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建武
(咸阳市群众艺术馆,陕西 咸阳 712028)
谈到文化馆,难免涉及到“文化”,在相关文献中,对“文化”一词的定义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尽管从不同的角度对“文化”作出了不同的阐释,然而对文化又有着一个共同的认识,即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及产生的重大意义和影响是毋庸置疑的,它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与根脉,是社会繁荣进步的基础和指针。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来注重文明教化的民族,“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种原始朴素的人文主义思想,包含着以民为本的传统理念和以文化为基础的文明道德规范。以文化为灵魂施以民众之教育,为立国之本,即所谓“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以达到社会之和谐稳定。为此,在中国历史的各个时期尤其是近现代都设立了为民众开展文化普及、文化活动、文化教育的场所或机构,现今的文化馆便是这些机构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就以上话题为前言,结合实际简单谈一谈中国文化馆的发展演进历程。
清末民初,随着西学东渐的深入,奠定了现代思想文化的基础,兴起了民众教育思潮。民众教育思潮是一种以爱国知识分子为主体,结合国际形势和国内现状,要求提高民众素质来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的进步教育思潮。虽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对中国的教育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带来了教育观念的更新,丰富了教育理论,推动了教育制度的改革,更是促进了非正规教育的发展。
1912年5月,章太炎、于右任、黄炎培等一批进步人士首先在上海发起成立了通俗教育研究会,旨在向民众传授通俗文化、科学、时事、礼俗和公民道德等知识。1915年7月,北洋政府教育部颁布《通俗教育研究会章程》,规定通俗教育研究会以“研究通俗教育事项、启导国民、改良社会、普及教育为宗旨”,分小说、戏曲、讲演3股。随后又颁布了相应的规程、规则。同年,江苏省率先创建了南京通俗教育馆,这是近代中国官办的、设立最早的、包含面最广的、影响最大的、面向社会的群众文化事业机构,以“开通民智,改良风俗”为宗旨,通过开展综合性民众教育,传播科学文化知识,逐步改善民生状况,以达到提高广大国民的整体素质为目标,力图改变当时中国社会的愚昧落后面貌。通俗教育馆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保守与陈旧观念的局限性,展示了创新意识和拓展性,在当时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随后,以通俗教育馆为模式对普通民众实行社会教育的机构,得到了国民政府的支持和提倡,增设社会教育专项经费,扩充设施,增设人员,合并机构,并将其更名为“民众教育馆”。为这一时期民众社会教育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民国时期政府所主导下的民众教育馆,在抗战爆发前由萌芽时期、初步发展时期,快速进入繁荣发展时期,并达到了空前的规模,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为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和巨大的推动作用。然而抗战的爆发、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灾难,尤其对中国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滞碍作用,作为教育系统的民众教育馆也因此遭到严重的毁坏。抗战胜利结束后,国民政府教育部虽然明令各地迅速恢复民众教育馆,但因战争的创伤,造成国力的衰弱,加之内战的爆发,导致其精力、物力、人力、财力无暇顾及民众教育馆的恢复与发展,使得国民政府主导下的民众教育馆最终没有回复到抗战前的状态,也没有达到最初所期望的理想效果,且从此一蹶不振,甚至到了难以维持的境地。
从1912年到1949年间,在民众教育思潮影响下所衍生的民众教育馆,经历了一个由酝酿萌芽、形成发展,到转型衰弱的发展历程,这一过程与当时社会的变迁始终贯穿着人们改造社会、复兴民族的梦想。为民众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对后来文化馆的创建发展所提供的宝贵经验和启示也是不可否认的。
抗战期间,中共中央在陕甘宁边区大力进行政治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同时,非常重视文化建设,把文化建设摆在突出位置。边区群众由于长期受到封建迷信、愚昧落后思想的禁锢,文化水平普遍低下。广大群众对文化的严重缺乏,不仅对他们的生产生活贻害无穷,也必然会影响他们对党的政策、方针的正确理解和贯彻执行,对抗日战争能否取得最终的胜利,也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因此,陕甘宁边区的民众教育从抗战背景和边区实际出发,借鉴国统区民众教育馆的模式并加以改造,建立了边区民众教育馆。与国统区相比,边区民众教育馆在意识形态、工作特点等方面有着很大的不同。边区民众教育馆坚持文化启蒙同抗战、同社会、同生产相结合的方针,以形式多样、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民众教育,力求消除文盲和封建迷信思想,切实解决民众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特别强调了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在抗日战争中的重要的地位和突出作用。1940年11月,边区政府正式颁布了《陕甘宁边区民众教育馆组织规程》,明确规定了民众教育馆的性质和任务:“民众教育馆为进行社教之机关,其任务为消灭文盲、宣传政治常识、科学知识、发展经济建设、提倡卫生、破除迷信、组织与提高群众文化娱乐工作”。据相关资料显示,至1941年,全边区相继成立了25个民众教育馆。
陕甘宁边区民众教育馆的成立,以及在中国共产党的政策正确引导下,极大地提高了边区人民的整体素质,促进了边区经济、社会的稳定协调发展,增强了广大群众的民族意识和对抗战必胜的信心,巩固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权基础和群众基础,为取得抗战的最后胜利提供了有力保障。
中国共产党引领下的民众教育馆,其首要功能就是开展党的政策宣传、科学文化知识的普及教育、群众娱乐活动的组织辅导,为解放后文化馆群众文化工作奠定了基本模式。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为了更好地开展群众文化工作,对原有的民众教育馆加以改造,兴办了一大批群众艺术馆、文化馆。同时,中央及地方财政对公共文化投入不断加大,并逐步建立完善了省级馆、地市级馆、县级馆以及乡镇(街道)文化站四级公共文化设施,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形成高潮。
新中国成立以来,纵观我国文化馆的建设与发展,概括来说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之前(1949—1978年)。公民教育戛然而止,群众文化从文化事业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文化体系,基本建立了文化馆的工作体系,群众文化事业蓬勃发展起来,对普及提高国民文化艺术素质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一时期文化馆工作的主要特点是:由“文革”前文化激进主义下的接班人教育模式,到“文革”期间政治理念取代教育理念的转变,强调文艺为政治和中心工作服务,把文艺“为工农兵服务”、“以阶级斗争为纲”作为文艺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第二阶段,从改革开放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初步建立阶段(1978—2003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将全党的工作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这一时期,文化馆的工作重点和工作职责也面临着新的转变。到1989年,中共中央提出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向和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为文化馆的繁荣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改革开放是我国新时代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我国文化馆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县县建立文化馆,乡乡都有文化站,开启了重视社会盈利模式的文化馆体系。这一时期文化馆工作的主要特点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强调文化为经济发展服务,即“文化搭台,经济唱戏”。
第三阶段,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完善到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新时代以来(2003—)。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馆建设掀起了新一轮建设高潮。中央和地方不断加大对文化馆等公共文化事业的投入,并根据群众对文化的需求和文化馆等公共文化机构的职能、定位,建立起了科学的公共文化发展指标体系、公共文化事业考核及监督体系,确立了文化馆评估定级的原则与要求,利用社会各种资源,进行文化馆建设主体多元化的探索,自此文化馆建设进入多元化时代。这一时期文化馆工作的主要特点是:强调以保障公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提供群众文化产品和服务,发展文化生产力,努力实现“文化惠民”。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和保护力度的加大,对当地民间民俗文化的挖掘、搜集、整理、保护,成为文化馆的又一项重要职责,承担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宣传、展示展演活动,培养和提高广大群众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识,增强广大群众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担负着引领广大群众继承和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重大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并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提出了建立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保障。为文化馆在群众文化事业中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出了更多的任务和更高的要求,为文化馆建设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广阔的空间。
文化馆是国家兴办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建立以来在基层群众文化工作中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产生了非常广泛的影响。随着国力的不断加强壮大、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央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高度重视,文化馆设备设施及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有了巨大的改善。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文化战线上的工作者们结合工作实践,利用年会、论坛等形式,不断组织开展文化馆体系建设的理论探讨和研究,使文化馆的职能在新时代更加明确、清晰、完善。其主要职能可概括为:
(1)为群众文化活动,包括文化艺术活动、休闲娱乐活动、民俗传统活动、非遗体验活动、文化服务活动、科普宣传活动等,提供相应的场地场所及相关的设施设备,寓教于乐、融学于趣,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2)举办各类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演出、非遗展示展演、书画展览交流、群众音乐舞蹈比赛等,促进当地精神文明建设。
(3)开展群众文化理论研究,组织承办各类文化培训和文化讲座活动,包括音乐、舞蹈、美术、书法、摄影、文学创作等。指导群众文艺创作及业余文艺团队建设,辅导和培训群众文艺骨干,并指导下一级文化馆(站)开展相关工作。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4)开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工作。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普查、搜集、整理、申报,到展示、宣传、对外民间文化交流、指导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等形式,使更多的人了解并热爱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而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5)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快速发展,文化馆将建成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开展数字化信息服务,使人民群众获取文化信息更便捷,文化视野更广阔。
文化馆的繁荣发展为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提供了保障,通过开展群众文化工作,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社会审美、道德教育,实现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随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不断建立和完善、文化馆事业的不断繁荣发展,在党和国家的决议、政策法规和发展规划中也对文化馆提出了相应要求。
建国初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国家发展文化馆和其它文化事业,开展群众性的文化活动,提供了最根本的法律依据。
2011年2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为文化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这一工作职能上提供了法律保障。
2011年10月中旬,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这是自2007年十七大以来,中共首次将“文化命题”作为中央全会的议题,也是继1996年十四届六中全会讨论思想道德和文化建设问题之后,中共决策层再一次集中探讨文化课题。《决定》在精神导向、体制改革、政策措施等多个层面作出重要安排,注重培育主流文化,重振国民精神,部署“文化兴国”战略。寻求一条解决文化问题的政治路径,融合多元文明,实现“先进文化的中国化”。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同时通过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发扬传统精神,凝聚文化共识。《决定》指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其中“基层文化人才队伍是文化改革发展的基础力量。”
近年来,中央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高度重视,将其视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2016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正式出台。该法共六章65条,为明确政府责任,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提供了法律依据,对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与管理、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保障措施、法律责任等分别作了详细规定,是我国文化领域一部重要的综合性、全局性、基础性法律,对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也明确提出“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为新时代文化馆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指明了新的方向。