥单调的固定项目练习,教学场地限制性大,大学生的积极性不高;没有给予教师展示自己专长的舞台,教学效果不佳。其次,教学手段不能有效激发大学生的兴趣。同样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所取得的效果也是不同的。当下,高校体育教学课程采用的教学手段以示范讲解、动作分解、比赛等为主,缺乏新意,剥夺了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激发学生体育热情和提升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的有效性不够。最后,教学过程中没有体现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体育作为一项专业课程没有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对不同的专业开展有针对性的差异性教学,运动项目的选择缺乏长远的眼光,不能满足大学生的兴趣爱好,不利于大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良好习惯。
教学活动的开展是围绕教学目标,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原则,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全民体育和终身体育战略的时代选择。但是当前,部分高校体育教学活动的时代性较差,限制了体育教学改革。在师资力量方面,高校体育课程教师多为体育专业毕业,他们专业领域的技能和知识方面毋庸置疑,但是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他们的教育理念存在问题,擅长体育技能的讲授,不太注重理论传授,忽视终身体育理念、健康第一理念与职业理念的传递,忽视体育育人的作用[2]。在场馆建设和设备配备方面,体育场馆建设及体育器材设备投入不足,场馆主要包括篮球场、足球场、游泳馆,教学设施的配备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的实际诉求。例如,很多大学生对时尚街舞、肚皮舞、瑜伽等非常感兴趣,一些高校从师资力量到设备方面都不能有效满足,成为教改工作推进的阻力。在实践活动方面,体育作为一种社会活动走出了课堂、走出了校园,但是体育作为一门课程却始终没有真正走出课堂。高校社团活动本该是推动终身体育的良好载体,但当下的社团体育活动固化,缺乏新意,相关部门更关注体育竞赛方面的体育运动,对于当前流行的体育活动没有给予足够的支持,不利于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化。
教学改革会受到教学体制和机制的种种制约,体育教学体制僵化,会削弱教学改革力度。首先,教学考核体制不健全。高校体育课程考核方式以出勤率和考试表现为主,对过程评价考虑不周全,缺乏对理论性和职业精神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结果缺乏客观性,削弱了学生的积极性,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扼制了体育教师传递终身体育理念的积极性[3]。其次,教学管理方式不科学。教学管理包括对学生的管理和对体育教师的评价考核管理等内容。部分高校体育教师的考核标准制订不科学,以分数考核+学生评价为主,制度僵硬,导致体育教师教学热情不高。同时,对学生的管理不够灵活,对新型体育活动缺乏政策支持,干扰了教改工作的顺利推进。最后,教育培训机制不佳。经济全球化推动了体育全球化的发展步伐,相较其他学科领域的研究,体育学术研究没有引起高校的足够重视,部分教师只负责日常的教学工作,在科研方面因内部培育机制不佳等因素的影响造成教师重视不够。同时,部分高校在岗前和在岗的继续培训问题上没有形成协调机制,对教师缺乏引导,打击了体育教师提升自我的积极性。
新时期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任重道远,既面对教育改革如火如荼开展的各种机遇,也面临来自各个层面的现实阻力[4]。因此,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应在立足自身实际情况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如何肩负起建设健康中国根本目标、奠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创新发展路径。
正确的教育理念是推动教育工作有序开展的指南针,是教学工作得以持续推进的重要保证。因此,体育教学改革应在理念认知的引导方面下功夫。
高校领导层面确立终身体育和健康第一的理念。高校应加强对“健康中国”“体育强国”“全面体育”等新体育政策的学习,以党和国家的政策解读细化本校体育教学体制改革的思考方向,改变定式思维,增强高校体育育人意识,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考虑如何传递体育改革的声音,使终身体育理念深植于大学师生的内心。
教育工作者层面。高校体育教学工作者应认清体育教学的内涵,树立终身体育意识,并通过学校组织的各种继续教育活动、讲座等不断挖掘终身体育思想的潜在意义和推行的具体途径。高校体育教学工作者当然要注重向其他院校学习经验,编写出具有校本特色并能充分发挥教师优势的体育教材,以逐步改进日常教育教学工作,提升体育课程教学质量,更好地传递终身体育思想。
学生自身层面。较以往大学生来说,当代大学生已经养成了更为广泛的体育健身习惯,但是未树立起终身体育的正确理念。因此,高校大学生应认真学习体育理论知识和规律,全面提升思想高度,找到适合未来岗位需求的体育项目,对自己喜爱的体育活动进行更深入的认识,保持健康的心态。
培育学生的体育兴趣,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都是以实践为前提的。实践是终身体育理念落实的基础,更是全面提升大学生体育素养、养成终身体育的健身习惯。首先,改善体育教学环境,培育良好的行为习惯。高校体育教学工作者应转变教学理念,以终身体育为指导思想,提供适合大学生的运动场馆和体育器材,为大学生设置与他们的实际需求相符的学习和锻炼的机会,积极组织各种体育活动或校内外比赛,不断提高学生体育技能,让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发现自我,享受运动带来的乐趣,为终身体育打下牢固的基础[5]。其次,重视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运动技能。高校要为大学生设置不同的体育项目,提供丰富的物质条件,给大学生创造出足够的体育锻炼实践机会,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推荐不同的运动项目,全面提升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为他们今后的职业发展提供健康的身体条件。最后,传播体育文化,丰富课外实践活动。高校在积极完善体育硬件设施的基础上,要注重在体育文化传播工作上下功夫。通过校园标语、宣传栏、校园网等载体加强学校体育文化建设,传递给大学生更多且更加实用的体育健康知识。同时,聚焦课外活动,充分利用社团的功能,激发大学生的能动性,增强校园体育的感染力。
教学水平直接影响体育教学实效。要想提升高校体育质量,推进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必须夯实教学基础,在教师力量、教学研究等方面发力。首先,注重师资队伍建设。高校体育教师作为体育教学的实际推动者,其体育教学素养和实践能力都会影响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成效。因此,高校应在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问题上给予足够的关注,通过培训、晋升、竞赛等激发教师提升自我的意志力和战斗力。当然,高校在教师队伍结构优化上也应有所作为,吸引优质力量加入终身体育教育事业。其次,深化体育教科研项目。教科研是高校体育教学的弱项,基于终身体育教育理念的高校体育教改必须改变这种不良局面。同时,高校应正视时代发展的现实需求,搭建起国内外学术合作平台,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奠定理论基础。最后,确立科学的教学目标。高校体育教学的开展以教学目标的设立为根据,因此,高校设定体育课程教学目标时要充分考虑当代大学生的身心现状,充分融入终身体育理念,以培育学生健康体育意识为重点,从运动技能、身心健康、道德品质、社会适应四个维度细化独具校本特色的教学途径,促进体育课程改革顺利推进。
科学技术的进步不仅推动着经济社会转型升级,而且为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更多便捷的工具和平台。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工作应积极融入科技因素,促进体育教学体系的创新发展。首先,利用科学技术优化教学评价体系。高校应改变以往对过程性评价不重视的局面,采取教师评价、学生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结合起来,积极引入网络技术,利用大数据实现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记录,助力教学评价更加科学化、客观化。其次,利用科学技术优化教学方式。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和习惯发生了根本变化。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必须正视互联网时代下的教学现实,不断优化教学手段和方法,搭建以大学生为主体的体育网络平台,在迎合大学生兴趣爱好和行为习惯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培育大学生终身体育的理念和行为习惯。最后,利用科学技术优化制度建设。从全新的理念视角完善高校体育教学体制机制,以加强教学管理体制为抓手,在借鉴科学技术的优势、建立健全监督和协同育人机制上发力,使体育教学改革通过网络的作用深入民心,触及高校体育教育的所有角落,把被动接受改变为主动自发的行为,在实际活动中及时纠正问题,促使政策和制度切实落地。
终身体育理念下,高校要立足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社会对体育改革的客观需求,加大体育教学改革力度,积极创新人才培育模式,在主动进行自我变革的同时,注重联合社会各界构建完善的体育育人新平台,为提高大学生体育教学质量、培育具备良好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而不断优化改革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